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是一种高雅的艺术,要有诗的意境、诗的韵味及其感人的魅力。诗的语言要“意新语工”,要“语意两工”。绝句少则20字,最多28字,必须精炼、含蓄,形象生动,音韵和谐。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个就是形象生动。
第一 它不等于生活语言。
诗的语言不同于一般生活语言,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更优美的语言。袁枚说:“诗如言也,口齿不清,拉杂万语,愈多愈厌。口齿清矣,又须言之有味,听之可爱,方妙”。当然,也有不经加工的语言在诗中的。如:戚继光《七绝•马上作》: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边花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一年三百六十日”是口语,但在此诗中,与前句后句都非常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很自然,恰到好处。也只有这样才可以的。(注意哈:一般来说,都是要加工的,否则没有了诗味,也很难说是好诗。)
第二 语意两工。
就是说写诗“意”要好,“语”也要好。二者必须统一起来,王安石提出要用“诗家语”,就是这个意思。如: 王之涣的《五绝•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只10个字,写得气势磅礴,景象壮阔,读后使人胸襟开阔。诗人至此,还要翻出新意,把读者引入更高的境界,更广泛地扩大读者的视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10个字,既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高瞻远瞩的博磊胸襟,更透出一种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人生哲理。短短四句话20个字,就把诗的“意”充分表达出来了,令人读来,意味无穷,这样的语言,就是好的诗家语。
第三 词句要活。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诗贵活句,贱死句”,就是说诗的语言要活,死板的语言的诗是上不得台面的。卢照邻说过:“下笔则烟云飞动,落纸则鸾回凤惊”。如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写金陵西南江边的三山相当辽远,一眼望去,它好象半落在青天之外,看不清楚;秦淮河的流水,被河中的白鹭洲分为两半,流入长江。“落”与“分”用得都非常活,生动。还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都是非常好的活用。这 一 闹、一 破、一 弄,很形象,这也是平时说的练字。
第四 要含蓄。
诗的语言要具有含蓄的特点,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的特点。要富有象征与暗示,使诗意更加丰富和难以确指,即所谓“诗无达诂”,就是说诗给人的是一种感觉,而不是直接指定某事某物,往往是意在言外,意在诗外。如:李白的《五绝•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别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诗的本意是要抒发离别时的痛苦感情,但却不直接抒发,而是把春风拟人化,说春风是通晓人意的,不愿意见到折柳送别的场面,所以故意不让柳条发青。可是现实情况是,尽管柳条尚未发青,但离别还是在发生,这种痛苦痛之痛也。这样曲折、含蓄地表达离情,在感情上更深了一层
珠联璧合的艺术
——试论题图联的创作
文/清笛一曲
所谓图联,就是题有对联的图片。题图联,就是在图片上题写对联,使图片和对联的结合体成为一件完整的作品。
题图联具有四个特点:
(1)切图性;切图性,就是所题对联,要从图面内涵切入,并进行艺术加工,切忌与图无关。
(2)出图性;出图性,就是根据图面内容进行合理的想象,采用恰当的夸张、拟人、比兴等手法,把图的内涵和外延作进一步拓展,使图联更具品位。
(3)关联性;关联性,与一般的对联创作要求基本一样,上下联之间必须有所关联,所不同的是两者还必须与图相切。
(4)谐同性;
创作题图联,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题联前认真审图
审图犹如审题。对一张需要题联的图片,要仔细观察画面上的一景一物,善于发现其艺术特点或个性特点;要深刻分析领会画面的内涵、外延和主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画面内容作出合理的想象,以便确定自己题联表达的方向和主题。
例如:
这是一幅描绘水乡春色的作品。在视觉上,我们可以看到远山近水、蓝天白云、树木花草、绿色田野、飞燕、水乡特色的房屋、拱桥、溪、台阶、船、篙、鸭、撑船的人等等,也可以认为看到了鱼(虽然图面上没有,但水中有鱼这是正常而合理的)。在听觉上,我们可以想象听到鸟、鸭、蛙等的叫声,渔人撑船时水的声音,以及渔人唱歌的声音等等。在感觉上,我们可以感受到社会的和谐以及画面上人物的喜悦心情等等。由此,我们可以从中选出一些主要元素,确定题联的主题。
2、题联构思的原则
题图联除具有一般对联的基本特征外,最关键的是要处理好所题对联与画面之间的关系。打个比方,画是龙,联就是睛,对联应该是点睛之笔。也就是说,画是联语的基础,联是画境的升华,两者意境风格的协调统一,才能取得好的艺术效果。因此,题联构思时,必须以这样的要求为原则。
3、题联构思的要素
在认真仔细的审图之后,我们清楚了图面的元素,了解了图面的内涵和外延,接下来就是构思题联了。
(1)明确所要表达的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是画面原作的主题,也可以是题联者在认真审图后经过分析,从自己内心深处感受到的另一个主题,而这个主题恰恰在画面的某些元素中有所反映。要是所题对联能让读者感叹——原来画面还有这么优美的内涵,那这个题联也就不一般了。
(2)选取与主题相关的元素。根据所确定的主题,从图中选取题联所需的主要元素,不要过多,不要求全,因为题图联忌讳将画面元素作简单的罗列。在选取元素的过程中,要将突出画面主题的元素,特别是人、动物等动感元素,作为重点元素进行筛选。
(3)注意切图与出图的关系。切图,是题图联的第一要素。我们所选的画面主要元素用于题联,目的就是为了切图。当然,在运用这些元素题联时,可以明嵌元素,也可以艺术地隐含元素。出图,是提高图联质量的关键要素。把在审图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联想运用到题联,其艺术效果将会明显提升。切图和出图,都有多种选择,不是唯一的。
(4)注意语法修辞。要特别注意动词、形容词等语法以及夸张、拟人、比兴等修辞手法运用的合理性、准确性、逻辑性。这里,强调一下“合理”二字,因为不合理的夸张、拟人、比兴手法和不合理的动词、形容词的运用,都会导致题联的失败。当然,不仅仅题图联如此,其他对联也是如此。
4、题图联创作的一般方法
题图联的创作,既有规律可循,又无定式可搬,必须以画面内容为基础,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中挖掘深刻的内涵和外延,并配以一定的技巧,才能写出好的图联。
(1)上下全切法。上下联均完全切图,其实就是将图面内容转化为语言形式的白描。这样创作,最大的问题是容易形成简单的罗列,而成平庸之作,故一般不提倡使用。但在借助动词、形容词,以及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并且用得精妙时,这种方法题写的图联还是能出彩的。
例如:
碧水半湖眠倒影
扁舟一叶枕流霞
碧水半湖,扁舟一叶,倒影(含山),流霞,均为图中实景。但由于“眠”“枕”两个动词用得精准,且很形象,就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表面上看,题联全切图,但由于“眠”“枕”实际上是一种想象,因此题联也就具备了出图性,艺术效果也就明显了。虽然仅仅两个字,但这两个字的作用不可小觑。
再如:
桃红醉入清潭里
村暮隐于黛岭中
这幅图联中,桃、潭、村、岭、天色等图中元素,全部入联,但由于“醉入”“隐于”等词用得形象、准确,故题联并无罗列之感,反而有着比较好的艺术感染力。
(2)上切下出法。即上联全切图,下联全出图。由于这种写法上实下虚,失之平衡,故难出精品,所以一般情况下少有采用。特殊情况下能否写出好作品,还有待探讨。
(3)上半下出法。上联半切半出,下联全出。这种写法,效果也不错。
例如:
已见菊开秋定稿
但期雁过客回音
上联切“秋菊”,下联通过联想,希望亲人有音信回来,写出了秋日的思念之情。
(4)各半切图法。就是上下联各有一半切图,一半出图。这是常见的题联方法,也是好的题联方法。
例如:
一篙风雨随波去
几网云霞待我收
(5)上切下半法。上联全切图,下联半切图半出图。这也是一种比较好的题联方法。
例如:
淡月一轮添暮色
余霞几抹染乡愁
此幅图联,上联内容基本全切图,下联以“余霞”切图、“染乡愁”出图。
(6)上下全出法。题联全部由作者根据从画面得出的联想所写出。这种方法所题的对联往往会产生很好的艺术效果。
例如:
和谐因此天人契合
甜蜜果然物事圆通
乍一看,画面上葡萄、小狗、蝴蝶等诸多元素在联中无一出现,好象题联与画面完全脱节。然而细思之下,此画不也可以理解为是反映环境和谐、生活甜蜜的主题吗?因此,“和谐——天人契合;甜蜜——物事圆通”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新的艺术境界。此联之妙,正在于未从画面的个别元素入手去拓展联语,而是从画面的内涵所体现的主题去追求更高的境界。这种题联方法,讲究的就是神韵与画面的契合。
但是,这种题联的方法对作者的功力要求较高,要能深挖图中的内涵,定准图联的主题,并有较强的驾驭能力。否则,可能会离图万里,离题万里,让人感到不知所云。
(7)诗钟题联法。对于画面元素过少,以诗钟的方法题联,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艺术效果也比较明显。
诗钟
分咏
花
蜂
摇枝怒放几分艳
振翅喜收一点甜
上联言花,下联言蜂,以诗钟的方法题图联,别有一番情趣。
5、网络图联出句的一般要求
网络上的图联,多以出句对句形式出现。
出句者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的图片要有特点。通常选择画面精美、层次感丰富、艺术感染力强,或者个性特点明显、穿透力强的作品,一般是绘画艺术作品或摄影艺术作品,也可以是新闻照片等等。
(2)切忌将图中元素使用殆尽。在经过认真细致的审图之后,出句要尽量留一些画面元素给对句者,以使对句者有应对的空间,否则会让人感到无所适从,即使勉强应对,也可能题联与画面各言各事,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3)出句首先要讲究艺术性。出句不能只是画面元素的简单罗列,也不能离开画面海阔天空不知所云。要特别注意语法、修辞运用的逻辑性、合理性和准确性。只有艺术性强的好出句,才能引起对句者更加积极、认真的创作欲望。
(4)出句是上联的,要适当放弱一些。出句要留一点提升空间给对句者,以使整个题图联更加工稳。
(5)出句尽量不要采用析字、嵌字(名)等技巧或引用典故。除非出句者有好的自对,否则不合适的技巧或典故的使用,会使应对者无法下手,即使勉强应对,也可能是与图无关的失败之作。
6、对提高图联质量的几点思考
(1)题联要把画面写活。
例如:
洗头凭晓露
梳发任秋风
一幅狗尾巴草的图,本无出奇之处,但由于题联时紧扣秋色、晓露,通过合理的想象,采用拟人的手法,把它写活了,所以产生的艺术效果也就不一样了。
(2)题联要将情感赋于画面。
例如:
有色春秋,山野常年开画展
无愁岁月,农家每日听泉声
山村四季如画,农民悠闲自得,这种世外桃源的生活,怎不令人心驰神往?所题之联,正是将这种情感赋于画面,把我们带入了一种艺术的境界。
(3)炼好字词。特别是炼好动词、形容词。
例如:
薄雾锁江连日脚
轻舟犁浪向天涯
这幅图联,“轻、薄、锁、犁”等词,用得形象、生动、准确,使联语显得更加洒脱、灵动、传神了。
(4)一些对联技巧的运用。有些对联技巧在题图联中还是可以运用的,而且效果也非常好。
例如:
临竹话诗,竹外清风诗外韵
汲泉煮茗,泉中小月茗中香
这幅图联采用了叠字技巧,用得很活,堪称上佳之作。
对联之美,其最美处在于它能以简练的文字演绎丰富的内容,并在形式上讲究内容对偶、音律对仗,联中见对,对而能联。而图联,以图文并茂的特有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读来更是赏心悦目。每见图联佳作,真是妙趣横生,美不胜收。显豁处,似石破天惊,令人拍案叫绝;含蓄时,如皮里阳秋,弦外之音不绝于耳。今天,随着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联这种为人民大众所喜爱的艺术形式,已经越来越普及。而图联这一珠联璧合的艺术,也将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优秀联家的不断涌现,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