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乌素图召(图:玉文/文:叶子)

标签:
呼和浩特乌素图召2018年4月15日内蒙古呼和浩特旅游 |
分类: 走遍内蒙古 |
人,不过是这大千世界的匆匆过客,既然来了,就该留点什么,至少能够证明我们来过。于是,在2016-11-02 15:17:59我开始了我的博客生涯。——叶子题记
呼和浩特乌素图召
(2018年4月15日周日 呼和浩特乌素图)
乌素图召,实际上是指呼和浩特乌素图旧有的七座寺庙的总称。因它们相距不远,毗邻相连,又地处乌素图村旁,所以都统称乌素图召。
乌素图召寺庙群依山而建,以庆缘寺为中心,东有长寿寺、西有茶坊庙,东北有法禧寺、西北有药王庙。正北有罗汉寺,再往北还有一座法成广寿寺,共同组成一个寺庙群体。
乌素图寺庙群相继建成于明清两代。明隆庆元年(1567年)始建,至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陆续建成广寿寺、察哈尔寺、庆缘寺、长寿寺、法禧寺、梦汉寺、药王寺等七座寺庙。
其建筑宏伟壮观,别具特色,寺庙建筑融蒙藏汉艺术于一体,但从建筑形式和构造特点上看,同中有异,各具特色,形成了每座寺庙自身的独特风格,又颇具规模的寺庙建筑群,是蒙古族工匠自行设计施工建成的一座寺庙。
七座寺庙中的察哈尔寺因破损严重,于民国二十四年(1934年)拆除。广寿寺于“文革”期间被拆除。如今只有庆缘寺、庄缘寺、法禧寺、罗汉寺四座庙宇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这四座寺庙中,以庆缘寺最为著名,规模最大,也为乌素图诸召的主寺,是呼和浩特著名的“八小召”之一。
1.庆缘寺,位居乌素图寺庙群中心,为主寺,规模最大,由乌素图召第一代活佛创建于明神宗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于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建成;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即创建二百年后),又添建殿堂,次年才由清廷命汉名为“庆缘寺”。
2.法禧寺,在庆缘寺的东北,建于清雍正三年( 1725),建筑别致,装饰华丽,是诸寺中最富有特色的一座寺院,据考证,该寺由乌素图召第三代活佛罗布桑旺扎勒于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所建。六十年后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由清朝廷命汉名为“法禧寺”。
寺内藏有该召三世活佛罗布森旺扎勒整理的西藏喇嘛大法师松巴堪布所著《松巴堪布著经》的雕板,从而知名。这部经板长49厘米,宽7厘米,共有3,455块版刻,内容包括经、论、医、律、算五种,是一部有价值的藏文著作。
藏语谓“第三”为“松巴”,称“尊者”为“堪布”,“松巴堪布所著经”为“第三尊者所著经”。这是我国一部珍贵的经版。其中医学、数学为精华,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是一部重要的文物。乌素图召的几代活佛喇嘛,都有很高的医术,与此经版有密切的关系。
3.长寿寺,原名察哈尔速木寺,在庆缘寺的东面,由察哈尔禅师呼图克图初建于明代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是乌素图召最早的一座寺院。
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席力图召的绰尔济阿旺丹丕勒扩建后,由康熙帝钦赐“法成广寿寺”名,以后简称“广寿寺”。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达赖长木肃绰尔济又扩建。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曾重修过一次,后因寺中的喇嘛人数少,逐渐成了席力图召的属庙。
这座寺院在清代前后修葺有六次之多,所以寺中殿堂彩画和泥像雕塑到解放时,还比较完整。寺中有记载建寺及历次修葺年代的石碑二座,矗立于殿前的东西两侧,西为蒙文,东为汉文,碑文的内容相同。于“文革”期间被拆除。
4.罗汉寺,在庆缘寺正北,是乌素图召寺庙第三代活佛罗布桑旺扎勒在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和法禧寺同时所建的寺院,不过规模较小。乌素图召的活佛,在罗布桑旺扎勒以后又传了五代,到第八代明珠尔济在公元1930年死去以后,便没有再寻访呼毕勒罕,从此这个寺院的活佛停止“转世”。
乌素图召现有的四座寺庙各有红墙环绕,寺后各有东西横亘的赵长城遗迹。寺庙附近林木茂盛,是呼和浩特市郊之游览胜地。
乌素图,是蒙古语,意为“有水的地方”。乌素图寺庙群坐落在大青山南麓,呼和浩特市郊区攸攸板乡乌素图村西沟口的台地上,距市区西北13公里处。以村名命名召名为乌素图召。
乌素图召依山傍水,山沟杏柳成荫。春则花鸟争妍,夏则桑麻竞秀,秋看黄叶,冬赏雪峰。一年四季都有随时变幻的浓装淡抹之美。
呼利浩特旧八景有“红杏遗村’,就是指乌素图召,素有“杏坞翻红”的美称。召后有东西横亘的赵长城遗迹,地表有突起的夯土成墙,登临长城眺望,俯仰山川,广袤无际。
放眼远眺,青城在云烟缭绕之中,大黑河水由东向西汇入黄河,火车在原野上飞掠而过,土默川山河构成一幅幅美丽画卷,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