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武古城的古城门和古城墙(图:玉文/文:叶子)

标签:
崇武古城古城门和古城墙2017年春节泉州崇武 |
分类: 中国宗教文化之旅 |
崇武古城的古城门和古城墙
(2017年春节 泉州崇武)
到泉州一定要到崇武古城去看看。始建于1387年的崇武古城,是明朝政府为抗击倭患,在万里海疆修筑的60多座城堡中至今仍保存完好的一座,也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唯一一座用花岗石砌成的古城池。
1988年,古城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福建省首批“国防教育基地”,泉州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同时,崇武还有被誉为“中国八大最美海岸线”之一的崇武海岸。
这里是一处集滨海风光,历史文物,民俗风情,石雕艺术于一体的独具浓郁地方特色的古城。其建筑工艺之独特合理被称为“古代系统工程的案例”。走进崇武古城,就能领略到中国海防史上一个比较完整的史迹。
古城门
据《崇武所城志》载:城“四方设门,各置楼于上”,“东、西、北三面月城,南无月城,门外照墙为屏蔽”,城门及门楼至今保存完好。又载:“东城厚设敌台一座,防贼舟随潮内讧,便于观察”,后于1574年(明万历三年)又在“南、北、西三面补建四座,名曰虚台,其制上下四旁俱有大小穴孔,可以安铳,台内可容数十人”,这些敌台距城门约50—100米左右,现均完好。环城还有窝铺26座,系供守城士兵休息用。
城内有四个城门,南北门相距约500多米,东西门相距约300多米。城门东、西、北三座城门相似,各有两道城门,外加筑月城,上建城楼,城门上各设烽火台一座,南城门则外加设一照墙,照墙前有一尊关公雕像。
相传当年倭寇炮轰城池,城内关帝庙的关云长把青龙偃月刀一挥,炮弹被拨落在城墙旁,再一挥,炮弹射回贼船,于是船沉寇亡。西门的两道城门如今依旧完好地保留下来。荫凉的城门下摆有几个小摊子。城内的十字大街联结着四个城门,街道则由一块块石板铺就而成。
城墙全部由白色花岗岩垒成,城围长2467米,城基高5米,墙高7米,内砌跑马道二或三层,宽4米。墙上有墙碟1304个,箭窗1300个,窝铺26座,四方设有敌台5座,四面设城门。在城内莲花山制高点,还设有瞭望台,四面城边有窝铺、月城、墩台和通外涵沟,城墙构成一套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
对于崇武来说,石头就是小城的灵魂。踏着石砌的台阶,缓缓地走上城墙。跑马道上遍布的野草,泛着干净的绿。斑驳的城墙就是古城的典籍,几百年来,古城几代军民凭借天然的屏障和牢固的石城,历经血与火的洗礼,用生命谱写出可歌可泣的战斗诗篇。
中国古城众多,城址多选择在平原地带,是为保护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建。崇武城却选址于滨海险要之处。它耸立在小兜寨江湾东侧,负山控海,南临大海,东有乍山、赤山、高雷山;北有丰山、旗山;城中有莲花峰;城墙架于江口山、庵山等四个小山丘之上,依地形蜿蜒起伏,宛如一朵莲花。城址的选择,既符合"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原则,也为住城军民创造了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崇武半岛在中国古代海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居泉州湾与湄州湾之间的突出部,三面临海,西连陆地,东临台湾海峡,是从海路进入泉州的“界首”,近海处遍布岛屿礁石,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捍海疆而控东溟”,自古就是海防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人们有崇尚武备的光荣传统。
崇武所城建城之前,这里经历元末兵乱,只剩下10户人家。建城后,即抽漳州十县壮丁1304名戍此防倭,又从安徽等省调来千户、百户、镇抚等十几名官员,这些人不少随带家眷,入籍定居,至今还有“百家姓,万人丁”之称。
兵士们在这里生息繁衍,为捍卫古城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这里的"护龙宫"、"崇山宫"、"崇报祠"、"元饲宫"、"十二爷宫"、戚继光雕像等都是古城军民为纪念抗倭牺牲的英雄而建造的。
崇武古城还是郑成功大军挥师东渡,收复宝岛台湾的据点;也是人民解放军扬帆南征,解放厦门的海上基地。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她还目睹了1965年周恩来总理参与指挥的崇武以东海战,击沉、击伤国民党海军"临淮"号、"山海"号舰。在南城门外照墙上及偏东城壁上,还存有日寇炮击损坏的残迹,楷书横写的"炮击处"记述着1938年5月17日日舰炮轰崇武之事。
古城的军民兵士骁勇善战,令人精神振作;古城的文人雅士,深切热爱自己的家乡,他们对故园的热情讴歌,引起了后人的强烈共鸣。1987年中秋节举行的“崇武古城创建六百周年纪念活动”及学术讨论会,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强烈兴趣,提高了古城的知名度,此后,崇武古城成了摄影爱好者和影视媒体频繁光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