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寺仙人旧馆(图:玉文/文:叶子)
标签:
扬州大明寺仙人旧馆2016年2月11日江苏扬州旅游 |
分类: 江苏镇江、杨州、南京行记 |
人,不过是这大千世界的匆匆过客,既然来了,就该留点什么,至少能够证明我们来过。于是,在2016-11-02 15:17:59我开始了我的博客生涯。——叶子题记
大明寺仙人旧馆
(2016年2月11日 江苏扬州)
大明寺是扬州市现有历史最早的寺庙,也是全国重点寺庙。始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大明年间(公元四五七--四六四年)故称“大明寺”,又称“栖灵寺”;又因其位于唐城之西,亦称“西寺”。唐时,栖灵塔毁于雷火,宋代重建,不久又毁。于后,寺名亦由栖灵寺复名大明寺。
仙人旧馆位于大明寺西侧,由平山堂、谷林堂、欧阳文忠公祠三部分组成。院墙上有一八角形门洞,上嵌:“仙人旧馆”砖额,此额乃星悟禅师所题(星悟系欧阳裔孙,在拓本中有“欧阳子之家”之印章)。
平山堂:进入仙人旧馆,便是古风流溢的“平山堂”,此堂初建于宋庆历八年欧阳修知扬州时所建。42岁的欧阳修初到杨州后,政务庞杂,应接尤多,但纲目不乱,关心民瘼,秤击暴敛,深受百姓爱戴。
欧公在公务之余,寄情干山水诗酒,游目骋怀,筑平山堂作讲学、游宴之所,数月而成。平山堂前筑石台,围以栏槛,欧公亲植柳树,时称“欧公柳”。因望江南诸山,含青吐翠,飞扑于眉睫而恰与堂平;加之欧公内心所思,江南及各路诸才子,若可攀跻,寄此情于此景之中,故定堂名为“平山堂”。
北檐下有清光绪二年(1876)林肇元所题匾额:“远山来与此堂平”亦点明含义。嘉佑八年(1063),山堂朽,工部郎中刁约领扬州事时重修山堂。封闭前庭,改制为行春台。南宋绍兴末年台圮,隆兴元年(1163)至嘉定三年(1210)多次兴毁。元代一度荒废。明万历年间,知府吴秀重建山堂。
清康熙十二年(1673),刑部主事江都汪懋麟与太守金长真又扩建山堂,并建行春台。康熙帝南巡维扬时,至平山堂题“平山堂”、“贤守清风”、“怡情”、“澄旷”四额,并制《平山堂》诗一首。乾隆元年(1736)又整修山堂,规模益大。为记此事,在平山堂南,东壁面西处有乾隆元年七月两淮都转运盐使尹会一撰并书《重修平山堂》碑石一方。咸丰年间,平山堂毁于兵燹。
今日之平山堂是同治九年(1870)盐运使方浚颐重建。其建筑为宏宇敞口,面南五楹,七架粱,前有卷栅廊。在明间北廊柱轴线上设落地罩,从罩到檐柱以北设走廊与“谷林堂”相连,今平山堂为方浚颐所题。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题“风流宛在”,乃追怀欧公韵事而书,书法流畅, 看来其“流”少一点而“在”多一点,用字活而非错,回味其意欧公风流仍在。
山堂建成后,欧公寄书前任太守韩琦曰:“独平山堂占胜蜀冈,江南诸山一目千里”。可见欧公于平山堂前眼界宽广而心旷神怡,故清代彭玉麟有“放开眼界”之匾。 1979年又事大修,山堂面目一新,令人流连往返。
谷林堂:谷林堂位于平山堂北处,元佑七年(1092)二月苏轼56岁知扬州,八月离任,历时半年,建“谷林堂”。
堂成后作五言诗曰:“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美哉新堂成,及地秋风初。我来适雨过,物至如娱予。稚竹真可人,霜节已专车。老槐苦无赖,风花欲填渠。山鸦争呼号,溪蝉独清虚。寄怀劳生外,得句幽梦余。古今正自同,岁月何必书。”
清同治九年(1870)盐运使方浚颐在真赏楼旧址处建今之“谷林堂”并题额,方浚颐题联曰:“遗志在栖灵,稚竹老槐,风景模糊今异昔;开轩偕真赏,焚香酹酒,仙踪戾止弟从师。”额与联今无存。
该堂坐北朝南,面阔五楹,七架梁,前后单步梁木构架,前廊置木栏,后为白粉墙,封檐封山。东山墙与大明寺大雄宝殿相连,堂上悬“谷林堂”额,三字系扬州浅刻家黄汉候集东坡法帖。东壁悬扬州书画家李亚如草书“谷林堂”诗,西壁悬《赤壁夜游图》,堂内陈设古朴典雅。
欧阳文忠公祠:欧阳修知扬州时,民感其德,曾建生祠于“旧城”,岁久祠废,后移于平山堂后。乾隆五十八年(1793),盐运使曾 按宫廷藏本临摹欧阳修图像悬于壁间,咸丰年间,祠毁于兵 。光绪五年(1879),两淮盐运使欧阳正墉集族人白金五千余,以楠木重建今日之欧阳文忠公祠。
祠堂面南五楹,九架梁,单檐 山,四周皆卷棚廊,挑角正檐,梁柱皆方,迎面装雕花隔们,次间后壁置落地雕花罩格。明间设神龛,龛壁供欧阳修石刻像,此像于光绪五年九月由欧阳修裔孙江苏候补道欧阳炳按清宫内府藏本临摹滁州醉翁亭欧公画像.
石刻像上方由欧阳正墉临摹乾隆壬申年(1752)为欧阳修画像题之御书,欧阳修石刻像与题书由邗江著名石工朱静斋勒石,刀工精微,欧公容颜微笑,胡须纤细有波,加之石面稍凹,刻纹有反光作用,造成远看白胡须,近看黑胡须,此像不仅黑白有变,而且从任何角度看,欧公双目均与观者对视可亲,欧公双足均向观者,栩栩如生世称神品。
欧阳修简介:欧阳修江西吉水人,生于北宋景德四年(1007),卒干熙宁五年 (1072)。字永叔,别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天圣年间中进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