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九层楼(图:玉文 / 文:叶子)

标签:
敦煌莫高窟九层楼2016年国庆甘肃敦煌 |
分类: 甘肃欢迎你 |
敦煌莫高窟九层楼(2016年国庆甘肃敦煌)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沙漠中的古代艺术画廊”。石窟群中段的“九层楼”是敦煌石窟的标志性建筑,因其共有九层而得名。
到过敦煌莫高窟的人,几乎第一眼都会被位于石窟群中段的第96窟窟檐建筑(俗称“九层楼”)表现出的宏伟与大气所震撼和折服。
它是一个九层的遮檐,也叫“北大像”,它依山而建,
处在崖窟的中段,与崖顶等高,巍峨壮观。其木构为土红色,檐牙高啄,外观轮廓错落有致,檐角系铃,随风作响。
据文献记载,此窟的木构窟檐在初唐始建时仅有四层,晚唐(874—879)年间建成五层,宋初(966年)重修,一直到了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才改建成了九层。而我们现在看到的红色飞檐的雄伟建筑,是后来1986年由敦煌研究院重新加固维修的。它攒尖高耸,檐牙错落,铁马叮咚,已成为莫高窟的标志之一。
九层楼高45米,依山崖而建,位置在莫高窟上寺石窟群的正中,里边供奉的是世界最大的室内盘腿而坐的泥胎弥勒菩萨坐像。佛像高35.5米,两膝间宽度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也界“室内第一大佛”,人们习惯上称“大佛殿”。
佛像由石胎泥塑彩绘而成,是中国国内仅次于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的第三大坐佛。容纳大佛的空间下部大而上部小,平面呈方形。楼外开两条通道,既可供就近观赏大佛,又是大佛头部和腰部的光线来源。
大佛发髻漫卷,悠然自得。画家用那特有的蜿蜒曲折的长线、舒展和谐的意趣,呈献给人们一个优美而空灵的想象世界。
这座大佛记载的修建年代为唐朝年间,所以弥勒菩萨的造像非常丰盈圆润,典型的唐代风格。据说当时武则天当政,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就对民间宣扬自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所以当时的造像我们如今看起来还能发现有很多女性特征。
据敦煌遗书《莫高窟记》记载,这尊大佛为唐代武周证圣元年(695年)由禅师灵隐和居士阴祖所建,是佛国三世中的“未来佛”弥勒佛,即释迦牟尼的“接班人”。
大佛的制作方法为石胎泥塑,即在崖壁的石沙岩体上凿出佛像的大体形状,再用草泥垒塑、用麻泥细塑,最后着色而成。
国家文物局于2012年3月正式批复了对“九层楼”的修复方案,包括九层楼大木构件整治及防腐处理、九层楼周围崖体顶面冲沟治理、地面有组织排水和雨水渗漏防治、通道及挡墙整治等在内的修复工程,于2012年4月1日开工。
2011年6月中旬的强降雨,致使莫高窟“九层楼”木构窟檐局部漏雨,墙皮脱落、坍塌,雨水渗入大佛窟内,威胁到窟内壁画及大佛的安全。
2013年12月,备受社会关注的敦煌莫高窟九层楼保护维修工程顺利竣工,经过精心修缮后的九层楼发散出更加雄浑壮观的气势。
对“九层楼”的修复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将它修复到历史上某一个时期的面貌,但这并不意味着保持文物的破破烂烂状态,而是通过技术手段让其稳定,以得到长久的保护。
这尊大佛因多次重修,已非唐塑原貌,但仍不失雄伟壮观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