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西广灵水神堂灵应塔——雁北清代砖塔的代表(图:玉文/文:叶子)

(2018-06-21 08:44:59)
标签:

水神堂灵应塔

2018年6月15日

山西广灵

旅游

文化

分类: 中国宗教文化之旅

人,不过是这大千世界的匆匆过客,既然来了,就该留点什么,至少能够证明我们来过。于是,在2016-11-02 15:17:59我开始了我的博客生涯。——叶子题记

山西广灵水神堂灵应塔——雁北清代砖塔的代表

2018年6月15日 山西广灵

山西广灵水神堂灵应塔——雁北清代砖塔的代表(图:玉文/文:叶子)

水神堂位于山西省广灵县壶泉镇壶山上。水神堂原名洋水神堂,始建于明代嘉靖年代。清代乾隆年间增建文昌阁,改名水神堂。水神堂坐北朝南,占地76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灵应宝塔、圣母殿、禅房、文昌阁、山门、钟鼓楼、老君殿等。

山西广灵水神堂灵应塔——雁北清代砖塔的代表(图:玉文/文:叶子)

灵应宝塔位于水神堂东隅共同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古塔单体为省级文物保护。建于清乾隆六十年六月(1795年),光绪二十五年重修(1899年)为六角七级仿木结构实心砖塔塔高17.5米仿木制结构雕有斗拱、门窗、脊饰、比例适度,雕技高超。整体造型灵秀俊逸,砖雕细腻精致为山西清代建筑精华。

山西广灵水神堂灵应塔——雁北清代砖塔的代表(图:玉文/文:叶子)

古塔正面正中“灵应宝塔”,右刻“大清光绪二十五年七月重修”塔建在一米高的六边形基座上,第一、第二层较高,每面设方形砖雕隔扇假门四扇;三至五层为半圆形砖劵空心门,具有减轻风力摧推的作用。第六层空心门内藏有阴刻砖碑,上书“灵应宝塔”四字碑高36厘米,宽15.8厘米,厚4.7厘米,座高6厘米。

山西广灵水神堂灵应塔——雁北清代砖塔的代表(图:玉文/文:叶子)

据说,远望水神堂所在的壶山,灵应塔似一支竖在天地间的巨笔,故当地人又将它称为“文笔塔”。“文笔”二字,有太多美好的愿望融在里头,也注定了与朱休度有一段缘分。

山西广灵水神堂灵应塔——雁北清代砖塔的代表(图:玉文/文:叶子)

第三至第七层每面设顶部半圆形的砖碹假门一扇,且每层体量逐级收缩;塔身每层均出挑檐,由砖雕斗拱承托,出檐和斗拱之间装饰有砖雕椽头;塔身转角处的檐脊上有砖雕兽头,下端挂坠铁制风铃;塔顶设塔刹,上为覆钵和相轮。

山西广灵水神堂灵应塔——雁北清代砖塔的代表(图:玉文/文:叶子)

灵应塔高17.5米,塔基为1.2米高的六角形石砌平台,边长为3.28米,塔身七层,高16.3米,仿木结构,呈六角形锥体,自下而上,逐层减缩,相轮、宝珠塔刹。塔体保存较好,造型平稳端庄,玲珑俊逸,通体砖雕,精巧朴实。

山西广灵水神堂灵应塔——雁北清代砖塔的代表(图:玉文/文:叶子)

来水神堂看塔,自然绕不开朱休度。翻阅《清史稿·列传·循吏二》,对于朱休度,我择出几句这样的记载:休度,字介斐,浙江秀水人。乾隆十八年举人,官嵊县训导,以荐授山西广灵知县……嘉庆元年,引疾归,县人恳留不得,乞其“壶山垂钓”小像勒诸石。《清史稿》体量庞大,所记内容浩繁,对于一个位居“七品”的知县,记载自然不算多,但也可见朱休度在二百多年前的声名。

山西广灵水神堂灵应塔——雁北清代砖塔的代表(图:玉文/文:叶子)

清世宗雍正十年(1732年),朱休度生于浙江秀水(现属浙江嘉兴市),是清代大诗人朱彝尊四世侄孙。1753年,二十一岁的朱休度得中举人,在浙江嵊县(现为嵊州市)做过几年训导。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已是五十七岁的朱休度,荐授山西广灵知县。朱休度赴任广灵知县的时候,壶流河水奔腾不息,县城东南的“丰水神祠”已经更名为“水神堂”,堂内的灵应塔也已经拔地而起。

山西广灵水神堂灵应塔——雁北清代砖塔的代表(图:玉文/文:叶子)

五十七岁,按古人的寿命比例而论,已届暮年,人生的黄金时代早已过去,但于一位书生型官员而言,人生的坦途似乎此时方才打通,远在塞北的广灵水神堂内,灵应塔等到了缘定的知音。

山西广灵水神堂灵应塔——雁北清代砖塔的代表(图:玉文/文:叶子)

朱休度当年到任广灵的情形,史书上已无法查找,留在文字里的记载毕竟有限。我来水神堂,不在乎它的年代、它的构筑、它跨越时间而不灭的声名,我在乎的是,一个诗情饱满之人,曾在这江南风味浓郁的园林里,如何把自己唯美多情的人生吟进诗句。当看到湖光垂柳间,有一塔玲珑俊秀,朱休度心里该为之一震吧。这塔,让他想起了人生路上有过知遇之恩的每一位前辈,都如塔般让人敬畏。

山西广灵水神堂灵应塔——雁北清代砖塔的代表(图:玉文/文:叶子)

朱休度到任之初,正值塞北大灾,广灵的灾荒尤为严重。往年绿油油的谷子地,而今一眼望去,几乎全是干旱龟裂的土地。天灾降临,庄稼一再歉收,百姓食不果腹。有的村庄灾情尤其重,禾苗才刚长了巴掌高,人因为饥饿难耐,竟出现了“啃青”的现象。朱休度不顾车马劳顿,立即深入小关村(现属广灵县梁庄乡)询问农事,访贫问寒。接连走访了多户人家,他发现果真家家没有存粮,屋顶难见炊烟,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了解了广灵的风土人情和灾荒程度后,朱休度一面着手招集流亡乡民垦田耕种,把该种的地都种上,让农民守好赖以生存的家园,尽量减少外出逃荒要饭的人流,一面组织开渠引水,灌溉农田,力争把灾情降到最低。灾荒一时虽难以完全过去,但人心得到了慰藉。

山西广灵水神堂灵应塔——雁北清代砖塔的代表(图:玉文/文:叶子)

朱休度到任没多久,在他主政之下,官民同心,苦干数载,人心感动了上苍,灾荒逐渐过去了,发案率也很快下降。老百姓看到了希望,无不喜笑颜开,一面憧憬着日子尽快好转,一面夸说着他们眼里的朱大人。民心是杆秤,掂量得出谁是花拳绣腿,谁是真心爱民。

山西广灵水神堂灵应塔——雁北清代砖塔的代表(图:玉文/文:叶子)

灾荒过去后,广灵大地重现生机,成片成片的谷子地摇曳着沉甸甸的穗儿,压在人们心头的愁云终于消散。看着庄稼的喜人长势,看着屋顶的炊烟袅袅升起,朱休度心里踏实了。处理政务之暇,他才到水神堂遣散一下情怀,也是思乡时的一个寄托。

山西广灵水神堂灵应塔——雁北清代砖塔的代表(图:玉文/文:叶子)

水神堂不正是秀水老家的风光吗!这里让他找到了心灵的寄托,也让他在此思忖造福一方百姓的良策。灵应塔是他驻足时间最长的地方。回想着自己刚来广灵时见到此塔的惊喜,想着塔历天风吹蚀却愈加逼人的气度,那一刻,他满腹诗情待喷涌,泪花涌到了眼眶。手把须髯,他会吟上一首七律——也许是步先祖朱彝尊的诗韵,但与吟诗相比,老百姓的疾苦更需要他体恤。

山西广灵水神堂灵应塔——雁北清代砖塔的代表(图:玉文/文:叶子)

嘉庆元年(1796年),因年岁和身体原因,朱休度要离任广灵知县。此时,距离他踏上这片塞北之地一晃便是八年。八载光阴,壶流河水日夜不停,直峪山下的谷子地岁岁收获金黄灿烂的小米,但人世的变迁岂可与流水等同。灵应塔无言,它陪伴着朱休度在塞北为官的光阴,也见识了一位腹有诗书、心中有民的“父母官”的情怀。情深至此,第二故乡广灵是朱休度心心念念之地。 山西广灵水神堂灵应塔——雁北清代砖塔的代表(图:玉文/文:叶子)

灵应塔是广灵的象征。老百姓称其为“文笔塔”,不正是期待着大兴广灵的文风吗!离任前,朱休度让儿子朱声和与乡绅在水神堂圣母殿东侧建起一座文昌阁,正对灵应塔。文昌阁内供奉的是“文昌帝君”。这位在道教里主宰着功名的天神,让科考时代的读书人无不崇仰有加。朱休度一路走来,考场和官场上的失意落魄他见得多了,修建文昌阁,为的就是让广灵能多出些“文曲星”,以祈祝广灵大地文运昌盛。

据说,他还命人将灵应塔塔尖涂成朱红色,象征“点状元”用的红笔。这是一位知县的心愿,也是他走过科考酸甜路后矢志不渝的志向。

我不知道朱休度告别广灵是哪个季节,但水神堂的泉流四季喷涌,壶山之上,灵应塔巍然屹立,告老还乡的朱休度一定充溢着难舍之情。当年,从秀水到省城参加科考,后来又远赴塞北为官,他的一生,走走停停,世间的风景看遍了,到老了的时候,想必都化作四个字:得失淡然。八年的父母官生涯,在朱休度心中,广灵这片土地有着无可替代的位置,这里是他生命重要的驿站。

水神堂依旧,灵应塔气韵不减当年,已成了广灵永久性的标志,每一个到此的游人,都会醉心于这片塞北的灵秀之地。水神堂山门上的匾额历时光吹蚀,显得斑驳了,但字迹清晰,乾隆六十年(1795年)朱休度题、后人又重新题写的“小方壶”三个字,大气潇洒、遒劲有力。我不敢在时间面前臆想朱休度走过的人生,但我觉得,灵应塔的气度契合了他的人生理想,他为广灵百姓所做的一桩桩好事,不仅兑现了当年参加科考的人生志向,更与广灵人修灵应塔的心愿息息相通。

山西广灵水神堂灵应塔——雁北清代砖塔的代表(图:玉文/文:叶子)

灵应塔曾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有过重修,那已是朱休度离世近九十年后了。灵应塔、朱休度,一个塞北,一个江南,人生的巧合多了便是缘分。秀水有塔吗?我不知道。但水神堂内,一座玲珑石塔,将晋北干瘦的冬天挺拔出一种丰腴。

有灵应塔,水神堂便挺起了脊梁。一转身,山水画廊里,似乎看见一个江南的书生,“俯仰茫茫里,扶筇一短吟”,而今只留得背影。历史,倏忽便是几百年。灵应塔下,关于历史的那些怀想,或许已成为永久的怀想了吧……

山西广灵水神堂灵应塔——雁北清代砖塔的代表(图:玉文/文:叶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