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福寺门外尉迟敬德庙(图:玉文/文:叶子)

标签:
崇福寺门外尉迟敬德庙2016年端午节山西朔州旅游 |
分类: 陪你一起走长城 |
人,不过是这大千世界的匆匆过客,既然来了,就该留点什么,至少能够证明我们来过。于是,在2016-11-02 15:17:59我开始了我的博客生涯。——叶子题记
崇福寺门外尉迟敬德庙
(2016年6月11日 山西朔州)
崇福寺乃朔方古刹,位于山西朔州市朔城区旧城内东街北侧,当地人民俗称大寺庙,是一处规模宏敞,殿阁群居的古寺庙。五进院落,十座殿宇,布局严整,构造壮观,殿内塑像、壁画、琉璃脊饰、雕花门窗荟萃一堂,是一座规模完整、宏伟壮丽的古代建筑群。
藏经阁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明代重修后更名为千佛阁),由唐代大将军、朔州人、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旨建造。当时兴修了金刚殿、藏经楼、大雄宝殿及东西配殿,千佛阁规模初具。
崇福寺门外是小广场,南侧有东西两座仿古院落。靠东的是尉迟敬德庙。作为著名历史人物和民间门神形象,朔州人对这位老乡的崇敬是可以理解的。靠西的是马邑博物馆。这里集中了一批早期文物精品,十分值得一观。
为挖掘和弘扬尉迟恭文化以发展旅游产业,朔城区政府在原国公祠旧址恢复修建了国公庙。
敬德庙为二进院落仿辽金建筑,纯砖木结构,总占地面积为6000平方米,主要由忠武殿、昭神殿以及东西配殿组成。院子里有两座石碑,每座都是高5.8米、宽1.5米、厚57厘米。
鄂国公祠原来位于现神头镇三泉湾附近。关于祠的具体规模,从万历马邑知县王一鸣的文章《重修唐鄂国公庙》中寻找:“公姓尉迟,字敬德,谥忠武,族居善阳。避槊以勇称,辞昏以义闻,除乱辅德以忠贞著。固宜凌烟昭一代之名,马邑享百世之祀者。”他描述鄂国公庙的文字如下:
……逾月苟完,再月苟美。正殿三间,鄂公居之;两廊六间,副将居之,左右房六间,以供春秋之祀。内外门二座,以严出入之防;甬道周旋,以便行礼;垣墉缭绕,以蔽窥亵。焕然庙宇之一新,俨然神像之兼备。碧水带环于前后,青山屏列于左右。夭草铺茵,乔林设幕,对景可以乐天真。闲鸥浮藻,游鱼穿蒲,观物可以形自得,向日景物荒凉之区,遂成登临佳胜之地矣。
之后,鄂国公祠经过好几次重修,直到进入上世纪初期,依旧保持着原有风貌,虽说文字记载不好寻找,但当地许多上年纪的老者可以口头叙述出来,据说民国二十年左右的朔县二高小就占用着金龙池畔的鄂国公庙为校园。
当时,鄂国公庙青砖灰瓦,建筑成群,其正殿坐西朝东,黑脸蟒袍的尉迟恭坐像五尺多高,他一手支膝,一手把钢鞭横举过头顶,神态令人生畏;其子尉迟宝琳坐在他的下首。殿内地面铺设大方砖,竟以白铁灌缝,据说下有机关,凡是心术不正的官员进来拜谒,神像就会泰山压顶一样移动过来,传说曾经吓死过一位县官。
根据老者的描述,在正殿门外,塑有两匹骏马,就是尉迟恭驰骋疆场的坐骑。靠北的一匹黑马,就是传闻中的金龙池海马,前蹄奋起,张嘴嘶鸣,一派桀骜不驯,所以左右两个马弁死死拉着缰绳;靠南的一匹白马,四蹄落地,威猛却也安祥。
另有壁画,不少朔州的民间文艺家已经作过这方面的文章,据说正殿壁画有40多幅,具体的内容不外乎敬德战秦琼、单鞭夺槊、酣睡吓退刺客、玄武门事件等;当地一位民间文艺家这样评价:“画笔简练,形态逼真,层次清楚,线条流畅,体现了明代壁画艺术的极高水平。”
听说当年的朔县二高小虽有200多年幼的学生,却没人到正殿去嬉戏玩闹,视为禁地。然而,时间过去没多久,就在1948年,有人特意绕到鄂国公庙去观瞻一下,却发现庙宇所有建筑毁坏殆尽,只剩一片废弃的土堆瓦砾。究竟一座完整的鄂国公庙怎样遭到破坏,不得而知了。
中华第一门神——尉迟恭
尉迟恭,名恭,字敬德,唐代朔州善阳人。他从小以勇武著称,年少时以打铁为业。隋大业末年,从军于高阳。大业十三年(610 年)投刘武周拜为偏将。武德三年(620 年),河东战役中,归降李世民,并封为右一府统军。
尉迟恭作为唐初大将,自归附李世民后,凭借高超的武艺,多次冒险救李世民于危难之中,立下不世之功。尤其在玄武门事变中,不但杀死李元吉,救了李世民之命,还请高祖下令,令诸军皆属李世民指挥,内外遂定,可谓力挽狂澜。
尉迟恭同时还有远见的卓识,如玄武门事变后,对太子的党羽主张释而不杀,这一举措迅速缓和了内部矛盾,同时还为李世民保留了魏征那样的大批栋梁之材。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尉迟恭,也就没有李世民,也就没有后来的大唐盛世。
在性格上,尉迟恭纯朴忠厚,自归李世民之后,从无二心,为其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在拒绝娶公主一事上,更显示出高贵的品质。正因如此,后人才将他作为门神,画图流传至今。虽说居功自负是尉迟恭的不足之处,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了他的纯朴,做事毫无心机。
元明之际,民间信仰的门神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尉迟恭。尉迟恭原本是唐初大将,是唐太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并不是神。中国的门神信仰由来已久,其形象有如汉代的神荼、郁垒,也非尉迟恭。尉迟恭如何由人变成了门神,门神形象又怎么选择了尉迟恭。民间对门神形象的选择事实上是对文化的选择,是对尉迟恭威武形象尤其是他身上所表现出的“忠武”和“正义”等精神的认可的结果。
尉迟恭生前担任或死后获赐的职位不枚胜举:吴国公,鄂国公,并州都督,开府仪同三司,故司徒,右武侯大将军……直至凭借他的忠武被尊崇为中华门神。许多人都觉得门神之一秦琼比尉迟恭更了得,实际是个误区,仅以两点为证:其一,尉迟恭封鄂国公,食邑1300户,秦琼封翼国公,食邑700户;其二,尉迟恭去世后谥曰“忠武”,得到武将最高级别的盖棺论定,秦琼则没见获得什么谥号。中华第一门神非尉迟恭莫属。
尉迟敬德由人到神的文化透视
提要:元明之际,民间信仰的门神中影响最大的莫过尉迟恭。尉迟恭原本不是神,而是为唐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元明之际,民间信仰的门神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尉迟恭。尉迟恭原本是唐初大将,是唐太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并不是神。中国的门神信仰由来已久,其形象有如汉代的神荼、郁垒,也非尉迟恭。尉迟恭如何由人变成了门神,门神形象又怎么选择了尉迟恭。民间对门神形象的选择事实上是对文化的选择,是对尉迟恭威武形象尤其是他身上所表现出的“忠武”和“正义”等精神的认可的结果。
尉迟恭由人到神的这种变化历程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因此尉迟恭由人到神的深入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和了解门神信仰的深刻文化内涵,同时也有益于我们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