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案例
(2017-11-30 19:38:15)分类: 教育论文 |
——重温最美诗词,沉思人生哲理
新课改立足于“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宗旨,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构建,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节课通过重温经典诗词,尝试多元化课堂探究活动的应用研究,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
一、案例
课题: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
教学流程:蒋捷《听雨》背景介绍——引入新课
教学过程:
1.背景介绍——引入新课
蒋捷,南宋词人,约29岁中进士。1267年,元灭南宋。词人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其国破之痛、家亡之恨,在他的作品中常有表现,其中《虞美人·听雨》便是经典之作。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且看《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2.角色扮演——体味人生阶段性的心境
三位同学扮演少年蒋捷、壮年蒋捷、老年蒋捷,分别讲述蒋捷不同人生阶段听雨之心境。
同学甲:少年蒋捷没有经历人生的风雨,无忧无虑,意气风发,就算听雨也要找一个浪漫的地方,在红烛昏罗帐中,抒发心中的豪情与壮志,有点“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
同学乙:壮年蒋捷正值宋、元易代,颠沛流离,国破之痛与家亡之恨交织叠加。在异国他乡一叶客舟中听雨,满耳西风断雁的悲凉萦绕在心头,久久难以释怀,人生的孤独和悔恨一言难尽。
同学丙:老年蒋捷,鬓已星星也,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孤冷,心境凄凉。江山己易主,少年欢乐与壮年愁恨,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心如止水,似有“人生无情、于世皆空”之意味。
教师小结:通过上述三位同学的讲述,我们对蒋捷的一生有了初步了解,下面结合词的意境探究其体现的哲理。
3.探究问题——回归教材,解读哲理
学生乙分析:说明我们与少年蒋捷作为不同时代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矛盾。
(2)《虞美人·听雨》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心路历程, 这又说明什么哲学道理?
(3)蒋捷以听雨为线索,将少年的浪漫、壮年的飘零、 老年的孤冷浓缩于三幅听雨图中,说明词人由少到老的人生矛盾有何特点?
学生戊分析:词人发出“悲欢离合总无情”的感叹,充分说明了每个人的一生充满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矛盾具有普遍性。
小组一:国之沧桑巨变,人亦悲欢离合。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今天我们处于中国梦的征程中,于国于己都有许多矛盾客观存在,只有积极应对,我们的人生才能出彩,国家才有希望,民族才能复兴。
小组二:三幅听雨图,展现了社会与人生的变迁,准确解读蒋捷的一生,还需具体分析其特定阶段的人生矛盾。同样是夜间听雨,歌楼之上浪漫无忧的少年蒋捷跃然纸上,壮年的飘零和晚年的哀愁犹在耳畔。观照今天的我们,还有不少学子沉溺于手机和网络游戏,忘记了自己作为学生的任务是什么?忘记了自己的不知进取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巨大落差,忘记了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矛盾要去解决。
教师小结: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既充满各种矛盾,又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如果少年时能承受“沙漠之舟”般的骆驼式的训练,壮年时有着狮子般的勇猛和担当,那么老年就能成就婴儿般的童真,心灵回归原点,可以重新再出发。
下面请同学们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角度举几句中华传统经典中的人生哲理
学生甲: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学生乙: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学生丙: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学生丁: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案列分析及反思
本节课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是通过《听雨》背景的介绍,进入新课;二是通过角色扮演,品读词的意境;三是通过系列探究活动,领悟哲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四是检查巩固已学知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四个模块循序渐进,由具体到抽象,借文学解哲学,通融文史哲,试解哲理之奥妙。
第一、深钻新课标,精选情景材料。新课标课堂探究活动应遵循“三贴近”原则,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中哲学教材最大特点是理论抽象。本节课以三幅意境优美的听雨图切入新课,让学生在文学鉴赏中很自然的迁移到人生哲理的思考,看似深奥的哲学就具体化、生活化了。
第二、角色体验,激学导思;生生互动,深化情感。以学生为中心是新课改的核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的保证。哲学是思、是辩、是追问。本节课通过三位学生的角色扮演,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体验式、探究式、合作式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层层思考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原理,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理解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究,重温最美诗词,沉思人生矛盾之普遍性与特殊性,检视“未
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经由体验、对话、归纳、举证
等方法,发现自己的无知,进而觉悟人的主体性和人生无限的可
能性,走上人生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