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7年市级规划课题《蒹葭》公开课教案、反思、说课稿

(2017-10-29 17:01:56)

2017年市级规划课题公开课教案、反思、说课稿

子长县齐家湾中学课堂教学设计表

学科

语文

主备人

景艳梅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课题

                   蒹葭     

授课时间

 

课型

¨新授课   ¨自读课   ¨复习课   ¨试卷评析   ¨其它

1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首诗,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提高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这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1.体会这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准备

朗读磁带

课件

教法学法

 

朗读法    点拨讨论法    品读法

知识链接

 

学教过程

学习活动

学法指导

备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全诗,整体感知;美读全诗,重在鉴赏;比读全诗,问题探究;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投影显示: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    伊人    溯洄    唏    湄    跻    坻   

    选两个同学注音。

    明确jiā  jiā    yī   ré   sù  huí    xī    mé jī   chí    sì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多媒体显示:

蒹 

芦花一片白苍苍,    逆着曲水去找她,

清早露水变成霜。    越走越高道儿难。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人儿正在水那方。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逆着直水去找她,

绕来绕去道儿长。    一片芦花照眼明,

逆着直水去找她,    太阳不出露水新。  

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心上人儿她在哪, 

隔河对岸看得清。

芦花一片白翻翻,    逆着曲水去找她,

露水珠儿不曾干。    曲曲弯弯道儿拧。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那人正在隔水滩。    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生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

    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

    教师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成果展示: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渎。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课后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2.背诵这首诗,并为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设计

 

 

蒹葭

白露

伊人

苍苍

萋萋

采采

 

水中央

水中坻

水中矣

 

339A

 

作业反馈

 

 

教后反思

 

 

 

 

 

 

《蒹葭》教后反思

                  齐家湾中学    景艳梅    

这堂课,我首先是注重了朗诵。诗歌教学就应该是以朗诵为主,不能作烦琐的分析,不能上成练习课。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意境,只有通过不断地朗诵,让学生细细品味,才能逐步走入诗歌的艺术之美。在教学时我努力使学生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

   又用优美的《在水一方》设置情境,课堂气氛好,在课堂上努力做到了师生互动,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虽然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还不错,但感觉自己并未能很好的把之前的课堂设计的许多环节落实好,而且整节课时间没能把握好,有些超时。评课的时候,许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综合一下,这节课的不足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于“伊人”形象的特点把握,未能很好地深挖诗歌文本,流于空泛。比如对伊人位置由实到虚的这一变化基本上没有讲到。其次,授课过程中相关内容自己的预设性太强,有些时候对于学生的回答引导显得有些牵强。比如在归纳“伊人”特点的时候就太过于执着于自己预先的准备,临场应变不足。再者,朗读方面还没有充分调动学生,整节课虽然读了三四遍诗歌,但是学生投入不够。还有,对于诗歌的极具画面感的意境美没有做引导赏鉴,未能在授课中把对诗歌美感的阅读体现出来。最后,时间把握不准。比如像讨论时间拖得过长,最后的拓展与作业环节也未能在课堂时间内及时地完成。

正所谓“教,然后知困”,这节课,让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尤其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方面,感触颇深。《蒹葭》这节课,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看,个人感觉基本还是达到了对于“伊人”形象的多角度把握,但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仍然有许多地方比较粗糙不够细致,以后还需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和锻炼。

 

 

《蒹葭》说课稿

齐家湾中学   景艳梅

    《蒹葭》选自《诗经》。《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症状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及审美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全诗,整体感知;美读全诗,重在鉴赏;比读全诗,问题探究;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生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

    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

    教师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成果展示: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渎。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并为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设计

 

蒹葭

白露

伊人

苍苍

萋萋

采采

 

水中央

水中坻

水中矣

 

2017年市级规划课题《蒹葭》公开课教案、反思、说课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