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李绍平《桃花三咏》||每周试玉(259)

(2022-07-28 11:53:20)
标签:

文化

分类: 诗评

诗路花雨 | 冯仲平:读李绍平《桃花三咏》



春天的礼赞——读李绍平《桃花三咏》冯仲平

 

桃之于人,颇为亲近,桃子可食,桃花可赏,桃胶可以粘东西,桃木可以辟邪祟。记得家乡农谚曰:“桃三杏四梨五年。”栽种桃、杏、梨三种果树,其中桃树结果最早,栽下三年即可吃到甘甜的果实;同时,桃树也最容易衰老,正如王夫之《姜斋诗话》评《诗经·桃夭》所说,“桃之夭夭,物之稚也”,《诗经》中描写的桃花,乃是桃树幼小时候的状态,从而认为诗人“深得物理”;也正因如此,《桃夭》三章分别写了桃树的形态和发育的三个阶段——开花、结实、繁盛。第一章重在桃花,比喻青春年华的少女,像春天的桃花那样鲜艳美丽,正是应当婚恋的妙龄;第二章重在桃子,女子适龄出嫁,建立家庭,生儿育女,繁衍后代,家族兴旺;第三章重在叶子,比喻美满的婚姻成就了一个繁盛的家族,如同枝繁叶茂的桃树那样,呈现出兴旺发达的姿态。自《诗经》以来,以桃为题吟咏者,历代不绝。东晋陶渊明有《桃花源诗并记》,唐代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王维、刘禹锡等,写了许多桃花题材的诗篇,宋代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的诗,其中亦不乏以桃花为题的作品,明代唐寅则有著名的《桃花庵》诗,由此不仅可知历代诗人对桃花情有独钟,而且可以发现桃花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桃夭》所咏,乃是侧重对女性的赞美,对理想婚姻的祝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而在陶渊明、王维的笔下,则更注重对理想社会图景的向往。唐寅的诗,则表现出个人的生活情趣,追求一种恬淡悠闲的自在状态。桃花,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穿越漫长悠久的历史时空,始终具有旺盛的生命活力。

 

诗人李绍平《桃花三咏》,就是这个文化符号的继续演绎。初读颇感亲切,觉春风拂面,青春洋溢;再读美感丰富,柳暗花明,让人目不暇接;反复咀嚼体会,则觉余味深长,涵泳不尽。诗载《滏漳诗苑》2021第1期,三首绝句,其一如下:

 滏漳河畔柳如茵,绿野风光处处新。隔岸桃花迷望眼,缤纷直似武陵春。    

《桃花三咏》之一,角度是远观、宏观、形观,重点在对桃花生长环境处所、宏观画面中多种景物、空间关系和整体意象的描绘与呈现。诗贵有比兴,贵有寄托,贵有余韵。滏漳河畔,是桃花生长的沃土,柳树是春天最早发芽的树木,远远望去,满眼绿色,由柳树这个点荡漾开去,则绿野的风光处处都是新的,立即给人以惊艳的感觉。诗人的构思十分巧妙,从滏漳河畔的柳树这个点,伸展蔓延到广袤的冀南平原,然后视点聚焦于隔岸的桃花,最后在将空间拓展到无穷无尽之后,末句跨越近两千年的时间,与陶渊明的诗意融汇一体,不仅突破了景物的时空限制,大大拓展了桃花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寄寓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升华了咏物诗主题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

 

《桃花三咏》之二如下:

    烂漫枝头竞吐芳,娇姿一袭美人妆。深红浅淡胭脂色,又染春风十里香。 

与第一首相较,此首着眼近观、中观、感观,侧重对桃花的外形、色彩和香味的描写。而在景物的具体呈现方式上,则与第一首相同,诗人仍然从远处着眼,首先描绘出桃树开花时节的整体形象,春光明媚,桃花烂漫,艳丽的花朵缀满枝头,恰似美女的迷人娇姿。一般而言,桃花的特点是秾艳而热烈,但是细心的诗人在这一片秾艳热烈之中,发现并写出了桃花多样的色彩,深红、浅淡、胭脂色,使桃花的形象更为鲜明,色彩层次更为立体。对桃花形、色、香三个层面的描写,显示了诗人艺术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丰富与缜密,先观花形,再察颜色,后品气味。天人合一、主客融浸,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深层规律与基本特征,在诗人的笔下,所有的物象都被赋予主体的情感色彩。正如刘勰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而情景交融,则是诗歌追求的最佳状态。桃花的迷人姿容与诗人的喜爱之情,淋漓尽致地洒落在美丽的诗行中间了。

 

《桃花三咏》之三如下:

 白云深处远村横,牛背斜阳牧笛声。灼灼桃花依旧笑,梦回都是故园情。    此首的意象,明显带有古代诗词典型文化符号的影子。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宋彭芳远“牛背斜阳添别恨,鸾胶秋月续琴心”,唐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明王廷相“枕上梦回犹是客,谁能不起故园情”。宋代江西诗派盟主黄庭坚提出“点铁成金”,强调作诗“无一字无来历”,其实是一种无奈。诗到盛唐,无论是题材、意象还是词汇,基本上都一网打尽了。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而观宋以下诗词,基本上已经没有新的词汇了。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代表文学,气候变了,季节变了,诗的繁盛期过了,再想翻出花样,只能在前代资源中寻觅求变。化用古典,与古典意象形成互文性结构,不但可以拓展眼前对象的时空内涵,而且可以接通与传统的精神血脉,尤其可以激发文化创新的生命活力,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做法。诗人化用古典,犹盐之在水,于不经意间生发创造,写出属于自己的真情实感,当然这也是检验一个诗人学识和创造力的重要指标。 

 

    《桃花三咏》,是一个整体,三首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关联。之一远观,之二近赏,之三超越。从远观看出诗人的胸怀眼界,从近赏可知诗人思虑缜密,从超越体现诗人潇洒达观。眼前的桃花,承载着古老的文化传统,寄寓着诗人美好的生活理想,自然能给读者带来丰富的审美享受。诗人对自然意象的描写饱含深情,这正是艺术的生命力所在;诗人对主观情感的表达融于描写的字里行间,体现了中国艺术思维和审美理想的深层根性;而其中的武陵春、远村、牛背、故园等语词包含着深刻的文化意蕴,甚至作为美丽梦幻带有永恒的意义。

 

冯仲平 文学博士,广西演艺职业学院教授。



每周试玉(259)|嘉宾【 丁小玲 安全东 苏俊 苏燕】


 

 

周刊所载,玉耶石耶,评以试之,故名“每周试玉”。《诗经》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玉润光华,申发将利于欣赏;玉瑕微疵,点到或益于成器。诗友切磋,交流碰撞,集思广益,是所望也。评者公心,诗家平心,读者赏心,编者用心,持此四心,共襄雅事,岂不快哉!

本期小楼《每周试玉》栏目,邀请嘉宾在【小楼周刊(264):2021年第四十六期】中,自选数首点评并刊出。(有自愿参加小楼【每周试玉】栏目者,请先关注公众号,由下期嘉宾从每期周刊或者周刊后面留言,自选数首点评并在小楼所有平台刊出。小楼各类点评作品会选用在《中华诗教》纸刊上固定的【小楼荐诗】栏目组刊出。如有异议的诗友请留言跟小编联系。)

 

 

樵陈为瑽(江苏)松关夕照鸟啾啾,竹径寒烟暮色浮。崖上樵歌幽谷应,一支赢得一林秋。

丁小玲点评:一支理想的田园牧歌。

安全东点评:笔致清空,写景如画。樵歌起处,满林秋声。好。然则此图景更像过去时,当下恐难再现矣。

 

 

下夜班归路偶吟马星慧(南京)轻哼小曲打精神,伴我车窗月半轮。莫怨下班归太晚,风中尚有摆摊人。

丁小玲点评:平民之叹:惺惺相惜,悲悯之心可见。惜乎过于直白。

安全东点评:偶吟是因为偶见。偶见自然有偶感,“莫怨”自己晚,是因为更有晚于自己之摆摊人也。其中多少意思,作者不说,留与读者自想去。全诗经营颇见匠心。

 

行邓寿康(广东)策杖云中道,风高树影斜。秋深飘落木,谷旷响啼鸦。时日何惊暮,烟桥喜缀霞。小溪潺汨汨,丛筱绕人家。

丁小玲点评:高人之行,超然物外。

 

 

题温州墨池坊玉介园展示馆二首(其二)吴瑾(法国)市井喧喧外,林园古亦新。容濡当日墨,来写异时春。煮茗思论道,摊书许避尘。殊方望故国,罢笔漫沾巾。

丁小玲点评:虽异时殊方,虽墨里春中,犹不忘故国之情?合为一叹!

 

 

秋李明科(安徽)欲去归何处,问秋不应声。海波风弄险,山野水涵清。且带红枫叶,闲居白帝城。幽燕飞雪至,节令已分明。

丁小玲点评:自问自答,明白如话。秋风、秋水、秋声、秋雁、秋虫、秋雨,或可为先生一答!祇恨余韵不足。

 

 

辛丑立冬初雪有怀——步韫辉院士韵奉和高昌(北京)立冬堪拾韵,吟兴正横空。絮咏满庭白,梅擎一帜红。无缘驰瀚海,有志啸长风。难遇大如席,欣看老尚童。何妨颜巷乐,不效阮途穷。融雪画春色,曲终情未终。

丁小玲点评:以排律作和,不易,对得举重若轻,不卑不亢。“何妨颜巷乐,不效阮途穷”风怀自高。

 

 

堆雪人郭通海(北京)白发还童趣,未丢年少狂。楼前芳草地,堆起旧时光。

安全东点评:前三句只是说事,意亦平平。唯结句“堆起旧时光”,翻出趣味,一则扣题,二则无理而妙,诗语也。然近来诗坛言“旧时光”亦复不少,如写长城则有“留人解读旧时光”、写落叶则有“任风堆叠旧时光”等等,信非本作者专美,多用必俗。

 

 

风雪中见红衣快递小哥吴宝军(北京)纷纷千户闭,落落一街空。忽见红衣客,穿花风雪中。

安全东点评:前二风雪中之街景,后二风雪中之人事。一袭红衣出没,宛如穿花于风雪中也。此情景若以景论则美,若以情论唯一声喟叹也。诗人之怜悯心,快递哥之辛苦状,尽在其中矣。

 

 

寄海内友人陈仁德(重庆)疫病飞传震井闾,老夫日日闭门居。一声珍重情无尽,两字平安念有余。唯恐翻新红绿码,只宜严管去来车。愁听窗外寒风起,满地清霜夜月虚。

苏俊评曰:此诗明白如话,得白乐天遗绪。颔联情真意切,读之可感。颈联切时切事,信手拈来。一结抒情亦颇自然,不愧老手。

 

 

南歌子·冬有思卢贤德(青海)旷野余虚白,重霄减蔚蓝。忽然一夜雪毵毵。多少繁华往事、锁寒岚。雁去乡心起,愁生鹤鬓添。莼鲈炖熟味香甜。酒酌人生晚景、与谁参?

苏俊评曰:上片情景交融,咬题颇紧。下片以乡愁起,以晚景结,亦称题旨。唯结拍意尽。

 

 

满江红·立冬翌日家慈头七祭萧雨涵(甘肃)大雪纷飞,应怜我,怆怀凄恻。山崩处,者番哀毁,地昏天黑。金玉繁华终是梦,冰霜老树当非惑。上莲台,抛撇此红尘,皆行客。人间世,阡和陌。心中愿,空成色。但三迁曾记,夙承遗则。烛泪花愁都冷落,纸灰香霭同凝涩。月初三,诡谲看风云,能谁测。

苏俊评曰:上片哀不自胜,纯乎人性。下片追思遗训,益增其悲。结拍复蕴世事茫茫难自料之忧畏,盖言母亡而无可恃者,孤孑之怀立于纸上焉。

 

槐刘鲁宁(上海)春积百堆雪,夏覆万重阴。冬日枝成骨,坚如老父亲。

苏燕点评:元人杨载在其《诗法家数》中说“咏物之诗,要托物以伸意。忌极雕巧。”这首《咏槐》,抓住槐四季之中呈现出的自然特征,咏物“伸意”,深沉隽永。前二句铺垫蓄势充分,意脉贯畅,转结妙喻,由物及人,以槐之风骨神韵喻老父亲坚忍仁厚的长者风范,树即是人,人即是树,二者形象相映生辉,“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强烈震撼读者心弦。

 

 

大雪看花江农(天津)天中雨雪无常态,世上风云摧白头。莫讶村翁还好色,篱边一朵久凝眸。

苏燕点评:前两句写赏雪,没有直接描摹雪景或雪花,而是另辟蹊径,由自然规律“天中雨雪无常态”生发“世上风云摧白头”的人生慨叹,富于深刻的人生哲理,又为“篱边一朵”妖娆“久凝眸”而烘云托月,预设背景。更难能可贵的是逆挽转结,忽入奇崛。“莫讶村翁还好色,篱边一朵久凝眸”,语义双关,不仅指老翁喜爱雪中难得一见的明媚鲜妍,更指人生发上落雪之暮年岁月依旧热爱追求生活中的美好,妙趣横生。

 

 

临江仙·闻通辽大雪偶记张心忻(上海)大雪封门谁是问,西风只管萧萧。银装不见露红娇,茫茫无次绪,一任白迢迢。都说天公人厚道,平分五色夭娆,轻匀六出上梅梢。视频联系久,何不往南飘。

苏燕点评:上片写大雪封门,西风怒吼,天地苍茫的景象,感情色彩不够明朗。过片运用拟人张本,构思巧妙。“视频联系久,何不往南飘。”这一诘问,诙谐之中透射出时代气息,富有意趣,让人忍俊不禁,且诗人盼雪之情跃然而出。上片所写雪景若能鲜明地呈现或喜或赞的感情色彩,与结尾意脉相契合,使全词结构圆融,浑然一体,可能更会锦上添花。标题是《闻通辽大雪偶记》,而上片多为视觉描写,扣题似不够严密。

 

 

本期嘉宾简介

嘉宾排名 论齿为序

 

丁小玲 1947年生,浙江嵊县人,居镇江。镇江多景诗社副社长。

 

安全东 1954年7月生,四川平昌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巴山诗社社长,《巴山诗词》主编,《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

 

 

  石头斋主,粤人,《小楼听雨》诗词平台评论委员。少日从湖湘周先生毓峰习诗文。零六年后拜津门王先生蛰堪为师,学为倚声。有著述多种。

 

 燕 70后,安徽淮南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淮南市作家协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淮南市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全国语文教科研先进教师,安徽省十佳校刊编辑,在全国各类诗词大赛中获等级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