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指汉字的声调。辨别每个字属于平声或者仄声,是吟诗作对的前提和基础。
如果不
能分清平仄,根本无法跨进旧体诗词的殿堂;勉强写出五言或七言的诗来,自以为就是绝句
或律诗,如果不合格律,还是非驴非马。中国传统诗词,讲究音乐美、节奏感,一句之内要 求平仄相间, 对句的相应位置要求平仄相对,
合乎平仄要求的律句按一定的规则排列组合才 能构成绝句或律诗。
分清平仄,又是初学者面前的一道坎,必须下点力气才能跨过去;一旦
跨过去了,终身受用。汉字的读音,在现代的普通话、各地方言、古汉语中有许多差别。仅就声调而言,就有
四声、六声、八声、九声之分,但不管有多少声调,都可以大别为两类:平声为平,上去入
为仄,非平即仄。现在,根据本人自学的体会,提出几点辨别平仄的方法,供初学者参考。
一
、用普通话辨别平仄
普通话的声调分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四个声调,其中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是仄声。由于在小学推行拼音识字和普通话
教学已有几十年, 目前中年以下的人一般都能分出普通话的四声了。在通用的字典里也能查
到每个字的声调。但是,旧体诗词是以中古时代(唐宋)的读音为准的,原本分平上去入四声。随着时代的发展,语音的演变,中古四声和现代汉语普通话里的四声,已经不完全一样
了。古代汉语里的平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已分化为阴平、阳平,入声已经消失,分别归入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里去了。古代的入声字现在被转到上声、去声的可以不论,因为反
正上、去、入三声都是仄声;被转到阴平、阳平里的入声字就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平声字。因
此,对入声字要一个个地死记,好在这类字并不太多。只会讲普通话或北方方言的人只能用
这种笨办法。所以,用普通话辨别平仄对于写作旧体诗词来说是不够用和不准确的,有条件
的人要借助其他方法,最简便最实用的方法就是用某些方言来辨别平仄,尤其是识别入声。
二、用广州话来辨别平仄
广 东人的三种方言:广州话(广府话、白话)、潮汕话(福佬话)、客家话都保留
了入声,这就为母语是广东话的人辨别平仄提供了许多方便。现在以广州话为例。广州话传统分为八声,解放后制订的《广州话拼音方案》分为六声,另将入声分为上入、中
入、下入,实为九声。不过掌握广州话拼音方案的人很少,我们还是按传统的方法分为八声
来研究,且看下表:声调 上平 上上 上去 上入 下平 下上 下去 下入 例字 例字 例字 例字 诗 因 东 江 史 引 董 讲 试 印
冻 绛 色 一 督 0 时 人 0 0 市 忍 懂 耩 事 孕 洞 食 逸 独 降(降落)阁 注:0 表示有音无字
将以上五组例字从左到右,反复念熟,培养语感,在心中形成一种模式、一种腔调。以后,
遇到另一些字时,只要把它套进这个模式中去,就能找到它相应的位置,从而确定它是平还 是仄。例如,新,属上平;松,属下平;到,属上去,仄声;甲,属下入,仄声。其余类推。用这个办法辨别平仄,会说广州话的人得到很大的便利。老一辈的人学习平仄多用此法,
口耳相授,屡试不爽。本人在 40 年前初学平仄时不得其门而入,请教李淑彦老先生。他与
我共进午餐,边吃边谈,一顿饭的工夫教会了我,令我终生不忘。
三、重点识别入声字
前人有辨别平仄的四句口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这四句中,比较容易掌握的是第四句,“短促急收藏”正是入声的
特点。懂得音素分析的人可以从音节的构成上辨认入声字, 因为入声字都是以辅音 –b -d -g
结尾,发音不能拉长的。以下例字分别注上广州话拼音,一看就可明白: 合
heb 发 fad 六 lug 泣 jib 热 yid 伯 bag 十 seb 物 med 值 jig 碟 dib 佛 fed 国
guog 前面说过,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字,通用的字典中也查不到入声字。因此,常有人把一些入声
字误认为平声字, 这就会混淆了平仄。所以, 运用广州话识别入声字, 是初学者学习的重点。
四、查工具书
要写旧体诗词必须首先基本上掌握平仄, 即对所认识的字大多数能分清平仄, 才能比
较顺利地进行写作;如果每个字都要查书,那是无法进行创作的。但是,遇到疑难,遇到不认识的或没把握的字的时候,还是要查查书,才能避免不应有的错误。查哪些工具书好呢?从简到繁,可依次查下列各书:《广州音字典》
(广东人民出版社) ——书中每个字都注有广州话拼音, 你不懂拼音不要紧, 只要看拼音右上角的数字,那是调号,凡标上 1、4
的是平声,标上 2、3、5、6 的是仄声。(广州话实际有 9 声,但在这部字典里被合并为 6 声,把上入编为 1 声,中入编为 3
声,下 入编为 6 声,所以 1 声中虽多数为平声字,但也包含少量入声字,因此对入声字还要重点识
别。) 王力著《诗词格律》、小舟著《诗词作法浅说》、龙榆生著《唐宋词格律》等一类写作入门
书——这些书都附有诗韵简编、诗韵常用字表等材料,一般是用来查韵的,也可同时查出声
调。以上两类书本头不大,容易买到。如果下决心学写诗词,手头必须自备其中一册,以便
随时翻检。《辞源》或《辞海》——这是大型工具书,除了用来查声调外,还可以用来查韵、查典故。该书在每一个字的释文开头,都先标明该字的普通话拼音、反切、声调、韵部、纽(相当于
声母),举例如下:林 岳 手 杯 lín 力寻切 平 侵韵 来 yuè 五角切 入 觉韵 疑 shu 书九切 上 有韵 审 bi
布回切 平 灰韵 帮
五、知道一些平仄两读的字
古诗中有一些字,是可平可仄的(这在韵书有规定,大诗人常用,并非随意),不知道的话,读古诗也往往会生疑。举例如下: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看”念平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论”念平声。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思”念去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教”念平声。这类字不太多,往往因为词性、意义有所不同,声调也就不同。例如; 教、令、论、从、便、禁、胜、任、浪、疏、间、闻、
烧、吹、过、溜、污、观、燕、衣、冠、骑、乘、思…… 总之,只要肯下一番工夫,掌握平仄并不难,不需要花很长时间,也不要很高的学问。如果虚心以能者为师,当面向能者请教,收效更快。
诗歌语言可分为:意象语言、情感语言、象征语言、典故语言。
1、意象语言(词语):诸如松、竹、梅、菊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 定的象征意义,象征人高洁的品格,诗人常
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陆游的《 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 争宠邀媚、阿庾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
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其他常见意象 如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
2、情感语言(词语):“悲”“孤”等词语能直接表露感情,如“万里悲 秋常作客”(杜甫《登高》);还有间接表
露的,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 春”(李益《答许五端公马上口号》),“不 堪”“强”写出了诗人不堪回首青春年少时之
佳境,只能从酒杯中去回想旧日的事了,传 达出内心的凄凉、意绪的消沉。
3、象征语言(诗句)
: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 诗。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 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杜甫《后游》
),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 说明大自然了无私心的道理。
4、典故语言(词语或诗句):如“秋水”指眼睛,“盗泉”旧时常喻不义之财[ 见《尸子》卷下:“(孔子)过于盗泉,渴
矣而不饮,恶其名也。”],“鸿雁”指书信( 见《汉书》载苏武归汉之事)等。它们大多 源于历史典故,这方面需要学生平时加强课
外阅读,积累历史知识,提高文化修养。如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化用了霍去 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的故事;《长亭
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 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的诗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