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云窝与陈省的云字摩崖石刻(图:玉文 / 文:叶子)

标签:
武夷山云窝陈省云字摩崖石刻2017年春节福建武夷山 |
分类: 厦门-泉州-武夷山-福州行记 |
武夷山云窝与陈省的云字摩崖石刻
(2017年春节福建武夷山)
云窝位于武夷山风景区内,濒临九曲溪第六、第五曲,兼得峰峦、溪流之美。这里巨石倚立,背岩临水,人文景点荟萃,融合儒释道三教文化于一体,令人流连忘返。
云窝有大小洞穴十余处。每当冬春二季的早晚,从洞穴里常常会冒出一缕缕淡淡的云雾,在峰石之间轻飏游荡,时而聚集一团,时而又飘散下来,舒卷自如,变幻莫测,故名云窝。
云窝有上、下之分,铁象岩上,叫上云窝;岩下,叫下云窝。据《武夷山志》记载:云窝历来是古代文人墨客、名宦隐者潜居养心之所在。
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兵部侍郎陈省曾在上、下云窝之间,兴建了“幼溪草庐”,计有宾云堂、栖云阁、巢云楼、生云台、迟云亭、停云亭等十六处亭、台、楼、阁,极为富丽堂皇。可惜这些建筑早已废圯,只在岩石间留下了些许摩崖题刻,还能让人依稀记起昔日的繁华。
陈省,福建长乐人,字孔震,幼溪是他的号,嘉靖年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人称他为少司马。明万历11年罢职后即卜居武夷山云窝,一隐就是13年!
陈省在云窝隐居,对摩崖石刻情有独钟,在五曲、六曲岩崖间留下了以“云”为主题的石刻20多幅,是全国迄今为止以云为题材的最系列、最集中的摩崖石刻群。
每方石刻的落款,都刻有“幼溪”,“幼”字最具特色,它的右偏旁“力”字均不写出头,是陈省有意刻成“刀”字。其寓意是陈少司马的身心早已归隐山溪,寄予他磨砺意志、蓄势待发的情感。
云窝北倚天游峰,南侍隐屏峰,隐屏峰削壁万仞,奇竣险拔。陈省多次登临此峰,叹其天地之造化实乃鬼斧神工,便取其名为“仙凡界”。这位本应统领千军万马的少司马,却解甲归隐云窝,到此独善其身。
陈省得唐朝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启悟,归隐云窝,自得其乐,深谙云窝之云的无穷奥妙,一年四季云影晴岚的变幻,让陈省悟心养志,感应云的洒脱。
十三个春秋中,陈省每每看云窝之上云卷云舒,便触景生情,观赏云之景致,想象云之幻化,心灵或驰骋在云端,或服帖于岩崖。
随风飘逸的云,时卷时舒,消遁诡秘,让人捉摸不透,且又与人间事象相似,陈省便虚拟情境,有了“云窝”、“云崖”、“云路”、“云关”、“云台”、“留云”、“栖云阁”、“嘘云”、“卧云”、“白云深处”、“云石堂”等云之系列石刻。
俯视仰读遗存于崖谷间的云题材摩崖石刻,犹如观赏书法风格迥异的艺术长廊。陈省虽为兵家一将,但不失为儒门高手,修养出一手笔力遒劲的书法,且又能根据武夷山水间岩崖方位的变化和差异,不时变换字体,或楷书,或行书,或草书,或金文。所刻云字,笔画不拘,大都做了省略,变形。云字因而典雅,拙朴,含蓄,端庄,神形兼备。
如“云窝”二字,行楷手法相融,笔画肥硕,风格不离端庄之美。“留云”二字石刻,用的是金文字体,细瘦笔迹,更蕴藏了古典中的几分玄秘,尤其是云字的夸张变形,如一团象形旋转的云气,延伸出余味无穷的细尾。这朵奇“云”,寄予了陈省性格中如奇云般的孤傲古怪行为特征,留给他人难以猜想解读的玄机。
陈省隐居于五曲、六曲之间的云窝幼溪草庐,此处云海氤氲,他将草庐附近经常往返之地命名为“云路”、“云桥”,以示“白云深处有人家”。由武夷精舍进入云窝有一条石路,路侧有巨石斜立,人称云路石。意即云朵之足时常徜徉于此,陈省刻“云路”以记之。
云在陈省的眼中,是对接仙凡两界的天桥,因此,陈省题“云桥”别有一番寓意。天上云桥,岌岌可危,可漫步云桥者,只有我陈少司马了。云间有路,云间有桥,而桥路之间却被“云关”横亘着。陈省看云看得透彻,书写“云关”二字时,故意把“云关”二字间距拉开,似乎告诉人们此“云关”阻碍重重,不是轻易可以逾越的。
“为爱白云深,结庐在五曲”,这是陈省的真言。九曲溪畔冬春晨昏时分,特别是雨后放晴,云岚升腾于云窝,云气氤氲。此处悬崖一年四季蕴藉在云天雾海和水色潋滟之中,因而“云窝”名不虚传。
陈省13年间,恋云情结特深厚,只要看好一处,就冠以“云”的雅名,并勒石纪之。刻于六曲的“栖云阁”,就是陈省隐喻自己的“幼溪草庐”。此处终日云气弥漫飘浮,恍若云霭常年栖息于此。
云在空中,受气流强弱影响,总是呈现出万千形态,变化多端的美,潇洒地写在陈省仰望的视界中。云无时不在变幻着其形其色。陈省看云,当作闲适。陈省每每于此欣赏天上云朵变幻卷舒,兴致油然而生。凝神久思万千云朵,终于领悟出云的灵动之美:刻写了“生云”、“看云”、“卧云”。其中“看云”石刻,仿佛是云系列石刻中的小序一则。他在武夷山亲手所建的十六处亭台楼阁中,注明“云”字的就有七座。
远离了铁马金戈的陈省,在九曲溪上泛舟,辟出一条自在悠游的“云路”,还在九曲溪畔自辟一个渡口叫“幼溪津”,他结交了不少山林隐士,渔父樵夫。幼溪津是隐者们沐浴朝霞,披挂夕辉的出入处。
这里云岚聚集,终年氤氲,云成了山间寝室的同窗之友,与陈省有了生活空间的亲和,陈省刻字“卧云”,别有一番心语寄予云间,白云如絮,轻柔温厚,比人间情更暖,陈省一人卧于山中研《易》多年,山外春秋更替,寂草庐却寒冷如冬,一朵柔云飘浮草堂门前,恰似久违的枕衾,给了陈省温热的醒悟,陈省身心卧于云中,寻求慰藉。“卧云”还有更深的内涵:揭示了陈省心迹之寒,多年的隐者生活,其凄凉心灵多么需要温柔熨帖。
陶渊明《归去来兮》有句云:“云无心而出岫”。云是最无根底的事象,陈省在五曲设“研易台”,除与渔郎樵夫煮茶笑谈外,陈省潜心于对《周易》的研究,试图从《周易》的易理中悟出人生与云的内在真谛。
陈省爱云,以各种字体风格书写,用各种雕刻手法将云的主题,或镌在矗立云端的峰顶,或刻在幽深的涧壑,或雕于巨大的裂罅上,或琢于绝壁悬崖,巨岩峭壁,留下了陈省的咏云情怀。陈省把归隐的复杂心语,借助云的万般情态,抒写出来,表达了与云融为一体的高洁情怀。
云窝有“嘘云洞”一景。为何取“嘘云”一名?此处自然景象奇特,入酷暑季节时,由于洞内外空气对流,游人步入此岩的洞口,就顿觉凉风习习,汗水尽消,好像有仙人张大嘴巴,将风自洞中频繁嘘吹而出,故名。陈少司马对“嘘云”感兴趣,趣在“嘘”字上。对世间一切浊恶流俗,你只管一嘘了之,大有去留无意、宠辱不惊的洒脱。
陈省对“嘘云”二字的书刻处理,做了变形,嘘字业底如腾云两朵,生发出灵动飘逸的空间。一个口字却缩小于虚字左上方,明显削弱其字原义的彰显:此“嘘”非人之口中能吹出的气,暗喻了云间自然力的强劲和放荡不羁。云字也一样,云头非雨,云脚如人之双足,呈相向而行的动感。“嘘云”二字生动别致,古典风格中透射出“云”的奇巧与乖戾,正好迎合了陈省与云为友的超脱心态。
纵观陈省留在武夷山岩崖上的云字系列石刻,我们感叹这位隐者高人经历山间13年的孤寂,却把思想火花、艺术情怀,寄予浩如烟海缥缈虚无的云中。历经岁月风雨,这些“云”再也飘移不去,永远定格在长满青苔的岩壁上,与历代摩崖石刻相映生辉,共同营造人文风景。
陈省的云字摩崖石刻系列,不仅见证了陈省留在武夷山的隐士心迹,而且成为后人研究摩崖书法艺术的标本。它的书法艺术与石刻艺术相得益彰,透射出无穷的魅力。
景点介绍
幼溪草庐:位于隐屏峰麓的上云窝和五曲之畔的下云窝之间。万历十一年(1583年),明朝兵部侍郎陈省(字幼溪)罢官归武夷,在云窝叔圭精舍和淮阳书院的废址上筑室隐居,隐处范围广袤,备极山水、园林之胜,总称幼溪草庐。鼎盛时期,亭、台、楼、阁等俱臻完美,雕梁画栋,为山中最豪华的景观之一,构建规模超过毗邻的朱熹紫阳书院。
当时,有士子题诗于壁曰:“紫阳书院对清波,破壁残碑半女萝。颇爱隔邻亭榭胜,画栏朱拱是云窝。” 影射紫阳书院远远不及陈省寓居之画栏朱拱的云窝。陈省见诗后,笑着说:“是其启我乎!”即解囊鸠匠将紫阳书院修缮一新
幼溪草庐景点包括宾云堂、栖云阁、巢云楼、研易台、生云台、嘘云洞、聚乐洞、栖真阁、迟云亭、寒绿亭、红叶亭、碧漪亭、竹坞、问樵台、青莲石沼、停云亭等。现多已废圮,但大部分景点仍留有陈省题写的摩崖石刻。
云桥:位于黑洞右、先天洞前。两石高耸,中隔一峡,上横石板,号为云桥。
云路:为穿越老虎洞进入云窝的小石径,径侧摩崖石刻,有明学者方孔昭的“重洗仙颜”。山径幽静,天然山门上镌刻“云路”二字。
问樵台:为沿云路石门进入云窝的第一景。岩刻“问樵台”镌于明万历十五年。当时陈省已隐居云窝四年。还刻有一首七绝咏景诗:“剔尽蓬蒿见石台,临溪学钓趣悠哉。投竿终日忘钓饵,独与樵翁话几回。”
嘘云洞:为武夷山七十二名洞之一。从问樵台旁之石径右折,向山上行,有一处由四面岩壁夹峙而成的井谷式洞穴,面积约10平方米。游客的前脚刚迈进洞口的台阶,便顿觉一股冷风扑面而来,步入井谷中心,则凉气益加清爽,暑热尽消。探其究竟,原来冷气从洞口上方的大岩隙流进洞内,热气则从洞的小口溢出洞外;冷气的流量大,所以觉得凉风袭人。冷、热两气相遇,凝聚成雾状,若云朵从井谷的小口嘘拂而出,故名嘘云洞。
聚乐洞:为武夷山七十二名洞之一。位于嘘云洞的略高处,为一个上丰下敛、向外敞口的岩洞。洞口上方是斜覆向外的巨石,书勒“聚乐洞”三个巨字,系明代陈省手笔。洞室近20平方米,内置天然石桌、石凳。为陈省会见宾客之所。
崖云门:嘘云洞东侧有一条登山石径。径通石门,门楣书勒“崖云”二字。晨曦初露时,山岚徐腾,聚于石门之岩近处,形成崖云景观,故名。
白云亭:建于进入“崖云”门内林木深处的巨岩之巅。岩壁勒有山中面积最小的岩刻“白云深处”。因陈省的“幼溪草庐”主宅由此而进,故亭名取自唐代杜牧诗句:“白云深处有人家”。亭已废。
栖云阁:位于隐屏峰麓巨岩之侧,为幼溪草庐内的主要楼阁。巨岩上有陈省所书“云窝”大字岩刻,稍下另有“栖云阁”岩刻,沿途而下还有“生云”、“卧云”、“看云”等勒刻,极尽“云窝”景点的云趣。
研易洞:为武夷山七十二名洞之一,位于栖云阁之侧。它是云窝的一个罅穴石洞。明代隐士陈省倚洞筑台,做为研读《易经》并演易卜算的场所。
研易台:构筑于研易洞内。洞夹两石之间,茂树阴翳,微风出穴,寒气凛然,盛夏无暑。背有巨石如屏,傍有罅穴,形成天然石磴。沿级而上,抵达洞的顶部。上搁置木板,形成小阁楼,深5米,广狭恰如两石夹峙之宽度。后设门,前为槛。陈省经常在此深研《易经》,自名研易台。陈省有笔记《研易台记》,记其治学之乐。
停云亭:位于研易洞之西,因在云雾聚散之际,此处多有氤氲蕴藉,陈省构亭以赏云趣。亭子盖在北宋学者游酢所建水云寮废址上。陈省在《停云亭记》中写道:“夫离合聚散,亦人所必有也,独云哉!顾所以系余留而思者何如耳?”故名停云亭。摩崖石刻“留云”,篆文勒在石壁间。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福州孝廉李时兴曾在废址上筑室,名为枕肱居,又构濯缨亭于石岩上,均已废圮。
绿漪亭:位于下云窝濒临九曲溪的五曲处,既可观赏水色溪光,又可顾盼和仰望四周岚影。景点有在一巨岩上建筑的五角亭。亭盖檐飞翘角,亭下巨岩巍然。岩下则石池映照,植以菡萏。岩镌“石沼青莲”四字。
构建者陈省经常在此专研理学。他以朱熹在六曲响声岩书写的岩刻“逝者如斯”自警,因而在六曲响声岩和此处分别镌刻手写千字文中的“空谷传声”、“虚堂习听”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