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西宁武关——鼓楼(图:玉文/文:叶子)

(2018-01-25 08:42:10)
标签:

宁武关鼓楼

2016年中秋节

山西宁武

旅游

文化

分类: 陪你一起走长城

不过是这大千世界的匆匆过客,既然来了,就该留点什么,至少能够证明我们来过。于是,在2016-11-02 15:17:59我开启了我的博客生涯。——叶子题记

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交战的主要战场

——山西宁武关(

(2016年6月10日 山西宁武)

山西宁武关——鼓楼(图:玉文/文:叶子)

宁武关鼓楼,位于今宁武县城人民大街,平面布局基本呈正方形,鼓楼下座为砖砌券拱十字穿心洞,楼为三层三檐木结构歇山顶式建筑,通高30余米,气势宏伟,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鼓楼内的文物陈列中,有宁武县古寺出土,当年修筑长城时用过的大水缸和戍守长城的将士们使用过的各种兵器。

山西宁武关——鼓楼(图:玉文/文:叶子)

据史书记载,明弘治十一年(1498)扩城七里,万历三十四年(1606)城墙砌砖,周长3567米。城中鼓楼为宁武关代表性建筑。周围烽火台峙立,气势雄伟。宁武关城筑于吕梁山脉北部支脉的山口,周长3.5公里余,襟山带水,地形险要,今已倾圮,两侧山上的内长城遗迹尚存。今除存极少的零星夯土残墙外,基本上全已被拆毁,只剩下位于城中心的一座鼓楼在春风里笑傲红尘,留下沧桑历史的袅袅余音。

山西宁武关——鼓楼(图:玉文/文:叶子)

宁武关,故址在今山西省宁武县城,吕梁山脉北支芦芽山和云中山交会的谷口。谷口宽广,敞向北面的朔县盆地。三面环山,北倚内长城,深居于四面屏蔽的腹地,形势稳固,易守难攻。这里处于大同、朔县联合盆地的南缘,地形高亢。

山西省内两条大河桑干河和汾河取源于此,分流南北。东西两面又有滹沱河、黄河的支流由此流出。因此,这里虽是山区,却具路通四方之利,交通方便。由此北上可到大同,南下可达太原。

宁武关曾经是三关镇守总兵驻所所在地。关城始建于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在明成化、正德、隆庆年间,均有修缮。为万里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地势险要,因其地处“三关”中路,素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应偏关,东援雁门”的战略作用。

山西宁武关——鼓楼(图:玉文/文:叶子)

宁武关当时为了抵御蒙古的进攻,在北方不断设险置关、修筑防线,形成了外边与内边。而内边者,就是指起山西偏关县,经神池、宁武、代县、朔县、河北蔚县等地,抵河北延庆县的内线长城,蜿蜒1000多公里。在这条防线上,创关设堡,驻守军队。在河北境内者,沿线设紫荆、倒马、居庸三关,称为内三关。在山西境内,设偏头、宁武、雁门三关,称为外三关。外三关之中,偏头为极边,雁门为冲要,而宁武介二关之中,控扼内边之首,形势尤为重要。故《边防考》上说:“以重兵驻此,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应云朔,盖地利得势。”

山西宁武关——鼓楼(图:玉文/文:叶子)

宁武关是三关中历代战争最为频繁的关口。当时北方诸民族只要南下,必经三关。偏关由于有黄河作为天险,只有冬季匈奴的骑兵才可以踏冰而过,而雁门以山为天险,骑兵难以突破。宁武关所靠的恢河是季节性河流,在恢河断流的季节,匈奴骑兵就沿河谷挥师南进,直抵关下,当时恢河河谷可容“十骑并进”,所以大多数时候,宁武关成为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交战的主要战场。

山西宁武关——鼓楼(图:玉文/文:叶子)

历史上因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南下掠掳,经常选择宁武关为突破口,所以在很多历史时期,这里的战争几乎连年不断。在宁武关千百年来的战争纪录中,最后一场大仗发生在明末崇祯年间。

山西宁武关——鼓楼(图:玉文/文:叶子)

当明末农民起义的风暴席卷陕、晋大地时,宁武关又成为抵御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北上的堡垒。公元1644年初,李自成在西安称王后,随即率大军北渡黄河,取道山西进行北伐。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便攻占了太原。当向北攻克雁门关准备攻击大同时,发现明军在宁武关聚集了大批军队,有侧击起义军的企图。当时李自成由于曾经在罗城吃过周遇吉的败仗,认为他是一块硬骨头,是有些害怕的。所以准备放弃攻打宁武关,绕城而走,直取大同,尽快攻击北京皇城,然后再攻击无援的宁武。后来在军师的劝说下,以及宁武关在三关中相互策应的重要位置,李自成又返身南下,奋战七昼夜以惨重的代价击败镇守雁门关的三关总兵周遇吉,为夺取北京扫清了障碍。如今在宁武恢河东岸,仍有周遇吉之墓,为砖石所筑。

山西宁武关——鼓楼(图:玉文/文:叶子)

这一战整整打了七个昼夜,起义军经血战最终破城全歼了守关的明军,但打的却十分艰苦。这一战也充分见证了宁武关的险要和坚固。也正是因为这一战,坚定了崇祯誓不南迁的决心。他认为凭借层层险关足可窒碍起义军的攻势,可从容等待各路勤王之师的到来。但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宁武大战之后,大同、宣化、居庸关的三处守军,以及调去的援军,竟然全部不战而降。层层险关要塞全成了摆设,致使起义军一路长驱直入,迅速包围了北京城。

山西宁武关——鼓楼(图:玉文/文:叶子)

在那场势如破竹的农民起义中,农民军在宁武苦战七昼夜,付出了惨重代价,以至于到处开仓放粮的李自成一怒之下火烧宁武关,说明了宁武关的坚固与险要,如此惨烈的战争也说明了宁武关在军事地理位置上的重要作用,宁武关也因此闻名天下。宁武关见证明王朝的衰败,其实某种程度上不也说明:真正的关口不在外形,而更在人心。

清朝建立以后,因为与蒙古的和睦关系,宁武关的要冲、防御作用基本丧失,变为内地,成了祥和的聚居之地,遂将关城改为府城。其防御设施和内长城也逐渐废弃,成为了还尚可辨认的遗迹。现存关城旧址范围分西关和东关两部分,城墙依山势而建,十分壮观。

山西宁武关——鼓楼(图:玉文/文:叶子)

在现代战争中,宁武也是战略要地。抗日战争时期,宁武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1938年,日伪军一万余人分四路围攻晋西北根据地,并占领了宁武等七县城。八路军120师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策略,首先击败其它各地的敌人,然后以主力在宁武外围活动,切断敌军归路,并以一部分紧逼宁武城。这时宁武之敌在从阳方口南下敌人的接应下,弃城北窜,120师予以沉重打击,终于收复了宁武城。

山西宁武关——鼓楼(图:玉文/文:叶子)

在1940年的百团大战中,八路军120师曾以截断同蒲路北段交通为目的,以主力破击宁武——轩岗段,在宁武、忻回展开破击战,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现今山西南北交通大动脉同蒲铁路从宁武关穿过,又有公路通向四方。这里仍为晋北的交通要地。

山西宁武关——鼓楼(图:玉文/文:叶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