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格律诗感性美的范式、关于诗词拟题的几点建议和禁忌
(2020-11-27 14:10:30)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诗词知识 |
论格律诗感性美的范式 醉月诗苑
格律诗[footnoteRef:0]的感性美是特别感染人的。什么是感性美,为什么感性美会感染人,以及怎样才能产生感性美。对这些问题本文试图从范式[footnoteRef:1]的角度进行一些讨论。
一、格律诗感性美的本质
“美在我们身上激起的快感却与我们个人的目的或说我们的意志没有任何形式的联系”[footnoteRef:2]。格律诗是通过节奏、声韵和诗句所表现的意境,营造一个水坝,将读者的情感情绪注入,当水面达到一定高度后,打开泄洪道,使情感情绪无害的宣泄而下,从而产生美的快感和享受的过程。格律诗的艺术魅力在于产生美,而美的产生与创造是在情感情绪的流动中形成的。所以,格律诗在押韵、平仄和对仗要求的约束下,为表现主题和立意,劲舞的魅力主要可归结为感性美。
二、感性美的主要逻辑
(一)学理分析——认知两个层次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认为,“作为意志的世界是第一层次的世界,作为观念的世界是第二层次的世界。前者是欲望的世界因而是痛苦和成千上万种痛苦的世界。而后者,其本身在根本上看是无痛苦的;而且,它还包含着一种甚为壮丽的奇观,不唯意味无穷,而且娱人心腑。这种奇观中获得的愉快,遂构成审美快感。”[footnoteRef:3]
这里所谓意志的世界,指的是目的的、意图的欲望世界。当所有欲望从意识中消失时,快感的条件依然存在,个体就由一个意志的主体转变为一个纯粹认知的主体,即观念的世界。意志的世界产生的是概念、是理性。观念的世界产生的是个体、是感性。在格律诗创作中体现着这种审美的快感和自由。如:
如梦令[footnoteRef:4]
[清]纳兰性德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到醒来无味。
万里帐篷立在苍穹之下,浩浩一片,晚上饮酒放歌人已醉;躺在草原上觉得星星离自己非常近,仿佛触手可及。无论这种意境本身,还是形成这种意境时创作者的状态,都应是无功利的,是心性心情的飞扬。
(二)原初思维——审美相似律
人类生活的早期,见到流星觉得不吉利,出门被石头绊了一下觉得是上天的惩罚。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升,在生产生活中已经摈弃了这种思维方式。但是这种将外物与人的内心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甚至合二为一的思维方式,恰恰是美产生的源泉。这一规律被称为审美相似律。如:
相见欢[footnoteRef:5]
[五代]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后主的词,情与景水乳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footnoteRef:6]。“林花谢了春红”这个景是由情来支撑的,而情又是作者心境的反应。
(三)终极追求——空色圣俗的修炼
由于人们对终极问题的思考与修炼,在世界观、方法论和主体等方面,为格律诗的创作提供了审美空间。在世界观方面,庄子认为万物是同样的,但要热爱生活;佛家认为世界是空的,但不能放纵生活;王阳明认为心是一切,但要与世界积极互动。由此产生大、空、静、虚与生、死、情、思、贪、嗔、痴的映衬与撞击,构成了审美的图景。在方法论方面,是非形式的逻辑,是跳跃的是自由解放的,道家以自然为摹本,王阳明以心与外物的互动为轨迹,佛家是末那识是阿赖耶识,是天马行空是轮回。在伦理与吾心之间、在生死及爱恨情仇之间、在入世与出世的进退之间,形成了格律诗美学创作的天地。在主体方面,由无我、有我、有没有我构成了荡气回肠与细腻婉转,形成了大气与柔情的美学长河。正如佛家的“空、不空、空不空”,庄子的周庄梦蝶对主体的淡化,王阳明的吾心光明等。如:
终南别业[footnoteRef:7]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美独往,胜事空自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其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应该是这种审美思维方式的表现。
(四)心理映射——潜意识的释放
美是人的潜意识通过合理的渠道、以“艺术化”的形式所进行的释放。通过释放而产生的美,是自由的、朦胧的,是跳跃的、无序的[footnoteRef:8],本质上不受自然等客观条件及道德、伦理等社会因素束缚[footnoteRef:9]。如:
菩萨蛮[footnoteRef:10]
[唐]牛峤
玉炉冰鸳鸯锦,粉融香汗流山枕。帘外辘轳声,敛眉含笑惊。
柳阴烟漠漠,低鬓蝉钗落。须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
三、感性美的表现方式
(一)选择具象
为什么我们在豆蔻年华时代接受的印象是如此的富有意味,为什么在黎明时节万事万物在我们眼里是那样的令人神往和充满光芒。
原因有三。其一,认识事物有两个层次。一个是理性的,一个是感性感觉的。而美主要是产生在感性感觉层次。其二,个体的感性的事物,通过内心的想象或环境的烘托,摆脱了时空的限制,变得自由了。其三,单一的个性化的事物既有自己的特性特点,又有了反映事物“类”的内容,通过感性的方式对事物进行了认识和把握。
所以,在格律诗的创作中,意象的选择应是个体的鲜活的,而不是概念的。并且意象的选择应该是典型的,是一叶知秋的。同时要将意象从变化的时空中摆脱出来,进而超越时空。
毛泽东写了许多记载或感叹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事件的诗和词,在表现的时候,他都不用或尽量少用概念,而是用具体的鲜活的意象进行表现。如:
送瘟神(其二)[footnoteRef:11]
毛泽东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壁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二)运用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和中国古代诗歌借物象与事象传达感动并引起读者感动的三种表达方式。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footnoteRef:12]。比者,比方于物也[footnoteRef:1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footnoteRef:14]。叶嘉莹[footnoteRef:15]认为“赋、比、兴”是心物之间互动关系的反映。兴是由物及心,比是由心及物,赋是即物即心。如:
雎鸠[footnoteRef:16]
[诗经]无名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为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进行的表达,是兴的手法。
(三)在句间注入感性张力
“起承转合”等可以理解为句间逻辑,但更多是指谋篇布局,这是其一。其二,在谋篇布局的同时,通过联想,在句间要着力注入感性的力量。如:
浪淘沙[footnoteRef:17]
[五代]李煜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桁珠帘用卷,终日谁来。
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影,空照秦淮。
在下阙,“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展现的是悲凉。作者用“晚凉天净月华开”接下句,把格局宕开,营造出豁然开朗的气象。接着是“想得玉楼瑶影,空照秦淮”,又骤然跌入极度沉痛的深渊中。前两句与第三句在情绪上是一个正三角的张力,第三句与最后两句是一个倒三角的张力。充满了感性的力量。
(四)炼意作领袖
格律诗因句数字数都较少,又有平仄、韵辙、对仗的约束。在有限的篇章里表现表达完整的内容,炼字、炼句、炼意是必然的。炼字、炼句是炼意的基础和支撑,但炼意是炼字、炼句的领袖。
(五)声韵理整合
格律诗最早是用来歌诵的,后来因科举等因素一定程度上成为看的、读的了。但是格律诗的真正魅力在于它的音韵优美。用韵、平仄和对仗,体现在能否朗朗上口、节奏抑扬顿挫上。所以,声韵是格律诗在形式上是否具有感性美的标志,可以用其检验和判断,进而整理整合格律诗的字、句、篇和节奏,以达到声调铿锵、合辙押韵、意义单位与声律单位谐和。
参考资料:
1、《Aphorismen zur Lebensweisheit人生的智慧》 [德]叔本华 著 李晓兵 译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出版 2017年5月第一版
2、《诗词格律》 王力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9年3月第一版
3、《人间词话》 王国维 著 图书出版社出版 2017年1月第一版
4、《与诗书在一起》叶嘉莹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2018年9月北京第二版
5、《中国哲学之精神》 冯友兰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2019年9月第一版
6、《纳兰词》 [清]纳兰性德 著 何灏 等注析 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2014年9月第一版
7、《季羡林谈佛》 季羡林 著 季羡林研究所 编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7年1月第一版
8、《美的历程》
10、《唐宋词鉴赏词典》傅德岷 主编 巴蜀书社出版
作者:秦之砚
关于诗词拟题的几点建议和禁忌 醉月诗苑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诗词拟题的几点建议和禁忌》 拟题对于文学作品来说真的至关重要 借用书画家郑板桥的话:“作诗非难,命题为难,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
那么 什么是题目《辞海》的回答是 题为额 目为眼 由此可见题目对一篇文章的重要程度
我先找了一些大家常用的题材 选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题目 请大家参看
回忆:《月夜忆舍弟》《夏日南亭怀辛大》《九月初九忆山东兄弟》
田园:《jiang村即事》《渭川田家》
怀古:《咏怀古迹》《夜泊牛渚怀古》
离别:《闺人赠远》《芙蓉楼送辛渐》
四季:《军城早秋》《村居初夏》
雨雪:《终南望余雪》《春夜喜雨》《临安春雨初霁》(这算雨后)
感怀:《遣悲怀》《平寒有怀》《旅夜书怀》
登临:《登鹳雀楼》《与诸子登岘山》《望岳》
综合(这个归纳比较笼统,见笑):《月下独酌》《过故人庄》《问刘十九》
爱情类:这个类别在律诗绝句里不太多 题目大都是《无题》 这不能不说咱们老祖宗的含蓄 现在来写可以继续《无题》也可以化句 关于化句 这个还是下面再详谈
当然概括得不是很全很准 请大家通过对照这些题目为自己的诗词做一下参考
诗有诗眼 题有题眼 象《题李凝幽居》在这里“幽”字就是题眼 是大家阅读整首诗的关键所在 作者的诗句围绕这个“幽”字展开
很多朋友都喜欢用一个字来命题 例如《思》《待》《别》等等 其实我觉得您的这个字 不象是题目 更象是题眼 试想一下 如果一个人的脑袋 就是一个肉球上面放个眼珠 是不是挺吓人的 所以您还是把五官都安放齐全的好哈
有了题眼 然后在题眼的基础上 参看刚才提供的那些题目 尽量再增加一些修饰语以《思》为例 您在思谁 什么身份 什么时候思的 什么情况下思的 什么地点什么季节思的等等 这样一来您的题目就会显得比较丰满了
但不是说要把上面罗列的都写上 可以选择一二就好 而且一定用文言来写 别最后弄出一个“我在菜园子旮旯坐板凳上思王君吾友”
再例如您到黄山旅游 如果写黄山景色 那就是《黄山即景》 《黄山即吟》 《登黄山》等 如果是怀悼古人 那就是《黄山怀古》如果是抒发情感 那就是《黄山抒怀》如果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那就是《与诸友登临黄山》如果是回忆当初的情形 那就是《忆仲夏登临黄山》了哈
除了上述的借鉴 还可以通过化句的方式 象《思公子》就是化句《楚辞•九歌•山鬼》中的“思公子兮徒离忧” 唐诗宋词里面可以用来化的句子多得是 不过这个有一点难度 就是要化得贴切 化得吻合自己的作品 不能跑偏哦
这里需要注意两点 一是化句化题不是造词 别造出来一个地球人看不懂 月球人看不明白的东西 二是化句本身就是一种化典 这个典最好别和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典重合
例如你很喜欢“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这句 然后您就化出来一个《白头吟》众所周知《白头吟》是另一典故 所以你的这首《白头吟》所写的内容就要慎之又慎了 否则是会被贻笑大方的哈
关于咏物诗 我不是很赞同只用一个物体的名字来命名 当然 并不是说不可以用 唐诗里用单字命名的也不是没有的啊
我的观点 主要是因为现代文中还有说明文和散文这些文体 如果你单纯用物体名称来命名 这很容易给人误解 所以象《梅》《竹》《雪》此类名字还是慎用为好
也有的朋友写咏物诗的时候是一咏到底《咏梅》《咏雪》《咏猫》《咏狗》《咏牛》《咏马》......建议您看一下《红楼梦》中的那组《菊花诗》《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菊影》《菊梦》《残菊》
同样是写菊花命题菊花 可以有这样多的角度 这样多的写法 这不单是在拟题上 也是在写作上对思路的拓展哈
最后 清代袁枚曾说:“若是今日所咏”之题目,“明日亦可咏之,此人可赠,他人亦可赠之,便是空腔虚套,陈腐不堪矣。”
这就是另一个高度的问题了 也就是说 你的诗文和题目需要不具有复制性 它独特 独有 独一无二 哪怕你再写也是另外一首不是它 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只能是在写作中慢慢体会 寻找那种属于每首诗自己的独特感哈
近体诗拟题的禁忌
一忌文不对题
这个问题俗称“跑题”考试写跑题作文是要得零分的 所以是个很要命的毛病 曾读过一首名为《问夏》的诗 看了半天最后确定题目和诗文一点关系没有 既没一个问词 也没一个疑问语气 还没一个问号 是一篇写夏景思良人的作品 怎么瞧也没瞧出该作者究竟想问什么 问了什么啊
当时很想建议那位作者去读读《红楼梦》中黛玉的《问菊》:“孤标傲世偕谁隐 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 雁归跫病可相思?”这才是“问” 问得璞玉浑金 问得一气呵成 问得文符其题 否则的话 就如同把王婆的脑袋安放在武松脖子上 令人搞不请楚是什么东西了
二忌不知所云
这是一类比较狠辣的作者 他们专事造词 造完之后令人不知何物也
读过一篇《闲秋》当时看着这个题目觉得很晕 知道有闲居 闲庭 闲心 真就没听过闲秋 看罢诗文 是篇描写秋日闲适心情的诗作 那么叫做《秋日偶得》《秋日闲居》都是可以的 总要比造词强上许多哈
这样的题目不但不利于读者理解诗意 甚至可能失去阅读的兴趣了
三忌 文题失调
这是一种题目所拟大小与诗文不相协调的问题 或是题大文小 或是题小文大 先说题大文小哈
比如写首《咏梅》 结果写的就是桌上瓶里插的那枝梅 那就不如叫《题瓶中梅》了
再比如写雨《临安春雨初霁》《春夜喜雨》哪个都比直接命名为《雨》强得多哈
转述一句我读高中时语文老师的一句话:“当你抓不住一把的时候 你就抓一绺 能把这一绺写好了 就是一篇佳作。”
所以请喜欢写象《咏春》之类大题目的朋友们注意 有些朋友是不具备这种笔力功底的 那么就不如去写一城之春 一时之春一景之春 一隅之春 别做那种夸下海口然后一粒一粒咬芝麻的事哈
至于题小文大 则与上述情况相反 题目拟得过小 无法涵盖诗文内容 题目是《过刘庄》结果张庄 李庄 王庄都在诗里冒出来了 那就不如是《过农庄》的好了
四忌 用现代汉语
这是一个令人极度无语的现象 写首古诗然后用一个现代文的题目 简直滑天下之大稽哈
记得有位广收门徒的诗词先生 他的一名弟子拿着老师的作品四处炫耀
其中有的题目叫做《温馨时刻》《幸福时光》如此为师实在有误人之嫌 这里请大家注意 写古诗词必须学会写文言文 或者懂文言文 必须要用文言文拟题也 否则不伦不类
有位朋友曾问我“文言文之乎者也的 能放题目里吗?”有“之乎者也亦焉哉”字样的可能是文言文也可能不是 但没有这些字的也照样是文言文“落霞与孤鹭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这些句子里没有一个之乎者也 谁又能说它不是文言文 况且 你见过哪位唐人 宋人 元明清人用现代汉语拟题了呢
其实古诗词本身就是文言文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 你会使用特殊方式而不会通用方式 就如同会手语而不会说话一样 无论怎么看都是一种残疾哈
此外再加几句题外话 有些诗词是需要序文的 当仅依靠题目和诗文无法表达清楚文意的时候 那么就做一段序文交代创作背景 创作缘由 创作意图等 以便于读者对作品有更全面的理解 而这段序文是一定要用文言文来写啊
五忌 以诗句为题
看完这句话肯定有朋友会瞪眼睛 怎么没有以诗句为题的情况呢 怎么没有 怎么没有呢?
的确 我承认有这种情况 诸如诗经 乐府里就有以首句为题目的
比如《乌生*子》 《冉冉孤生竹》等 而且词里也有这种现象 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 一方面是年代久远 题目遗失 后人便以首句为题哈
另一方面 在创作乐府或诗经的时候可能真的就以首句为题了 这点咱们现在无从考证的
虽然诗经的创作规则现今难以得知 但填词的要求却是一清二楚 词牌 题目 词句要一应俱全 严谨对待的
至于律诗和绝句 你见过哪位古人用首句或者以其中某一句为题了 如果哪位朋友在《全唐诗》里找到这样的作品 请记得拿来让大家开眼哈
这正如同我们穿衣戴帽 每件衣服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 你总不能把羽绒服穿里边 外面套件绒衫吧
说是把羽绒服当内衣吧不可 既然羽绒服不适合当内衣 那么诗文里的整句也不适合拿出来做律诗绝句的题目啊
六忌 诗词没题目
有诗文没题目就拿出来转 相当于没脑袋的大活人到处乱走的灵异事件哈
题目 题为额 目为眼 是整篇诗作的立意及精华之所在 是读者理解全诗的点睛之笔之处
是引导读者阅读诗词的无形之手 是构成诗文的必要组成部分 你的无题目诗就相当于那断头人了
至于有些词没有题目 那因为是依照词牌本意填写的 比如词牌是《鹊桥仙》内容写的是牛郎织女 那么就不需要再拟题目哈
七忌 千篇一律
要再次引用袁枚先生的一段话:“若是今日所咏”之题目“明日亦可咏之 此人可赠他人亦可赠之 便是空腔虚套 陈腐不堪矣”
现在是春季 如果您愿意打开电脑搜索一下的话 诸如《春怨》《春情》《春愁》《咏春》《早春》之类的题目比比皆是 不管内容如何题目是一模一样的
开句玩笑大家别当真 如果谁说你家孩子跟你邻居长得一样 你肯定会跟他翻脸 那么从你笔下写出来的文字与大家的都一样 是不是也不是一件美事哈
所以就请你在写诗和拟题的时候 寻找出篇与篇之间的差别 在题目上区分开来 例如把《春日》改成《某城春日》《春日于农家之所见》等等
即使不说象不象邻居 你写了十首诗都叫《咏春》自己瞧着不别扭吗 这样的话 我建议你改成组诗 总题目叫《咏春十首》每首诗依次再有各自的题目 如《西湖春月》《泉城春景》《辛卯春日即咏》等
八忌 诗词有题眼无题目
关于这点我曾在拙文《关于近体诗拟题的几点建议》中论述过 每每看到《别》《忆》《思》《怨》《逢》等以题眼代题目的作品时
我的脑海里总忍不住浮现出一个光秃秃大脑袋上只瞪着一颗圆滚滚眼珠子的景象 那感觉是相当非主流哈
大家说《九月初九忆山东兄弟》不比《忆》好吗《送杜少府之任广陵》不比《送》好吗。。。你在家自己怎么写都行但请别拿出来吓人了吧
九忌 诗词滥用题画
题画这两个字不是随意使用的 对于题画诗的写法和用发我曾在拙文《关于题画诗的几点说明》中详细介绍过哈
在这里再次强调 如果叫题画 那么这首诗是要真真正正写在中国画的画作前面的
这里有两个必备要素:一是必须是中国画
二是必须书写在画作前面 写在后面的都不能叫题画 而是叫跋画
要是只看见一幅图片或者照片而写的诗 那只能用“观”“赏”“感”之类的字眼哈
大家谨记 不要闹出笑料
今天的早课就是这些内容,希望友友们都能在每天的学习当中有所收获,收获一份喜悦、收获一份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