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之八要||“六宜六忌”||诗词含蓄九法
(2022-07-23 18:17:51)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诗词知识 |
诗之八要
一、诗情
诗中应有的情致情调。也就是主情,它可以表现为旷达也可以表现为悲情。
要求作者一定要感情真挚。俗语说,不能感动自己,何以感动他人。但也要避免用情过度,过分旷达,易成叫嚣。过于悲情,易成消极。
二、诗意
诗中应表达的给人以美感的意境,也就是尚意。它的语言是优美的,它的层次是分明的,它的脉络是清晰的。他的意象是理性和有形的,有没有诗意也是衡量一首诗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诗味
首先又牵涉到诗情。情味一定要厚重,又要自然,更要巧妙地化有形为无形。它融情融物于一炉,使人看不到,摸不到,但细细品味却又能领悟得到。
四、诗趣
诗人以灵动的触笔,充满个性化的色彩来表现的一种审美情趣,来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一首诗没有趣味,就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
五、诗语
诗有特定语言。换言之就是有特定词汇。王荆公长言,诗有诗家语。就是这个道理,某些伪名家才力不称,见识短浅,竭力号召并鼓动诗要口语化,通俗化,大众化。
六、诗旨
也就是诗的主旨。它的主题应鲜明,形象要生动,发言遣意必须迥异于常人。并蕴含哲理。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灵魂的震撼。
七、诗品
大凡好诗,必有风骨、格调和神韵。而俗诗几乎没有。好诗通常为人赏析,也常为诗家诗评家品鉴。八诗灵
也就是常说的灵感。简单说就是悟性。写诗光靠学识和勤勉肯定是不够的,没有悟性,写出来的诗就像一杯白开水。无色无味,毫无诗的美感和韵味。所以,酝酿诗需要突发奇想。没有奇想也要冥思苦想。
八、诗风
同兼几种风格的诗人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诗风反映的是作者的自身修养、精神面貌处世态度以及孕含的人生哲理。
大致可分为旷放,豪逸,幽愤,悲壮,绮丽,冲淡,清婉,高古等等。也有的诗家诗风较平易,随机,不拘于一格,不在此列。凡是见功力,见神采,见格调,见气象,见骨概的诗作都是佳制。诗有哪几种修辞手法呢?
一般来说,诗有赋比兴等修辞赋比兴又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就是叙述陈说。比是以彼物比此物,就是打比方。兴是先言他物作引伸,就是借物或景以开头,也可用作结束。
另一说则大不一样。直接叙述事情,把各种事物反映在诗语中,这是赋。通过客观物象的描写以表现作者的情志,这是比。语言表达虽已完结,但却留下了未尽的余意,这是兴。
诗词写作“六宜六忌”
我认为,写好格律诗至少得有“六宜六忌”。
1
宜情志高尚,忌无病呻吟
诗言志,志贵高远;诗抒情,情贵笃深。无高远之志,只能无病呻吟;无深笃之情,只剩风花雪月。这样的东西,到头来一文不值。
举两个例子:
壮观东南二百州,景于多处最多愁。
江流千古英雄泪,山掩诸公富贵羞。
北府如今惟有酒,中原在望莫登楼。
西风战舰今何在?且办年年使客舟。
——宋·刘过《登多景楼》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唐·白居易《望月书怀》
这两首,前一首志存高远,后一首骨肉情深,都堪称典范。
情志高尚,前提是品学兼优;而无病呻吟,原因多是学识浅陋。清代刘庆缃《说诗》云:
经淫史癖读书身,千古词人尽学人。
但使胸中无万卷,少陵下笔不能神。
他说得绝对了些,但说写诗须有学识,则是对的。
2
宜营造意境,忌诗味寡薄
写诗不能下笔直白。只是直说,只讲逻辑思维,就违反了诗词之道。一定要精心营造意境。这又分意境豁然与意境迷濛两种。请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唐·杜甫《登高》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唐·李商隐《锦瑟》
这两首堪称意境豁然与意境迷濛的典范。两首都是大美之作。后一首有咏瑟、悼亡、自伤诸说,人们猜了千余年无定论,一直众解纷纭。前一首人称“古今七律第一”,意境多达14层,“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者。”(清·胡应麟)
意境营造是创作成败的关键,万万不可粗心。否则意思虽好,却无诗味。请看:
过兼不及总非中,离却平常不是庸。
庸字莫将容易看,只斯为道用无穷。
这是南宋朱熹题为《中庸》的七绝。道理全对,却诗味差,欠美感。
3
宜锤炼语言,忌草率粗疏
大家都知道,贾岛因为用“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边走边比比划划,像神经病一样,闯了韩愈的大驾。他说“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道出了甘苦,也指明了成功的秘诀——锤炼语言。
我举一个例子。骊山华清池,千百人写过,你很难出新意。但元人商挺因为善于锤炼语言,却后来居上。他写的《骊山怀古》是:
女色迷人祸更长,千年烽火化温汤。
无情一片骊山月,照罢周家又到唐。
锤炼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深化思想、意境的过程。商挺明白此理,把周幽王、唐玄宗相联系,写成了这首绝唱。
金代诗人段克己,用一首诗把锤炼语言的重要及方法讲得再明白不过。他在《勉冯弟》的七律中说:
少年事业莫蹉跎,听我樽前一曲歌。
铸剑必须经百炼,为文故自要三多。
凡胎须得丹砂换,壮志休辞铁砚磨。
平地为山由一篑,词源他日看银河。
诗中第4句“三多”,就是欧阳修说的“须看多、做多、商量多”。
4
宜善于对仗,忌拉郎作配
格律诗,特别是七律,讲究对称美。不学对仗,就过不了关。先举四例: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杜甫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杜甫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柳宗元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毛泽东
一首诗有了好对,就通篇生色,不然就没有亮点。我们常常不注意对仗,甚至按胡适的主张,故意不作。其实,对仗由中国语言的独特性所决定,对称美是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你既然写格律诗,就得在对仗上用力。虽然达不到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那般高妙,但用了力总会好些。
我为湖南籍老友前驱诗集《十月花》作序,几经思索,得了一个对仗:“花红十月惊五岳,一笔龙蛇动九嶷”,就使全诗有了生气。
5
宜融入哲理,忌空洞说教
为说明问题,先讲两个故事。一个是袁克文劝阻他老子袁世凯称帝的两首七律。两诗主旨贯穿老子“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哲理,说“山泉绕屋知深浅”,“嚣嚣恩怨未分明”,“剧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劝袁世凯切莫称帝。但袁世凯是个“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人,不听劝阻,软禁作者,结果美梦破灭,丢了老命。
再一个故事是曾国藩的。曾国藩战胜太平军,一些人劝他坐皇帝,取清室而代之。但他是道家思想很重的人,一生以“戒盈勿满”为信条。他给弟弟曾国荃写了一首七绝:
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
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他不但不做皇帝,还“以淮代湘”,急流勇退。他效法的屠羊说,曾随楚昭王逃亡,却按道家“功成身退”的思想,拒不受爵,依旧卖羊肉。
将哲理入诗,以宋代为盛。但写得好很难。然而,诗中有了哲理,才更耐读,更有含金量。请看下述例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匈奴犹未灭,安用以家为?
——唐·徐铉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刘禹锡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唐·杜牧
浮名浮利过于酒,醉得人心死不醒。
——唐·杜光庭
还想再说的是,不要怕难。得大胆尝试,多读、多思、多写、多改。攻克难点,就有望成为“诗中圣手”。
6
宜学会用典,忌炫耀高深
用典与对仗,是中国诗歌独特艺术之所在。前者由中国语言的独特性所决定,后者由中国历史的无比丰厚所决定。有的辞典,载典故16000多条,一条一个历史故事。反对用典,就等于笔下抛开了中国历史。但要少用僻典,让人读懂。典用得好,一语顶千言,如“不可沽名学霸王”,使内涵大增,又短又好。用典还有一大好处,是可以把不便直说的事委婉道出,像上面曾国藩“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一桩惊天大案,全藏在一典之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反对用典,脱离遗产,脱离国情,不足为训。用典好的例子多得很。只举三例:
垂竿己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唐·高适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杜牧
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
——唐·白居易《昭君怨》
会用典,关键是读史用史,多学多练,没别的窍门。但是,美物不可多用。好比吃红烧肉,也不能八碗八碟全是它。总以荤素相间为宜。像下面这个例子,就应避免:
比干挥手谢微箕,只问豺狼不问狸。
未许朱三作天子,尚留南八是男儿。
李家惯作降王表,刘字空书太尉旗。
逃禄已无偕隐母,介山遗恨满昭祁。
——清·易顺鼎《和答程六颂万》
像这样句句用典,古今少见。学问虽大,但有炫富之嫌,不足师法。
诗词含蓄九法
首先,从含蓄立意上,归纳为三种类型。
1、醉翁之意,意在言外
诗词常常借助客观的物象寄兴言志,将诗人的思想情感表现。含蓄而深沉。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将思绪定格于一个寂静、空灵的画面,托物言志,借景抒怀,令人叹为观止。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没有一个悲愁字眼,读来令人断肠,
从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来。古人要表现节操,一般喜欢用松竹梅菊荷等具体事物来代替。为什么呢,如果直接说出人的某些节操,而不使用借物言志这样的方法。这样的诗太直接,很容易写成老干体。
2、王顾左右,意在言他
优秀的诗人也会顾左右而言他,落笔往往不在正面的具体的描写上,而是从侧面、对面迂回地表情达意,务求从虚中见实。
高适《除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第三句用衬托手法,落笔对方,不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亲人思念自己,把思乡之情抒发得婉转、真挚。
以反面衬托的手法来表达含蓄是古人使用的最多的手法。司马相如最出名的长门赋中也使用过这样的手法,不写陈皇后的冷宫凄惨生活,反而写其他地方的欢歌笑语,从而反衬出陈阿娇在长门宫内的凄苦。举这个例子是说明,反衬手法不仅仅适用在绝句中,其他文学体裁也照样适用。
3、正话反说,意在言深
反笔和正笔相反,是指构思从反面切入,将人的思想情感置于与环境相反的状态,表意曲折而有情致,体现出立竿见影或见影知竿之妙处。
如唐彦谦的《小院》:小院无人夜,烟斜月转明。清宵易惆怅,不必有离情。此诗抒写离情,前三句层层洪染、蓄势,“不必有离情”却从反面写来,以“反”见“正”,深刻地表现了离情的郁积难遗,妙不可言。
其次,从含蓄造景上,归纳为三种模式
1、以景启思,半露半藏
“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诗忌露忌尽。下语三分,话不说完,留有“空白”,自然会引发读者的思索想象,诗也就耐人寻味了。
注意这也是咱们现在写作时最常出现的问题
如元稹《古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诗人描绘了一幅黯淡而凄凉的图画:美丽的宫女在冷清的行宫中无聊地对着宫花,闲说玄宗遗事。作者只是淡淡地勾勒出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物,引而不发,却意在言外,通过一个细小的生活断面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内涵丰富。
唐代有个诗人叫朱庆馀的。曾写了一首“画眉深浅入时无”名扬天下。全唐诗收录他的作品两首,还有一首是宫中词: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和元稹《古行宫》表达 的效果是一样的。
我们再来看首例诗,如王维的《秋夜》: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养麦花如雪。
诗人前两句写景,气氛淡雅凄清、萧条至极,寓情于景而非直抒胸臆,后两句与前两句色调气氛两不同,形成强烈对比,诗人借助色调的变化,反映其情绪的变化,转换灵活自如,朴实无华,浑然天成。
2、层层布景,亦景亦情
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有些诗句句写景,但情寓景中,极具含蓄之美。
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着诗由苍茫的暮色至荒漠的山村,最后至依稀的柴扉和清晰的狗叫,一步步展示出诗人顶风冒雪投宿山村的情景。着墨不多,而人物形象鲜明,蓄意丰富,耐人寻味。
如杜牧《秋夕》:繁阴乍隐洲,落叶初飞浦。萧萧楚客帆,暮入寒江雨。诗写阴云密布,落叶飘飞,片帆孤舟,寒江暮雨,而旅途凄寂之感,寓含景中。有远韵,有余味。
我们再来看首熟悉的作品。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
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
所以沈德潜说:“下半写景,而愁情自见
3、拈景结情,余韵余味
“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乐府指迷》)。
诗词以景作结,或以景衬情或情寓景中,可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如元稹《西归(其二)》: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结句点染商山妍丽春色,而诗人归途中的兴奋喜悦之情,自从景中传出,情韵悠长,神余言外。用景句是作为诗词的结尾句,是古人最常用的方法。用景结很容易做到结的深远,结的有味。
第三,从含蓄炼句上,归纳为三种方法。
1、弃直就曲,引人入胜
常言道: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含蓄炼句自当求个妙处:明是心愁而眼中泪难止,偏怪风儿往眼里吹;心中有结,而言“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这首诗笫三句并未直写怨情,而是通过“玉颜”与“寒鸦”的对比,通过“羡寒鸦”的微妙心理展示出来。无限伤情事,尽在不言中。
2、疑问作结,发人深省
问而不答,构设悬念,供人思索玩味,使诗具有含蓄不尽的韵致,是营造含蓄美的又一手法。如张旭《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诗人神往世外桃源,明知不可求而故问,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怅惘,令人叹息之、向往之。
3、避实就虚,授人以柄
特别以梦境、声音作结,创造一种清幽缥缈的境界,也是创造含蓄美的重要手法,古诗词例子很多,自不必多言。
这个就是以虚笔做结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