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长城第一堡——偏关老牛湾堡(图:玉文/文:叶子)

标签:
偏关老牛湾堡2018年4月30日山西偏关旅游杂谈 |
分类: 陪你一起走长城 |
人,不过是这大千世界的匆匆过客,既然来了,就该留点什么,至少能够证明我们来过。于是,在2016-11-02 15:17:59我开始了我的博客生涯。——叶子题记
三关长城第一堡——偏关老牛湾堡
(2018年4月30日 山西偏关)
老牛湾位于山西省和内蒙古交界处,以黄河为界,南依山西的偏关县,北岸是内蒙古的清水河县,西邻鄂尔多斯的准格尔旗,是一个鸡鸣三市的地方。因内蒙古清水河境内也有一个老牛湾,所以当地都称偏关老牛湾为楼疙瘩以示区别。
老牛湾是黄河进入山西的第一个村庄,由于地形条件的独特性,这里的石灰岩峭壁呈怪石嶙峋、犬牙交错状。长城在这里沿陡峭突兀的山峦延伸,与黄河并行向南,似两条巨龙携手飞舞。长城沿线上的军事要塞——老牛湾堡就坐落在这里。
老牛湾堡以东长城黄土夯筑,保存较好。长城到老牛湾堡,虽抵黄河岸,然并未跨黄河西去,而是顺黄河南下,经万家寨、关河口至保德。这段长城,有部分夯土城墙残存。建在黄河河边滩地上的部分,早已被黄河冲毁。
老牛湾堡,有黄河入晋第一村、天下长城第一墩,一唱雄鸡闻三县的美誉。黄河之水出河套至此拐弯流经深山峡谷奔腾南下,古长城至此逶迤东去。这里的古堡、古楼、古渡、古栈道、古庙、古村落更让人惊叹不已。
老牛湾堡的建筑要比它身边的长城晚上一百多年。《山西通志》载:老牛湾堡北至边墙一里,是所谓偏头关所属头道边,因建筑在河滩之上,被黄河冲刷废毁。“明成化三年(1467年)总兵王玺筑墙,崇祯九年(1636年)兵备卢友竹建堡。”堡周一百二十丈,高三丈九尺。
在老牛湾堡紧临黄河的山崖上,有一座至今仍保存很好的砖砌空心敌楼——望河楼,是老牛湾的标志性建筑、史书上录有名讳的老牛湾墩,当地人又称之为护水楼、“天下第一墩”,曾作为传递烽火的烽火台而扬名九边。
这一砖砌敌楼“望河楼”,楼南有一门,门额上有匾,阴刻楷书“老牛湾墩”四大字,并有题头和署款等小字,只可辨出“万历岁丁丑夏”,即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墩高12米,上设堞口,通过楼南中部的门洞可进入墩内,墩体正面有供士兵上下的绳梯和通道,可直接眺望黄河对岸的动静。
现而今,烽墩既废,里面放置着老牛湾村民为来年准备的粮种和备好的柴禾,但是,这座保存完好的墩台保留着几百年前威武凛然的姿势,像一位赳赳武夫,在黄河边守护了十几万个日日夜夜,将我们带回到久远的从前,去体会当年金戈铁马烽火狼烟的情景。老牛湾由这座长城的敌楼守护着,具有了一种苍凉而古朴的魅力。
老百姓并不知道,这种方形的敌楼建筑还与另外一个著名的人物联系在一起,这个人名叫戚继光。这些都是在隆庆五年(1571年)明王朝与蒙古诸部议和,批准了通贡互市。
为加强长城防御线的防务,调原两广总督谭纶和福建总兵戚继光先后到北方。戚继光到任后,整饬边备,完善长城防御,其主要措施是在长城上骑墙建筑大量的空心敌楼。这样的敌楼就是戚继光亲手设计的,集防守、屯兵、烽燧功能于一体,这样的建筑多建于明万历中后期。
老牛湾堡东接大同镇滑石堡,西临黄河岸,首当西北之冲。清代,这座堡寨的军事防御功能逐渐减弱,世俗化的生活场景很快进入壁垒森严的军营。
现在,村南的古城堡遗址虽然残破不全,但是整个古城的风貌还依稀可辩。这座不大的城堡之内只有南门,南门外还有瓮城,由瓮城入南门,迎面一座石砌影壁,影壁后面,观音阁和关帝庙分列左右,面南背北。寺庙建筑残破,内中供有小型的观音和关公神像,墙上有壁画,案前有香火遗存。
堡中还有一座“诸神庙”,残存有彩绘诸神。绕过庙堂,一条窄小的街衢隐然可辨,青石板街道,两旁房屋的窗户上至今还挂着不知何年何月的铺板,显然,这是过去的生意店面。另外古堡四处的山上也建有多座小庙,人神共同护佑人们的家园。
老牛湾堡内的所有建筑和生活用品几乎都与石头有关,石窑石屋石墙石院,高低错落随形而就;石碾石磨石杵石臼,精致实用随处可见;庙门口的石人石马写实而逼真。就是住人的窑内用来储食的粮仓、置放杂物的柜子也是用薄薄的石板组合而成,更不必说窑前石檐低垂,墙后石碑仄立,炕头有石狮,院内置石锁,村北有石墩台,村南有石寨堡,堡城中的旗杆刁斗居然也是石雕而成。冷冰冰的石头被赋予不同的形制,在老牛湾守边将士后代们的手里居然有了生命。
在老牛湾堡东北的残长城附近见到了最完整的一个烽燧,才窥见这一带烽火台建筑的真实面貌。烽燧为圆形实心建筑,形如碉堡,凿有一“凸”字型的门洞,自门洞开始设有一螺旋状通道通向台顶,台顶上便是堆放柴草之地。烽燧周边建有一圈的圆形围墙,却是已塌陷了一半,远远望去,傍晚的烽燧在昏黄的夕阳下显得格外孤独,格外苍凉。
从万家寨水利枢纽到老牛湾,一路上便有黄河相伴了。由于万家寨大坝截留导致水位升高、流速放缓的缘故,这里的黄河远不似大家印象中那般混浊,而是现呈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碧绿色。
其间的一处高坡上,可见黄河连续拐了两个方向相反的大弯,形如太极图案,如果在这里航拍,必能得到一幅奇异壮观的画面。从此处继续前进,最终延伸到了黄河与长城相会之处——老牛湾。
长城到老牛湾之后,虽抵黄河岸边,但并未跨黄河西去,而是顺黄河的东岸南下,经万家寨、关河口至河曲县,然后才越黄河进入保德县境内逶迤西去。
老牛湾位于万家寨水利枢纽上游15公里处,大坝蓄水之后,水位上升,老牛湾的水面轮廓还真的呈现出一条缓缓东进的大青牛形象。老牛湾东侧,一条黄河支流破石而来,将河岸纵深下切成近100米的悬崖,然后与黄河相接会合,支流河道呈犄角状弯曲。而西侧,黄河也同样下切河岸,又绕出一个优雅的缓湾,两条河竟然非常匀称地像两只犄角一样挂在村落两侧,酷肖一条正在逆流上行的老牛。黄河浪急时,它的情绪也显得有些躁动,河水稳定,它的步态也明显安详,此刻,它正小心地踏入万家寨库区水域长哞汲水,则是一派柔顺了。凭石崖为首,画河水作角,这正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一条老牛在这里迎接黄河的到来,老牛逆流长哞,像是在与这条来自雪域高原的北方大河嘘寒问暖。黄河居然有回应,绕过老牛湾,又多绕出两个大湾,两个大湾这一绕就绕了整整十里,河流的脚步似乎也因此而放慢了许多,脾性也因此而变得格外沉静。
老牛湾堡不过是偏关一带众多堡城建筑中其中一堡而已,但老牛湾堡对于山西境内的数百里长城的意义非同小可。
长城对于当地老百姓而言,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名词,他们把绕村子西部边缘而过的长城称为边墙。其实,边墙恰恰是明代的官方命名,老百姓所操的当然是明代的官方话语。
偏关县在清代之前无县治,偏关河沿线长城绵亘,处处设关,堡城相接,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军事单位。毋须引述更多史籍记载,今天的偏关县境内,长城出乎意料地有三四道之多,有的地方墙垣多达十重,一条长城外头又是长城,一边二边连三边,步步设防,营堡相望,互为策应,烽火台星罗棋布分布在偏关河两岸的黄土高原上,多达一千多座。偏头关长城的建筑格局,在长城的建筑史上无疑是一个特例。
偏头关边墙由丫角墩与大同镇长城相接之后,即一路迤逦南行,到达老牛湾堡与南来的黄河不期而遇,从老牛湾开始,一直到河曲县阳沔堡,烽燧相望,堡寨相连,80多公里的长城由18个堡寨连接起来。老牛湾堡为偏头关十八堡寨的第一堡。
于是,一条老牛将长城与黄河的手紧紧地挽在一起。老牛昂首向北,长城迤逦而南,也是从老牛湾开始,出现了黄河与长城结伴而行的奇观,河水夹带着历史的风尘,向南浩浩荡荡而去,长城映衬了黄河的波光涛声,一直到河曲县的阳沔堡才依依揖别。
长城与黄河,如同挽在老牛肩上的两条绳套。身后是那条龙壕,龙壕里黄河浩荡,一条龙居然让老牛给死死地挽在这里,动弹不得。
在明代,老牛湾堡属偏头关直接管辖,常年设守备一员,兵丁150名镇守,即便清代边备废弛,仍设一名把总领40名兵丁驻防。
清代偏头关乡贡,编纂《偏关县志》的卢承业曾著诗咏《偏关十景》,其中一首就是关于老牛湾的:“关西形势若崤函,北塞天横折向南。岩戍飞楼悬壮剑,河翻浪雪点幽潭。花飘蝶影惊鱼穴,风送涛声破乌庵。相接云峰传八阵,筹边人至把兵谈。”
“相接云峰传八阵,筹边人至把兵谈”,军情紧急,前来筹划边事的将士席不暇暖,手握兵器站立在老牛湾墩台之上谈论对敌方略。
明代“隆庆议和”之后,明朝政府在清水河县红门口设通市,准许蒙古部族与内地进行贸易往来,议定每年互市一次,蒙古人用牛羊牲畜换回粮食、布匹,这样,老牛湾逐渐形成渡口。
清军入关,边备废弛,大部分守军就地屯垦,转营他业,老牛湾便成为内地货物进入内蒙古的必经之路,渡口达到极盛。
偏头关长城沿线各堡寨,从兴建开始的明成化年,一直到明衰亡的崇祯年,发生过大大小小几十次战事,但规模都不是太大,一来它在冷兵器时代的军事威慑作用非常有效,二来凭借着两岸险峻山峰,草原骑兵根本没有施展本领的空间。
老牛湾虽然险峻异常,但因黄河抬高,因而水势平缓,成为天然的良港码头,吃水再深吨位再大的船只也停靠无碍。同时,老牛湾常年有兵士驻扎,可确保人身财产安全。那些精明异常的商家审时度势,将这一座壁垒森严的兵营要塞三下五除二就改造成一座边地商城。
商城尽管小,但货物的吞吐量却惊人。老牛湾的村民老宋曾经告诉我说,到他父亲那代,老牛湾渡口码头还是船桅林立,每天要泊靠三四十只大船。货物卸下再走陆路,贩到偏头老关,再由偏头老关转送平鲁、五寨。
沿喇嘛湾至老牛湾一线,湾多浪急,暗礁明礁布满河道。夏天雨季来临,水情不稳。一条龙壕既是一条黄金水道,更是一条送命水道,船汉们无不闻之色变。往往是,吃水深、大吨位船只入晋,须雇喇嘛湾的船家护航,喇嘛湾的船家将船送到老牛湾,再换上老牛湾的老艄掌棹下行,经过万家寨、关河口,一直护送到龙口。
船到龙口,老牛湾的老艄下船登岸,将货船再交给龙口一带有名的船汉掌棹。龙口既是这一段长峡的结束处,也是一条长峡里最凶险的所在。因为河水急遽下切,河床骤然收束,河水顿时暴怒,像一条巨蟒一样来回滚动身体。水大浪急,涛声轰鸣,水雾腾腾。船到峡口,水下一条巨石将河床突然抬高,不怀好意地斜插河心。
新中国成立之后,航运局炸礁队经过几次爆破,但那条巨石仍然伏在那里。这条巨石被船汉们称为“龙口门槛”。过门槛,活要命,一条河里只有一位叫白二楞的船家可以驶过。老牛湾的船家屏气息声看船安然渡过,才松一口气,由陆路返回。
后来河流被阻断,老牛湾沿线空流的河水中就再也难见高耸的船桅了,老牛湾渡口逐渐没落。近些年来,因为嫌堡子里的石窑不好住,交通吃水都不方便,原来住在老牛湾堡子里的人开始相继搬出堡城之外,最后只剩下村民老宋一家人,居住在古堡的最东边。
山西地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冲突与融合的前沿,晋北大地,几番征战,几番厮杀,几度桑田,几度牧场。捍卫山西,屏藩京师,成为每一个中原王朝的不懈努力,从战国到明清的两千多年时间里,历代王朝在山西共修筑了七千多里的长城,目前尚有遗迹可辨的仍有两千里左右,使得山西成为长城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
历经沧桑风骨犹存的夯土长城,绵延于晋北苍凉萧瑟的旷野,为历史留下了永远无法弥合的伤痕。你所未见的山西长城,总能带给你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留给你无尽的叹息与沉重的思考。而在长城周边留存的堡城,将则是记录那些千千万万戎边的无名将士把生命交付烽火的壮烈。
老牛湾的传说:关于老牛湾,还有一个极富想象力的传说。上古某一时期,天降倾盆大雨,密云遮蔽,天地混沌,豪雨连天,电闪雷鸣,这一下就是九九八十一天。雨歇云驻后的吕梁山遍地洪流,汪洋一片。玉皇大帝立即派太上老君下凡,救民于水火。
老君骑着他的大青牛来了,老君下了牛背,给青牛套上牛轭,想就地犁出一条河来,让洪水归道入海,让山川重见天日。当青牛犁到老牛湾时,天色已晚,它猛一抬头,被什么东西晃了一下,原来是天上仙人怕青牛不认道,提着一盏神灯前来帮忙,青牛不明就里,被神灯一晃就给惊了,身后本来笔直的河道,变成了曲里拐弯的大深沟,洪水拐过大湾,一路咆哮,直奔大海而去。
村里人说,老牛湾西侧黄河对岸内蒙古准格尔旗境内的那座凸起的山包,就叫做明灯山。老牛湾村所在的长达十里的大湾,就是老牛一惊一乍一趔趄的遗迹。当地的民谣将这个神话传说演绎道:九曲黄河十八弯,神牛开河到偏关;明灯一亮受惊吓,转身犁出个老牛湾。
自然的伟力也罢,神话传说也好,使老牛湾真正为人所注意的原因还远不止这些,除了它作为黄河入晋之后的第一个村落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建在牛首之上的那座长城堡寨,这里有黄河与长城结伴而行的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