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蹄寺千佛洞、佛雕石塔林(图:玉文/文:叶子)

(2017-07-09 15:17:55)
标签:

张掖马蹄寺

千佛洞、佛雕石塔林

2016年国庆

甘肃张掖

分类: 中国宗教文化之旅

不过是这大千世界的匆匆过客,既然来了,就该留点什么,至少能够证明我们来过。于是,在2016-11-02 15:17:59我开启了我的博客生涯。——叶子题记

马蹄寺千佛洞、佛雕石塔林

2016年国庆甘肃张掖)

马蹄寺千佛洞、佛雕石塔林(图:玉文/文:叶子)

千佛洞建于东晋十六国北凉时期,在元代的时候是藏传佛教寺院,现在是汉传佛教寺院。千佛洞有500多个摩崖佛塔窟龛,规模宠大,大部分雕凿于元、明时期。

马蹄寺千佛洞、佛雕石塔林(图:玉文/文:叶子)

最为精彩的部分是在寺院旁的山崖上开凿出的数百个佛龛,在这些凿于峭壁上的佛龛里,原来都塑有一个到几个佛像或佛塔,“千佛洞”的名字亦由此而来。

马蹄寺千佛洞、佛雕石塔林(图:玉文/文:叶子)

历经多年的战乱与变迁,石窟里的雕塑几乎已经荡然无存,现在能够看到的,多为改革开放后重新修复的塑像。然而部分殿阁虽经历数百年的风雨侵袭,尚巍峨屹立于百丈悬崖之上,仍然给人以视觉与心灵的巨大震撼。

马蹄寺千佛洞、佛雕石塔林(图:玉文/文:叶子)

驱车前往马蹄寺景区之时,远远就能看到景区颇具气势的大门牌楼横亘在面前。整座牌楼外形极像一座宏伟的藏式佛殿,朱红的大门下宽上窄,以梯形的造型霸气伫立,梯形大门之上飞檐斗拱高悬大门之上,当阳光打在飞檐之上,金色的檐顶金光熠熠,尤其当翻滚的白云聚集在大门之上,那种风云际会的壮阔之感会让来此的人们在第一时间就被深深震撼。

马蹄寺千佛洞、佛雕石塔林(图:玉文/文:叶子)

气势恢宏的大门前,一块巨大的祁连山墨玉霸气端坐,墨玉天然的遒劲纹理隐隐透露着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密码,墨玉之上书写的马蹄寺三个金色大字格外显眼,与藏式大门上的金色马蹄寺大字遥相呼应,尽显了马蹄寺的独特风格和魅力,紧紧抓住了人们视线。

马蹄寺千佛洞、佛雕石塔林(图:玉文/文:叶子)

千佛洞位于马蹄河西岸,距马蹄北寺约三公里。洞窟始凿于北凉时期。现存窟龛依山崖走势自然分为南、中、北三段。南、中两段以佛窟为主,北段是浮雕石塔林。

马蹄寺千佛洞、佛雕石塔林(图:玉文/文:叶子)

踏入马蹄寺旅游区大门,首先看见的是千佛洞北段。陡峭的红砂岩上分布有大小不等的几十座石塔,这些雕凿于石壁之内的佛塔曾经是苦行僧居住或者存放舍利子的地方。

马蹄寺千佛洞、佛雕石塔林(图:玉文/文:叶子)

石塔是由塔座、塔身、须弥座、相轮、刹盘和塔顶构成,塔身为复钟形复钵塔,另有组合成“山”字形的三塔龛,建造风格与柬埔寨吴哥窟的一座二塔、三塔的风格一样,堪称是藏传佛教遗迹中的精品。

马蹄寺千佛洞、佛雕石塔林(图:玉文/文:叶子)

大部分石塔雕凿于元、明时期,也有西夏的珍品。几十座石塔历经沧桑历史变幻,如今看来依然精巧别致。

马蹄寺千佛洞、佛雕石塔林(图:玉文/文:叶子)

深凿于蜿蜒崖壁之上的浮雕塔林,因为雕凿于岩石之中,阳光赋予了它们最自然的浓淡渐变和阴影变幻,被阳光打亮的塔林雕凿与红砂岩之上,岩石原本的棕红色加之风霜雨雪的冲刷赋予了塔林沧桑的色调和纹理。

马蹄寺千佛洞、佛雕石塔林(图:玉文/文:叶子)

领略过夕阳照耀之下的浮雕石塔林,绝壁利刃的红砂岩崖壁之下千佛洞以一种俯仰天地的姿势迎接过往信众。朱漆的红色大门在公路边静静打开,迈步其中,天王殿最先出现在视线之中,与很多汉传佛教寺院一样,天王殿威严拱卫着千佛洞石窟群中的一切。

马蹄寺千佛洞、佛雕石塔林(图:玉文/文:叶子)

6号窟(西方三圣殿)位于千佛崖中部、开凿于盛唐时期,现窟前建造了飞檐翅角的窟檐,窟深5米,宽5.5米,高5.5米,正壁中央莲座上雕毗虏遮那立佛像。这些造像就岩体雕凿,虽有残损,但仍保持着盛唐时期面型丰满,身段匀称,姿态生动的造型艺术特点,尤以弟子阿难、迦叶为佳。

马蹄寺千佛洞、佛雕石塔林(图:玉文/文:叶子)
据佛经记载,阿难为释迦牟尼叔父斛饭王之子,是释迦牟尼的堂弟,后随释迦牟尼出家并为其侍从二十余年。阿难长于记忆,被称为"多闻第一"。在石窟造像中,往往以翩翩少年的形象出现。

马蹄寺千佛洞、佛雕石塔林(图:玉文/文:叶子)

弟子迦叶高3米,据佛经记载,迦叶是古代印度摩揭陀王国舍城人,为婆罗门种姓,后来出家为僧,成为释迦牟尼的弟子之一,因他少欲知足,常行头陀行,故称"头陀行第一"。

马蹄寺千佛洞、佛雕石塔林(图:玉文/文:叶子)

这两尊石雕,形神兼备。从那有神的眼睛、富有表情的脸型上刻画出了两者不同性格与年龄。恰到好处的衣纹线条,充分展现了衣料的质感和人体的体型美特征,专家们称他们为"具有雄伟健实气魄的唐代杰作。

马蹄寺千佛洞、佛雕石塔林(图:玉文/文:叶子)

8号窟开凿于北凉时期,窟深6米,宽6.25米,高4.7米,中心柱东南两壁分五层开龛造像,下层龛内塑佛,龛外塑二胁侍菩萨,上四层各塑五佛像,中心柱南面剥落出的早期壁画为释迦、多宝并坐说法图,为北魏作品,二佛左右绘普贤、文殊菩萨,龛上方绘的是交脚弥勒菩萨。

马蹄寺千佛洞、佛雕石塔林(图:玉文/文:叶子)

释迦、多宝佛端庄慈祥,交脚弥勒仪态大方,二菩萨头束高髻、宝冠、蛾眉风眼,上身裸露,肩披红巾,腰裹长裙,双腿直立,腰部扭妮,展示出人体线条美,此画有北魏典型的"秀骨清像"特色,为千佛洞壁画精品。

马蹄寺千佛洞、佛雕石塔林(图:玉文/文:叶子)

1号、2号洞窟位于南段,开凿于北凉时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1号窟内塑一站佛,是北魏时期的原作。

马蹄寺千佛洞、佛雕石塔林(图:玉文/文:叶子)

2号窟平面长方形,深4.5米、宽5.6米,高4.2米,中心方柱细长秀拔直通窟顶,坛基以上每面分四层开龛造像,下层四面中央各开一圆龛,龛内各塑一坐佛,龛外两侧各塑一胁侍菩萨,龛楣外两侧塑高浮雕飞天,专家们说:这种表现形式为莫高窟所未见,是本地区造像的一大特色。

马蹄寺千佛洞、佛雕石塔林(图:玉文/文:叶子)

上三层每面各设一长龛,塑佛3尊,均结跏跌坐,龛两端用高浮雕莲花生童子做装饰,使方柱显得格外华丽,柱顶左、右两侧各绘十尊佛,考古考家们说,这些造像虽经后代重妆,有所残损,但仍不失早期造像的光彩与魅力。

 马蹄寺千佛洞、佛雕石塔林(图:玉文/文:叶子)

窟内三面壁上遗存历代的壁画达6层之多,最外层为明代所绘,正壁绘五佛并坐像,南北两壁画四菩萨,下方绘十八罗汉,为密宗风格,采用铁线描的手法,线条刚劲有力,比例适度,造型完美,是明代壁画的珍品。

马蹄寺千佛洞、佛雕石塔林(图:玉文/文:叶子)

缓步几节石阶之上,由僧众供奉送来的地藏王菩萨站立式佛像静静伫立看向远方,地藏王菩萨右侧的一片经堂之中珍藏和供奉着一尊小巧精致的释迦牟尼佛像,佛像展现着释迦牟尼刚刚出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生动姿态,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的浴佛节活动上,众多的僧众百姓都会往释迦牟尼佛像身上浇上花瓣水,可谓是盛况空前。

马蹄寺千佛洞、佛雕石塔林(图:玉文/文:叶子)

沿着右侧的石阶缓步而上,红色的“南无阿弥佗佛”大字映入视野,继续向上千手千眼观音在洞窟之中通体散发着金色光泽,十一面的慈祥面容让来此朝拜的人们在殿中的各个角度都得以受到观音的恩赐和庇佑。

马蹄寺千佛洞、佛雕石塔林(图:玉文/文:叶子)

重新站在绝壁之前的地面上,俯瞰着雕凿于红砂岩之上的众多石窟和佛殿,飞檐斗拱映衬在天际,那是多少先人潜心修行得来的结果,今人有缘得以朝拜,不得不让人赞叹和拜服。

马蹄寺千佛洞、佛雕石塔林(图:玉文/文:叶子)

步出千手千眼观音洞,沿着步道便来到“大雄宝殿”所在的石窟之中,先人们依着山体雕凿出的天然洞窟如今依然保存完好,僧众后又在洞窟外加上了挑檐的设计,使来此参拜的人们可以在挑檐下一览千佛洞周边的景色。

马蹄寺千佛洞、佛雕石塔林(图:玉文/文:叶子)

大殿之中代表极乐世界教主的阿弥陀佛、代表娑婆世界(现实世界)教主的释迦牟尼和代表东方琉璃世界教主的药师佛平和端坐一殿之中,两侧各站立着释迦牟尼的两位弟子阿难和迦叶,佛像生动、造型简洁。

马蹄寺千佛洞、佛雕石塔林(图:玉文/文:叶子)

继续前行,虽然有点陡峭,却不失为是一种对朝拜者的考验和磨练,抬头间已经来至“藏经阁”。不同于之前的两个石窟,藏经阁中的佛经和佛像都被保存于玻璃柜之中。透过玻璃,文殊菩萨、释迦牟尼和普贤菩萨祥和安静地注视前方,而释迦牟尼佛像前还保留了一尊非常珍贵的释迦牟尼出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小小金佛,造型可谓活灵活现。

马蹄寺千佛洞、佛雕石塔林(图:玉文/文:叶子)

千佛洞中最为著名的“6号窟”中完整保存了雕凿于盛唐的阿弥陀佛石雕造像,三尊佛像四周更有罕见保存下来的明代彩绘,色彩艳丽并且描绘刻画的景象仍然十分清晰,一幅是“众佛众菩萨听法图”,另一幅则是释迦牟尼刚刚成佛后初讲经说法的场景,经过时代岁月的变迁保留至今,实在是难能可贵。

马蹄寺千佛洞、佛雕石塔林(图:玉文/文:叶子)

这段直上直下的洞道堪称千佛洞中最为考验人们毅力的一段路,而作为千佛洞窟中的“镇窟之宝”当属6号窟中历经战火和历史变迁保留下来的阿弥陀佛石雕造像,圆润丰满的阿弥陀佛左手手持与愿印,右手呈接引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姿势,面目表情平和、泰然自若。

马蹄寺千佛洞、佛雕石塔林(图:玉文/文:叶子)

经过之前直上直下的一段路,此时忽然抬头已经来至药师佛殿大势至菩萨和观音菩萨分立两边,更有与阿弥陀佛一起保存完好并站立两边的弟子阿难和弟子迦叶,现在虽然只剩下石雕原始的泥土色,但是造型独特、雕凿生动的佛像,联想一下佛像当时被描绘的彩绘纹饰和图案,让人们一窥盛唐时期佛教的兴盛和壮观。

马蹄寺千佛洞、佛雕石塔林(图:玉文/文:叶子)

原路走出药师殿后,一路而下来到地藏殿走出6号窟,实在不曾想到接下来要走的一段路可以堪比三十三天之中的“鹞子翻身”,直上直下的洞窟通道之中,必须思量好接下来的每一步如何落脚,充分利用着双手可以触碰到的扶手来帮助自己上行,当猛然间一抬头,药师佛的巨大佛像散发着金光等待着有缘人来此参拜。上行的困难在下行时再次考验人的胆识和毅力,当顺利走出洞窟,俯瞰着面前千佛洞的景象,心境早已不同。

马蹄寺千佛洞、佛雕石塔林(图:玉文/文:叶子)

顺着石阶从药师殿走下,到供奉地藏菩萨的洞窟之中焚香祝祷,这一趟穿行在绝壁之中的千佛洞洞窟朝圣之行可谓是画上圆满句号。

马蹄寺千佛洞、佛雕石塔林(图:玉文/文:叶子)
马蹄寺千佛洞、佛雕石塔林(图:玉文/文:叶子)
马蹄寺千佛洞、佛雕石塔林(图:玉文/文:叶子)
马蹄寺千佛洞、佛雕石塔林(图:玉文/文:叶子)
马蹄寺千佛洞、佛雕石塔林(图:玉文/文:叶子)
马蹄寺千佛洞、佛雕石塔林(图:玉文/文:叶子)
马蹄寺千佛洞、佛雕石塔林(图:玉文/文:叶子)

马蹄寺千佛洞、佛雕石塔林(图:玉文/文:叶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