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子评诗微刊第184期||【群英点评】第九辑:“群英诗会”第41、42辑作品选评
浣溪沙·秋过东湖
张金英
几树青黄看不真,秋来湖上起氤氲。水天一色未离分。
相问那年谁走过,分明故事又重温。依然绿道净无尘。
包德珍点评:
这首写在武汉的东湖,时间是秋季。上片写湖边景色:“ 几树青黄看不真,秋来湖上起氤氲。水天一色未离分。”由近写向远方,水天一色难分,正是因为湖上起氤氲。下片触景生情:“
相问那年谁走过,分明故事又重温。依然绿道净无尘。”寄情委婉含蓄,是词心活动于情感体验和意绪的流露中,这是无法指实的枨触与万不得己的感受,有时这样感觉未必具有清晰的感情线索,或许忽忧忽喜,乍远乍近,或许思绪纷飞,百转千回,或许突然而来,又莫名而逝。若不循着情感的脉络走,很可能陷于茫然之中。把零乱的思绪,作者却很巧妙的把握在“谁”字上全然铺开,“分明故事”阐述了曾经,也就是说历史以来,有多少人物来过这里,作者用易感易觉的心去创作,又把这易感易觉的心留在词中,等待另一颗易感易觉的心去共鸣,知音者顿时自然会感受到,词心的巨大震撼力,给读者带来无限美感享受。作者一向主张抒情美是含蓄美学(作者有论文),因为追求含蓄,所以形成意境说。作者从不用概念、判断、推理的语言就是逻辑思维的语言,这种语言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有局限性。人的思想感情很复杂,很曲折的,这就是说言不尽意,所以立象可以尽意,达到其旨远。由于作者本身有词理指导,那么会很自如地做到了其言曲而中,其事而隐,窥探物象而运斤。能把外物与情感融合得体,共建意境之美。作者深谙其法,词以境界为最上的,有境界自成高格,这与作者词学修养有关了。
浣溪沙·江城秋晚
张金英
依旧那年江水声,江风两袖夜空清。一轮明月照江城。
黄鹤几番寻故里,虹霓可是画秋屏?新潮拍岸与谁听。
包德珍点评:
上片的景象,将本具柔秀特点,而经词人采择入词,注入主观之情,便构成一种轻柔精美的意象,细致柔情,幽深沉郁之情,正是凭借这些意象组合传达岀来:“依旧那年江水声,江风两袖夜空清。一轮明月照江城”,从而呈现出一种优美的意境。词语即精细,叙写即轻灵,则非大声镗鞳之音,而是悱恻芳菲之调,非以宏阔雄伟取胜,而以深窈幽微为特色。诗人之笔,高山大河,长松怪石。词人之笔,烟波云岫,路柳花垣,乃词之阴柔特色.。上片景致给人以回味。下片“黄鹤几番寻故里,虹霓可是画秋屏?新潮拍岸与谁听。”下片体现了情贵含蓄蕴藉,不以直言而言尽为特点,而以委婉曲折,言尽而意不空,为优长婉曲而有余韵,唯婉转妩媚为善。此作品贵空灵,似可解不可解,以:“新潮拍岸与谁听。”之寄托不确定性,含糊性,其境界带上了朦胧的特点,乃上乘之作。下片对具体景物不细加描摹,而是遗貌取神,融注主观之情,重在写一种感受,增添一层空灵与曲折,耐人寻绎有时却使读者鉴赏外,多一层思考达到清空,不质实。因为词之三境中物境、情境、意境,第三个层次乃是意境了。此首词以运笔轻灵,意在含蓄,已形成意趣,则清远超妙,无尘俗之气,清虚灵动,达到意蕴无穷的魅力。
落 叶
闲人
约得秋来下五更,斑斓满地自含情。
微躯犹有参天志,只待东风好梦成。
包德珍点评:
全诗以第一人称手法,以物传递了情感:“约得秋来下五更,斑斓满地自含情。”主题《落叶》,首句是时间,次句是空间,时间是指物质自身状态的交替序列,具有不间断性,瞬逝性和不逆性。空间指物质形态的并存序列,形状大小、方位、深度。首句写落叶,反映岀时空观念,物之这种全整律动的宇宙意识,也是作者对这种哲理玄思的,富有生命情调的启示。“微躯犹有参天志,只待东风好梦成”世间有句落叶归根之言,这里其意不想归根,大有有志,志在八方之梦想。不难看岀是作者托物而言情之喻也。
题墙头草
胡文汉
天生软骨任西东,不看阴晴只看风。
但使墙头长不倒,左摇右摆我精通。
包德珍点评:
咏物诗,形与神的有机结合是一条至关重要的法则。这首绝句所咏之物墙头草不仅写其形态,是讲究兴会神到。有形无神,只是死物一个。只有形神兼备,方堪称得上品。大凡成功的咏物之作,都能做到形与神的完美结合与统一,做到物与我的浑融一体。可以说,这首咏物诗词中所寻求的,绝不只是物象本身的描绘逼真,而是吟咏者本身的心灵感应。因为作者并非在观赏植物标本,而是企求艺术上的共鸣。“天生软骨任西东,不看阴晴只看风。但使墙头长不倒,左摇右摆我精通。”这就是“感兴”和“移情”,就好比古诗黄巢的《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首诗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咏物喻志之作,写得豪壮刚健,明快质朴,洋溢着一股不凡的气势。然本诗作者写出物之特性,则喻其一种没个性的随风倒的、随波逐流、看风行事的现象,写得逼真,是首讽喻佳作,语言看似随和,但绵里藏针,极耐回味。
落 叶
诗墨长河
西风落木到乡关,别过枝头永不还。
化作尘埃归沃土,情怀依旧在苍山。
包德珍点评:
这首诗感情变化的特点就是:平缓、高潮、平缓、更高潮。错落有致,极具感染力。“西风落木到乡关,别过枝头永不还。化作尘埃归沃土,情怀依旧在苍山。”首句写落木到乡关,平缓叙述,第二句“永不还”掀起了一个高潮。转句“归沃土”又是平稳叙述,结句“依旧在苍山”使诗中的情怀到了更高潮。在绝句中,大部分是由于体裁的特殊原因,先抑后扬,层层推进的手法比较多。而先扬后抑的手法用得似乎比较少。这首绝句,所说的波澜,不仅仅指感情的起伏波荡,也含有文字的色彩、声调的交互转换,用了虚字强化了气氛:“到、永,归、在”场面的感觉变化,动静之间的相互转化等等来实现作品跌荡起伏的效果,好手法。
忆儿时放学捡树叶
仪述忠
三两成群背篓多,萧萧落叶舞婆娑。
斑斓总在秋霜后,拾起童年串串歌。
包德珍点评:
这首绝句以趣胜,明代袁宏道说:“诗以趣为主。”清代黄周星说:“今人遇情境之可喜者,辄曰:“有趣,有趣,则一切语言文字,未有无趣而可感人者。”由此可见,诗人作诗讲究诗趣。“三两成群背篓多,萧萧落叶舞婆娑。”点题儿时捡树叶之形象,第二句的趣味,用音乐舞蹈,比喻叶子随风状。“斑斓总在秋霜后,拾起童年串串歌。”又是趣语,清朗开心。利用音乐起舞歌唱,完成全诗意境的展现,产生知觉的振动频率,引起读者视觉,听觉。听觉具有时间上的流动生(童年串串歌),来拔动人们的感应心弦,体验诗与歌舞联系。“舞婆娑”已有音乐节奏感,“串串歌”同样用诗的文字,传递一种音符感,直接的激化读者听觉与视觉器官的开展,所以用了童趣手法,呈现儿童活泼可爱的形象,表现得维妙维肖。
谒苏小小墓
王平
小小墓前思绪多,一堤烟雨柳婆娑。
当年多少痴情泪,化作西湖万顷波。
包德珍点评:
第一句作者就开门见山,点岀了到墓前的心绪,写到“多”,为什么多,苏小小才活到十九岁,这一生如同:“一堤烟雨柳婆娑”比作柳。苏小小本出身在一个富足的商贾家庭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父母很早地就离开了苏小小,家庭中落,苏小小不得不依仗着自己的乳母过活。后来苏小小为了生计,成为了一名歌妓。但是苏小小没有因为自己的境况就随意放弃自己,与世俗同流合污,在唱曲的同时,又学习诗词歌赋,文学才华颇高。不仅如此,苏小小还制作了一架属于自己的油壁车,游玩于山水之间,可见苏小小也是一个坦荡之人。“当年多少痴情泪,化作西湖万顷波。”苏小小通晓诗词歌赋,被后来的很多文人们记载在诗词作品中,就是因为这样的一个不可多得的佳人,导致很多文人志士都倾倒在苏小小的石榴裙之下,很多人都想要娶苏小小。但是苏小小全都拒绝了。最终心中所爱之人又另娶,痴情的苏小小终生没嫁,所以作者第二联是所咏人物写照是极贴切又感人,而格调深沉,意境苍凉,极耐回味的一首小绝。
梦琼台
傲啸客
此生梦影在琼台,立尽斜阳未见开。
有所思时情趣减,不经意处美人来。
落魂难掩风流韵,跋浪方知国事哀。
弹剑高呼看我也,蓬瀛万点又何哉?
包德珍点评:
琼台有三解:一作“璚臺”,相传为桀纣所建的玉台。二指玉饰的楼台,亦泛指华丽的楼台。三是山峰名,在浙江省天台县天台山西北。作者没有明点那个琼台,从一,二联看似指第三个琼台。宋·范仲淹
《送虎丘长老》诗:“暂向天臺参众真, 虎丘风月远随身。琼臺肯便长栖去,无限人间未度人。” 从这首诗中反映出作者诗中:“此生梦影在琼台,立尽斜阳未见开。”“未见开”呼应了“未度人,”作者又写道当他有所思时情趣减,是谦词了。不经意间看见了范仲淹题诗,“美人来”古人常常将诗词比作美人。第一、二联非常自然吐出梦游之状。第三联有拓开想象之意,大有桀纣所建之玉台内涵:“落魂难掩风流韵,跋浪方知国事哀。”当然也有范仲淹之传下来佳句之元素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首好诗能够将自己感想蕴涵于营造的意象之中,不求壮势,有此骏健,正不易得。结联“弹剑高呼看我也,”融入个性。“蓬瀛万点又何哉。”此句出自宋代赵葵《上元》“翡翠帘开舞袖轻,寒星万点下蓬瀛。清尊对月酌不已,也向蓬窗坐到明。”作者大发感慨,我读过作者许多诗词,独具风格,大气豪爽,他自己开玩笑说自己在吹牛,其实从笑谈中,便读懂一个人了。此人生活极乐观,无忧无虑,这正是诗学滋养了他,他已与诗结为挚交了。
2020、11、11
送大学同学
曾继全
情深生极目,车远入斜晖。
心似万千叶,随君一路飞。
傅占魁点评:
送别是人类永恒的情景,是诗中古老的题材。“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似乎已把送别的真情美景已然写尽。但该诗又豁然刷新了送别的意境。四句二十字,字字扣紧情深二字。情由心生。由于情深,不舍离去,故生出极限的目力;由于情深,久久远望,一直望到同学的车子没入天际的斜晖。直到看不见了,心随车去,整个人宛若虚空一般,幻化出万千的叶子,一路追随着友人纷飞而去。这是多么新奇的想象!
全诗意境纯净,而意脉清晣,如同口语,畅达如流。
牵牛花
陈业秀
小小牵牛院里栽,攀篱附树上窗台。
不甘独处埋春色,总想追云笑口开。
傅占魁点评:
历来写牵牛花,贬意甚多。该诗虽亦有攀篱附树的贬义,但转结不落窠臼。小小的牵牛花柔弱无骨,在小小的庭院里,更受生存环境的限制,唯有借助篱树等客观物体的力量,才能上到窗台,开阔视野。如仅此一二句,并无特别之处。但转句不甘独处埋春色,让我们眼睛一亮,感觉牵牛花虽小,却有不甘平庸的大志!世间万物无论大小,都是平等的。自有生命的春色,生命的追求,生命的快乐!好一个总想追云笑口开。正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只要孜孜不倦地努力,牵牛花借助他物之力,亦可显示生命的亮丽,又有什么可以苛责的呢!这只是写牵牛花吗?显然更是写人。人与花,合为一体。
在手法上,先实后虚,实中涵虚,虚中蕴实;象中有意,意中有象。先赋法后拟人,切合咏物即离之道。
月夜伏案寄意
包德珍
一字迟迟下,银毫动小巢。
松梅知遇访,风月悟来交。
有酒缘谁醉,无文岂可捎。
孤灯秋夜里,梦境却难抛。
傅占魁点评:
该诗写月夜伏案构思的情景,宛然在目,又迷离恍惝。诗从一字迟迟下的特写状态起笔,小小银毫,调动了心巢所有的积累,真可谓搜尽奇峰打草稿,访松梅高洁之知己,以自然风月为至交。沉醉于杜康的缘分,在秋夜的荧荧孤灯下,如梦如幻,何以割舍,爱之难抛。一种献身诗美的忘我之境,真切动人!非亲身体验者难达!
浣溪沙·秋过东湖
张金英
几树青黄看不真,秋来湖上起氤氲。水天一色未离分。
相问那年谁走过,分明故事又重温。依然绿道净无尘。
傅占魁点评:
这首《浣溪沙·秋过东湖》的小令,如一幅水墨画横铺眼前,笔法简洁而意韵深厚。上片写东湖远景,深秋叶落,又在远处,故言几树青黄看不真。加上秋日多雾,烟云水气,一片迷蒙氤氲。目极之处,水天浑融一色,已然分割不开,表达非常到位。下片写近景,而从天际之空间,转换为相问那年谁走过的时间,笔势的流动如水之自然。一问一答,富于张力。依然绿道净无尘。这既是自然的绿道,也是心灵的绿道,好一句佳结!全词景句亦情句,情亦景也。水天相接,情景相融,诗笔如画,简要勾勒,意境疏朗。
梦境有忆
包德珍
因何卧塌常多幻,异景皆从一枕生。
叶衬花香随叶落,尘随路远伴尘行。
得于淡处偏难悟,寻到真时总不清。
过了江桥回首望,流云仍在岭尖横。
赵宝海点评:
此包德珍先生之《梦境有忆》,乃感悟人生之作,过来人之语,炉火纯青,透视了人生的种种
。“叶衬花香随叶落,尘随路远伴尘行。得于淡处偏难悟,寻到真时总不清。”陪衬于花的香气,浓而且美,亦难免随花凋落;道路长长征尘多多,遭人唾弃却对你陪伴不离不弃,善恶皆为师,无阻力无障碍,难砥砺心剑也。平淡中就有大道理,时时驻于斯,处处不认知。待到感悟到真正的东西时,却已经历尽沧桑铭心刻骨了,非说不清也,是身心坦然难得糊涂也。于常常处豁然悟出常常之非寻常,亦是常常也。“过了江桥回首望,流云仍在岭尖横。”过来人回头望,白云叆叇,山径嵯峨,坦然一笑,任其苍茫九派,风生水起,一如既往的又前行了。题目和开篇托梦为诗非真梦,是非梦之梦,是甚清醒时的善巧方便也。
秋 深
田子
小径没幽林,无人寂寞侵。
斜阳窥叶落,不忍入秋深。
赵宝海点评:
田子五绝《秋深》起、承两句,寥寥十个字营造了幽深、寂寥、落寞的环境,之于全诗却铺垫恰当,而后顺利引出转句中“斜阳”的同情心,著一“窥”字,足见“斜阳”的复杂心情,时序循环,季节更换,是规律使然,无法抗拒,不愿意接受,却不得不接受。诗人拟人化的“斜阳”,深知此理,由于同情甚或是爱,它不忍心秋色越来越晚,越晚越老,很快就会被冬天接替,惆怅纠结如诗人,虽如此亦无可奈何也。此情此理为常,以诗语倾诉便彰显了诗歌的艺术之美。
秋 山
雷胜龙
远山多倦意,草木已疏黄。
烈烈西风紧,谁人不卸妆。
赵宝海点评:
“谁人不卸妆”是个巧妙的暗喻,把花草树木比喻、拟人成为有生命的状态,是深层次的关于哲学的思考:面对规律,谁个能逃脱得了呢!全诗紧紧围绕“秋”字措词寄意,有序而又集中,由草木疏黄、西风烈烈的铺垫,自然转到“谁人不卸妆”的思辨,予人以警示和启迪。
秋 叶
黄泽良
从春绿到秋,红了却生愁。
纵被风相中,高飞岂自由。
赵宝海点评:
黄泽良五绝《秋叶》流畅自然的字句,宛若脱口而出,一唱三叹,婉转跌宕,层层递进,次第分明,其形象蕴含的哲理,足以警醒梦寐。
日月湾看冲浪
王健强
潮怒欲何求,云涛不肯休。
冲天飞作燕,惊落海门秋。
赵宝海点评:
浪、潮、涛乃水的三种动态,题目和正文连镜推出,以“求”“休”“冲”“飞”等动词特写动态,而后迅速地把动态的水,从态势和精神的角度,拟喻为海燕,且在惊涛骇浪间搏击,海门之秋为之惊落,气势何其磅礴!大自然本有的力量,运动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惊落的岂止是“海门秋”?
湖 光
章剑钧
湖光无意起波澜,寥落秋山映更寒。
一片汀芦头似雪,隔塘与我正相看。
赵宝海点评:
七绝《湖光》的诗意仿若一幅关于秋天的山水画,正在眼前次第展开,由湖、山之大,到汀芦似雪之小,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进而到隔塘与秋景互相欣赏的人,大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遗绪,其爱之大,其量之雅,乃有自然和人的融合,彼此和谐共处,回归本真的情怀堪可品味。诗人平静写来,淡定自信,似无技巧,而技巧恰在其中。
包德珍简介
包德珍,女,满族,1940年12月生。系中华诗词学会第二届理事、中华诗词论坛坛主、中华诗词网络学院导师、中华诗词学会研修班导师、海南省诗词学会名誉会长。2015年荣获《诗词中国》最具影响力诗人奖,2015年度获中华诗词论坛优秀管理员奖,2016年获中华诗词论坛特别贡献奖。
傅占魁简介
傅占魁,字岭梅,当代诗人、诗论家、共生文化学人、中华诗词学会教培中心高级研修班导师。1947年1月生于湖南桃江一诗书世家,祖籍江西修水,大学中文系毕业。幼承父母严教,深受中华文化经典滋养。曾任知青、编辑、公务员,长期任教高中文史、大学古典文学、美学。毕生驰爱于美,潜心于善,求索于真,道法自然,共生融合,诗重境界、风骨、意象、气象,爱和忧患是诗的灵魂。主编并编审《中华当代词综》《傅氏古今诗联选》等多部大型选本,多次任全囯诗词大奖赛评委。著有《梦泽集》《衔石集》《衔石斋诗词选》,与人编著《中华诗词普及教程》等多种。
赵宝海简介
赵宝海,笔名青山生翅膀。1961年5月生于黑龙江绥化,祖籍山东德平。始终工作在北大荒,职称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子曰诗社常务理事。作品散见《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光明日报》《诗潮》《诗林》等报刊,出版诗、文集《古韵新风•赵宝海作品集》《杯中山水》《云至堂集》《史志文稿》等十馀部。多次获全国诗词奖;有作品勒石于陕西黄帝陵等地。
【云帆诗鉴】云帆诗会2020年第50期作品选评
望月
王惠维
一样心情两处人,清光满地思纷纷。
桂花树上如垂索,攀入蟾宫去望君。
【刘能英简评】起的平,承的顺。假设句转折,平地起波澜,吊足读者胃口。结句顺势而为,以事作结,点出诗旨。稍嫌不足的是,结句的“望”字,一是重题,二是不精准。望君,于地上犹可望也,何必辛苦攀入蟾宫呢?
游子吟
杜明新
晓星似觉北风寒,工地谁怜衣尚单。
昨夜梦魂悲白发,不知几度倚门看?
【刘能英简评】个人感觉一二句之间不论是语意还是逻辑,稍缺勾连。但三四句读来引人共鸣,心有戚戚。
菩萨蛮•梅店水库晚归
曹国祥(武汉)
湖边独坐晴光好,芦花阵里寒烟袅。入夕晚归舟,山青螺黛浮。
村边溪上月,夜静银辉雪。诗意有闲馀,空林栖鹧鸪。
【刘能英简评】古意浓浓,画面感较强,但移步换景时,稍觉有点乱。取景多有重复:如湖边、村边、芦花阵里,溪上等。最后一句,时间已经是“夜静”,空林栖鹧鸪是看不到的,视觉受限时,可启用听觉。
段维点评
吊独上景阳冈之武松
向志平
偏不信邪过景阳,英雄借酒露刚肠。
缘何今世途多虎,只为都头早下岗。
【段维点评】言在此而意在彼。虽然讽喻之意昭然,却因出自比兴并不显得那么直露。我对押韵从不苛求,但“岗”字涉及正音问题,故提出来讨论。“岗”字平水韵只有平声,但“下岗”一词却是当代产物,其中“岗”读上声。那么结句的“岗”字该怎么读呢?
与东遨兄饮葛勇山居同和原韵
陈仁德
九天忽尔雾霾开,为有清风过岭来。
陌上难逢诗酒客,眼前疑是凤凰台。
紫霞绚烂真如画,玉露凋伤不必哀。
夜半披衣犹对坐,燃灯篱畔更倾杯。
【段维点评】这首七律类似于老杜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章法,即以时间先后连缀,一气呵成。中二联甚是雅致,化典无痕;尾联画面清寂而热闹,尽显诗人性情。
菩萨蛮•梅店水库晚归
曹国祥
湖边独坐晴光好,芦花阵里寒烟袅。入夕晚归舟,山青螺黛浮。
村边溪上月,夜静银辉雪。诗意有闲馀,空林栖鹧鸪。
【段维点评】上阙首句实写“晴光好”,其后皆以虚写补缀之,形成“逆提顿”笔法;下阕转写夜景,第三句亦是实写,其余三句皆为虚写,与前后句可构成“正提顿”笔法。然“诗意有闲余”是否hold住前后句子,尚可斟酌。
抱朴书生点评
动车赴沿途见大片大棚得句
梁孝平(山东)
虽入冬来不歇耕,一张白膜布纵横。
农家计智教人服,租赁春天种大棚。
【抱朴书生点评】春天可租赁乎?诗家语自是无所不可。有此意趣足矣!
立冬后一日过渝州天许山居步玉
忆雪堂
料得庄门早已开,黄花谢后我方来。
篱边采豆夸园艺,月下谈天坐井台。
生活自珍今日好,江山不替外人哀。
二三知己时相约,管领清风酒一杯。
【抱朴书生点评】郑板桥有联语: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余以为领异标新易,删繁就简难。熊公此作有清欢之味极简之美。
西江月·我
张小红
人去但随缘灭,春来静候花开。独来独往独安排,独坐独行自在。
杯底偶寻微醉,书中每羡高才。有时爽朗有时呆,脾气些些古怪。
【抱朴书生点评】小红词朴素大方,却白而不浅,其用语之功夫常人不及也,于此作可窥一斑。
评家简介以年齿为序
抱朴书生简介
高石春,自号抱朴书生,云帆诗友会顾问。
段维简介
段维,1964年生,湖北英山人,法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兼任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心潮诗词》评论双月刊主编。
刘能英简介
刘能英,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驻会签约作家,鲁院第22届高研班学员,《大地文学》编辑。获《诗刊》2014年度青年诗人奖、第六届中华宝石文学奖,诗联作品多处勒石刻碑。取得四项全国注册执业资格证。著诗词选集《长安行》《大都行》、合集《行行重行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