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古城——正在消失的古城(图:玉文/文:叶子)

标签:
朔州古城2016年中秋节山西朔州旅游文化 |
分类: 陪你一起走长城 |
人,不过是这大千世界的匆匆过客,既然来了,就该留点什么,至少能够证明我们来过。于是,在2016-11-02 15:17:59我开始了我的博客生涯。——叶子题记
朔州古城——正在消失的古城
(2016年6月11日 山西朔州)
外出旅行时,我们总是喜欢一边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沿途旖旎的风景和快乐的瞬间,一边用眼睛去观察这一切,再用文字去回味这些美景和快乐。
2016年6月11日,利用端午节假期,叶子和夫君自驾来到了山西朔州古城。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城内古朴的城墙。
北齐朔州古城与元末明初朔州城,位于现朔州市朔城区,是山西省现存较早、残垣保存较完整的古城之一,199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现已开辟为朔州古城墙公园。
朔州古城墙公园,有效的突出了朔州城市文化和特色,形成了良好的富有文化内涵的城市景观,与古城墙相呼应,达到了刚柔相济的景观效果,为朔州城市旅游发展增添了景观线路,给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游憩观赏、可见、可达、可游的开放性公共绿地,达到改善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目的,改变了朔州城市绿化南北差异巨大的现状。
古城墙公园规划建设总用地面积421亩,约28.O6公顷。环城墙四周建设,内侧临城墙,外侧临环城路,平均宽度约50—60米。从2008年开始建设,2010年全部完工。
古城墙公园分为东门广场、筑城养马广场、雁鱼灯广场、大秧歌广场等几个展示区。东门广场、马邑怀古、儿童游乐区及西北角景点建设主要突出了文脉传承的主题。
《朔州志》记载,朔州古城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晚期,据载,“始皇三十二年(前241年)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匈奴,在朔州筑城养马。”
朔州古城城垣的确切建筑年代,据《朔州志》记载,创建于北齐天保八年(公元557),其周长九里十三米,为土城夯筑城垣。隋、唐、辽、金各代沿用,距今已有1439年的历史。它是在秦汉马邑城旧址上扩建而成的。
到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年末)因防务需要缩小古城,在北齐古城的东南兴建城池,后因战乱停工,明洪武三年(1370年)土城续建完工,并砖券四座城门:东曰文德门、南曰承恩门、西曰武定门、北曰镇塞门。
东门文德门,北门镇塞门,两座城门相继于上世纪80年代拆除;西门武定门,于本世纪初拆除;南门承恩门,现保存比较完整。
《朔州志》记有:“元至正末,右丞相勃罗帖木耳驻兵大同,使其将姚枢副守朔州,以兵少城阔,省去西北,筑东南一隅。”
当时城墙高12米,堞高 2米,总高14米,周长4000米,有瓮城四座,角楼四座,敌楼12座,门楼4座,烟墩4座及烽火台十六座,形体壮观,高大雄伟,固若金汤。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城墙全用砖包,附属设施有城堞、城池、瓮城、敌楼、门楼、角楼、铺楼、弓桥等。以后历代多次维修,城池颇为雄壮,为雁门关外的要塞。解放初期因建设需要拆除部分城砖,及至文化大革命期间,城砖拆除殆尽。
现存除南城墙、(南城门)承恩门、西城墙、城门、瓮城保留外,其他建筑皆已毁去。2010年朔州老城项目改造前,城内街巷及布局基本保持原制,现原有古城已被商业开发改造项目取代,古城原貌已荡然无存。
朔州古城,雄踞雁门关外,内外长城之间,北连内蒙,南控雁门、偏关、宁武三关,有通达忻、代、原平诸县之道,古为边陲之要塞,既可应援大同,又能拒防全晋,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上,匈奴、突厥、回纥、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统治者南犯取晋,多先围守朔州,而后入雁门,直取晋阳。西汉韩信于马邑叛汉降匈奴,大将周勃血洗马邑城;汉朝诱灭匈奴的"马邑之谋";隋末刘武周于马邑起事斩太守;唐武德年间唐军与突厥的马邑争夺战;宋杨业在寰朔二州与契丹的激战取胜,在陈家谷的失利被俘;明代俺答族的不时袭掠朔州;清代的农民熊六起义等,均发生在朔州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