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登书山
登书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8,110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双英点评】第一辑:“群英诗会”第44辑作品选评||英子评诗微刊第192期

(2020-12-08 15:30:31)
标签:

文化

分类: 诗评

【双英点评】第一辑:“群英诗会”第44辑作品选评||英子评诗微刊第192期


包德珍,女,满族,194012月生。系中华诗词学会第二届理事、中华诗词论坛坛主、中华诗词网络学院导师、中华诗词学会研修班导师、海南省诗词学会名誉会长。2015年荣获《诗词中国》最具影响力诗人奖,2015年度获中华诗词论坛优秀管理员奖,2016年获中华诗词论坛特别贡献奖。

 

题沪上曼庐墨戏展

丁欣

点点墨香淡,微微灯晕红。

雲山开画扇,花鸟入诗钟。

身为才名累,情随水月空。

故庐烟带雨,缠在蔓痕中。

 

包德珍点评:

        此首作品体现了作者深谙五律之法,首句孤平又是拗句,但对句自然的给救了,而且形成对仗句,妙构也,古诗五律多有拗救句,似乎无拗救不成五律。中二联虚实互映,拓得开并自然融入个人感受。“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诗的受孕大都由于外物的触动。这是外物形象撞击作者的心灵,而直接产生了情感,获得诗的感受,只是这种感受是一种心理直觉而已。对于那许多非因自然界之物象而兴发的诗,仍然来源于诗人对外界表象的感受。作者却不习惯于到此为止,不再生发,通篇停留在写画,叙事嗟人上:“故庐烟带雨,缠在蔓痕中。”因为感受后不再升级运思,就只能用“赋”的手法了,但是作者则运用重要手法用景语(也是取画中之景去结)这个结联则意味深长,极耐品味也。

 

从八境台到古浮桥

陈胜利

纵是凌云我亦登,空中相伴尽龙鹏。

双江来雾船知路,半日无光胸有灯。

望远千川得留意,居高一点又何能。

沿途乱石多亲水,欲听呼号到底层。

 

包德珍点评:

        “双江来雾船知路,半日无光胸有灯。”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用意别致,使对句引伸前句之意而生发,使单一的景象转化情感成双向对流交感,平淡中透出神采,意达其妙。“望远千川得留意,居高一点又何能。”这联很含蓄大有蕴藉,体现了一个“藏”的意境,一个“又何能”足以鉴证。因为“居高”藏着危险,其又暗示许多事情在其中,让人深思的。“沿途乱石多亲水,欲听呼号到底层。”上句观得表面的现象,写石与水之亲近,但是,想知道呼声仍在底层。这个“底”与前边“高”成了较强的反差,这就是诗主其气骨,不仅仅在诗语的壮势上。

 

迁居玉龙湖畔得句

王聪颖

老去偏居水畔村,青春意气已难论。

旧书偶读堪惊梦,老友常思每系魂。

遥想春风啼杜宇,起看冰雪冻柴门。

白头莫负湖山约,人欲归来酒可温。

 

包德珍点评:

        因迁居引发一系列感慨,“老去偏居水畔村,青春意气已难论。”起联就定了基调随时间的推移,人老物换,就常沉入回忆青春时的意气。以淡远而又多情的笔触,描绘出迁居后的景象:“旧书偶读堪惊梦,老友常思每系魂。遥想春风啼杜宇,起看冰雪冻柴门。”由于岀自内心感情,就非常真切,没有刻意描写什么新奇处,只写身边的景与内心感应,就是对感受的呼应、响应。作者从外界物象、事象获得感受后,情绪马上受到撞击,想象力被激活了,产生了放射状的联想。于是心中原有的有关该事物表象的种种储存和情绪的积累,以及与之无关的思想和感情,都逐次呈现、展开,甚至爆发,构成了一个围绕感受中心点的情绪漩涡,各种形象、思绪在漩涡中进行大交流大综合,导致了运思的突破、升华:“白头莫负青山约,人欲归来酒可温”作为生命的体验的形态,也就更本质地呈现出来了。以景寓情,情以景显,这是本诗所特有的。

 

冬日所见

野鹤

日挂乡山久未斜,疏篱野卉尚含华。

路边随手芳枝折,聊胜阳春二月花。

 

包德珍点评:

        自然成诗,冬日所见信手捻来,用了“轻描淡写”之笔,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不刻意什么,把一切物象轻轻带过,不加浓涂,直朴纯真中透露出珍爱时光。一年进入冬季而写此诗时又是一个傍晚:“日挂乡山久未斜,疏篱野卉尚含华。”“久未斜”融入心中之境也,品味景色入心状。结联“路边随手芳枝折,聊胜阳春二月花。”何尝不是内心写照,冬花同样与春花争艳,暗示春天永驻心间也。自然流畅,通俗易懂是绝句之法。七律追求的是工典之美,要求工而典故,对称而平衡,典籍深蕴而含蓄悠韵。七律的精致在于“工”,它是精雕细作的手法,七律可以铺展的是一个大场面,是全景,而七绝所抓住的,也许就是那么一个片断,一个忽闪的感情浪花,一个一闪而过的情景剪影。这首作品正是处理的十分得体,吃透绝句之法也。

 

丁冬(广西)

两颊红云未及妆,前来路远去匆忙。

尘寰昨夜开心我,抱个黎明返故乡。

 

包德珍点评:

        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将昙花拟作我。“两颊红云未及妆,前来路远去匆忙”。这着装打扮去亮相,以美人仪态来比喻物象,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了,这需要有丰富的由此及彼的想象力。“尘寰昨夜开心我,抱个黎明返故乡”妙构也,结句用“抱个黎明返故乡”说明昙花其性质,新意迭出,使主题更深化别开生面了,此手法有创新以启迪的作用。

 

西江月

九月菊花

        林夕高低若梦,月轮远近犹殇。一湾溪水去何方,留下卿卿回响。

        了看风吹草动,又望地久天长。青山千里倚东江,谁在谁之心上?

 

包德珍点评:

        这首词上下片首联皆对仗,增加了韵味。上片裁剪林夕、月轮、溪水说事,形成抒情外的构象一展词境。身外之境而不自觉的一念,融合为一成了抒情之发端,这样融合才能达词的抒情美学之旨。“了看风吹草动,又望地久天长。青山千里倚东江,谁在谁之心上?”词以境界为最上,下片用了简单明确的意象直接表现客体,是完善一种意味的过程,后两句体现了美,而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一个问句意味尤长,青山与东江谁在谁之上?情不尽言,言不尽意,本词结句立象以天地取山江立象,象之显露则很追求立意含蓄的,作者深知人的思想是复杂的曲折的,一些只可意会的东西是逻辑思维的语言所说不岀来,也说不清楚的。作者立象以达尽意,取象而达旨远,象虽显而意则隐,使所取之象与自己情意结合一起,共同构成审美意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也。

 

卜算子·诺日朗瀑布

张金英

        何处海潮来,唤醒山林梦。千丈飞流一地声,又把清风送。

        更有万斛珠,爱与人相弄。蘸上秋光那笔情,最怕君心动。

 

包德珍点评:

        开头:“何处海潮来,唤醒山林梦”顺意用词,词句是词体式构成的一个单位,因为词句长短不一,所以句中的用词也比诗更为讲究、更灵活、组词更见细致。“何处”“唤醒”在用词上做了特殊要求,是为了有助声情的表述,而是用了虚词,虚是不表达实在的意思。“千丈飞流一地声,又把清风送。”这正是体验了为什么虚词对词十分重要性了,因为词用来抒情的,感情有实有虚,诸如错落嗟叹之类的情绪,词中为了配合音韵轻重长短的需要,使之合乎悠扬顿挫,作者就是灵活运用了虚词穿在实句中间,前呼后应,仰承俯注,达到全赖虚词灵用。“更有万斛珠,爱与人相弄。蘸上秋光那笔情,最怕君心动。”由单一的瀑布走向多样化,有声有色把景物的感染多方面抒发了出来,不壮其势,而在于去挖掘景物带来的感染力,词中岀现的梦、声、清风、万斛珠、秋光,都是为我情感上的化身做铺垫,也是情感的精灵。“最怕君心动”结句神来之笔,读之大有天人合一,天地共鸣之感。

 

张金英简介

 

      张金英,网名南国英子,笔名英子。70后,粤人居琼。倾心诗词创作与评论,创办《英子评诗》公众平台。现为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教育培训中心高级研修班导师、《中华诗词》《诗刊》特约评论员、海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兼会刊《琼苑》执行主编、中华诗词论坛高级评论专员。

 

散步取来几枝野花插入花瓶

包德珍

自从折取水中栽,再不孤山寂寞开。

淫雨三番何岁月,寒枝一梦远尘埃。

为留花色春魂待,争逐灯光酒趣来。

便是红残还有拾,休怜零落烂苍苔。

 

英子点评:

        能从一事一物延伸出广义的内涵并拓展出深刻的哲理,是包诗七律的特色。她笔下的景物,无不着上情感色彩与理趣指向,寄情于景,寓理于物,空灵缥缈,似不可捉摸,却不离描写对象之特点,若即若离,耐人寻味。此律仅截取散步取来的几枝野花插入花瓶这一小事,自然生发开去,酿出丰富的人生涵理。开篇直接入题,无拖泥带水之嫌,“再不孤山寂寞开”突出野花有了温暖的归宿——花瓶。颔联扣住“寂寞”展开,道出野花曾经不堪的生活环境,遭受着淫雨和寒风的侵袭,梦想着有朝一日离开这尘埃之地。如今,富有爱心的作者圆了野花之梦。颈联进一步写新环境里的野花已经不再寂寞孤单,她的生活有了新的希望和光彩,“为留花色春魂待,争逐灯光酒趣来”。这何尝不是作者的知音呢?而作者,则从野花身上亦得到了几多快乐,足见其容易满足之心性。这种惜花爱花的心态,是平和的,是善良的。“便是红残还有拾”,“休怜零落烂苍苔”。即便是香消红残之际,也不要怜惜零落下来的烂苍苔,那已经是过去式了。寒花有梦,只要梦成便已心足,还有什么可奢求的?活得灿烂妩媚、干净利索,告别残败与颓废,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渴望。全诗意在言外,内涵丰蕴,值得一品。

 

  

赵宝海

凋零在早春,风雨亦呻吟。

一瓣轻轻落,却能砸痛心。

 

英子点评:

        花之殇,在于过早地凋零,还没有拥抱整个春天,就已经结束了生命。悲剧,就是把人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撕开;亦是把美好的事物一网打尽。任何一种美丽的事物,过早地夭折便是最大的悲剧。花,美丽的代表,在早春里夭折,就连风雨亦为之哭泣。“风雨亦呻吟”采用拟人、以物烘托法,渲染悲剧力量。全诗妙在转结,一片花瓣轻轻飘落,却重重地砸在惜花、爱花的人心上。“砸”字的力度说明痛心的力度,并与“轻”形成强烈的反差,更能触动读者的心弦。

 

冬日所见

野鹤

日挂乡山久未斜,疏篱野卉尚含华。

路边随手芳枝折,聊胜阳春二月花。

 

英子点评:

        海南的冬日是富有温情的,作者仅选取了冬阳与野花两种景物,即表现了这种别具意味的温馨。乡山托着冬阳,久久未曾落下,一个“挂”字使冬阳显得是那么可爱。温暖的太阳普照着万物,疏篱边的野花儿依然充满生机,富有光泽,这是生命的色彩。即便随手折下几枝,也要比阳春的二月花还要光艳。“聊胜阳春二月花”化用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句,自然无痕。即便在冬日,诗人眼里所见皆是美好,实际是个人阳光心态的另种表达。全诗自然顺畅,句式参差灵动,起承似对非对,错落铺排如路边之野花。诗写性情,而性情与个人的生活态度密切相关,有什么样的心态和思想,笔下之物则会呈现出不同的姿态来。此诗即是。

 

立冬感吟

雷胜龙(上饶)

似觉骄阳变暖阳,始知节令又冬藏。

可怜头上青丝发,谁解能飞几度霜。

 

英子点评:

        此诗的独特在于二、四句,起句平平,稍显生硬,承句的“冬藏”一下掰回精彩。节令冬藏,说明冬天“隐身”,虽是立冬之日,然而天气依然温暖。一个“可怜”进行逆转——节令到底是无法冬眠的,当青丝变成白发,分明无情的时光在流逝,容不得你半点犹豫。“谁解能飞几度霜”生发世事无常之感,未来,即是一个未知数,永远无解。“飞”字贴切传神,“霜”语意双关,含义隽永。

 

这拨儿寒流

王继权

朔气来侵冷不防,霏霏细雨又添霜。

西风疾走单行道,刻意将寒送小窗。

 

英子点评:

        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以现代语入诗,从题目的“这拨儿”到诗中的“冷不防”“单行道”等时语,不仅表达顺畅自然,而且别具意味。“侵”“添”“走”“送”几个动词的选用亦是顺序井然、贴切入味,将寒流入侵的情形描绘得动感十足。全诗采用拟人手法,紧扣“寒”字而“不离不弃”,“冷不防”说明寒流来得突然,“添霜”大有“雪上加霜”之意,“疾走”说明寒流的速度极快,“刻意”表现寒流的无情,使人觉得这拨儿寒流的不可抵御,尤其是转句“西风疾走单行道”极为精彩,一个“单行道”说明西风入侵的直接与彻底,毫无回头之意,尤喜!

 

 卜算子·开封雨雪相迎

范诗银

        雪花为谁飘,雨滴为谁落。道是流香小宋城,词读千年诺。

        几缕柳梢青,几曲清平乐。紫燕湖西绿斗前,有梦同君握。

 

英子点评:

        作者初到开封,即遇雨雪天气,开拍两个“为谁”,以问句营造出别样意境,雪花的轻盈,为谁而飘?晶莹的雨滴,为谁而落?这种柔婉的景致,最易触动词人内心的情弦,许是词人心中所冀罢,抑或是作者的知己前来迎接他呢?如此两问,紧扣题目,委婉含蓄,并为下文铺设。“道是流香小宋城,词读千年诺”自然说明原因,开封这座“八朝古都”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至今漫溢着宋词的芬芳,“千年诺”道出宋词的影响及千年文化的坚守。过片巧嵌“柳梢青”“清平乐”两个词牌名,辅之以“几缕”“几曲”两个数量词而毫无痕迹,如自然天成。“紫燕湖西绿斗前,有梦同君握”道出开封正是词人寻梦之地,“握”字巧将无形之梦化为有形可“握”,使得词人之梦立体化,更具质感。

 

鹧鸪天·驾车由溧阳回汉阴过赤壁

马建华

        晨别吴天飞汉关,一程烟雨一程山。轻愁渐逐西风远,烈酒还将热血煎。

        扬尘土,指吟鞭。大江照我鬓微斑。乱岩未绝千堆雪,不尽豪英云水间。

 

英子点评:

        作者驾车由溧阳回汉阴,途经赤壁,自是感慨犹多。此词的独特在于将壮士之豪情赋予一个赶赴汉关支教的书生,说明了自身的追求。开拍叙事,清晨离开溧阳,前往汉阴,“一程烟雨一程山”以景寓事,进一步说明自身一路跋涉,从烟雨朦胧的溧阳到山地崔巍的汉关。“轻愁渐逐西风远,烈酒还将热血煎”对仗工稳而跌宕回环,山岭的巍峨给予作者英雄的气概,且让离乡的一抹轻愁随风而去吧。过片自然承接,“大江照我鬓微斑”以阔大的背景反衬个人的微小,然壮志不减,更见情怀,任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历代中尽情上演,而今“乱岩未绝千堆雪,不尽豪英云水间”,英雄自有后来人,正可谓豪气顿生也。作者过赤壁而巧化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并联系自身,别有一番意味。莫说书生无豪气,书生一样能救国,南宋文臣虞允文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么?而作者“支教”又何尝不是教育界的壮举呢?



[新作点评]虞美人·题曾雪萍先生雨巷图(作者:皇甫国;点评:南东求)


虞美人·题曾雪萍先生雨巷图(皇甫国)

 

  擎红摇绿春衫小,一捻纤腰袅。丝丝拂颊柳花风,细雨凝珠滴巷响叮咚。    轻颦暗恨无人见,难识芙蓉面。悄然归去掩重门,谁管依窗红杏泣黄昏。

2019.7《中华诗词》)

 

  南东求点评:这阕题画词,是艺术的再创造。词牌《虞美人》,随“春花秋月何时了”之后,便总浸着一缕凄美。这里作者也许另有用意:尽管春天来了,一位擎着雨伞,绿裙薄衫,纤腰瘦得像搓过的小女孩,在雨巷里走着。料悄春寒袭来,丝丝凉风拂颊,细雨纷飞,屋檐滴水可听。小巷竟是一片冷寂。这是前片的交代。下片直写她轻皱娇眉,心中“暗恨”,为何“无人见”?为何“悄然归去”,恨“掩重门”?读至词末,一句“谁管依窗红杏泣黄昏”,反复咀嚼,顿觉彻骨的寒冷。红杏,本是春色的象征,因为“满园”,才有“出墙”之美。后人却有“出轨”的寓意。这里,应是对那位“春衫”孤泣的形象描写。是“雨巷”,还是“雨泣”抑或“巷泣”?令人不禁想到,其社会意义应是深刻的。这种“世态”,难道不应该改变一下么?“谁管”?问中饱含了作者的心愿:希望雨过天晴,雨巷成为春巷。黄昏时分,红杏不再孤泣,而是春风贻笑。全词含蓄,寓意深远。不过,词中亦有可商榷处:既有“轻颦”于前,为何还说“难识芙蓉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