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山大禹陵的雕塑(图:玉文/文:叶子)

标签:
会稽山大禹陵的雕塑2018年春节假期浙江绍兴旅游 |
人,不过是这大千世界的匆匆过客,既然来了,就该留点什么,至少能够证明我们来过。于是,在2016-11-02 15:17:59我开始了我的博客生涯。——叶子题记
会稽山大禹陵的雕塑
(2018年2月18日 浙江绍兴)
会稽山大禹陵,是会稽山重要名胜古迹之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是夏禹的陵墓。夏禹是上古时代一位伟大的治水英雄,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开国之君,被后人尊为“立国之祖”。
进入景区,两边碧水绿树,映衬着会稽山,处处散发出古朴典雅的韵味。经过九龙坛人们就可以看到一座巨大的石牌坊,高12米、宽14米,系用石头建造,高大古朴。牌坊顶为双凤朝阳,庄重典雅,雕刻精美。
柱端为古越人崇拜的神鸟——鸠。上镌“大禹陵”三字,系江泽民同志于1995年5月15日视察大禹陵后所写。
大禹陵牌坊前,有一横卧的青铜柱子,名龙杠。龙杠两侧各有一柱,名拴马桩。凡进入陵区拜谒者,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须在此下马、下轿,步行入内,以示对大禹的尊崇。龙杠上有“宿禹之域,礼禹之区”的铭文。
穿过牌坊后,通向禹陵的是一条长350多米的步行神道,神道两旁安放着由整块石头雕塑的熊、野猪、三足鳖、九尾狐、应龙。相传这些神兽都是帮助过大禹治水的神奇动物或大禹自己所变。
神道尽头是祭禹广场。广场上设有图腾柱与九鼎台等建筑,象征着古越先民信仰,又是各界祭祀大禹的场地。
祭坛左侧这三根气势雄伟的石柱是图腾梯形,它们由花岗岩制成,高约8米,石柱上盘龙环绕,向上翻转,就像翻腾的洪水,顶端雕刻着的云龙,威严肃穆。
浮雕墙上的大型壁画,描述了大禹治水的伟大功绩。浮雕墙上方醒目地摆放着九只大鼎,据记载,大禹治水后,分天下为九州。从此鼎成了皇权的象征,显示国家统一,政令统一,也因此引出了一个成语“一言九鼎”。
午门是皇宫的第一门,明代为木结构建筑,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中间那扇门的门槛特别高,是皇帝的专用通道。两边门槛略低,是文武百官通行的。门上有四根门当,门前有一对石鼓叫做门当户对,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午门上还有两条龙,其中间插了一把宝剑,这叫厉龙插宝剑。这是大禹所降伏的,让它永远囚禁在这里,永世不得让它在人间作乱。还有鲤鱼跳龙门、双龙戏珠等造型奇特的堆塑。
一尊高达二十米,重达数吨的青铜雕塑——大禹治水像于08年三月末在绍兴大禹陵后的会稽山顶矗立起来。这尊雕塑是浙江省最大的户外青铜塑像。整个塑像表现了中国四千余年前夏代部落联盟首领大禹指挥抗洪治水的景观。
会稽山,原名茅山,亦称亩山,距绍兴市区6公里,占地5平方公里,是中华九大名山之首、五大镇山之一,具有非凡的历史地位。春秋战国时期,会稽山一直是越国军事上的腹地堡垒。
会稽山文化积淀深厚,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上古治水英雄大禹,一生行迹中的四件大事:封禅、娶亲、计功、归葬都发生在会稽山。公元前2198年,夏禹大会诸侯于此,成立中国第一个朝代“夏”,会稽山从此名震华夏,成为中华文明象征。
华夏历史对山脉的崇拜,始于会稽山。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久就不远千里,上会稽,祭大禹,对这座出一帝一霸从而兼有“天子之气”和“上霸之气”的会稽山表示敬意。丞相李斯立石刻颂秦德,这就是著名的会稽刻石。
汉以后这里成为佛道胜地,传说葛洪之祖葛玄在此炼丹成仙,山中的阳明洞大为道家第十一洞天,香炉峰为佛教胜地,至今香火旺盛。唐代这里成为浙东唐诗之路的门户,明代大儒王阳明(守仁)在此筑室隐居,研修心学,创“阳明学派”。会稽山内的山山水水都饱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容。
会稽山是中国历代帝王加封祭祀的著名镇山(南镇)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自南朝以来这一带旖旎的风光有口皆碑,众多士大夫文人泛舟若耶溪,游访会稽山,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篇。
晋朝顾恺之说会稽山水是“千岩竟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东晋名士王羲之、谢安等都因“会稽有佳山水”而定居绍兴。南朝诗人王藉咏会稽山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传诵千古。会稽山下的晋唐第一城市湖泊镜湖,水清如镜,山峦起伏,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