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的七种方式||七绝的写作特点||我对诗的几点看法
(2022-08-05 17:33:35)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诗词知识 |
写景的七种方式
写景的七种方式
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
【一】、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 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三】、声与色的结合: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 “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四】、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 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
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五】、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六】、远与近的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七】、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fú雁满回塘”。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的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寓含的诗人的情感。
七绝的写作特点
七绝言简意赅,以小见大,深受古今读者喜爱。写作有以下几个要求。
其次,七绝立意一定要新颖,以小见大,说理要隐含其中,韵味才深长。比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用常见的边塞题材,表现了深刻的包括反战、思亲、对将帅无能的讥讽等时代内涵。也来读读我们学会会员的作品,如茅垭诗社龚作武的《甲鱼》:“为子入学送小高,为妻调动贿老曹。几经辗转一圈后,最后返还手术刀。”用诙谐的笔调写一只甲鱼辗转旅行,谴责的却是贿赂成风的不良社会风气。如田喜的《吟校园雨中秋桂》:“连绵秋雨妒孤芳,犹借风刀剪叶狂。绿树撑天擎日月,历经磨难自然香。”如罗永洪的《登阳晋岩》:“直上天梯八百步,诗乡全景尽收心。阳晋岩前相神骏,可怜不是伯乐身。”都有比较生动鲜明的形象和比较深刻的哲理。七绝的立意,一定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读者就会爱不释手,反之,如果沿袭老一套,无创造革新,运用多次用过的词语句式,读者自然不会喜欢。
其三,七绝形象一定要鲜明,要有诗情画意。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没有过多的修饰,却有震撼人的艺术效果,是一首非常工整、写得非常认真的诗。杜甫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他这首诗应该是千锤百炼所得。我们来读读学会新会员陶灵龙的《又识浙水》:“又识浙水菜花黄,云吻山峦笑靥狂!玉带一条织岭坳,蜂歌蝶舞竞娇阳!”刘邦伟的《登阳晋崖》:“携缕春风上晋崖,洋川已绽万枝花。颉颃莺燕碧空下,哪座红楼是我家?”都有比较鲜明的景色和诗情画意。所以我们说:七绝的表达方式,就要以描写实地景物和抒情为主,我们绥阳,山清水秀,处处是景,步步有诗,出门既有灵感。但我们不少诗友,追踪电视报道,理学味道太浓,议论太多,毫无诗情画意,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
其四,七绝的写作同样讲究起承转合。尤其要注意第三句的转。“文似看山不喜平”,七绝只有二十八个字,若想以小见大、尺幅千里、意味深长,就绝不能平铺直叙,或者四句都描写一个景物,表达一种意思,一定要写得有波澜,有起伏。其中,第三句的“转”是关键,一定要荡开,要别开生面。如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前两句写陆游一生的遗憾和挂欠,第三句用假设作“转”,使“合句”更有震撼力,突出了他深切而强烈的爱国情怀。我们也来读读学会新会员曾庆华的《柳》:“春借神刀剪翠绦,千丝弄影水波摇。随莺转步鬓沾雪,多少离人泪洒桥。”前面的美景通过第三句的“转”,使离愁更加深沉。
其五,七绝的写作同样讲究起承转合。尤其要注意第三句的转。“文似看山不喜平”,七绝只有二十八个字,若想以小见大、尺幅千里、意味深长,就绝不能平铺直叙,或者四句都描写一个景物,表达一种意思,一定要写得有波澜,有起伏。其中,第三句的“转”是关键,一定要荡开,要别开生面。如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前两句写陆游一生的遗憾和挂欠,第三句用假设作“转”,使“合句”更有震撼力,突出了他深切而强烈的爱国情怀。我们也来读读学会新会员曾庆华的《柳》:“春借神刀剪翠绦,千丝弄影水波摇。随莺转步鬓沾雪,多少离人泪洒桥。”前面的美景通过第三句的“转”,使离愁更加深沉。
最后,要区别七绝与竹枝词、民歌的异同,七绝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重在文气。竹枝词以吟咏风土为其主要特色,故与地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洋溢着鲜活的世态民情、浓厚的文化个性和乡土气息,竹枝词也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如金字诗社罗代华的《仙人棋局》:“仙人山上一棋盘,谁可参得透秘玄?天降经天纬地手,将星作子定江山。”就是以绥阳外八景之一的仙人棋局为题创作,与本土文化风俗、传说故事密不可分,也有比较严格的格律。民歌是劳动人民的诗歌,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偏重于俗言俚语。如韩述华的《油煎豆腐起青苔》:“昨夜等郎紧不来,烧了几堆冤枉柴。仔鸡炖汤都干了,油煎豆腐起青苔。”民歌不注重严格的格律要求,我们现在也有会员创作了不少优秀的现代民歌。如李发杰的《蒲场异瓜苑》:“蒲场高星产业苑,一个南瓜两人抬。太空培植新科技,奇瓜异果上展台。”如李荣强的《红军河》:“遵义有条赤水河,红色文化故事多。调遣神兵出四渡,主席韬略刻心窝。”词语通俗不深奥,诗句通畅自然,诗意明白易懂。
我对诗的几点看法,供写诗人参考!
我只讲我对诗的几点看法,然后论坛这些写诗的,不管是现代诗还是古体诗,都可以去对照一下,就知道自己的是不是“诗”,是不是好诗!
1.有情(不论是爱情,亲情,友情,闲情、温情、豪情、逸情等,你的作品总要有一种表现的情,以情感人,是诗之根本,这也是我诗名“多情”的由来)
2.音律(这主要指的是诗的平仄句式。写现代诗的人有个通病,喜欢将一句普通的话断得几行就以为是诗,这是不对的,你可以试着朗读你的诗,是否如果感觉拗口,即吞吐不清,无法自由换气,就不是好的句式。古诗中有规范的平仄句式,如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这些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是古人对诗的音律之美的总结。而且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对偶,排比,反复等,都对现代诗的音律是有帮助的。如果你以为写现代诗,就是将一句普通的话改得自我有点节奏,或美感,就是诗。这不是我所认同的。现代诗从尝试集走到现在,有多少风格,为什么几乎没有人背得下几首现代诗,就是因为现代诗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句式。但如果你要写现代诗,是不是一定要钻那个套子。也不必,但你在分行断句中,只少要读来顺口,念得出声,即有音律之美。)
3.韵脚(即我和闷者的分歧所在,诗在中国有数千年历史,从诗经走到现在,历史上出现多种体裁,无论是古风还是近体诗;无论是唐诗、宋词、元曲、现代歌词。唯一不变的,就是韵脚。这和音律其实是不分家的,但我还是将它单独放开。因为我发现,前面二个,现代诗的人还好理解,后面这个,以为可遵可不遵。其实大错特错。诗歌即诗和歌,其实是一家,如果你要判断这算不算一首诗歌,押韵就是一条重要的一点。写现代诗的人,其实很多是写散文,写意识流,写随笔,写随心所欲的牢骚或感叹,然后自己在感觉可以的地方分行,就以为是诗。这不是我所认可的。诗为一种轻灵的文字,但也不是一种随便的文字。这个“灵”就为“韵”,如果你的诗,没有韵,就不可能朗朗上口,得到传唱。现代诗没有什么古诗的二四六押韵之说,但只少在主要断句中,你要押韵,无论你押词林正韵还是中华新韵。如此一分,论坛许多现代诗就不是我所认为的“诗”或“歌”了。)
4.意境(这个就很难讲清了,但大家都能感觉到。一首好的诗歌,或以情动人,或以景引人,总是能给人美好的感觉,也许他表达的悲苦之情,字体行间也能让人感同身受。也许他只是闲适之情,也能不经意间打动人心。也许他是表达看法,但创新的词句让人耳目一新;也许他是表达风景,文字组合就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所以,意境这个东西,是诗最为追求,却最难达到的。一首诗称之为好诗,不是说他完全符合格律就是好诗,如乾隆之诗四万首,为什么没有传唱下来,就是他的诗写得毫无意境。我们许多打油诗为什么能传唱,却不称之为好,就是这个意境达不到上层美感,学诗百年功,不是指学不会,就是这个意境之说让人无法言语。只有自己细细体会。所以,大家对自己的古诗还是现代诗都可以去看看,那一些属于平常之语,那一些纯属废话,那一些还需修改。好诗不怕改,往往就是一两字之差,顺序稍稍颠倒一下,意境就出来了。这也是我们写诗之人最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