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闽刹之冠——鼓山涌泉寺(图:玉文/文:叶子)

标签:
闽刹之冠鼓山涌泉寺2017年2月4日福州鼓山旅游 |
分类: 中国宗教文化之旅 |
人,不过是这大千世界的匆匆过客,既然来了,就该留点什么,至少能够证明我们来过。于是,在2016-11-02 15:17:59我开始了我的博客生涯。——叶子题记
福州闽刹之冠——鼓山涌泉寺
(2017年2月4日 福州鼓山)
涌泉寺,位于福州市鼓山山腰的白云峰麓,始建于783年,初名华严寺。唐武宗灭佛时,华严寺被毁。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闽王王审知建新寺,初名“国师馆”,并设寺田。
后因寺前有罗汉泉,泉水涌出地面,于后梁乾化五年(915年)改称为“鼓山白云峰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1407年),成祖赐名“涌泉寺”。在四川三台和辽宁大连也有同名寺院。
永乐六年(1408)及嘉靖二十一年(1542)两次毁于大火,寺内建筑所剩无几。万历四十七年(1619)至天启七年(1627)间重建。清顺治、康熙年间又经修缮扩建。康熙三十八年(1699),敕赐御书“涌泉寺”匾额。至今高悬寺门上方。
明清以来,住持涌泉寺的名僧辈出,先有永觉、为霖(道霈),后有古月、妙莲;近代有虚云、圆瑛诸名僧大德。1929年,虚云和尚住持涌泉寺,他率领僧众,讲经传戒、整顿寺规、创办戒律学院,恢复禅堂规制,修建颓废殿宇,整顿经版文物,勋劳卓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佛教古建筑的保护和维修工作,多次拨款维修涌泉寺,以后交给佛教团体管理使用,僧人们在这里潜心修行,晨钟暮鼓,时时不掇。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
今天的涌泉寺基本上保持了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整座佛寺有大小殿堂25座,占地16650平方米,以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三大殿堂为主体、依着山势层层上升、构成完整的古代建筑组群。寺院殿宇辉煌,法像庄严,素有“闽刹之冠”的称誉,曾是中国禅宗的重要道场之一,为福建五大禅林之首。
天王殿:步入天王殿,迎面坐着弥勒佛,笑口常开,人们称为“欢喜佛”。在弥勒佛旁有副佳联十分有趣:“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奉;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
天王殿殿前悬“涌泉寺”大金匾, 系清康熙皇帝“御笔颁赐”。钟楼上的巨钟,重两吨,是清康熙三十五年由金、银、铜,铁、锡五金铸成,上镌刻《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6372字。撞钟僧每撞一下钟,要念108遍佛。
天王殿后是大天井,中间拱桥飞架,称“石卷桥”。两边铁塔入云,为清洋务运动时福州船政局建造。两旁是钟鼓楼,钟楼上的大钟,是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铸成。该钟是用金银铜锡合铸,重约两吨,钟面上铸有《金刚经》全文,共有汉字共6372个字。
大雄宝殿:为全寺的核心,也是佛教主要的活动场所。大雄宝殿始建于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几经兴废,多次修建。近年来拨巨款对大殿重新翻修,殿内巨柱耸立,飞檐凌空,雄伟辉煌。
大殿中供奉着释迎牟尼三世佛,佛像高二丈,三尊并列,代表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佛。三世佛不着梵服,只披汉装,端坐其中。佛之两边有两尊立像,年老的是“迦叶尊者”、中年的是“阿难尊者”。两旁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法相庄严”。
在三世佛背后,供奉有清康熙年间铸造的弥陀佛、观世音和大势至三尊铁像,每尊连同座加重约2300斤,保存完好。
像前有一张桑丝木制成的长桌,据说历经多次火劫,至今仍完好如初,被称为镇寺之宝。大殿内外有许多橡联佳句,如:“座上白云多,正丹风浴时,苍龙卧后;眼中沧海小,看七鲲东去,五虎南来。”等,皆为古寺历史和环境的生动写照。
从大雄宝殿旁边沿石阶拾级而上,是该寺最后的殿堂,称法堂,亦称圆通宝殿。法堂正中供奉一尊汉白玉的玉佛,是从缅甸运来的,重三吨左右。玉佛后面的倾佛龛中还供奉有汉白玉的千手观音,妙相庄严。在玉佛两侧塑有二十四诸天像。
大雄宝殿和圆通宝殿的天花板上彩绘艳丽夺目。其中,大雄宝殿有清光绪十三年(1882年)绘制的各种样龙图案129块,丹顶鹤图案86块,另有麒麟、白马、象、猿等图案27块。圆通宝殿有清光绪十三年(1882年)绘制的故事彩绘75幅。
此外,还有清台湾知府庆保和福州将军庆霖两兄弟同献的巨匾“宝珞尊严”。殿中还保藏着几十部明版锦装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及明清的佛像、花瓶等。在大雄宝殿前两侧的钟、鼓楼上悬挂有古钟、鼓,其中重约2吨的金刚般若钟上铸有6372字金刚经,至今有300多年了。
大殿的仰板上保存着清光绑八年(1882)绘制的具有佛教色彩的图案,总共242块,其中各种神龙图案129块、丹顶鹤图案86块、其它还有象征吉利的象、麒麟以及与佛教发展有关的白马、猴等图案27块。
“圣箭堂”:在圆通宝殿(法堂)西侧有 “方丈室”,又称“圣箭堂”。传说当年闽王到雪峰请义存法师来鼓山主持寺时,义存不能脱身,他推荐自己的高徒神晏代替,神晏离开雪峰时,义存法师依依不舍,他认为神晏此去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业,定能使鼓山超出雪峰,就对众僧说:“一支圣箭,直射九重城去了”,故称“圣箭堂”,自古以来多为住持居住。
堂前栽有两雌一雄三株铁树,开花时雄花似小狐尾,雌花黄色大如绒球。相传有两株树龄已超过一千年,其中一株为闽王王审知所种,一株是开山祖神宴法蚰所植,是涌泉寺“三铁”之一,且有“年年开花”的奇观。
观音阁泉:穿过石门有观音阁。这里的泉水从石雕的龙头嘴中喷出,清冽甘美、沁人心脾,被称之为“龙头泉”,水质可与杭州“虎跑泉”媲美,若用五分硬币置放于杯中注满泉水的水面上,水满而不溢,更币也不会沉入水中。用“龙头泉”冲泡的鼓山半岩茶,清纯甘冽,令人拍手叫绝。
水云亭:过观音阁拾阶而上,到达朱熹读书处“水云亭”。石亭不大,因亭内壁镶有青石雕刻的朱熹自画像,所以又称“朱子亭”。
兰花圃:涌泉寺南侧有回龙阁、罗汉台、佛阁等景点。在回龙阁前的放生池中,塑有高大汉白玉石滴水观音像,甚是壮观。阁后有“兰花圃”。
1961年,朱德委员长和副省长陈绍宽来参观,朱指着古枫树说:“兰花长在树上”,众人不信,即派和尚上树,果然从树上采下寄生兰花,后培植成园。朱德委员长题书“兰花圃”3字。如今新兰放蕊,花香四溢,成了新的景点。
不见寺院: 涌泉寺建筑构思独特,整个寺院依山领傍势,建在山峰的颌处,堪舆行家称为“燕窝穴”,使得寺院藏而不露,所以,游人无论是步行、乘车,还是坐缆车,都看不到寺院,即使进了山门,仍见不到规模宏大的涌泉寺,素有“进山不见寺,入寺不见山”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