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杀虎口右玉县博物馆(张丽华旅途见闻分享)

标签:
山西杀虎口右玉县博物馆2016年清明节旅游文化 |
分类: 陪你一起走长城 |
山西杀虎口右玉县博物馆(2016年4月2日 山西杀虎口)
右玉县杀虎口博物馆成立于1976年,有藏品2000余件,2006年,博物馆从右玉县县城整体迁移到杀虎口,进行了主题为“历史的驿站”的规划布展,展示了右玉独特的边塞文化、军事文化、晋商文化、西口文化以及生态文化,现与重新修建后的塞外古关杀虎口构成了一体,成为一道可观、可游的靓丽风景。
右玉县独特的边塞文化、军事文化、晋商文化、西口文化,为这座县级博物馆奠定了坚实厚重的基础,而这些内涵丰富的文化的展示,如同一曲舞台中央雄浑的合唱,使民族融合的主题,更显持久和意味深长。
也曾到过不少县级博物馆,但让人从没有感受过像这个博物馆周围这样强烈的历史气息:明长城、杀虎口、苍头河、古战场;征伐、和解、开拓、融合,这些元素已成为博物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有着同样的历史肌理,有着同样的生命特征;他们互相依傍,共同呼吸…
明朝为了抵御蒙古瓦剌南侵,多次从此口出兵征战,故而起名"杀胡口"。自从明朝隆庆五年,蒙汉"互市"以来,化干戈为玉帛,杀胡堡、得胜堡、新平堡(天镇)马市重新开放。
1925年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进驻"杀胡口"。是年,冯玉祥任命其十三太保之一的韩多峰为杀胡关镇守使。韩为了缓和民族矛盾,促进中原地区与塞外的贸易,遂沿袭自清朝以来的俗称,正式改名为"杀虎关"。
杀虎口两侧高山对峙,地形十分险峻,其东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两山之间开阔的苍头河谷地,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至今大同至呼和浩特的公路,仍经由此地。
杀虎口关城是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土筑,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砖包,城周为1公里,高11.7米。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在杀虎口堡外另筑新堡1座,名平集堡,其长、宽、高、厚与旧堡皆同,两堡之间又于东西筑墙相连,成倚角互援之势。
关于杀虎口及右玉城在明朝时的重要性,由代宗颁赐水陆神祯一事足可看出。代宗朱祁钰是英宗被蒙古瓦剌俘去后继位的,他为祈祷上苍保英宗安全回来,许愿如打败瓦剌,英宗回来,愿将"水陆神祯"御赐给朔平府右玉县。
后来于谦组织的京都保卫战取得胜利,英宗被释,代宗遂派臣将"水陆神祯"颁赐给右玉,以谢神灵。
"水陆神祯"就是皇宫中库藏的120幅稀世珍品,名贵的绘画。据说这些画多出自大唐贞观年间吴道子和阎立本之手。现在残存的部分珍品收藏在山西省博物馆内。
杀虎口和右卫城军事要塞,自古战火不断,特别是在明正统至嘉靖年间,先后多次被蒙古军队攻下来。但在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的一场战争中,守军却在左右无援的情况下,孤军奋战,坚守右玉城,长达8个月的时间,这在中国战争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这场战争起因于"桃松寨事件"。桃松寨是俺答汗之子辛爱的妾,她与辛爱部下的一个头目鬼混,被发现后慌忙投奔了明朝,当时的大同总督杨顺,为请功邀赏,将其送进京城。辛爱为此率部进攻杀虎口,然后包围了右玉城。
杨顺见事情不好,后悔不该收留桃松寨,他向朝廷谎奏,蒙古辛爱部愿用白莲教起义失败后跑过去的汉人交换桃松寨。皇帝同意了放还桃松寨,但辛爱不但未退兵,反又加强了兵力,在进攻右玉城的同时,又向大同、宣府一带长城发起了进攻。
在蒙古兵多次强攻下,右玉城军民浴血奋战,右玉守将在作战中阵亡后,有一位姓尚名表在家休息的武将,自愿担任了右玉保卫战的指挥。他在此异常困难的情况下,除打退敌方进攻之外,还多次抓住有利战机,偷袭敌营。
从九月坚持到第二年的四月,右玉城虽未被攻克,但城内军民几乎已绝炊断粮,可充饥的牛马等牲畜也被吃光了。
在形势十分危急的时候,明廷派兵部尚书杨博亲率大军来解右玉之围。蒙古兵见右玉城实难攻下,而明朝援军将至,便自动解除了对右玉城的包围,从杀虎口撤出长城。
这场战争之后,重新加固修缮了杀虎口和右玉城,及杀虎口一带的长城。并增加了守备兵额,大大提高了杀虎口的防御能力。
历史上的"走西口"的故事就发生在杀虎口。
清初,长期镇压农民起义和抗清的战争,造成北方长城以内生产极大破坏,各地田地荒芜,屋宇残破,人丁流亡。大批山西、陕西、甘肃和部分河北的破产农民、战败的农民起义军,或"携男挈女"或孤身一人,千百成群,背井离乡,冒禁私越长城,“走西口” (指山西省杀虎口,后泛指出长城西部各口去内蒙古西部各地),去归化觅食求生。
当时流民由土默特而西,或向蒙民租地垦种,或入大漠私垦,形成"走西口"的迁徙群体。加之清朝对蒙古采取怀柔政策,推行喇嘛教,大兴寺庙,大量招徕山西、陕西、河北工匠和破产农民。
随着清朝对蒙古封禁政策的松弛和历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而破产农民队伍的不断流入,"走西口"的人渐由土默特而西至阿拉善、额济纳等旗耕牧就食,至解放前延续不断。解放后才结束了"走西口"的痛苦历史。
因为地理位置特殊,右玉县境内的长城也修建较早,一直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杀虎口位于右玉县最北向,是历代古长城的雄关要隘。
因为旅游开发,整个杀虎口城门被翻新重修,历史原貌遭破坏。在不少长城研究者眼中,山西省右玉县杀虎口是一个长城保护开发的极端案例。实际上,长城保护与开发间的矛盾,已经困扰右玉县10余年,且至今没有答案。
杀虎口位于右玉县最北面,是历代古长城的雄关要隘。明朝为了抵御蒙古瓦剌南侵,多次从此口出兵征战,故而起名'杀胡口',这个胡字代表的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后来康熙亲征北方,这里才改叫'杀虎口'。
尽管历史悠久,但2000年以前,对于大多数右玉人而言,这里不过是一座破旧的夯土城门,是右玉到内蒙古的必经之路。
杀虎口的变化发端于2000年前后,当时国内掀起一股晋商文化热潮。杀虎口作为清朝时期的"第一税关",同时也是晋商"走西口"的关键站点,自然受到外地游客的追捧。"晋商"文化的热潮最终带动了杀虎口的旅游开发。
杀虎口已难寻昔日古长城的旧址遗风,整个杀虎口城门被翻新重修,推倒了原来高门窄道设计,如今的杀虎口城门由两个新修城楼组合而成,开阔雄壮。在杀虎口东南面,新立了一座康熙雕塑,和一座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