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德济门遗址——古城门残垣讲述700年“城事”(图:玉文 / 文:叶子)

标签:
泉州德济门遗址2017年春节福建泉州 |
分类: 厦门-泉州-武夷山-福州行记 |
泉州德济门遗址——
古城门残垣讲述700年“城事”
(2017年春节福建泉州)
德济门遗址,位于泉州市区天后路天后宫前,古代泉州海外贸易最繁华的泉州城南部,最早建于南宋绍定三年(1320年),史称‘泉南番坊’。宋元时船舶来货和外销产品大多通过德济门进出泉州城。遗址中出土的外来宗教石刻印证了泉州宋元时期兴盛的海外贸易和广泛的中外文化交流,也是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有力见证。
德济门遗址作为泉州城南城门,系我国现存使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的石构古城门遗址之一,包含有南宋、元、明、清不同时期建筑遗存。德济门遗址于200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济门遗址在一处用铁栏杆围起来的地下空间,里面有很多大小不等的规则条石和大量废旧建筑构件,由城门、城墙、门道、墩台、内外壕沟、拱桥以及月城(瓮城)等组成,包含有南宋、元、明、清不同时期建筑遗存。
据记载,此处城墙最早为南宋太守游九功拓地增筑的翼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监郡偰玉立把原城墙围长20里扩为30里,改镇南门为德济门。明洪武年间,德济门城墙加厚增高,增筑月城(瓮城)。明、清两代,城屡有修葺。20世纪30年代,泉州市政当局多次大肆拆城,惟德济门留存,直至1948年毁于大火,其址遂埋地下,直至2001年被重新发掘。
2001年下半年,泉州市南片区整改工程中,泉州天后宫前的德济门遗址区域内发现残存城垣。市文物部门及时介入并联合多个部门人员组成考古队,对德济门遗址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
遗址挖掘出土明代碑刻、古城门盖、修城官砖、抱鼓石、统管、一门古炮和3门残缺的大炮等。专家称,这3门大炮都是火药炮,属小炮类,只具备近距离杀伤力,初步考证是明末清初制造。据悉,出土的时候,3门大炮放在一起,可能是南城门被摧毁时,当地居民将大炮放在一起,就地掩埋。
遗址还发掘出了很多宗教石刻,包括伊斯兰教、印度教、犹太教、佛教、基督教等宗教。有一块宗教石刻一面刻的是古基督教的莲花十字架、一面刻的是伊斯兰教的云月图,这种石刻,是泉州以前从未发现过的。在一块石鼓上刻有六角星,中间填刻有花卉,这可能是犹太教的石刻。在国外,犹太教也有类似的六角星宗教石刻。所以这个石鼓很可能是宋元时期泉州犹太教寺庙或犹太教大商人住宅的石刻遗物。出土文物中有一块宗教石刻很是特别。
当时,考古人员在城基1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3块石墓盖,其中一块一侧刻着基督教的十字架,一侧却刻着伊斯兰教的云月图案,十分罕见。有考古人员对3块石墓盖进行考证,认为它们属于基督教里的景教实物。
遗址内各时期建筑遗存叠压清晰、内容丰富,且城墙不断向外延伸的痕迹明显。地基完整保存了宋代以来古刺桐城和泉南地区拓建、发展、演变的历史印迹,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宋元时期,南城门每日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天后宫自然也香火鼎盛。几百年过去,城门遗址依然与天后宫比邻相望,遗址出土的现存唯一与天后宫有联系的碑刻也重新立在天后宫前,二者可谓“辅车相依”。
2004年,德济门遗址公园正式向市民免费开放,分别设计了入口、参观平台、门址展示、遗址标志等,成为市民怀古、休闲的好去处。到天后宫参观、进香的游客也能从德济门遗址的残存城垣和出土文物中感受到泉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古时泉州有七个城门,简称罗城七门:东门仁风、西门义成、南门德济、北门朝天、新门临漳、涂门通淮、水门通津。700年前的德济门是进出泉州的要道。泉州天后宫旁德济门外的聚宝街、万寿路富美码头是泉州宋元时期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
德济门遗址是泉州古城中唯一保留下来并经过科学考古清理的古城门遗址,为宋元时期古刺桐城的象征。遗址内各时期建筑遗存叠压清晰、内容丰富,完整保存了11世纪以来古刺桐城和泉南地区拓建、发展、演变的历史印迹,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