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图:叶子/文:叶子)

标签:
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2018年6月9日呼和浩特和林格尔旅游文化 |
分类: 走遍内蒙古 |
人,不过是这大千世界的匆匆过客,既然来了,就该留点什么,至少能够证明我们来过。于是,在2016-11-02 15:17:59我开始了我的博客生涯。——叶子题记
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
(2018年6月9日 呼和浩特和林格尔)
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位于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城北12公里,遗址面积约4平方公里,历经春秋、战国、北魏、隋唐和明清等朝,可能是北魏重镇盛乐城和唐单于大都护府故城址,2001年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地表调查看出,这座城是唐代在东汉、北魏时期旧城废墟北部建筑起来的。唐代以后的建筑物又迭压在内城中,形成了3-5米厚的文化堆积,有的凸出地表约2-3米。早在解放前这里就出土过唐宝历二年(公元820年)撰刻的“唐振式节度使单于大都护张惟清德政碑”等石刻。
战国时初置,属云中郡,西汉时为定襄郡治成乐县故址,北魏时为北魏盛乐故城,唐代为云州故城,后改称单于大都护府。
所谓单于大都护府,就是统领漠南突厥族所住地区府州的首府,是漠南突厥族的政治、文化中心。唐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唐王朝在今和林格尔筑城,设立了云中都护府。
自一九六〇年起,曾多次对古城内进行挖掘,并在城外清理了数十座汉唐墓葬,获得了丰富的实物遗存,其中北魏镶嵌宝石金猪佩饰、唐三彩鹦鹉提壶、贴塑塔形釉陶器及北魏和唐代壁画墓等,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古城遗址及其出土遗物为研究内蒙古中部地区的历史地理以及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005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境内发现一座唐代单于大都护府大将军墓,并出土了一方很完整的墓志,为研究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行政建制等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这座唐墓位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的古墓葬区内,为砖室墓,形制较大。可惜的是此墓葬早期被盗,墓室损毁严重,墓主人尸骨零乱,随葬品尽失。值得庆幸的是,盗贼不识真宝,留下了墓志一方。此墓志为方形,有墓志盖,上书“贺公墓志”四个大字。志文为楷书,共计15行,220多个字。据志文记载,墓主人贺公名为贺廷俊,生前为单于大都护府游击将军、左金吾卫大将军,贞元四年(公元788年),卒于战野(死于战场),祖籍为银川郡(今河套地区一带)。但墓志上没有记载贺公战死时的年龄。
据此次考古工作领队、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永志介绍,游击将军是唐代专职控制北方游牧民族的一个官职,左金吾卫大将军是唐代一个带有封号性质的官职。
陈永志说,贺廷俊在史籍上有无记载有待多方查考,但此次发现他的墓葬,尤其是他的墓志无疑是一个重要发现,一方面它进一步证实了史书上所记载的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曾设唐代单于大都护府,另一方面它对研究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行政建制和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考古可能改写城建史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境内战国时期的云中古城,长期以来被学者认为是北方草原地区出现的第一座封建城市。但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距云中古城直线距离40余公里的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在战国时期,这一古城亦具备一定的城建规模。为此,有关考古专家提出疑问:云中古城与土城子古城是何关系?土城子古城是否是真正的“云中城”?其结论可能改写北方草原地区城建史。
据介绍,2005年4月-11月,内蒙古文物考古部门在土城子古城的古墓葬区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古墓葬800多座,其中战国时期的古墓葬就达到近500座。此前,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曾零零星星对这一古城进行发掘,仅1997—2004年,共清理古墓葬近800座,其中战国时期墓葬就有400余座。不仅如此,所发现的战国墓葬均排列有序,布局十分规整,并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铜器和陶器。另外,在土城子古城中还发现一些战国时期的瓦当。
以上考古发现表明,土城子古城在战国时期已极可能形成了城市。但这个地方是什么级别的建制,为哪国所建,它与目前所认定的云中古城有何关系有待进一步考证。
为推动自治区大遗址保护工作,进一步规范考古遗址公园建设,2016年8月26日,在召开的呼和浩特市文物工作会议上,自治区文物局组织开展了内蒙古考古遗址公园名单的评议工作,并确定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等10个考古遗址公园列入内蒙古自治区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10个内蒙古自治区考古遗址公园为:内蒙古博物院大窑遗址、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包头市燕家梁遗址、呼伦贝尔市哈克遗址、通辽市哈民遗址、赤峰市二道井子遗址、乌兰察布市集宁路遗址、鄂尔多斯市乌兰木伦遗址、乌海市召烧沟岩画、阿拉善盟居延-黑城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