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精舍——理学文化遗址(图:玉文 / 文:叶子)

标签:
武夷精舍理学文化遗址2017年春节福建武夷山 |
分类: 厦门-泉州-武夷山-福州行记 |
武夷精舍——理学文化遗址
(2017年春节福建武夷山)
武夷精舍又称紫阳书院、武夷书院、朱文公祠,初建于宋淳熙十年(1183),全面复建于2001年,位于九曲溪五曲溪东,隐屏峰南麓,是朱熹于宋淳熙十年(1183年)所建,为其著书立说、倡道讲学之所。有仁智堂、隐求室、止宿寮、石门坞、观善斋、寒栖馆、晚对亭、铁笛亭等建筑,时人称之为“武夷之巨观”。
武夷精舍是朱熹完成《四书集注》和以它为教材实行完好的教育实践的一所成功的私立大学,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由于朱熹及其门人在教育实践中的不懈努力,当元朝统一中国以后,朱子学自南向北传播,被朝廷定为一尊,成了国家的正宗思想,武夷理学文化也就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文化;至明清两代,“朱子学”一直是文化的正宗,达七八百年之久。
它的作用在于:通过创立学院,授徒讲学,着书立说,培养人才,重新树立起中华民族传统的主体意识——儒家思想的正宗地位。
他所创立的学派“四书学”,即把儒教创始人孔子、孟子和他的学生曾参、子思的经典论着《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汇成一个系列,加以权威性的阐述、诠释,名之为《四书集注》。朱熹在以《四书》为教材进行的教学实践中,努力促使它成为官方科举取士的标准教科书。
《四书》成为历代理学家讲述伦理学、政治学、哲学的基本纲领和政治家治理国家的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清朝康熙天下大治之时,朱子学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鼎盛时期,康熙皇帝亲颁御匾“学达性”,赐予武夷精舍(改为紫阳书院)。
书院也改为官办,由朝廷委派山长管理书院。朱熹牌位也从“从祀”孔庙改为“十哲”之一(其他九哲均为孔子嫡传弟子),康熙还下令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编纂《朱子大全》,这一切,都是朱熹在武夷精舍着书立说、兴教传学打下的基础。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武夷精舍毁于兵灾。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朱熹八世孙朱洵、朱澍出资重建后,又改称“朱文公祠”,崇祀朱熹。清康熙年间,赐予“学达性天”匾额,再度大兴土木加以修葺。至今残留的精舍遗址,则是清康熙五十六年(1708年,闽浙总督常见罗满保“捐俸倡修”的,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构筑武夷精舍的缘起应追溯到淳熙五年(1178年)。这一年初秋,朱熹与妹夫刘彦集、隐士刘甫共游武夷时,只见九曲溪旋绕曲折,隐屏峰下云气流动,顿觉耳目一新,因而萌发出“眷焉此家山”和“仙人久相招,授我黄素书,赠我双琼瑶,茅茨几时建,自此遣纷嚣”的建屋初念。经过数年的苦心筹措经营,精舍终于在淳熙十年(1183年)动工,当年就初见规模。
按朱熹《武夷精舍杂咏诗》所记,其布局大致是这样的:在隐屏峰下,两麓相抱之中,有三间房屋,名为仁智堂。堂的左右,有两间卧室,左边是自己居住的,叫隐求室,右边是接待朋友的,叫止宿寮。左麓之外,有一处幽深的山坞,坞口累石为门,称石门坞。坞内别有一排房屋,作为学者的群居之所,名为观善斋。石门西边,又有一间房屋,以供道流居住,名为寒栖馆。观善斋前,还有两座亭子——晚对亭和铁笛亭。而在寒栖馆外,则绕着一圈篱笆,截断两麓之间之空隙,当中安着一扇柴门,挂上“武夷精舍”的横匾。
精舍落成之后,朱熹怀着喜悦的心情,写了《精舍杂咏十二首》,并撰写诗序,以记其盛况。此后,他即在此广收门徒,着书讲学,长达50年之久,栽培了大量学生。朱熹的理学思想就此传播开来,从而形成了一个有力量、有影响的学派。
当时,一些著名的学者如蔡元定、刘火仑、黄干、詹体仁、真德秀、李闳祖和叶味道等人,都曾就学于武夷精舍。之后,一批理学名家相继在武夷山中和九曲溪畔择地筑室,读书讲学,有的还以“继志传道”为己任。如刘火仑的“云庄山房”、蔡沈的“南山书堂”、蔡沆的“咏雪堂”、徐几的“静可书堂”、熊禾的“洪源书堂”等先后出现在武夷。所以,武夷山在南宋时期已成为祖国东南的一座名山,后人称之为“道南理窟”。
朱熹逝世之后,武夷精舍备受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历代都曾加以修建。南宋末,经扩建后改为紫阳书院,由官府拨给公田,以供养学者。此后,直到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才改为朱文公祠,奉祀朱熹的神主,并以黄干、蔡元定、刘火仑、真德秀配享祭祀。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巡按御史周鹓清、军御史及佥事肖干元协力檄令县令王和重葺修,辟地百余丈,绕以围垣。前竖牌坊,匾上镌刻“武夷书院”。沿着牌坊稍进有楼五楹,名叫高明楼,正中大堂也有楼五楹,两庑各六间堂斋。全部构筑轩雅宏丽,并曾置田百亩作为祀事及修缮费之用,旁边又建屋数间,择朱子后裔一人世居管理。
明万历年间,少司马陈省寓居武夷云窝时也曾修缮过武夷书院。这里有一段饶有兴味的佳话,说是当时书院倾颓,有士人题诗于壁云:“紫阳书院对清波,破壁残碑半女萝。颇爱隔邻亭榭胜,画栏朱拱是云窝。”影射紫阳书院远远不及陈省寓居之画栏朱拱的云窝。
陈省见诗后,笑着说:“是其启我乎!”即解囊鸠匠将紫阳书院修缮一新[清·董天工《武夷山志》卷十。
明崇祯末年(1644年),陈黄门履贞又捐资修缮。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崇安县令韩士望又予以修饰。次年春,大风拔木,文公祠圯毁,仅存二门。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官方再度加以修建,由康熙皇帝赐予御笔“学达性天”匾额。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闽浙总督觉罗满保捐俸重修。既立堂宇以祀朱子,复在堂后盖屋数椽,而以赵清献(北宋学者、崇安县第二任县令)、胡安国、刘子翚等附祀。建筑物至今已毁,仅留存两庑。原址现竖立有福建著名书法家沈觐寿撰并书的“武夷精舍遗址”六字及介绍文字的碑刻。
武夷山是朱子理学的摇篮,朱熹的理学思想孕育、形成、发展在武夷山。朱熹是继孔子之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学思想的后期代表人物。
我一直困惑不解的是,理学与儒学的关系如何?为什么理学没有竞争过儒学?是不是它过于纯粹、过于理想的缘故。
据资料记载朱熹在武夷山生活、著述、教学达50余年,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形成儒学思想文化的杰出代表--朱子理学。朱熹在武夷山创办学院,聚徒讲学,在他的影响下,宋至元朝在武夷山创办学院,传播理学思想的著名学者达43位,使武夷山成为“三朝(宋、元、明)理学驻足之薮。”
至今,武夷山的山间溪畔仍留有众多的理学文化遗址、石刻对研究朱子理学和儒学思想的兴衷演变以及中国哲学思想史都是非常珍贵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朱熹(农历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