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禹治水像——会稽山大禹陵(图:玉文  /  文:叶子)

(2018-03-17 07:27:56)
标签:

大禹治水像

会稽山大禹陵

2018年

浙江绍兴

旅游

杂谈

分类: 那山、那水、那人

大禹治水像——会稽山大禹陵

2018218日 浙江绍兴)

 大禹治水像——会稽山大禹陵(图:玉文 <wbr> <wbr>/ <wbr> <wbr>文:叶子)

2018218日一早,叶子一家从绍兴市区出发,先打车去了兰亭,午后又打车去了会稽山,然后乘乌篷船进了大禹陵景区。

大禹治水像——会稽山大禹陵(图:玉文 <wbr> <wbr>/ <wbr> <wbr>文:叶子)

通向禹陵的是一条长350多米的步行神道,尽头是祭禹广场。广场上设有图腾柱与九鼎台等建筑,象征着古越先民信仰,又是各界祭祀大禹的场地。禹庙前有一个水池,唐时贺知章定为放生池,名禹池。跨过禹池必须经过一座古石桥,名告成桥,意即大禹十年在外治水,终于大功告成。

大禹治水像——会稽山大禹陵(图:玉文 <wbr> <wbr>/ <wbr> <wbr>文:叶子)

进入禹庙西辕门南侧的棂星门,沿石板铺就顺山势逐级升高的百米甬道直达大禹陵碑亭。亭内有石碑,刻着明代绍兴知府南大吉所书的大禹陵三个大字。1939年,周恩来总理曾来祭祀大禹陵,并在此碑前留影。

爬过一千级台阶, 行至山顶,一尊高达二十米,重达数吨的青铜雕塑——大禹治水像映入眼帘。大禹治水像是2008年三月末在绍兴大禹陵后的会稽山顶矗立起来的,是浙江省最大的户外青铜塑像,整个塑像表现了中国四千余年前夏代部落联盟首领大禹指挥抗洪治水的景观。

大禹治水像——会稽山大禹陵(图:玉文 <wbr> <wbr>/ <wbr> <wbr>文:叶子)

大禹是中华民族的立国之祖和治水英雄,相关资料显示,自公元前2059年左右夏启开端,中华民族便有祭禹祀典。1995420日,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公祭大禹陵。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的公祭大禹陵典礼已产生了全国性影响,形成了“北有黄陵、南有禹陵”的中华民族祭祀先祖的格局。2007年公祭大禹陵典礼成为“国家级”的祭祀典礼。

大禹治水像——会稽山大禹陵(图:玉文 <wbr> <wbr>/ <wbr> <wbr>文:叶子)

会稽山文化积淀深厚,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上古治水英雄大禹,一生行迹中的四件大事:封禅、娶亲、计功、归葬都发生在会稽山。公元前2198年,夏禹大会诸侯于此,成立中国第一个朝代“夏”,会稽山从此名震华夏,成为中华文明象征。

大禹治水像——会稽山大禹陵(图:玉文 <wbr> <wbr>/ <wbr> <wbr>文:叶子)

华夏历史对山脉的崇拜,始于会稽山。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久就不远千里,上会稽,祭大禹,对这座出一帝一霸从而兼有天子之气上霸之气的会稽山表示敬意。丞相李斯立石刻颂秦德,这就是著名的会稽刻石。

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号禹,后世尊称大禹,夏后氏首领,传说为帝颛顼的曾孙,黄帝轩辕氏第六代玄孙。他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

大禹治水像——会稽山大禹陵(图:玉文 <wbr> <wbr>/ <wbr> <wbr>文:叶子)

约公元前2070年,禹之子启继位称王,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禹利用自己号令天下的权威,扶植儿子启的势力,使启得以攻杀接替禹位的东夷首领益,并征服其他不服从自己的部落。

大禹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并铸造象征最高权力的九鼎。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禹死后安葬与浙江绍兴市南的会稽山上,现存禹庙,禹陵,禹祠。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都有来禹陵祭禹。

大禹治水像——会稽山大禹陵(图:玉文 <wbr> <wbr>/ <wbr> <wbr>文:叶子)

帝尧时,中原洪水为灾,百姓愁苦不堪。鲧受命治理水患,用了九年时间,洪水未平。舜巡视天下,发现鲧用堵截的办法治水,一点成绩也没有,最后在羽山将其处死。接着命鲧的儿子禹继任治水之事。禹接受任务以后,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失败的原因,决定改革治水方法,变堵截为疏导,亲自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

大禹治水像——会稽山大禹陵(图:玉文 <wbr> <wbr>/ <wbr> <wbr>文:叶子)

禹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从来不敢休息。他与涂山氏女名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重又踏上治水的道路。

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都咬著牙没有进家门。第三次经过的时候,他的儿子启正抱在母亲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了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禹三过家门不入, 正是他劳心劳力治水的最好证明。

大禹治水像——会稽山大禹陵(图:玉文 <wbr> <wbr>/ <wbr> <wbr>文:叶子)

禹亦关心百姓的疾苦。有一次,看见一个人穷得把孩子卖了,禹就把孩子赎了回来。见有的百姓没有吃的,他就让后稷把仅有的粮食分给百姓。禹穿着破烂的衣服,吃粗劣的食物,住简陋的席篷,每天亲自手持耒锸,带头干最苦最脏的活。几年下来,他的腿上和胳膊上的汗毛都脱光了,手掌和脚掌结了厚厚的老茧,躯体干枯,脸庞黧黑。经过十三年的努力,他们开辟了无数的山,疏浚了无数的河,修筑了无数的堤坝,使天下的河川都流向大海,终于治水成功,根治了水患。刚退去洪水的土地过于潮湿,禹让益发给民众种籽,教他们种水稻。

大禹治水像——会稽山大禹陵(图:玉文 <wbr> <wbr>/ <wbr> <wbr>文:叶子)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都了如指掌。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禹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朝政教。

大禹治水像——会稽山大禹陵(图:玉文 <wbr> <wbr>/ <wbr> <wbr>文:叶子)

由于禹治水成功,帝舜在隆重的祭祀仪式上,将一块黑色的玉圭赐给禹,以表彰他的功绩,并向天地万民宣告成功和天下大治。不久,又封禹为伯,以夏(今重庆万县市)为其封国。禹在天下的威望达到顶点。万民称颂说:"如果没有禹,我们早就变成鱼和鳖了。"帝舜称赞禹,说:"禹啊禹!你是我的胳膊、大腿、耳朵和眼睛。我想为民造福,你辅佐我。我想观天象,知日月星辰、作文绣服饰,你谏明我。我想听六律五声八音来治乱,宣扬五德,你帮助我。你从来不当面阿谀背后诽谤我。你以自己的真诚、德行和榜样,使朝中清正无邪。你发扬了我的圣德, 功劳太大了!"

大禹治水像——会稽山大禹陵(图:玉文 <wbr> <wbr>/ <wbr> <wbr>文:叶子)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将禹推荐给上天,把天子位禅让给禹。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往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天子位,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历日,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又收取天下的铜,铸成了九鼎,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

大禹治水像——会稽山大禹陵(图:玉文 <wbr> <wbr>/ <wbr> <wbr>文:叶子)

当了天子的禹更加勤奋地为万民谋利,诚恳地招揽士人,广泛地听取民众的意见。有一次,他出门看见一个罪人,竟下车问候并哭了起来。随从说:"罪人干了坏事,你何必可怜他!"帝禹说:"尧舜的时候,人们都和尧舜同心同德。现在我当天子,人心却各不相同,我怎能不痛心?"仪狄造了些酒,帝禹喝了以后感到味道很醇美,就给仪狄下命令,要他停止造酒,说:"后代一定会有因为酒而亡国的。"

大禹治水像——会稽山大禹陵(图:玉文 <wbr> <wbr>/ <wbr> <wbr>文:叶子)

禹继帝位不久,就推举皋陶当继承人,并让他全权处理政务。在皋陶不幸逝世以后又推举伯益为继承人,负责政务。帝禹在位第十年南巡。过江时,一条黄龙游来,拱起大船,船上的人很害怕。帝禹仰天叹息道: "我受命于天。活着靠上天的佐助,死了要回到天上去。你们何必为这一条龙担忧?"龙听到这一席话,摇摇尾巴,低下头就不见了。帝禹到涂山,在那里大会天下诸侯,献上玉帛前来朝见的诸侯竟达万名之众。帝禹在帝位十年后逝世,共在位四十五年,庙号圣祖,谥号后禹。

大禹治水像——会稽山大禹陵(图:玉文 <wbr> <wbr>/ <wbr> <wbr>文:叶子)

巨大贡献

他的主要贡献有二:一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 国家——夏朝(公元前2070-1600),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的开始;二是治理黄河。

政权建设:大禹是古代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伟人。他治水是与治国养民结合进行的。在治水害的同时,还指导人们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大兴水上运输,重建家园。每治理一个地方,都主动团结氏族部落酋长,完善政权建设,使百姓安居乐业。

大禹治水像——会稽山大禹陵(图:玉文 <wbr> <wbr>/ <wbr> <wbr>文:叶子)

史书记载,洪水退去后,一块块平原露出水面,他带领人们在田间修起条条沟渠,引水灌溉,种植粟、黍、豆、麻等农作物,还让人们在地势低洼的地方种植水稻。不仅治理水患获得巨大的成功,而且农业生产也取得了进步。孔子曾颂扬禹治水的功德说:我简直找不到他的一点缺点,他的宫室简陋却没有想到改善,而是尽全力平治水土,开沟洫,发展农耕,鼓励人民从事劳动。(参《论语·泰伯篇》)

大禹治水像——会稽山大禹陵(图:玉文 <wbr> <wbr>/ <wbr> <wbr>文:叶子)

大禹治水成功,使他建立了极高的威望。舜召集各氏族部落酋长开庆功大会,赐给他用美玉琢磨而成的玄圭,以示其丰功伟绩。当舜年老时,众人一致推举禹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禹接位后,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为中心的领导集团。禹在这个集团中的地位已初具王权性质。

大禹治水像——会稽山大禹陵(图:玉文 <wbr> <wbr>/ <wbr> <wbr>文:叶子)

他让治水时专司刑罚的皋陶制定了一些规定,各氏族部落如有不听号令者,就要以刑罚来惩办。禹还有组织的对不听教化多次叛乱的苗族进行征伐,打败了苗军,打死了三苗酋长,势力范围达到江淮流域。之后,"四方归之,辟土以王"(太平御览卷823引《随巢子》)。舜死后,禹守孝三年,仍按传统的禅让制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史记·夏本纪》)禹于是再即天子位。

大禹治水像——会稽山大禹陵(图:玉文 <wbr> <wbr>/ <wbr> <wbr>文:叶子)

划定九州

禹为了巩固夏王朝,把全国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进行管理,他还"南省方,济于江"(《淮南子·精神训》),到南方巡视,在涂山(今安徽蚌埠市西)约请诸侯相会。禹为纪念这次盛会,把各方诸侯部落酋长们送来的青铜铸成九个鼎,象征统一天下九州,成为夏王朝之象征。

大禹治水像——会稽山大禹陵(图:玉文 <wbr> <wbr>/ <wbr> <wbr>文:叶子)

教化民众

东南地区古称"九夷",即九个较大的部落。禹为加强对其统治,几次出巡该地区,传播中原文化和礼教,受到当地百姓尊敬和礼遇。他沿途向当地人询问习俗,鼓励农耕,告其农时,播种五谷,教育部族酋长们讲礼仪,知法度,不以强凌弱,和睦相处。同时又宣布,若有不听教化者,要以兵征讨,决不客气。当时,古越部落酋长防风氏,总想独霸一方,自称越人各部落之长,不听禹的命令。禹在苗山大会上当众命令将他处死,并暴尸三天。各地诸侯、方伯深知夏王朝的威力和禹的神圣,再不敢冒犯禹王。那些没有参加朝见禹王的氏族部落听说此事,也纷纷向夏王朝进贡称臣。

由于禹是活动在崇山一带的夏部落的首领,故被称为夏后氏,他所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就被称为夏。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原始社会的结束、阶级社会的开始,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大禹治水像——会稽山大禹陵(图:玉文 <wbr> <wbr>/ <wbr> <wbr>文:叶子)

禹与河图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

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河伯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

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你是谁?"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

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大禹治水像——会稽山大禹陵(图:玉文 <wbr> <wbr>/ <wbr> <wbr>文:叶子)

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

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

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大禹治水像——会稽山大禹陵(图:玉文 <wbr> <wbr>/ <wbr> <wbr>文:叶子)

关于""

至于大禹治水治的是哪条"",如何治法?传统的说法似有夸大之处。传说中的龙门,在陕西大禹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黄河至此,两岸峭壁陡立,十分险要,相传这里是大禹凿开的,所以龙门又称禹门口。但按夏代的施工技术水平,绝对完成不了这么大的工程。又传说大禹根据不同的水系,划天下(全国)为九州,其实夏代初期的疆域绝没有如此之大。许多传说,都不免互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大禹治水像——会稽山大禹陵(图:玉文 <wbr> <wbr>/ <wbr> <wbr>文:叶子)

新说是:大禹治水,治的并不是滔滔的长江、黄河之水,那时的洪水实在是海侵,就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陆地上来。这是世界性的,所以许多民族都有被洪水所淹的传说。洪水退后,地面一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耕种。大禹所治理的,正是这种田间水渠的管理。这和孔子所说的"尽力乎沟洫"是大致符合的。《孟子.滕文公》中说:"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中华大地上的江河,大都是发源于西部,滚滚东流。不论水大水小,都不会是"横流""逆行",只有在海侵时,海水由东向西倒灌,才会出现"横流""逆行"的现象。

大禹治水像——会稽山大禹陵(图:玉文 <wbr> <wbr>/ <wbr> <wbr>文:叶子)

大禹婚事:提到大禹治水,不能不提到大禹的婚事。《尚书·皋陶谟》记载了一段大禹的话:"予娶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这段文献后来被司马迁抄入《史记·夏本纪》中。这足以证明,古人把大禹的婚事看作一件大事。

大禹的父亲鲧因治水失败而被诛,这件事无疑给大禹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于是大禹把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治水的伟业。到三十岁时,大禹仍无暇顾及自己的婚事。有一天,大禹率领治水大军路过涂山,遇到了美丽贤淑的涂山氏,对英雄的崇拜,使涂山氏投入大禹的怀抱,他们缔结百年之好。大禹把涂山氏带到了自己的部族,在其部族活动的嵩山安下了他们的家。

大禹治水像——会稽山大禹陵(图:玉文 <wbr> <wbr>/ <wbr> <wbr>文:叶子)

但大禹忙于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已有身孕的涂山氏十个月未见到自己的夫君,难耐的思念使涂山氏下定决心,不顾山高路险去探望大禹。大禹正在嵩山之北的轘辕山开山凿石以通水道,他听到妻子要来,就派人告诉她,当听到鼓声时,才能前来会面。但大禹凿起的一块石头飞起,误中大鼓,大鼓发出巨大的响声,涂山氏欣喜若狂,来到工地。但眼前的一幕让她目瞪口呆,原来大禹为加快工程的进度,化身为黄熊正忙碌着。涂山氏满面羞惭而去,大禹见状,迅速现出人形紧追而去,至嵩山脚下,见妻子已化作一块巨石。大禹喊道"归我子",一个婴儿破石而出,禹为其取名叫启。这段故事记载于汉代的《淮南子》中。嵩山启母石、启母阙至今尚在。

大禹治水像——会稽山大禹陵(图:玉文 <wbr> <wbr>/ <wbr> <wbr>文:叶子)

这段故事为大禹的婚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但故事的核心即是禹娶于涂山,生子于嵩山。涂山在何处呢?历来有不同说法。但考察古代文献,我们认为涂山在嵩县境内。《史记·周本纪》记载有一句话:"我南望三涂"《索隐》引杜预云:"三涂,在陆浑县南。"陆浑县旧址在今嵩县陆浑一带。据今人研究,三涂山即涂山。闻一多《天问疏证》说"涂山,本三涂,在今河南嵩县",顾颉刚也有类似的论述。可见,几千年前大禹和涂山氏相遇的地方就是风景秀美的嵩县山区。

大禹治水像——会稽山大禹陵(图:玉文 <wbr> <wbr>/ <wbr> <wbr>文:叶子)

陵与祭典

大禹陵是我国古代治水英雄、夏朝开国圣君---大禹的葬地,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的会稽山,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是我国东南的一大名胜古迹。《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称:"禹因病亡死,葬会稽。"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确定,禹在位10年葬于会稽时为公元前2062年,距今已有四千多年。据文献记载:尧舜时代,洪水泛滥,人民深受其害,禹受命水;"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苦心劳身,历尽艰辛,终于治平洪水;继而大会诸侯于会稽,计功封赏。禹死后葬于会稽山,禹子启即位后,每年春秋派人祭禹,并在南山上建了宗庙;禹的五世孙少康即位,派庶子无余到会稽守禹冢,并建祠定居;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现在禹陵附近的禹陵村住户多为姒姓,就是禹的后代,如今已传至144世。绍兴成为人们祭祀和瞻仰大禹的圣地。

大禹治水像——会稽山大禹陵(图:玉文 <wbr> <wbr>/ <wbr> <wbr>文:叶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