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古城——全国最小的宋城(图:玉文/文:叶子)

标签:
宁化古城全国最小的宋城2016年6月9日山西宁武旅游 |
分类: 陪你一起走长城 |
人,不过是这大千世界的匆匆过客,既然来了,就该留点什么,至少能够证明我们来过。于是,在2016-11-02 15:17:59我开始了我的博客生涯。——叶子题记
宁化古城——全国最小的宋城
(2016年6月9日 山西宁武)
宁化古城位于宁武县城西南50公里处的汾河之滨,静乐至宁武的宁白公路路边。历史上这个曾置县设州的军事要塞,如今的行政区划为宁武县宁化乡宁化村,可以说降格已经降到不能再降的地步。
宁化古城比较完整地保存着宋代建筑风格,从残存的城墙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岁月的痕迹。核心为隋代石料砌成,中间是宋代城砖,最外层包裹着明代的城砖。
城池依山而建,由东向西倾斜,西城紧邻汾河,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古城周长约2.5公里,城墙高10.33米,城墙现存大部分完整。
从芦芽山返回东寨镇途中,远远的就看到一座城堡,也没想会是什么要紧的古迹,感觉就是一个城堡,古老的城堡而已,在山西类似的古城和古建筑多的是,不足为奇,既然路过了,就随便看一看吧。
过吊桥,到汾河对岸,来到宋城,能见到残破的城门、瓮城、城墙、衙门、官道、关帝庙、教场、汾阳宫遗址和明代砖窑等古迹。
听当地人讲,古城最初是隋代隋炀帝建的汾阳宫,那时汾河的水很大,就是在四五十年前,汾河的水也很大,可以行水路。
宁化古城历史悠久,除了隋“汾阳宫”宫城遗址之外,还有宋、明、清三代修筑的城池建筑旧址,明清砖砌城墙遗存及关帝庙,宁化万佛洞、明代石窟寺、朝阳洞、旦板洞等古建筑。
保存有古代瓮城两座,一北一南,其平面布局呈正方型,置有二进重门,是明代在宋旧址上修复并加筑而成,所以现在残留的砖砌城墙大多为明清遗存。
如今,古城已与村庄融为一体,远看似乎城廓清晰,近前则只有断断续续长满衰草的残墙,非尽力寻找而不得见城垣端倪。
逶迤在村子东北方向山坡上的,是宋代旧城城墙,除城门处尚残留部分包砖外,大多皆为裸露的夯土。这就是我国古城的真实生存状态,要么假得没法看,要么毁得不忍看。
外出旅行时,我们总是喜欢一边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沿途旖旎的风景和快乐的瞬间,一边用眼睛去观察这一切,再用文字去回味这些美景和快乐。
相关链接
宁化城最早创建据传是在秦汉年间。到隋开皇年间,初建时叫“隋阳宫”,也称“汾阳宫”,是隋炀帝为巡猎避暑之便设立的行宫。清代《宁武府志》记载:“隋汾阳宫,在县西南六十里,世传隋炀帝避暑处。” “宁化城,因隋汾阳宫城之旧城廓而筑之”。曾称“牛角城”,为“卧牛城”(今山西忻州)的犄角之一。
《山西通志》称隋汾阳宫城六里四十一步。《宁化志》称旧城六里二百九十七步。炀帝奢靡无度好大喜功,因起官而设郡。其与大业四年(608)隋炀帝在宁武“天池”所建的“汾阳宫”(俗称“天池汾阳宫”)并称“上下行宫”。
唐代以后,因宁化特殊的地理位置,开始由宫城向军事防御性城堡发展,朝廷不时遣派重兵于此。
宋嘉佑六年(1061年),以河西西夏人往来隘口,乃立宁化军,宋太平兴国四年(979),设立“宁化军口”并置宁化县。宁化宋城的称谓即源于此。
金大宗22年(公元1182年)升为宁化州,后又升为刺史州,元太祖十六年(公元1221年)废入管州,之后城池又改建、重建。
明洪武二年(1369年)设宁化巡检司,山西都指挥使常守道帅官军来屯,将旧城六里二百七十步、南边关厢裁去,于城东山坡上,随地形势筑城二里一百九十七步,未完调去。
五年(1372年),延安侯唐宗胜、千户唐成继成其功,城高三丈一尺,壕深一丈,城楼六座。十一年(1378年),改巡检为宁化守御千户所,隶山西都司。嘉靖中,改隶宁武。至万(历)十四年(1586年),甃土城以砖,当改宁化所,时设掌印千户、巡捕、城操吏目各一。中有静乐仓,今仍为宁化巡检司。
史载旧城周长“六里四十一步”,至明代,又在宋城基础上加筑城墙,周方二里余,城墙高三丈一尺,东南北设壕,西南北置门,共建城楼九座,更铺13座,以及瓮城建筑等。清代曾驻旗军3000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