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黄厝 塔头社区(图:玉文 / 文:叶子)

标签:
厦门黄厝塔头社区2017年春节福建厦门 |
分类: 厦门-泉州-武夷山-福州行记 |
厦门黄厝 塔头社区(2017年春节 福建厦门)
厦门黄厝塔头社区,距我们住宿的溪头下社区很近,有低矮山丘,人称“营内山”。此山之名与军营有关,昔日塔头城就坐落其间。
最热闹的海滨浴场——椰风寨,离这里非常近,沿着环岛路漫步20分钟或者门口任意公交车3站路即可到达。
塔头社区旁边向东1公里内就坐落着两家被誉为厦门环境最好的临海五星级酒店:海悦山庄大酒店、亚洲海湾大酒店。社区西面1公里左右处正在筹建厦门首家六星级酒店,可见这里的风景独好。
厦门黄厝村塔头社区是一个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村落,明代初年,与厦门建城同时,塔头便设置了巡检司。塔头社的独特文化底蕴在于以林宗载为代表的明代“海丝”文化。
林宗载,字允坤,号亨万,明代同安县厦门塔头人。万历三十九年(1609)登进士,初授浮梁县令。天启初年,任兵科给事中,历户、刑左右给事中,进户科都给事中。明末军费无度,建议“因饷檄兵,因兵檄官”,切中时弊,因而晋升太仆卿兼摄太常事。崇祯即位,进太常寺卿。旋退归厦门。 著有《观海堂平平编》。
塔头城全称“塔头巡检司城”。《鹭江志》载言,塔头城为明洪武20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建造。其年代早于洪武27年(1394年)所建的永宁卫中左守御千户所(即“厦门城”),是明王朝在厦岛最早设立的海防军事机构。
或恐是规模太小之故,嘉庆版《同安县志》称“塔头城”为“塔头寨”:塔头寨,在嘉禾里二十二都,明建并设司。周一百三十丈,高一丈七尺。窝铺四,南北门二。
塔头城之名“塔头”,源于相邻的塔头村。塔头林氏一族,宋代时由晋江传入,自成聚落。旧时村落西边山间有七层石塔,时有群雁飞来栖息其上,故称“雁塔”,有“塔影雁阵”之美称,村落名字由此而来。
巡检又称巡检使,在元代之前是权势颇大的军事长官,一般派驻在边防、海防等军事要地。明代普遍在各地设巡检司,归属州、县衙门管辖,所辖兵士称为弓兵,从地方的丁粮人口中抽取充当,主要职责是防范盗贼、打击走私、盘查可疑人犯等,接近于当今的地方部队。
明初,同安县在嘉禾屿北部沿海石湖设立石湖巡检司,又称嘉禾巡检司。石湖是厦门岛北部海岬突出部,在高崎西边,与杏林的高浦隔海相对。从其地理位置来看,主要是防范海盗来犯以及百姓下海。云顶岩山顶巨石上尚留存有明洪武十四年嘉禾巡检赵俊的题刻。
明洪武二十年,朱元璋派周德兴到福建部署防务。翌年,周德兴在高浦设立千户所,取代了石湖巡检司的军事功能,石湖巡检司被移到了厦门岛南部海滨的塔头,称为塔头巡检司,并修筑了巡检司城。
《八闽通志》记载:塔头巡检司城周围一百四十丈,墙宽八尺,高一丈七尺,相当于现代足球场一般大小。这个塔头巡检司城是嘉禾屿上最早的防城。
塔头濒海,得舟行之便。明初为防倭患实行海禁,片板不许下海,设巡检司于此就有此功用。不过到清道光时,塔头城已圮毁。取而代之的是黄厝社炮台,和沿海岸线一连串的军事设施,塔头巡检司作为同安县的派出机构自动消亡,留下一个地名供人凭吊。
道光21年(1841年),闽浙总督颜伯焘主持修建的石壁炮台绵延1.6公里,安设大炮100门,堪称一时之最。但当战火骤起,所谓的“海上长城”则毁于一旦。
鸦片战争之后,人们多将关注投放在厦门港的内港,那一片狭长的海面和海岸线。直到同治13年(1874年),塔头城才再度唤起人们注意。
同治10年(1871年)12月,两艘琉球贡船漂至台湾,部分船员被台湾土著人所杀。觊觎台湾、琉球已久的日本政府,以此事为发端开始侵台准备。日人派遣间谍,用二年时间在全台搜集情报、测绘地图、收买汉奸。同治13年(1874年),日本纠集兵力3600余人,集合军舰日进号、孟长号、有功号等,正式出兵台湾。日军在台湾南部琅峤地方登陆,随即侵入到牡丹社周围,与原住民发生激烈交战。史称“牡丹社事件”。
李鹤年因征讨捻军有功,同治10年(1871年)提擢为闽浙总督,接着又获紫禁城内骑马之殊遇。同治13年兼署福建巡抚,正赶上“牡丹社事件”。在治理海防中,李氏上疏朝廷,言曰:“海防之策,莫重于练兵、制器、筹饷、用人四事。四者之中,仍以用人为急务”。孙开华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李鹤年们推上了厦门防务前线。
孙开华,字庚堂,湖南慈利人。咸丰6年(1856年)投奔湘军。在与太平军作战中孙开华屡有战绩,其勇鸷深受曾国藩赏识,而步步提擢。同治5年(1866年)5月,授福建漳州镇总兵。
孙开华受命之后,遂组建“捷胜军”,入驻塔头城。如今营内山石上犹保存孙开华当年题刻——“驻军处”。字右侧有直行楷书题款:“同治十三年秋,澧阳孙开华”。
同一时期,孙开华在南普陀藏经阁东侧的巨石上也留有题刻,文曰:
甲戌之春,余奉命统师筹防闽峤,镇守鹭江。险要为省会咽喉,往来实海邦门户。绸缪宜急,保卫非轻。楼舰风清,奠万顷而氛趋鲸鳄;戈船日丽,统千艘而令肃鱼龙。阵化烟云,营柳现迎祥之色;兵销日月,节花腾献瑞之辉。我圣朝柔远有文,抚绥有典。畏威怀德,莫不从风;渐义摩仁,常悬捧日。千万户咸归教育,礼乐攸崇; 数百年恒庆升平,干戈永戢。来同万国,早扬碧海蜺旌;提督全闽,忝捧丹墀凤诏。肩兹钜任,绩惭未著于三山;握此重权.心只常盟于一水。矢丹忱而报国,谨酧九陛之殊恩;垂青简以书勋,用勉三军之同志也夫。同治十三年腊月日,澧阳孙开华勒石。
“牡丹社事件”的最后是清王朝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中国台湾事件专约》(或称《北京专条》、《北京专约》),赔偿日本侵略军白银50万两,并承认琉球是日本的属国。
沿海解严后,孙开华赴台北苏澳办理开山事务,并代理福建陆路提督。其后数年带提督印渡台,驻扎于鸡笼、淡水等处以顾北路。光绪5年(1879年)2月,因战功正式提升福建陆路提督,仍驻扎台湾办理台北防务。
光绪9年(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次年,法舰进鸡笼,继而大举进攻沪尾。
光绪十年甲申中法事变,那时孙开华在台湾主持防务,法国军舰来犯之顷,福建巡抚刘铭传久知孙开华是有干略的宿将,特邀他坚守台湾的沪尾。
当法国军舰八艘开到,孙开华知道敌人一定登陆,密令所部诸将伏在炮台后,偃旗息鼓以待。果然这批由李思卑所率的部队,一到岸边,便拼命地大放枪炮,掩护着登陆。孙开华一声令下,各守军像城墙般开拥出来,于是短兵相接,浴血苦斗了一昼夜,把敌人杀得叫苦。孙开华帕首挥刀,率了数十人,单踩敌阵,从敌阵中,亲擒法军的旗手,夺得法军军旗而回,全军健儿见了,呼喊震天,军心益振。这一仗打得痛快极了,杀伤敌军两千多人,法军终于败退。
光绪12年(1886年),中法签订和约,孙开华回任福建陆路提督。后又两次被加级。光绪19年(1893年)孙开华因病卒于台湾任所。谥封“壮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