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下梅村之梅溪、当溪(图:玉文/文:叶子)

标签:
武夷山下梅村梅溪、当溪2017年2月3日福建武夷山旅游 |
分类: 属于我们的古镇慢时光 |
人,不过是这大千世界的匆匆过客,既然来了,就该留下点什么,至少能够证明我们来过。于是,在2016-11-02 15:17:59,我开启了我的博客生涯。——叶子题记
武夷山下梅村之梅溪、当溪
(2017年2月3日
下梅古民居位于武夷山市区东南12公里处,属武夷镇管辖。下梅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丰厚,明清风格的古民居分列于长900余米的当溪两旁。古街、古井、古码头、古建筑、古民居、古集市,加上古风淳朴的民情风俗,构成典型的南方水乡风格。
2015年10月,农业部公布《2015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推介名单》,下梅村榜上有名,为闽北第一。下梅,这个武夷深处古老而宁静的古村落,因山间久久萦绕的云雾和潺潺的流水,以及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沉淀而闻名于世。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水运曾十分发达的下梅茶市,其主要通道是当溪和梅溪,并直达崇阳溪。当溪是一条人工小运河,从下梅穿村而过,而梅溪则将村子包围起来,又有武夷山脉环绕四周,堪称钟灵毓秀之地。于是有人这样描述下梅村的风水意向,“山环水抱聚宝盆,青龙白虎遥山横。财源广进流不去,乡关肘里鸡犬闻。”
沿当溪行走下梅,两口老井映入眼帘,分别是乾井和坤井。二井开挖于宋代,井水清澈见底,至今仍可作为村落饮用水。乾井,位于邹氏家祠旁,取乾卦之意,象征阳,凡家祠祭祀日必饮此水,为思源之意。
下梅现有人口500多户,其中邹姓已超过半数,邹氏家祠也正代表了当时茶叶转运的兴隆及繁荣。坤井,取坤卦之意,象征阴;凡邑人每逢春秋两社祭,必饮坤井之水,以祈风调雨顺。
由于历史上没有遭受过严重的战乱外患,使得下梅村一直保持着祥和的乡村氛围。这里山护村落,水养邑人,村民们拥戴社稷,守土勤耕,恪守农事节气,春种秋收,贤人绅士注重村落礼数,办学堂修庙宇捐公益,崇德向善,蔚然成风。农闲之余,不论晴日雨天,村民在沿河长亭中可坐可卧,率性自然,或拉拉家常、聊聊趣事,形成有趣的半开敞式的空间。
几百年来,作为万里茶路的起点,茶叶曾让下梅繁华一时,这个山海闽越里的古村落,随着岁月变迁,如今残垣河道只余宁静,但那沿着溪水而立的建筑群落,那淳朴热情的村民,如同一串文化符号、文化印记,述说着下梅昔日的荣耀与繁华。走进下梅村,迎面而来的是轻松与惬意,漫步其中,与老人们拉拉家常,或坐在溪边,都是一种远离都市之外的难得的享受。
梅溪,是武夷山东部有名的溪流。因它发源于梅岭,因此叫梅溪。梅溪全长50多公里,它的上游叫上梅,下梅村位于梅溪下游,故名。梅溪两岸有许多村落以梅命名:如梅岭、上梅、下梅、梅溪村。
理学家朱熹当年常往返于上梅、下梅,过梅岭时,观村野农家、山冈田塍梅香飘逸,留下了“晓登初移屐,寒香欲满襟”赞美梅香的诗句。梅溪它不仅养育过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南宋理学家朱熹,还涵养了清代繁荣的茶市下梅。
下梅村四面群山环抱,梅溪拥护着下梅整个村落,与村中的人工小运河当溪交汇,形成丁字形水网。如棋盘布局的下梅村,就安卧在山环水抱中。梅溪在清代中晚期,发挥了重要的商贸水运作用。清代下梅村是武夷山茶市。《崇安县志》载:“康熙19年,武夷岩茶茶市集崇安下梅,每日行筏三百艘,转运不绝。经营茶叶者,皆为下梅邹氏。” 水运十分繁荣的下梅茶市,其主要水运通道是当溪与梅溪沟通,直达崇阳溪。当溪是一条人工小运河,穿过下梅村,将村庄一分为二,营造了水乡风光。
梅溪有许多优美的传说。梅溪流经遥山,对岸就是五兴亭。五兴亭的名字由来,传说与朱熹有关。遥山是下梅的一道风景,此山如一具屏风,横遮西照。当年朱熹前往武夷宫授课,中午途经遥山顶上,驻足路亭处歇脚时,忽然被梅溪湾和渡津头的景致吸引住了,他来了兴致,问弟子:“吾看此处景致绝佳,颇具文昌意象”。弟子问:“先生从何说来?”朱熹说:“我等儒生,心境兴致常被山光水色所引发,吾今兴致所在,便是一兴《诗》,二兴《书》,三兴《礼》,四兴《易》,五兴《春秋》,可谓五兴也。”从此,后人便依了朱熹的意思在遥山顶上修了一座“五兴亭”。五兴亭,是朱熹提示后人不能忘了《五经》这个的经典。如今遥山古道已荒废,公路从山脚经过,伴着梅溪水逶迤西去。
梅溪一度成为山西榆次常氏进入下梅茶市采购武夷岩茶的重要水路,梅溪是晋商常氏与下梅邹氏联合贩运武夷茶到恰克图起程的“茶商水道”。
当溪,从源头算起全长2000多米,当溪原是一条自然过水坑,发源于芦峰南脉大元岗,穿过下梅村,将村庄一分为二,因流经村落之中,故宋时下梅称当坑坊,后更名为当溪。一些勘舆家认为:当溪是下梅村落的“中轴线”。
当溪流至下梅汇入梅溪,全长900多米。在上游的坑头,建有提水工程,灌溉着八仙堂、鸡公垅等400多亩农田,并建有水碓,用于碾米。今水碓已废弃,遗址尚存。中游建有乌龙坝、坝滩头等蓄水工程,灌溉着晒谷岩、中坂、龙对仔、方坂等1500多亩农田。
至宋代时,下梅首富江、张二姓,掌握着当坑坊三分之二的土地,为减轻洪涝灾害,江、张二姓开始疏浚当溪河床,为增强当溪排泄山洪的功能,合力投资垒砌岸陂。至明代,洪水多次将当溪岸陂冲毁,周、王、李、方四姓家,再次集资将当溪下游加宽、加深,疏浚支流瓦河溪,增大排洪量,并用石块垒砌岸陂。同时在上游、中游建坑头提水工程和乌龙坝、坝滩头等蓄水工程,使下梅2000多亩农田的水旱灾害基本得到解决。
清康熙年间,下梅邹氏出巨资对当溪进行全面改造,除将当溪南北岸陂改造成街路外,还在当溪各段修筑埠头,共有九处。使之更适合发展水运。人们将它称为“小运河”。商贩们就是用竹筏这一水上交通工具,载着茶米油盐、布匹五金,进入当溪进行交易的。此时,下梅己形成武夷山重要的茶叶集散地 “日行竹筏300艘,转运不绝。”武夷山茶叶等货物流通,自下梅集运,过梅溪水路,汇入崇阳溪,经闽江下福州入海,运往广东远销东南亚。
当溪为下梅营造了水乡风貌,与梅溪构成和谐的水运环境,促进了下梅街市的发展,两岸店铺林立。清初至民国,下梅成为有名的商业集镇。数百年来,当溪承载过多少财富?只有南北两街上那七十余栋规模宏阔的古民居知道。如今,由于商业集市转移,当溪水位下降,失去昔日的辉煌,但当溪在排洪、灌溉和方便村民生活方面,仍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