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砖入石”——闽南建筑风格(图:玉文 / 文:叶子)

标签:
“出砖入石”闽南建筑风格2017年春节福建泉州 |
分类: 厦门-泉州-武夷山-福州行记 |
“出砖入石”——闽南建筑风格
(2017年福建泉州)
“出砖入石”是闽南建筑一种独特的砌墙方式,利用形状各异的石材、红砖和瓦砾的交错堆叠,构筑墙体,交垒叠砌。
砖石虽然质地各不相同,以大块的灰白花岗石与片状的朱红色条砖穿插组合,用它筑墙、起厝、铺埕,呈现出方正、古朴、拙实之美。
多样不规则的结构,反而整体烘托出浑厚、刚毅的砖石气势。用这种方法砌墙不但坚固防盗、冬暖夏凉,而且古朴美观。因而,被人们广泛采用,沿袭成风,成为我国民居建筑艺术的一大奇景。
泉州崇武古城“出砖入石”建筑
起源传说一
“出砖入石”的出现,传说最早是明代泉州沿海一带遭倭寇袭扰后,人们利用倒塌房屋残垣断壁的砖石重建家园而形成的一种建筑方式。也有传说是明朝万历年间闽南一次大地震的灾后,灾民们在一片废墟里,就地取材,利用坍塌破碎的砖石、瓦砾来构筑墙体,重新营造自己的家园。
泉州文庙及周边“出砖入石”建筑
泉州文庙及周边“出砖入石”建筑
泉州文庙及周边“出砖入石”建筑
泉州文庙及周边“出砖入石”建筑
泉州文庙及周边“出砖入石”建筑
泉州少林寺“出砖入石”建筑
闽南住民们以"金包银""鸡母生鸡仔""百子千孙"等意蕴吉祥的名称描述独特的民居结构“出砖入石”的建筑形式,体现出闽南人在苦难中在崛起的坚韧,生动地反映了闽南住民在营建安居福祉时,祈求大富大贵、繁衍不息的心态。
泉州少林寺“出砖入石”建筑
相传来自一个民间故事:闽王王审知的皇后黄惠姑是泉州人,每到连绵阴雨天气,便想起了娘家房屋破漏,不能阻挡风雨。于是闽王说:"赐你一府皇宫起。"圣旨传到泉州,民众误以为泉州一府都可以建皇宫式建筑,遂大兴土木。
泉州少林寺“出砖入石”建筑
红砖所呈现的红色是一种宫廷色、喜庆色,而大厝的墙的构造和装饰则更有审美特点,即是墙石混砌的"出砖入石"。红砖与白石混砌,形成质地与颜色的强烈对比。同时石块作为面、点,而砖缝作为线,点、线、面的组合又形成了独特的几何装饰美。山墙上还有装饰,主要用炭泥塑纹花,贴嵌彩色瓷片,上雕有火纹、云纹及细致生动的人物、动物、鱼虫、花鸟等各种优美图案。
泉州少林寺“出砖入石”建筑
用倒塌房子的残存砖石瓦砾来建新居,富有创造力的闽南人将它糅合在一起进行有规则的混合砌筑。石为竖砌,砖为横叠,砌筑到一定高度后,石块与砖互相对调,使其受力状态平衡,墙厚40cm左右前后砖石对搭,使用泥水浆石灰粘合,辅于壳灰红糖水,砖通常要比石块面略出来一点,即形成"出砖入石"的特点称谓。
泉州天后宫“出砖入石”建筑
同时,根据各工匠的习惯及现有材料的条件,"出砖入石"中石块的形态种类繁多,点状、条状、块状都有。
"出砖入石"中石块所占的面积比例,有的是一两块石头作为点缀,有的却是满铺满排。"出砖入石"中灰缝的处理,凹缝、平缝均有。
"出砖入石"的运用部位,有的是整个墙面,有的是下部墙体,有的是在拐角处设置。这种石块与砖缝所形成的点、面、线相结合,很好地利用了石材表面与砖表面所形成的色彩与质感对比,其白色石块面与红色砖瓦穿插组成变化多样的不规则构图。
泉州闽台缘博物馆“出砖入石”建筑
无论是石、砖的明暗度对比,还是两者色彩上的和谐共融,以及其中所表达的缓和与冲突的意境,都是红砖文化的别具风格之处。
泉州闽台缘博物馆“出砖入石”建筑
泉州广泛采纳在古建筑及近代建筑的细部处理手法,使用红色屋顶的色调,"红砖白石"的地产建材,拼砖、石雕、"出砖入石"传统工艺,以及坡屋顶、骑楼、燕尾脊等标志性闽南传统建筑形式。
泉州闽台缘博物馆“出砖入石”建筑
涂门街、东街、新门街等街道以其地域性的建筑作风和饱含文化积淀的临街立面,与周边的文物建筑相映成辉。
泉州闽台缘博物馆“出砖入石”建筑
近年来建设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承天寺、梨园古典剧院、南音艺苑、泉州博物馆、南建筑博物馆、南少林寺等建筑,正是挖掘泉州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展示闽南建筑文化魅力的点睛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