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护宁寺庙宇内的塑像(图:叶子/文:叶子)

标签:
护宁寺庙宇内的塑像2018年4月30日山西偏关旅游 |
分类: 中国宗教文化之旅 |
人,不过是这大千世界的匆匆过客,既然来了,就该留点什么,至少能够证明我们来过。于是,在2016-11-02 15:17:59我开始了我的博客生涯。——叶子题记
山西护宁寺庙宇内的塑像
(2018年4月30日
山西偏关)
“沪宁寺”位于山西省偏关县城西25华里的寺沟村南,离黄河边墙不足百米,当地人也叫寺沟大寺庙,西临长城,长城下是万丈悬崖,崖下滔滔黄河,恶浪翻腾。南有大沟,沟里悬空涧流水潺潺,浪花飞贱,悬崖上长城婉蜒曲折,山梁上峰火台墩威立。沪宁古刹别致典雅,苍松翠柏,景色迷人。
寺院整体布局坐北向南,北高南低,依地势而建。在正门的两边分别对称地分布着钟楼和鼓楼,再两边是两间阁房,没有门窗,三个方向大墙上是彩绘的壁画,有的地方已经剥落了,露出了土墙上的砖。
主要建筑有正殿、南殿、东西配殿、痘神庙、山神殿、文昌阁、关帝庙、地藏殿、罗汉殿、比丘庙等。其中南殿、正殿为元代遗构,余皆明清所建。
南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悬山顶,斗栱四铺作单下昂。正殿为寺内主体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明间稍宽,斗栱为五铺作,双下昂。昂为琴面昂。五瓴四橼,为元代建筑手法。
侧殿旁有两通碑,一为道光时刻,一为咸丰时刻。道光碑上面说:“护宁寺者,河曲之古刹也。其地东踞桦林长城之巅,西眺麟州之野,下看黄河中流,仰瞻紫塞穹隆,俯临龙口雪浪,所谓天堑地险,此其会也。”可见古刹的地理位置的险要。
东配殿内保存石碑三通,最早者为乾隆丙寅年重修,有护寺碑记“(乾隆十一年)嘉庆十三年又重复修”作证。道光三年有重修碑记:“沪宁寺之名由来,或曰建于初唐。或曰建在北宋,总之,时当草睐,金石无传,故每代重修,岁月无考……”
有咸丰六年重修碑记一块,碑文“河曲之北有古刹焉,始名大寺,后易而曰护宁寺,盖取保佑一方人物感宁之义。欲梵其始终何代,而前两重修时已无所考”。乾隆碑记风雨磨失,字迹不清。
根据所存柱础判定此寺始建于唐,于相传吻台,虽唐至清之间的历史沿革无文字资料可考,但现有主体建筑正殿、天王殿梁架结构为元代建筑,如驼峰等还保留宋代特点,各殿塑象均毁,残留部分壁画。
寺院内原来有两株虬张的参天古柏,枝叶扶疏,亭亭如盖,一株尚存,可惜有一株近年则毁于雷电,被烧毁的一存躯干现在还残留在院子里面,一些树干也还留在附近。
寺前有古戏台一座,绘有壁画,虽斑驳漫患,尚可细辨一二。台柱一付对联:人来事往赶庙会,台上台下笑颜开。横批:人神同庆。对联道出了寺沟人朴素的心灵。每年农历四月举行庙会,唱大戏,过去唱,现在依然在唱。
在春暖花开之际,携着黄河的雄浑,带着长城的风韵,他们唱天的风调雨顺,唱地的五谷丰登,唱太阳的温暖,唱月亮的明亮,唱来唱去,最终在唱寺沟人自己:年年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从庙宇殿宇里面的佛像泥胎不难想像,当年一代一代的守边将士,一边警惕而忧惧地守护着烽火台,一边把自己对生活的期盼、对神的敬仰融化在这渺渺佛烟,晨钟暮鼓之中。是啊!当年神佛同聚,香火鼎盛的场面也只有存在历史的记忆中了。
护宁寺中护宁二字恐怕意为各路神仙保护一方百姓安宁之意义吧。想当年,这里地处边关,人们一定饱受战乱之苦,这里地处偏僻,贫穷潦倒恐受温疫之苦,这里地处黄河岸边,自然灾害可能时有发生,灾患之苦不可避免,常年不得安生,才在村边建起了这座寺庙,供奉诸路神灵,祈求幸福安康。

从庙宇殿宇里面的佛像泥胎不难想像,当年一代一代的守边将士,一边警惕而忧惧地守护着烽火台,一边把自己对生活的期盼、对神的敬仰融化在这渺渺佛烟,晨钟暮鼓之中。是啊!当年神佛同聚,香火鼎盛的场面也只有存在历史的记忆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