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写作之“对”和“粘”||对仗禁忌||四种常用特殊诗体
(2021-10-19 21:33:46)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诗词知识 |
格律诗写作之“对”和“粘”
醉月诗苑
从格律基本格式中可以看出,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平仄是相反的,这叫“对”。第三句和第四句的平仄也是相反的,这也是“对”。然而第二句和第三句,从头两个字来看,平仄却是相同的,这叫“粘”。简而言之,“对”就是“平对仄”或“仄对平”,“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格律诗要求做到这种“对”和“粘”。
按照诗律学的术语,从一首诗的开始算起,每两句叫做一“联”,每联中的上一句叫“出句”,一下句叫“对句”。这样也就是说,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相“对”,上一联的对句和下一联的出句必须相“粘”。检查一首近体诗是否遵循“对”和“粘”,一般看一句诗的头两个字,由于第一个字有时可平可仄,所以实际上主要以第二个字衡量“对”和“粘”的标准。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中,第一句中的“日”字是仄声字,第二句中的“河”字是平声字,符合“对”的要求,第二句的“河”字与第三句的“穷”字都是平声字,符合“粘”的要求。第三句的“穷”字是平声字,而第四句的“上”字是仄声字,又符合“对”的要求。
如果对句不对,叫失对;如果邻句不粘,叫失粘。失对和失粘都是近体诗的大忌。相比而言,失对要比失粘严重。
粘的规则确定得比较晚,在初唐盛唐诗人的诗中还经常能够见到失粘的名作,比如杜甫《咏怀古迹》: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此诗第三句就没能跟第二句相粘。而“对”的规则在齐梁时就确立了,所以在唐诗中很少见到失对的。现存杜甫近体诗中,只有《寄赠王十将军承俊》出现失对:
将军胆气雄,臂悬两角弓。
缠结青骢马,出入锦城中。
时危未授钺,势屈难为功。
宾客满堂上,何人高义同。
此诗第一、二句除了第一个字,其他各字的平仄完全相同,是为失对。
还有一种情况,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而不顾格律。比如杜甫的另一首名诗《白帝》: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此诗第二句的第二字本来应该用平声,现在用了仄声字“帝”,既跟第一句失对,又跟第三句失粘。但这是有意要重复使用“白帝城”造成排比,所以只好牺牲格律了。
我们掌握了“对”和“粘”的规则,就可以根据近体诗的基本格式很容易地推导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以及排律等各种诗体的平仄格式。
门派和风格
醉月诗苑
网上写诗词的朋友,许多对门派师承看得很重,或尔我相尚,或党同伐异,争论得不亦乐乎。
当前网上学清诗风气甚胜,不便臧否,只好坐观。风格是百年之后后人对你诗词的概括——前提是你的诗词还值得后人去看,去概括,现在所能考虑的不是风格,不是流派门户,而是写些什么,是怎样才能写好要写的东西而已。
诗路花语|梅振才:对仗禁忌
小楼听雨诗刊
一、 忌同字相对
同字,是指在出句和对句中使用了某个相同的字。如果不是为了修辞的需要, 格律对仗联句一般是不允许同字的。同字有两种情况:
1、同位同字: 即同一个字出现在出句和对句相对应的位置;
2、异位同字: 是指同一个字出现在出句和对句中不相对应的位置。
无论是同位同字,还是异位同字,都会损害联句音律美,削弱联句表现力,初学者应力避之。
对仗避用同字,目的在于使对仗能够从不同角度去说明一个中心。同字相对,在古诗里比较普遍,最突出的当是 «木兰辞»: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古诗体制较长,而且一般比律诗平朴简单,自然会出现这种缠绵反复的同字对仗。但律诗是不容许的,虽然偶有发现,但不足师法。
二、 忌结构雷同
“结构雷同” 是指: 一首诗中相邻的两联对仗,特别是颔联和颈联。如果句子音节结构方式相同,会造成音律和语意的重复呆板。如下面这首五律:
春夜别友人
(唐)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
这算得上好诗,情感细腻,细节生动,格律无瑕,对仗工稳,但若从完美的角度要求,则尚欠理想。这首五律的前三联,结构完全雷同。而前六句每句前头两字,即 “银烛, 金樽,离堂,别路,明月,长河”, 犯了 “六平头”。“平头” 之诗病,请参考第七章第 四节之说明。
三、 忌合掌
合掌,顾名思义,是佛家两只手掌相合之相。对于词学修辞来说,是指对偶句中的两个字 (或词) 是同一个意思。合掌为对仗之大病。为文遣词造句从来讲究一石三鸟,合掌是二石一鸟,故为诗 家所忌。然名诗人也偶犯此病,例如:
送沂上人笑隐住龙翔寺
(元) 萨天锡
江南隐者人不识,一日声名动九重。
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
衲衣香暖留春麝,石钵云寒卧夜龙。
何日相从陪杖屦? 秋风江上采芙蓉。
此诗引出一段故事,俞弁 «逸老堂诗话» 有记述:
虞伯生见之,谓曰: “诗固好,但 ‘闻’、‘听’ 字意重。” 萨当时自负能诗,意虞以先辈故少之云尔。萨后至南台,见马伯庸,亦如虞所云。欲改之,未得。未几,萨以事至临川谒虞,语及前诗,伯生曰: “此易事,唐人诗有云 ‘林下老僧来看雨’。宜改作 ‘地湿厌看天竺雨’, 音调更差胜。” 萨叹服, 拜为 “一字师”。
现转录余德泉所著 «对联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第 99页) 所登 «合掌对两串»,也许对读者有些启发。
其一
瞧对看,听对闻,上路对启程。
后娘对继母,亡父对先君。
醪五两,酒半斤,扫墓对上坟。
乞援双瞎子,求助二盲人。
岳父有因才枉驾,丈人无故不光临。
十分容颜,五分造化五分打扮;
两倾姿色,一半生就一半妆成。
其二
行对走,跑对奔,早晚对晨昏。
侏儒对矮子,傻子对愚人。
观浪起,看波兴,闭户对关门。
神州千载秀,赤县万年春。
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
大德似天高,天高加一丈。
恩深如地厚,地厚减千分。
【诗词学堂】四种常用特殊诗体
诗评万象
近体诗除绝句、律诗有相应的格律体式,还有四种常用特殊诗体,即阳关体、折腰体、轱辘体、回文体。
阳关体。
“阳关体”之名乃从《阳关曲》推衍而来,并无文献依据。《阳关曲》从形式上看,格律更严,讲究四声,属于词的范畴。《阳关曲》又名《渭城曲》,属唐教坊曲名,现存最早歌辞的作者是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仄平平仄仄平平
客舍青青柳色新。仄仄平平仄仄平
劝君更尽一杯酒,仄平仄仄仄平仄
西出阳关无故人。平仄平平平仄平
此调格式为七言绝句,但前二句与后二句之间失粘。
北宋时代的苏东坡,也作有《阳关曲》三首: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受降城下紫髯郎,戏马台南古战场。
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
济南春好雪初晴,才到龙山马足轻。
使君莫忘霅溪女,还作阳关肠断声。
清代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三云:“《阳关》之声,今无可考。第就此三诗绎之,与右丞《渭城》之作,若合符节。——其法以首句平起,次句仄起,三句又平起,四句又仄起。而第三句与第四句之第五字,各以平仄互换。又,第二句之第五字,第三句之第七字,皆用上声,譬如填词一般。渔洋先生谓绝句乃唐乐府,信不诬也。”翁方纲之语,至少可说明三点:《阳关曲》是平起式失粘的七绝,类似于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平起式折腰体,第三四句须用拗句,其中第五字平仄互换;第二句第五字与第三句第七字必须用上声;此体是词而不是诗。
细细比较王维与苏轼《阳关曲》三首,便可知道,除了第二句第一字可平可仄外,其余27字的平仄竟然全都一致。不仅如此,很多字连四声都丝毫不爽。《钦定词谱》卷一对此调订谱如下:“仄平平仄仄平平(韵),仄(可平)仄平平仄仄平(韵)。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韵)。”
折腰体。
折腰体,是格律诗在平仄上的一种变格,指中间腰部有规律的失粘至下联与上联平仄格式相同或相近,而意不断的绝句或律诗。
折腰体的称谓,最早出现于唐代高仲武编选的《中兴间气集》。旧史家称安史之乱后为“中兴”时期,故书以此命名。该书选录了大历十才子之一崔峒的《清江曲内一绝》:“八月长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带风轻。极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阳城。”题下注明“折腰体”。这是有关折腰体的最早记载。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云:“有绝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这里的“八句”,即是指律诗。绝句只有四句,所谓“中失粘”,即第二句和第三句的平仄原本是要相粘的,而故意作失粘处理。同理,八句的律诗,第四句和第五句的平仄原本也是要相粘的,而故意作失粘处理。
要强调的是,折腰后的平仄,须继续按粘对的规律顺承下去,
该对的仍需对,该粘的仍需粘。
又如刘禹锡《荆州道怀古》:
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
马嘶古道行人歇,麦秀空城野雉飞。
风吹落叶填空井,火入荒陵化宝衣。
徒使词臣庾开府,咸阳终日苦思归。
本诗颔联与颈联失粘;即第四句与第五句平仄相对,不相粘。
轱辘体。
轱辘体又叫“辘轳体”,是诗体的一种,杂体诗名。此体要求写律诗五首,五首都有一句相同,分别用作五首诗的第一、二、四、六、八句。或作绝句四首,公共句用作各首的一、二、三、四句,公共句若是放在第三句则需换为仄韵;若作绝句三首,公共句用各首的一、二、四句,无需换韵。因诗的韵律如水井之辘轳架旋转而下,故名辘轳体。
例如熊东遨的《春归写意》:
之一
一线春从柳上还,过江门户不曾关。
垆边竹叶留人醉,雪里梅花笑我闲。
林子理应归鸟雀,先生心已属云山。
鸡声茅店星光里,犹作唐时画卷看。
之二
寒魔昨夜不当班,一线春从柳上还。
绿正徐吹风口裂,黑难尽啃月牙弯。
欲知天下丹青手,先看江南大小山。
莫叹微霜潜入鬓,东坡酒后有朱颜。
之三
容得劳人几个闲?故园遥望隔重关。
十年梦在梅边做,一线春从柳上还。
世界已成新格局,汉家真有好河山。
诗芽腹内生多少,不合时宜早自删。
之四
晴光真似小灵顽,不伏花间即石间。
新笋探头犹怯怯,早莺调舌自闲闲。
三分酒在风前醒,一线春从柳上还。
为问陶家门外士,可曾留眼看南山?
之五
不待荒鸡叩晓关,雷神号令已新颁。
流经雨助初成势,月着云围自放闲。
常对禽言生异想,偶凭梅影忆孤山。
昨宵得与东风约,一线春从柳上还。
此五首诗全由“一线春从柳上还”穿起,既相互独立,又联结成阵,其间变化腾挪,纵横捭阖,如入无人之境。需要注意的是,这组轱辘诗第一首结句“看”字用邻韵,此为“飞雁入群”格,非押韵正格,建议初学者慎用。
回文体。
所谓“回文体”,就是顺读倒读皆成句也。
如我们最常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即是。回文体又称回文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种较为独特的体裁。据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释义是:“回文诗,回复读之,皆歌而成文也。”回文诗在创作手法上,突出地继承了诗反复咏叹的艺术特色,来达到其“言事”的目的,产生强烈的回环叠咏的艺术效果。刘坡公《学诗百法》言:“回文诗反复成章,钩心斗角,不得以小道而轻之。”
回文诗的创作由来以久,以苏伯玉妻《盘中诗》为最早。自西晋以来,历代诗家争相仿效,在回文诗的创作上各领风骚。如庚信、白居易、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秦观、高启、汤显祖等,均有回文诗传世。经过历代诗人的开发与创新,回文诗出现了千姿百态的形式:有连环回文体、藏头拆字体、叠字回文体、借字回文体、诗词双回文体等等。在这里我们便以一首回文诗举例说明:
《两相思》(宋·李禺):
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阳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
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阳路途。
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
知心几见曾来往,水隔山遥望眼枯。
本诗顺读为思妻诗,倒读则为思夫诗,十分有趣。
写作知识要点
一,文字语言——诗语
五绝,秋思,新韵。
寒霜窗外树,月夜雁南飞。
寂寞长空静,池中菡萏悲。
1.深秋节时夜里已经很凉了。
2.时到深秋夜已凉。
3.窗摇竹影问寒霜。
4.冰轮乍泄万山寒。
比喻可以用来写景、抒情、寓理和刻划人物,即喻情、喻事、喻人、喻理。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
2、使具体的形象的变得优美动人
诗有极平淡,而意味深长者
本文节选自《随园诗话》,清代袁枚著,吕树坤译评.
原文:诗有极平淡,而意味深长者。桐城张征士若驹《五月九日舟中偶成》云:“水窗晴掩日光高,河上风寒正长潮。忽忽梦回忆家事,女儿生日在今朝。”此诗真是天籁。然而把“女”字换一“男”字,便不成诗。此中消息,口不能言。
原文:选诗如用人才,门户须宽,采取须严。能知派别之所由,则自然宽矣。能知精采之所在,则自然严矣。余论诗似宽实严,尝《口号》云:“声凭宫徵都须脆,味尽酸咸只要鲜。”
评点:袁枚在这则诗话中论及了选诗的两条原则:“门户须宽,采取须严”。不能有门户之见,对各家各派,皆一视同仁,因此应该从宽。究竟哪一首诗入选,如《口号》中写的那样:“声凭宫徵都须脆,味尽酸咸只要鲜。”非音节清脆、诗味鲜活者不选,因此是似宽实严。
原文:皋陶作歌,禹、稷无闻;周、召作诗,太公无闻;子夏、子贡可与言诗,颜、闵无闻。人亦何必勉强作诗哉?
原文:王阳明先生云:“人之诗文,先取真意;譬如童子垂髫肃揖,自有佳致。若带假面伛偻,而装须髯,便令人生憎。”顾宁人与某书云:“足下诗文非不佳
原文:后之人未有不学古人而能为诗者也。然而善学者、得鱼忘筌;不善学者,刻舟求剑。
原文:少陵云:“多师是我师。”非止可师之人而师之也;村童牧竖,一言一笑,皆吾之师,善取之皆成佳句。”
原文:今人论诗,动言贵厚而贱薄,此亦耳食之言。不知宜厚宜薄,惟以妙为主。以两物论:狐貉贵厚,鲛绡贵薄。以一物论;刀背贵厚,刀锋贵薄。安见厚者定贵?薄者定贱耶?古人之诗,少陵似薄,太白似薄;义山似薄,飞卿似薄;俱为名家。犹之论交,谓深人难交,不知浅人亦正难交。
原文:用巧无斧凿痛,用典无填砌痕。此是晚年成就之事。苦初学者,正要他肯雕刻,方去费心;肯用典,方去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