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林堡——现存最好的长城古堡(张丽华旅途见闻分享)

标签:
桦林堡现存最好的长城古堡2018年4月30日山西偏关旅游 |
分类: 陪你一起走长城 |
桦林堡——现存最好的长城古堡
(2018年4月30日 山西偏关)
桦林堡位于偏关县城西北处12公里处黄河岸边,全长30余公里,为明宣德五年(1429)太原镇总兵李谦修筑,因当时附近有桦树林而得名。古堡高踞山巅,面临寺沟,襟带长城,总控黄河,是明代全长150里的“黄河边”的指挥中枢,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明代堡内设守备1人,防守官员多达700多人,管辖边墙82里、墩台42座。
桦林堡系明代万里长城偏关段遗存,至今城砖包砌完好,曾经因拍过“啊!摇篮”而名声在外,据说是偏头关现存边墙保存最好的地方。高耸蜿蜒于黄河东岸,与北京万里长城环境风格迥异,甚为壮观。桦林堡长城与山西境内其它现存长城段落1986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为有黄河天堑作为屏障,春夏秋三季防守比较宽松,只有冬季黄河结冰后,为防止敌人徒步从冰面上入侵,防守才严密一些。清代废弃,成为居民用地。整体结构和堡内街道庙宇布局基本保持明清风貌,其中南门保存最好。
我们在公路上远远地就看到了城堡的样子,桦林堡犹如黄土高坡上的皇冠,屹立在远远的山梁顶上。四方形的台座保存完好。原来是它是河曲重要的明代屯兵堡,1949年3月,从河曲县划到了偏关县。
当年的明王朝为了防止瓦剌的入侵,不得不大规模地修筑长城。在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大体沿长城一线,逐次建立了九个边际重镇,九镇中有两镇是在山西,即大同镇和太原镇。太原镇总揽三关:雁门、宁武、偏头。偏头关是明代“外三关”中最西面一关,又有外关之称。
桦林堡村虽然不大,但因长城的存在,显出其威严和沧桑。厚厚的城墙颇有气势地耸立在山岗上,远近的山头呼应着一座座烽火台。城堡内侧挤着密集的村落,低矮的民居十分简陋。村前的碑石记载着桦林堡的历史,古堡里宅子虽很古老,人们依旧在此生息。登高望去清晰可见古堡原型。
绕过城堡的缺口走进村里,先来到南门,只见尚存显得破旧却依然耸立着的古堡砖砌城门。该城门坐北向南,门楣上嵌有一块“桦林堡”的石匾。
城门上还搭有一座仅一人高的小庙,弯腰才能看清里面供奉着的观音娘娘——已经许久没香火了,看起来十分冷清。城门下方,倚着墙体,有孔花格窗棂的窑洞,深深地挖进城墙里,就势围成了一座小院,院墙上摆满了农家的耕作用具。
一只狗儿待在小狗窝里,我们的到来惊扰了它的安宁,先是受到惊吓的狂吠,后来是高兴的与我们玩耍。
院子里很是整齐干净,生活气息也很浓。听到有人进院来,窑洞里迎出来一位五十多岁的朴实的农家大嫂,看出我们是来拍长城的,便饶有兴致地讲起桦林堡来。想不到看似文化不高的大嫂,讲起长城来却是头头是道,缘于一种情感吧。
在她的指点下,我沿着南门的城墙往东一直去到东门。东门显得低矮、狭窄了许多,拱形的门洞上也有一块石匾,刻着“岔口”两字,我猜想是当年城堡的一道侧门吧。石匾上方的砖雕花纹既漂亮又精致,只是两侧的城墙上城砖大多剥落,裸露着厚厚的黄土层。
沿着东门石头铺设的小路走出村外,沟口砌着一道山墙,虽已残缺损坏,但仍像一座高大的屏风横亘村口。山沟下散布着一排排窑洞,围着院落,花格式的窗框或红或绿,十分好看。
在桦林堡的北墙附近,有数间保存完好的古宅,门前凌乱地摆置着旧日的石狮和旗杆石,房屋边上有一个十数米见方的平台,台上聚满了茂盛的草,从周围的物件可以依稀辨出曾是喧闹的兵营。
听当地的老人讲,小时候,我们从有了背动一块城砖的力气开始,就成天把这些城墙砖搬回家,砌猪圈、垒鸡窝、围粮仓……。顺着桦林堡南面的墙壁看过去,满目疮痍,当年卫戍兵士的后人不但搬去了砖,厚厚的夯土城墙也被挖出一个个洞穴,或用以存放杂物,或用以圈养家畜。这古老的长城,谁来保护?
古时,偏关河从这里注入黄河,沿河道可以直驱偏关城下。所以桦林堡的战略意义,就是防止河套匈奴的进犯。尤其黄河上冻时节,桦林堡附近的长城守军便加强防务,警惕匈奴骑兵踏冰渡河。
如今,破败的城墙在人们眼中已完全失去其作用。但四方形的台座及保存完好的城体,加上南面的关楼门洞,使桦林堡犹如黄土高坡上的皇冠,屹立在遥远的山梁顶上。
登高回望,古长城沿着黄河岸边陡峭的悬崖蜿蜒着,一眼望不到尽头,犹如一条黄色的巨龙飞舞在黄河岸上。悬崖下是流淌的河水,缓缓地自北向南而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在这天、地、人之间,我似乎才真正感悟到那种沧桑的无穷意境。
大明王朝为了防止蒙古骑兵突破陕西外边之后,在冬季踏冰强渡黄河进入山西,在今天偏关县老牛湾经河曲县至保德县境内,沿黄河修筑了百公里的长城,这段边墙与黄河并肩同行了百公里,因此又被形象的称为“黄河边”或“河边”、“西河边”。
早在五代北汉时置偏头寨,宋代因之,元时升为关。明时太原镇治所在即是现在的偏关。偏关秦汉属雁门,隋属马邑,唐置唐隆镇,名将尉迟敬德在关东建九龙寺。现在的关城是明洪武年间改筑的,清改置县,属宁武府,辖边墙四道。
《说文》曰:“关,‘以木横持门户’,俗谓之‘闭也’。”长城的建造不但使农耕民族精神上有了安全感,而且有效地遏制了游牧骑兵灵活快速的作战长处,使他们不得不弃马步战。同时占据关内的统治者为了扩张领土和防御,在长城险要地段建筑关城,作为进出的必通之道,所以关隘素为长城锁钥,是兵家必争之地。
初时,蒙古势力不断侵犯边界,稍后又深入鄂尔多斯内部,屡犯晋西北,偏头关首当其冲。《偏关志》称:“宣大以蔽京师,偏头以蔽全晋。”明弘治到隆庆初,蒙古兵屡次由偏头关西北侵入,进犯岢岚、岚县,并深入晋中地区,所到之处,杀掠殆尽。由此可知在明代中期,偏头关已经成了蒙古兵和明军较量的重要场所。
明代的偏头关实际上已处在北界。桦林堡段西隔黄河与鄂尔多斯高原相对,关城东面老营堡北接蒙古高原,内外长城在此处相接。
蓬蓬衰草,飒飒西风,陕晋蒙交界的偏头关也是走西口的重要口子之一,有着“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的美誉。
在桦林堡的北墙附近,有几间保存最为完好的古房屋,在门前凌乱地摆置着旧日的石狮和旗杆石,房屋边上有一个十数米见方的平台,台上聚满了茂盛的草,依稀可以从这些物件中看出这里是过去的兵营。
由于偏关河从这里注入黄河,沿河道可以直驱偏关城下,所以桦林堡的战略意义,是为了防止河套匈奴的进犯。每年黄河上冻时节,桦林堡左近的长城便加强防务,防止匈奴骑兵踏冰渡河。四方形的台座保存完好的城体,南面的关楼门洞,使桦林堡犹如黄土高坡上的皇冠,屹立在远远的山梁顶上。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当年戍守在此地的将士,无非是为了维护一方的稳定和生活的安宁,他们当年戍守的雄关铁塞也失去了原本的色彩,曾经的墙被风沙渐渐吹老,古人用黄土筑就了长城,后来有的长城塌了,就还是一堆黄土。有谁晓得,脚下的黄土,曾经是长城?
村中大部分房屋是建国以后翻新的,只余少数老宅仍是百多年前的原貌。村西南的路边残存着一户大宅的门庭,有三级高升石阶和两侧立柱的基石,石阶左侧有一口深井,已不存在的大门之后,一堵砖雕影壁迎街而立。
桦林堡和我们沿路看到的长城上的城堡一样,古老而荒废,只有南门上镶在门楼上面的“桦林堡”几个大字,在向我们说明了这里久远的历史。
靠北面的地方,还有保留下来的一座城门。从外面看,觉得还好,可是从城内看,已经是岌岌可危了。
现在桦林堡的位置是在一个高台上,过去的偏关河从这里注入黄河,沿河道可以直驱偏关城下,所以桦林堡的战略意义,是为了防止河套匈奴的进犯。每年黄河上冻时节,桦林堡左近的长城便加强防务,防止匈奴骑兵踏冰渡河。
南门现在已经是一段残垣了,两边的城墙早已不见踪影。我们由保存着的马道登城观望,现在的南门楼的位置上是一座观音阁了。
听说村中原来有城隍庙、老爷庙和龙王庙,我们没有克意地去找,也没有看到,想必已经被废弃了。但是我们还是看得了两处古戏台和一处照壁。在它们身上,还是可以看到保存有大量完整精美的瓦当和砖雕。
历史链接:黄河,又被形象地称为“大河”,长城,也被形象地称为“边墙”。守卫着北纬37度农耕文明线的边墙,与九曲黄河在山西省偏关县老牛湾相遇,大河与边墙握手之后,外长城继续西行,黄河则沿晋陕黄河峡谷南下。
当年,大明王朝为了防止蒙古骑兵突破陕西外边之后,在冬季踏冰强渡黄河进入山西,在今天偏关县老牛湾经河曲县至保德县境内,沿黄河修筑了百公里的长城,这段边墙与黄河并肩同行了百公里,因此又被形象的称为“黄河边”或“河边”、“西河边”。
《说文》曰:“关,‘以木横持门户’,俗谓之‘闭也’。”长城的建造不但使农耕民族精神上有了安全感,而且有效地遏制了游牧骑兵灵活快速的作战长处,使他们不得不弃马步战。同时占据关内的统治者为了扩张领土和防御,在长城险要地段建筑关城,作为进出的必通之道,所以关隘素为长城锁钥,是兵家必争之地。
初时,蒙古势力不断侵犯边界,稍后又深入鄂尔多斯内部,屡犯晋西北,偏头关首当其冲。《偏关志》称:“宣大以蔽京师,偏头以蔽全晋。”明弘治到隆庆初,蒙古兵屡次由偏头关西北侵入,进犯岢岚、岚县,并深入晋中地区,所到之处,杀掠殆尽。由此可知在明代中期,偏头关已经成了蒙古兵和明军较量的重要场所。
明代的偏头关实际上已处在北界。桦林堡段西隔黄河与鄂尔多斯高原相对,关城东面老营堡北接蒙古高原,内外长城在此处相接。
蓬蓬衰草,飒飒西风,陕晋蒙交界的偏头关也是走西口的重要口子之一,有着“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的美誉。据说偏头关现存边墙最好的地方就在黄河东岸桦林堡地段,有五六十里,全部包砖,高耸河岸,和内蒙古遥遥相对。
村里的好多城墙早已没了砖,在桦林堡的一个黑瘦的老者,立春已经好久了,他身上还披挂着一件颜色模糊的翻羊毛大衣,手里的羊腿骨烟枪里翻滚出浓浓的雾气,淡化了他脸上皱纹深刻的沧桑:“我们小时候,从有了背动一块城砖的力气开始,就成天把这些砖搬运回家,垒猪圈、盖鸡窝,还能围粮仓……”桦林堡南面的墙壁不但被当年卫戍兵士的后人搬去了砖,夯土的城墙也被他们挖出一个个洞穴,以存放杂物或者做家畜的圈养地。
在桦林堡的北墙附近,有几间保存最为完好的古房屋,在门前凌乱地摆置着旧日的石狮和旗杆石,房屋边上有一个十数米见方的平台,台上聚满了茂盛的草,依稀可以从这些物件中看出这里是过去的兵营。
由于偏关河从这里注入黄河,沿河道可以直驱偏关城下,所以桦林堡的战略意义,是为了防止河套匈奴的进犯。每年黄河上冻时节,桦林堡左近的长城便加强防务,防止匈奴骑兵踏冰渡河。四方形的台座保存完好的城体,南面的关楼门洞,使桦林堡犹如黄土高坡上的皇冠,屹立在远远的山梁顶上。
在这些关城、要塞之间,山巅坡顶上散布着众多的烽燧,相距虽远却彼此相顾,从实用角度出发,若是其中任何一座燃起狼烟,不用一个小时确实就能将消息传出数百里。这些烽燧均是黄土质地,故经历四百多年风雨之后,至今只剩下一个高耸的土堆就已属不易。
蓬蓬衰草,飒飒西风,陕晋蒙交界的偏头关有着“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的美誉。在古代,黄河称为“大河”,长城称为“边墙”。守卫着北纬37度农耕文明线的边墙,与九曲黄河在此相遇。大河与边墙握手之后,外长城继续西行,黄河则沿晋陕黄河峡谷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