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图:玉文/文:叶子)

标签: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2016年国庆敦煌莫高窟 |
分类: 甘肃欢迎你 |
人,不过是这大千世界的匆匆过客,既然来了,就该留下点什么,至少能够证明我们来过。于是,在2016-11-02 15:17:59,我开启了我的博客生涯。——叶子题记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
(2016年国庆 敦煌莫高窟)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与莫高窟隔河相望,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千多平方米。由日本政府无偿援建,于1992年2月开工,1994年3月落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友好的象征。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是一座国内独一无二的设备齐全功能完备的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机构,它为海内外游人不断提供一道又一道敦煌文化视觉盛宴。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扩充展览分为三个展区:
第一展区是石窟复制展区,以1:1比例复制的八座有代表性的洞窟,包括北凉第275窟、西魏第249和第285窟、隋代第19窟、初唐第220窟、盛唐第217窟、元代第3窟和安西榆林窟中唐第25窟,展示了敦煌石窟营建一千年间的艺术精品。
展出的八个复制洞窟,开凿时代不同,洞窟内容丰富,保存完整,洞窟壁画与彩塑精美、洞窟型制各异,最早的上至十六国,最晚的下到元代,开窟时代跨度之大,艺术风格与时代特点鲜明。这八个复制洞窟还是活动的,可以一片片取下后运往外地展览。

它们是敦煌研究院老一辈艺术家孜孜以求,在笔墨之间与古代画师的心灵对话和智慧融通的结晶。集中展示了敦煌石窟一千年间的艺术风采。此外,在第一展区的演播厅内还循环播放,敦煌研究院在对壁画保护、彩塑保护、环境保护等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所制作的影片。
第二展区是敦煌石窟文物陈列展区,展出敦煌石窟出土的文物精品,设有敦煌莫高窟的创建、敦煌壁画摹本珍品、画工绘制洞窟使用过的绘画工具、莫高窟发现的精美的古代丝织物、藏经洞发现的古代写本真迹、敦煌花砖艺术等陈列单元。
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敦煌石窟的发展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物。
第一主题展陈的是1988年至1995年间,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北区考古组,用时数年对敦煌莫高窟北区,所进行考古发掘获得的巨大成果展。主题为《重读尘封的历史记忆》----来自莫高窟北区考古挖掘现场的报告。
此展览以全新的展陈设计理念,多视角、全方位,以出土实物展出为主,以图片、文字说明相配合,及多媒体演示、模型制作等方式方法,让游人观看、聆听、参与体验,让游客在优雅的博物馆环境中,以一种愉悦的心情进一步了解敦煌,了解莫高窟。
此次展示展出的文物,精品数量众多,其中经卷文书类中有的是国内仅存,有的是存世孤本。器物和其它类别的文物多数也是第一次展出。
第二主题展览陈列的是,主题为《历程》——讲述敦煌石窟艺术背后的故事大型图片展,记录一个世纪以来,几代莫高人在工作、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随时代变迁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与发展;并详实地记录了莫高窟藏经洞,在1900年发现后,被法国人伯希和盗取经卷第一现场图片。
同时,还有大量的图片传递给公众的信息是,1944年在有识之士的奔走呼吁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后,一批又一批美术研究专家、考古学家、文物保护专家和学者来到敦煌,在食不果腹艰难困苦条件下,进行着探索、保护、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几年,大繁荣大发展的环境下,先进的科学保护技术在莫高窟壁画、彩塑,环境治理与改造得到广泛应用,硕果累累,使得敦煌莫高窟焕发了青春。此展览共展出图片一百五十余幅。
藏传佛教青铜造像
第三展区是机动展区,现在展出的是一个主题为《雪域天界佛土》的藏传佛教青铜造像展,展出展示了几十件铸造工艺精湛,造型艺术华美,民族特点鲜明的青铜佛像、菩萨像,佛事用具和法器等。
是藏族同胞长期从事佛教佛事活动中,集藏、汉、尼泊尔、印度于一体的,所创造的独有的民族佛教艺品之精华,是藏传佛教独特神韵之体现。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自建成以来,除常规展陈顺利进行外,还先后举办了《藏经洞被盗史实图片大展》;《敦煌研究院建院 50 周年特展》;台湾著名雕塑家杨慧珊女士《千年敦煌今再起——杨惠姗现代中国琉璃艺术展》;印度本伊诺∙K∙贝尔《慈悲之路摄影大展》;香港大学饶宗颐先生《莫高余馥书画大展》等。
为了进一步更好更广泛地弘扬敦煌文化,让敦煌文化走出国门,让世界更好地了解敦煌,先后在国内的北京、沈阳、上海、广州、天津、等城市,和台湾、香港等地区;以及英国、法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多次举办规模宏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展览几十场次,所到之处无不引起轰动,赞叹之声不绝于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