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柯岩“石佛”景区(图:玉文/文:叶子)

标签:
柯岩“石佛”景区2018年春节假期绍兴柯岩旅游 |
分类: 中国宗教文化之旅 |
人,不过是这大千世界的匆匆过客,既然来了,就该留点什么,至少能够证明我们来过。于是,在2016-11-02 15:17:59我开始了我的博客生涯。——叶子题记
绍兴柯岩“石佛”景区
(2018年2月20日 绍兴柯岩)
柯岩风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位于绍兴城西12公里处柯山东麓,南临鉴湖,北连柯桥,景区源于汉代的采石场,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石文化是景区的一大特色。
整个景区以石佛、云骨为核心,由入口处的绝胜亭、一柱烛天、净手池、莲花甬道、莲花听音、回音壁和拜石亭、绕石桥、石佛池及蚕花洞、七星岩、文昌阁等组成。2003年 10月江泽民主席视察柯岩风景区时,面对云骨、大佛凝视良久,发出“世界绝技,登峰造极”的赞叹。
柯岩以石景而名世,但这石景却非天设地造,而是历经几百年开采的采石场留下的遗址,因此,景区内的石景都有明显的人工痕迹。柯山之石石质优良,石条、石板便源源不断地从这里流向四方。从魏、蜀、吴割据的三国时期发端,柯山便成了有名的采石场达四百余年,历近二十代石工,偌大一座柯山,竟被齐根挖去大半。
经历代能工巧匠不断开凿,鬼斧神工般地造就了姿态各异的石宕、石洞和石壁,柯山也从乱石纷飞的采石场逐渐变为人们览胜的“绝胜”之地——柯岩。
也许是天意所在,也许是英雄所见略同,在被挖去的半座石山的区域中,竟留下两“柱”孤岩,一左一右,一胖一瘦,浑然兀立。这一奇异的石景,令后来的石工们为之动容,为之心惊。从此,大规模开采柯山石的局面消失了。石景的突现,使柯岩成为一个响亮的名字,柯山之名渐渐地为柯岩所替代。
天工大佛:大佛位于石佛景区北端,四周被石佛池包围,这更显示出石佛的奇特。石佛为盘坐造像,佛高20.8米,佛相宽颊广额,顶有螺形发髻,法相敦厚慈祥,仪态文静端庄。大佛左手抚膝,右手屈举,正作阐经说法状,在雕刻工艺上可谓造诣颇高。以佛教的术语讲,应叫它为转世佛。
佛前拜台总长30米,宽20米,高1.2米,隔池正对石佛。台上刻有佛教万字符及六字真言,周边由44块大青石组成。每一石上刻有一佛像:十八罗汉,十二伽蓝,十四仳卢,正好为44佛。
台上立有两只石香炉,每只重万斤,皆由4只龙头作支撑,以示高贵。相传,与石佛相配套,在同体岩石上还雕有香炉、莲台、石阶,可惜已毁于战火。
拜台既是善男信女烧香点烛祭祀大佛的安全场所,亦是游人休憩之好去处。面对20多米高、池中突兀的石佛,使人浮想联翩翩,疑团丛生,石佛何人而为?何时而成?
相传,在孙吴赤乌年间,有自称柯氏的石工,就动工凿造这尊传世于今的石佛。当时,作为石佛载体的这方巨石尚与整座山体相连,只比周围的山体高出数丈罢了。当其它的石工为生计而忙于在它周围采石时,柯氏石工竟以父、子、孙三代相传而倾注全部精力开凿这尊石佛。
鲜为人知的是在这柯氏父、子、孙三代石工背后站起一位富有实力的沈姓绅士。其人自北方迁居会稽,家拥万贯,常对家人云:“人称吾门为富贵之门,何为‘富’?能拿余金给予他人者,可称‘富’;何为‘贵’?能站立高处帮助有需求者,即为‘贵’”。这位绅士身体力行,亦以父、子、孙三代相传,以千金资助那柯氏三代石工开凿石佛,终于使柯岩石佛得以问世。
当我们面对石佛而对古代能工巧匠们的献身精神、艺术才华产生无限敬意的时候,千万不可忘记站在他们背后的另类人物。我们应该知道,柯岩石佛在问世之初,其佛足周边尚是岩坡。崇佛者可以方便地爬到佛足边,探身到佛手边,抚摸佛足和佛手,以与大佛表示亲热,以与大佛心心相通。
为了让凡人的祈祷,能句句进入佛耳,石佛的开凿者匠心独具,运用浪漫的手法将佛耳缕空,使其两耳得以贯通。据测,这石佛耳洞之高竟达1.2米,耳洞中可允一小孩直立通过,为世所罕见。
天工大佛雕刻精美,形象生动,尤其是大佛的背部与佛龛不相缀连,俗称“悬雕”,而国内石佛多为半圆雕或浮雕,悬雕技法在国内众多著名石窟中独一无二,即佛像背部凿空,独立于岩,只有底部仍与岩体相连。
柯岩石佛问世之后,其周边的采石活动并没有立即停止。而当石佛周围的岩坡渐渐降底,石佛之高度相对升高,石佛之庄严日益显露时,石工们才有意识地加快了对其周边石块的采挖。
时至晋永和年间(345--356),柯岩石窟佛像建成,人们再不能爬到佛足去与大佛表示亲切,只能在佛岩下崇敬地凝望它、祭祀它。人们以自己的行动,拉开了与佛的距离。于是,在佛岩底下,人们奉敕增建了一座寺院,史称柯山石佛寺,以与同邑之羊山石佛寺相别。
柯岩石佛当然也饱受过磨难。原大佛造像与石龛、华盖、香炉、大佛莲台及佛殿石阶均由同一巨石雕成,可惜香炉、莲台、石阶已毁于战乱。文革中,有人“破四旧”,竟向它发起“挑战”,企图炸毁它。不过由于反对者众,歹徒只得以敲毁了它的一只左手作罢。时隔三十年后,人们仔细地修复了它的左手,并在它的四周开掘水池,放养金鱼。这雅称为“石佛池”的水池,除客观上起到美化衬映石佛的作用外,还发挥了一定程度上保护石佛功能。
天下第一石——云骨石:柯桥石景中尤以“云骨”最为神奇。“云骨”景点,位于石佛景点之东首,与石佛东西相对,被誉为“石魂”、“绝胜”、“天下第一石”。此石“巅若戴笠,足似立锥,上丰下削”,自有一种奇异和惊险。这天下奇观的云骨几乎是在石佛问世的同时,脱胎而出。
据传,柯氏父、子、孙三代石工在开凿石佛之际,注意到邻近有一处孤岩颇具灵气,便就势将它凿成一尊香炉。石香炉既已存在,围绕着它采石的石工们哪有不避让之理。就这样,周围的岩石被挖去后,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石”的奇石便形成了。
这奇石,高30余米,底围4米,可由三人合抱。底部扁形直立,最薄处不足1米,中上部形丰而凹凸险峻。看似头重脚轻,似岌岌可危,却已在风雨中屹立了一千多个春秋,巧夺天工,堪称天下第一石,云骨已成为柯岩风景区的标志性景观。
云骨从平地上直插云霄,其形体曲折,变幻多姿,可谓奇观。远远望去,此奇石宛如一炷烟霭,袅袅升腾,故文人墨客赐它一个雅号"炉柱睛烟"。在距地面20余米处,刻有两个隶书大字:云骨,是清光绪初年才刻上去的,字比人还高,字体刚劲,神形兼备,突显风骨和力量。
岩顶有一棵古柏,已愈千年,却仍虬枝盘屈,郁郁葱葱,被称为“千年老不大”,生命力之强令人惊叹。据当代一位专家测定,其寿命已逾千年。据现代学者推究,云骨为古代石匠采石时作竖标用,即作为采石的度量标尺。“柯岩”和“文光射斗”题刻,为光绪二十三年所刻,至今已有百年。
相传,北宋大书法家米芾号称石痴,访越至此,见此奇石,欣喜若狂,绕石三日,搭棚观赏,不忍离去。后人便在其搭棚拜石处筑亭纪念,亭曰“拜石亭”,奇石与亭之间的一座小石桥则名为“绕石桥”。拜石亭有一抱对:“万匠削不尽,一柱空中全”。与“石魂”、“绝胜”、“天下第一石”一样,表达了观者对“云骨”的赞美。
云骨和大佛彼此出于同一座山岩,由于彼此所承载的文化不同,所拥有的崇拜者也就不同。前者知音多为知识分子,后者知音多为百姓大众,当然也不乏专业佛教人士和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
一柱烛天、净手池:“一柱烛天”和“净手池”是围绕“石佛”、“云骨”的配套景点。自“绝胜亭”向右转,有一座镌刻着“一柱烛天”四字的照壁与云骨遥遥相对。
照壁前有一净池,池水清澈。相传,善男信女拜佛前都要在此净手,表示虔诚,而求祈祷之灵验。因当代所开掘的这座净池,为石砌池壁,石栏四围,加之人们观念更新,故净手无须再直接与水接触,只须往池中上空象征性净手即可,名云:“空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