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关城的诞生与“九眼泉”的历史渊源(图:玉文 / 文:叶子)

标签:
嘉峪关关城“九眼泉”2016年国庆甘肃嘉峪关 |
分类: 甘肃欢迎你 |
嘉峪关关城的诞生与“九眼泉”的历史渊源
嘉峪关关城位于嘉峪关市区西南6公里处,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向北8公里连黑山悬壁长城,向南7公里,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主宰,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
嘉峪关以地势险要,巍峨壮观著称于世,与万里之外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嘉峪关地区的海拔高度一般都在1600米以上,常年干旱少雨,年均降水量只能保持在80毫米左右,而蒸发量却是降水量的十几倍,对军民的驻屯和生存形成了极大威胁。然而,相对于西北高原的大环境,嘉峪关又是一个四周高中间低的小盆地,其水源主要来自祁连山雪峰和冰川。祁连融水以地表径流和河谷潜流的形式汇聚于低处,嘉峪关就成了一个水源较为集中的地方。
九眼泉湖(南门湖)位于嘉峪关城楼南侧,原有自然泉眼十余眼,称为“九眼泉”。当年,冯胜的大军在这块土地上驻扎下来的时候,最先吸引他们的正是嘉峪山下的这处泉水,而嘉峪关地区几千年以来的人类文明,所依赖的物质基础也是这些长流不断的清水。
20世纪50年代前,汇流量可达0.6立方米/秒,冬夏澄清,碧波不竭,在水渠上安置水磨两处,是嘉峪关村2000亩农田及生活用水的唯一来源。
1958年酒钢建厂时,在嘉峪关城楼东侧,嘉峪山西麓“九眼泉”上下约4000米长的地带,开始打井采水,现有机井六眼,年径流量0.8立方米/秒,由于水源地与城区高差达60多米,水从井下提升上来后直接通过管道入户,不用水塔。九眼泉湖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泉水不再涌流。
据嘉峪关关城文物景区的工作人员介绍,“九眼泉”水位的明显下降始于1980年左右,2000年3月,九眼泉在干枯长达20年后,突然有水从湖底涌出,这一奇特的出水现象给关城文物景区保护工作人员带来了不小的惊喜,也曾一度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可近三四年来,水位突然不断下降,有再次干涸的危险。
据康熙初年所撰的《秦边纪略》记载:“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该段文字记载中所指的“水”即现在所说的九眼泉。业内人士据此指出,几百年前,若没有碧波荡漾的九眼泉,可能就不会建起气势磅礴的嘉峪关。从历史资料所传递的信息分析,“泉”的存在与“关”的诞生具有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