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虎啸岩 天成禅寺(图:玉文 / 文:叶子)

标签:
武夷山虎啸岩天成禅寺2017年春节福建武夷山 |
分类: 厦门-泉州-武夷山-福州行记 |
武夷山虎啸岩 天成禅寺
(2017年春节 福建武夷山)
虎啸岩虎溪岩上有著名的天成禅院遗址。一块巨大的岩石向前倾斜,覆盖了整个禅院,因此禅院里的房屋仅有四堵土墙,不施片瓦,而能风雨不侵。倘若是晴朗的夜晚,在此抬头可见星月,侧耳可闻水声,仿佛“置身星月上,濯魄水云中”。
天成禅院前的石门,是虎啸八景之一的普门兜,其寓意是慈航观世音普度众生之门。
游天成禅寺要经过坡仙带,通过不浪舟景点后,右边有一处上突下敛的岩带,高丈许,深数尺,长数十丈,可容纳数十人,因其形似斜敞洞口的洞天,人称之为驻真洞,为武夷山著名的七十二洞天之一。
清初知县王梓因其前临西溪,改名为虎溪洞,令邑人镌其手迹“虎溪灵洞”四字于石壁。又因其与天成禅寺毗邻,佛教信徒把它喻之为普度众生的门户。雅称“普门兜”。沈宗敬在《虎啸八景普门兜》诗中云:“无边普度门,触磕皆真谛。片石驻兹云,兜尽西来意。”
通过普门兜,即达天成禅院的露天外殿,照壁上大书寺名,外殿后侧倚岩凿有观音菩萨浮雕,下置祀台。台右有崩塌岩石堆垒的天然石屋,镌有“玲珑”二字,岩壁上则勒“虎啸”行书。
一座十几米高的观音石像手托如意,面带微笑,端庄慈祥地伫立在那里。这尊观世音菩萨岩雕,修于1994年。雕像高10余米,依岩倾俯,端庄慈祥。
内殿倚岩而建,约80平方米,缀于高崖半壁,崖势斜覆,可蔽风雨,故内殿不施片瓦,自有禅趣。经内外殿才到山门,此为武夷禅寺的特色之一,往往不拘一格。如要先进山门,则应另觅道路,由玉女峰侧“镜台”经小径,溯西溪,越小岭,度石桥,涉田垄,经白莲渡抵息机亭(已废),盘回而上,即至天成禅寺的山门。
山门筑在两块山石之间,间隙上方用石块垒筑成门额。山门两侧的两块山石分别镌刻一对楹联的上下联:“门内有人人至,洞中无物物逝”。
“语儿泉”
正当我们驻足于禅院的时候,忽然阵阵清清的流水声传入耳畔,循声望去,只见禅院右侧一股清澈的泉水自岩石的缝隙里汩汩涌出,又沿着山崖汇集在一起,向前流淌。水流清澈,水花激荡,发出“哗哗”的清脆声音,若婴儿咿呀学语,故名“语儿泉”,成为虎啸岩八景中的一景。
石上镌有沈宗敬《虎啸八景•语儿泉》的诗:“夜半听泉鸣,如与小儿语。语儿儿不知,滴滴皆成雨”。
明吴式在《武夷杂记》中说,该泉水"浓若停膏,泻杯中签毛发,味甘而博,饮之有软顺意"。如果有兴趣的话,不妨带罐子来取水煮茶,保证能尝到天然真味。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品尝了僧人用语儿泉冲泡的武夷岩茶后,生动地描述道:“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芳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杯,令人释躁解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工与水晶不同之致。”
法雨悬河
在天成禅寺的殿堂之内,环境幽静深邃。右壁斜覆的巨岩与左壁蹲伏的小中岩相互夹峙,形成面积约800平方米的斜敞洞口的洞天,右壁岩溜飞泻在外侧的磐石上,声若梵音,文人借引云光大法师为梁武帝讲经时口若悬河,感动上天,天花为之坠落的佛教故事,称此景为“法雨悬河”。
从“语儿泉”出来,继续向山下走,一路上总感觉有若隐若现的雨丝落在头顶,可此时天气却是阳光灿烂,晴空万里,哪来的雨丝,正当人们疑惑不解时,发现脚下的一块岩石上布满了大大小小湿漉漉的岩窝,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岩石上的岩窝,是头顶上那块巨大岩石上形成的水滴,千百年来,一滴一滴降落后砸出来的,不信,抬头仔细观察,岩石上还真有一颗颗晶莹的水珠,正不时地落在我们的头上和脚下的岩石上,原来这就是虎啸岩八景之一的“法雨悬河”。武夷山真是到处充满了神气的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