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深度学习”——体现核心素养指向的学习方式

(2020-07-13 09:55:19)
(一)“求真”—深度学习的保鲜剂开展真研究
1、开展真研究。利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组织学生研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方式,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明确任务,把研究放在合适的时间,比如有一定难度的研究可以放在课前,教师针对学生的研究情况展开教学,在课堂上组织交流分享,碰撞研究火花,课堂上让学生在独立研究的基础上,与同伴在共赢共进中进行深度学习。
2.落实真经历。学习中的真经历一定是遵循认知规律的,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亲历“重蹈人类思维发展中的那些关键性步子”,学生才会进行深度学习。
(二)“求新”—深度学习的催化剂
数学课堂应是学生期待的课堂,老师就像一个魔术师,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灵动,有活力,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数学课堂,催化学习的深度展开:
1.任务驱动思考
教材的编排体系是严密和螺旋上升的,但相同的情境重复出现,学生会产生学习的疲乏感。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材适当地做一些剪裁,设计一些学生能够得着的挑战,他们有新鲜感,自然愿意投入学习。
2.创造建构新知
数学的严谨性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砍去那些不合逻辑的错误东西,保持数学的纯洁性,同时教学中处理不好,它也会砍去数学中生动活泼的思想,窒息数学的生命。二年级《认识厘米》一课,为了让学生清晰建立厘米的概念,设计了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4次操作,用手比划、闭眼想、再次比划、根据比划用小棒或尺子验证的体验过程,让枯燥的概念化抽象的概念为可视的操作,动起来,玩起来,学起来,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其他长度单位“米、分米、毫米”做好了认识方法上的经验积累。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亲历“重蹈人类思维发展中的那些关键性步子”,改变了教材通过尺子认识厘米的方式,借助1厘米小棒,同座合作把各自1厘米的小棒连起来,认识2厘米。认识5厘米时,先估计,后用1厘米的小棒去量的,边量边用短竖线做记号,在不知不觉中纸条创造出了一把简易的尺子……学生在多样的活动中,不仅经历了尺子的演变和制作过程,感受到数学文化,更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神奇和意趣。
(三)“求联”—深度学习的活性剂
数学是逻辑性特别强的一个学科,数学教学要有一个横向的透视,也要有纵向的穿透,寻求数学的源与流。在教学中力求呈现数学动态统一的、有机关联的、鲜活生动的形象,而不是片断局部的、彼此分割的知识条块和记忆库。 
1.整合建立联系
每一课的教学中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数学素材,围绕教学目标,寻找它们的内在联系,并使之有机整合,建立合理有序地知识结构,在这样的深度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思维流畅缜密,学得有发展。
三年级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第一课时,在教材中例题教学12×3,呈现了摆小棒、口算和列竖式三种方法,列竖式还有两种写法。这些教学素材,不能孤立的看待和教学,而是应该抓住学生的生成,建立联系。小棒、口算、笔算三者密不可分,因此通过对比,整合思维,进一步沟通联系,小结时可以质疑“计算12×3,我们可以摆小棒算,可以口算,也可以笔算,那么它们在计算上有什么共同之处?”知识的梳理可以减轻学生的思维负担,同时也渗透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思考方式。
2.沟通构建整体
 单元之间的承续,单元中每个知识点的衔接,都是需要我们在备课和教学中多做思考的,教给孩子“打包”知识点的方法,他们能在学习知识的过程深入进去学会方法。教师要有板块意识、整体意识,让学生能有效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思考的方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