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微塾】格律诗创作之合掌、格律诗的写作要点、【诗词学堂】绝句创作之句法
(2020-11-12 11:27:16)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诗词知识 |
【诗词微塾】格律诗创作之合掌 诗摘词选
所谓合掌,说的是对仗中出句与对句词语相同、相近或内容相似。有人还善意地为如何判断合掌总结了窍门:出句与对句可以合二而一者即为合掌;出句与对句词语可以互换者即为合掌。
避免对仗句合掌的有效方法有四:
一是使用流水对。
流水对又名串对,出句与对句各是一意,两句一气贯通,如行云流水,下句是上句意思的继续和补充。杜甫《咏怀古迹》:“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写昭君离汉入胡,后又魂归故里。出句写生前,对句写死后。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两句两事,时间一前一后,江防破而国亡。杜、刘句均属因果句式。故流水对一般不可能合掌。
二是使用遮表对。
遮表一词出自刘熙载《艺概诗概》:或前遮后表,或前表后遮;表谓如此,遮谓不如彼。古代诗人中温庭筠《经李徵君故居》:“一院落花无客醉,五更残月有莺啼。”“无客醉”“有莺啼”是前遮后表。李商隐《苏武庙》:“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非”与“是”相对,也是前遮后表。遮表对一般不合掌,因上下两句各为一意,故两句主词一般不相同。如前例杜诗“弟”与“家”,温诗“客”与“莺”,李诗“楼台”与“冠剑”。又如今人王在德《维山》:“石涧有情还绕护,岚烟无意自缝裁。”(前表后遮);贾来发《回乡》:“瓦草无声攀弃舍,树桩有意秀年轮。(前遮后表)。还有本人的《宜昌车溪游》:“无歌不踏龙门阵,有月还窥吊脚楼。”及《前进新村赏景》:“烂木桥头无烂木,真观庙畔有真观。”均属遮表对,故使用遮表对不合掌。
三是使用邻类对。
邻类对又称并肩对,就是景物对景物、人事对人事,名词同类或同小类相对。杜甫《登楼》:“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同写自己老病孤苦,“万里”与“百年”相对,上句从地域着想,下句从时间着笔。又如许浑《咸阳城东楼》:“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同小类名词相对,而“日沉阁”与“风满楼”意象大异,一静态一动态。所以邻类对仗句中比肩相对,是比较容易避开合掌的。
四是句中自对。
自对有两种:一种是一词二字自对,联合结构,如“宫殿”、“疾病”、“教育”(同义)。“古今”、“成败”、“南北”(反义)。连绵字如“翡翠”、“依稀”、“萧疏”视同二字自对的联合结构。另一种是句中二词自对,二词本身可以为非联合结构。有了自对,就可以宽对,不必词性相同和词类相近。如王维《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这是句中二词自对,“城上”可对“屋里”,“东家”可对“西邻”。自对容易避开合掌,而且还可算工对,何乐而不为。
所谓诗词的三贵,是针对练意而言的。古人对作诗的练意提出了三个要领,即:贵约、贵新、贵深。所谓贵约,是要简明扼要,做到一诗一个中心;所谓贵新,是说立意要有新意,尽可能从某个侧面反映自身特色,要尽可能地发挥想象,要有奇思妙想,有些看似不合逻辑,但在情理之中的想象要大胆运用;所谓贵深,是指应注意言情、言理,俱是至情至理,感人至深。即便咏物,也应做到色调鲜明,生动形象。
格律诗的写作要点 醉月诗苑
一是要把握好七律的结构。
七律的组成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可以把它写成四副对联,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也可以按格律要求对仗中间两联,如李商隐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也可以只对一联的,如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是要会谋篇布局。
首联。可以随便起,但要定基调,如李颀《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起比较随意,但要给全篇定下一个基调:是欢快、苍凉、悲壮,还是忧伤的。
如李颀这首《送魏万之京》写离情,起就比较忧伤,一个“离”字定下基调;又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也是如此;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起就很欢快。
祖咏的《望蓟门》:“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起以一个“惊”字定下全篇基调。记住:首联是定基调的一联。
颔联,如果说,首联像一个泉眼,那么,颔联就是要让水流出来。
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起承气脉很完满。
李颀《送魏万之京》的“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也是一路下来。记住:颔联是有担当的一联。
颈联,要丰满而有内涵,有力。
杜甫的《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时间、空间、声音、影像,处处精雕细琢,叹为观止。
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下就把情绪调动起来。最好是在颔联用力,这样重心较稳。
颈联用力的例子,如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从三顾茅庐,到辅佐完刘备、刘禅,几乎把诸葛亮的一生都装在这一联。
在这一联用典的例子,比如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第三联用这个典故是与宋玉有关的。他隐括了宋玉《高唐赋》的内容又揉合了自己的想法,使这一联丰满起来。记住:颈联是有故事的一联。
尾联,要收束有力有味。戛然而止、馀音绕梁皆可。但忌拖泥带水。
杜甫的“长使英雄泪满襟”、“舟人指点到今疑”,李颀的“空令岁月易蹉跎”,崔颢的“烟波江上使人愁”,都是不管前面多么伤感,到这里一句说完。记住:尾联是关闸门的一联。
三是要避免平头
例一
孤城雨脚暮云平,不觉鱼龙自满庭。
讬命已甘同木偶,置身端亦似赢甁。
浮家却羡鸱夷子,弄月常忧太白星。
当日乘槎便仙去,故人应罪曲江灵。
——韩元吉《记建安大水》
纪昀评曰:“中四句平头,碍格。”
例二: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高适《送王李二少府贬潭峡》
沈德潜指出:“连用四地名,究非律诗所宜。”(《唐诗别裁集》)。纪昀也评论说:“平列四地名,究为碍格,前人已议之”(《瀛奎律髓汇编》)。
从上面例句从中我们能够看出四平头有以下共同点:
第一,都指两对仗联诗句的开头两字;
第二,起码两联四句;
第三,都是名词,或者偏正式结构,或者省略主语的主谓结构短语,一般在句首作主语;
必须强调的是,上述所说的“平头”是清代的诗人学者借用了南朝“四声八病”里“平头”一词,但词义绝非指声律瑕疵,而专指遣词造句的毛病。
准确地讲,是指律诗四联,特别是颔联、颈联四句开头第一个音步的字(词)都使用了名词,特别是工对名词,从而形成词性一致,意义重叠。七律的基本音步为“4-3”,音步细分可拆为“2-2-3”,开头前两个字为一个音步,节奏的重心在第二个字上,所以一般以第二字来作为标准来判断是否犯平头的依据。
四是要避免上尾
“上尾”是指在近体诗声律上犯双声之病。凡出上句尾字与下句尾字,或第一句尾字与第三句尾字为双声,则犯“上尾”。在《平水韵》中,汉字共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律诗的出句句脚最好“四声递用”:
首句入韵的,四个出句的句脚“平、上、去、入”俱全;
首句不入韵的,“上、去、入”俱全,而且还要避开相邻两联的出句句脚声调相同。据王力教授考据,杜老多数律诗的出句句脚上去入俱全。
律诗虽然在原则上不必考虑句中各仄声字的上去入三声,但“一句之中,四声递用”乃是艺术的最高峰。譬如:
杜甫的《曲江》
一片飞花减却春(平),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上),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去),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入),何用浮名绊此身。
《曲江》一诗,我们不难发现,白脚句都是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来安排的。也就是所谓的“四声递用”。
毛泽东的近体诗很讲究声律,他的多数律诗的出句韵脚,四声交递:
红军不怕远征难(平),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去),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岩暖(上),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入),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是要避免合掌
所谓合掌,说的是对仗中出句与对句词语相同、相近或内容相似。有人还善意地为如何判断合掌总结了窍门:出句与对句可以合二而一者即为合掌;出句与对句词语可以互换者即为合掌。
【诗词学堂】绝句创作之句法 诗评万象
徐夤《雅道机要》云:“句者,拘也。或三字、五字、七字,皆约情实之事。”诗有三般句:一曰自然句;二曰容易句;三曰苦求句。命题属意,如有神助,归于自然也;命题率意,遂成一章,归于容易也;命题用意,求之不得,归于苦求也。(白居易: 诗格)。
自然句如: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敬亭独坐);
容易句如: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河满子);
苦求句如:香死博山炉,烟生白门柳(徐凝:杨叛儿)。
十字句法(十四字句法):“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其是一意完全浑成,故谓之十字句。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此句法亦称十四字句。
琢对句法:西还—元稹:“悠悠洛阳梦,郁郁灞陵树。落日正西归,逢君又东去。”四句而琢对成两联,全诗无单句。
当对句法:送李侍郎赴常州—贾至:“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雪晴对云散,楚水对吴山,当对句法是也。
呼应句法:燕子楼—白居易:“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上下句关联密切,一呼一应。如:“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错综句法:壬戌五月与和叔同游齐安—王安石“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它日玉堂挥翰手,芳时同此赋林垧。”老杜云:'红稻啄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舒王云:'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郑谷云:'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以事不错综,则不成文章。若平直叙之,则曰:'鹦鹉啄残红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以'红稻’于上,以'凤凰’于下者,错综之也。言'缲成’则知白雪为丝,言'割尽’则知黄云为麦也。秦少游得其意,特发奇语春作睡足轩则曰:'长年尤患百端慵,开斥僧坊颇有功。地彻蔽亏僧界静,人除荒秽玉奁空。青天并入挥毫里,白鸟时来隐儿中。最是人间佳绝处,梦残风铁响丁东。’
影略句法:落叶—郑谷:“返蚁难寻穴,归禽易见窠。满廊僧不厌,一个俗嫌多。”句中未及雕零飘堕之意;但人一见之,自然知为落叶。
绝弦句法:送张道者—贾岛:“新岁抱琴何处去,洛阳三十六峰西。生来未识山人面,不得一听乌夜啼。”其诗语似断绝而意存,如弦绝而意终在。
问答句法: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此种句法,乃是将所欲表达之意念,以疑问之语气显示出来,使诗文激起波澜,以引起读者注意,并给与读者悬想之空间。至于有无答案则非关紧要,或者答非所问而将语意荡开,给予读者更广阔之欣赏范围。
比物句法:书事—王维:“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诗含其不尽之意,所谓不带声色也。比物以意,而不指言一物,谓之象外句。如无可上人诗曰:'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是落叶比雨声也。又曰:'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是微阳比远烧也。用事琢句,妙在言其用面不言其名耳。
古意句法:汾上惊秋—苏颋:“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句中无斧凿,直承魏晋六朝之风,古意昂然。
扇对句法:唐人佚句—无名氏:“去年花下流连饮,暖日夭桃莺乱啼。今日江边容易别,淡烟衰草马频嘶。”此即第一句与第三句相对,而第二句与第四句相对。
叠语句法: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山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用叠语强化情景,以托起诗意。
直书句法:忆扬州—徐凝:“萧娘脸下难胜泪,桃叶眉头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杨州。”此类句法多为议论,品评和描述。
我为诗狂老师诗词讲座 醉月诗苑
正体和变体
(一)正体和变体,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大家在读宋词时,有时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两首词的词牌一样,但是字数、句数、句读、押韵等方面却不完全相同,这是因为词牌有正体和变体之分。下面我们以《卜算子》为例来进行分析:
《卜算子》四十四字 双调。别名:《缺月挂疏桐》《百尺楼》《楚天遥》《眉峰碧》等
正体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例1:《卜算子》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例2:《卜算子·咏梅》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例3:《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
变体一
下阕首句变“仄仄平平仄”,四十四字
例:《卜算子》宋·严蕊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变体二
首句变“平平仄仄平”,四十四字
例:《卜算子》宋·杨冠清
苍生喘未苏,贾笔论孤愤。文采风流今尚存,毫发无遗恨。
凄恻近长沙,地僻秋将尽。长使英雄泪满襟,天意高难问。
变体三
上下阕首句变“仄仄平平仄”,四十四字
例:《卜算子》宋·石孝友
见也如何暮,别也如何遽。别也应难见也难,后会无凭据。
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住也应难去也难,此际难分付。
变体四
下阕末句变“仄仄仄,平平仄”,四十五字
例:李之仪《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注:“长江头”的“长”字未拘格律。因为前后两句都要用“长江”才能更好表达意境,就只好破例了!
变体五
上阕首句变“平平仄仄平”下阕首句变“仄仄平平仄”,末句变成“平仄仄,平平仄”,四十五字。
例:《卜算子》宋·徐俯
天生百种愁,挂在斜阳树。绿叶阴阴自得春,草满莺啼处。
不见凌波步,空忆如簧语。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
变体六
上阕首句变“平平仄仄平”下阕首句变“仄仄平平仄”,上下阕末句变成“仄平仄,平平仄”。四十六字
例:《卜算子》宋·杜安世
尊前歌一曲,歌里千重意。才欲歌时泪已流,恨应更、多于泪。
试问缘何事?不语如痴醉。我亦情多不忍闻,怕和我、成憔悴。
变体七
上下阕首句变“仄仄平平仄” 上阕末句“仄仄仄,平平仄”,下阕末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四十七字
例:《眉峰碧》宋·无名氏
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隻!
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综述:上下阕首句可以换“(仄)仄平平仄”,并入韵;或者用“平平仄仄平”。上下阕末句可以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在《眉峰碧》里,下阕末句变成了“平平仄仄平平仄”。除掉《眉峰碧》以外,44~46字体总共变化组合为36种。据《唐宋词学大辞典》,《卜算子》有变体30余种。此仅举七种变体。但是众多的体,只有一种使用最多,便成了正体!
正体和变体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使它们共有一个词牌名,又有不同之处,区别成许多变体,还生成一些别名。
(二)同调异名
同样一个词牌,可以有不同的名称,《忆江南》又名《望江南》《江南好》《春去也》《望江楼》《梦江南》《望江梅》等。《菩萨蛮》又名《子夜歌》《重叠金》《梅花句》等。《卜算子》又名《缺月挂疏桐》《百尺楼》《楚天遥》《眉峰碧》等。
贺铸是一个比较喜欢新创别名的词人,很多词牌的多数别名都是贺铸创造的!这反而给读者带来不少麻烦。这种做法不足取,我们写词时,最好用正名,不要用别名!有人喜欢用别名,借以炫耀自己知识渊博,不足取!
(三)同名异调
还有一种情况,两首词的词牌名一样,可是格式迥然不同!这属于同名异调。例如:《如梦令》和《阮郎归》都有一个别名叫《宴桃源》;《浪淘沙》和《谢池春》都有一个别名叫《卖花声》。这样的情况还有许多。
词的平仄规律
词的平仄句法是有规律的,但是又比律诗复杂许多。下面我们来仔细讲解。
(一)“句”与“豆”
词的句法里有“句”和“豆(读)”。句,大家都不难理解。豆是什么呢?它是词的特点之一。
1、一字豆
前面介绍词谱时,有的句子是上一下四,这第一个字就是一字豆!这种五字句相当于一字豆加上一个四字句,和律诗中的律句是不一样的。例如:辛弃疾《沁园春》“正惊湍直下”应该读成“正——惊湍直下”而不能读成“正惊——湍直下”。一字豆常用仄声,仄声中又常用去声,很少用平声。
2、三字豆
还有的句子是上三下四、上三下五、上三下六等等。例如:《满江红》“凭栏处、潇潇雨歇。”就是上三下四,前三字就是三字豆!不能读成“凭栏——处潇——潇雨歇。”三字豆常用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少用平仄平,禁止用平平平!切记!
(二)律句和拗句;1~11字句的规律。
介绍诗律时我们谈论过律诗的句子有律句和拗句之分,同样,词的句子也有律句和拗句之分。而且有许多相似点,此外,词的拗句还可以细分为常见拗句、少见拗句和罕见拗句!
常见拗句使用频率高,接近某些律句。少见拗句频率低,一般不用,特殊情况下可以使用。罕见拗句很罕见,往往见于少见词牌(特别是长调),而且是该词调的特征性句子!
下面我们根据句的字数来分别介绍:
1、一字句
律句:平 仄
一字句很罕见,《十六字令》的第一句是一字句“平。”《钗头凤》上下阕末句可以看作叠用的三个一字句“仄、仄、仄。”除此以外,没有见到一字句。
2、二字句
律句:平平、平仄。少见拗句:仄仄。罕见拗句:仄平
“平平”、“平仄”常用,往往要入韵。而“仄仄”很少见,“仄平”更罕见!
(1)用“平平”的例如《南乡子》上下阕第四句: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2)用“平仄”的例如《如梦令》第五、六句,而且常用叠句:
《如梦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有些词调下阕首句是五字句或六字句,可以拆成2+3或2+4的句式。这时的二字句必须入韵!例如:
《满庭芳》下阕首句“平平平仄仄”可以变成“平平,平仄仄。”
《霜天晓角》下阕首句“(平)平平仄仄”可以变成“(平)仄、平仄仄。”“仄仄”也见于这句。
《沁园春》下阕首句可以变成“平平,(仄)仄平平。”
3、三字句
律句: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常见拗句:仄仄仄、仄平仄。少见拗句:平仄平、平平平
(1)律句如果单独使用,往往不用“仄仄平”。“平平仄”和“平仄仄”往往可以变通。
(2)拗句“仄平仄”往往可以替换“平(仄)仄”。“仄仄仄”往往可以用“仄平仄”、“平仄仄”等变通。
(3)“平仄平”、“平平平”较少见,《长相思》上下阕首句可以用。
例如:林逋《长相思》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4)两个三字句组合,常见的有:
平仄仄,仄平平。《捣练子》、《渔父》、《鹧鸪天》等。在小令里,这种格式非常严格,不能变通。在长调里,前句前2字往往可平可仄。切记:后句第二字不能用仄!
仄平平,平仄仄。《苏幕遮》、《祝英台近》等。
(仄)(仄)仄,(仄)平仄。《相见欢》、《满江红》等。
仄平平,仄平平。《江城子》。
仄仄平,仄仄平。《长相思》。
(5)三个、四个三字句组合。常见的有: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诉衷情》
(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水调歌头》、《六州歌头》
一字豆领四个三字句,如《六州歌头》下阕首句: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4、四字句
律句:(平)平(仄)仄(含: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含:平仄平平)
常见拗句: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
少见拗句: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
罕见拗句: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
5、五字句
(1)律句:(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常见拗句: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与律诗不同,在词里本句第一字有时是可以用仄的)、(仄)仄仄平仄。
少见拗句:(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罕见拗句:其它组合的五字句都是罕见拗句!(上一下四的五字句除外)。
(2)五字句(上一下四)首字多用仄,很少用平声。后四字同四字句,常用律句,少用常见拗句,其它极罕见(没有见到)。
(3)注意:五字句律句和上一下四句有时可以互换,但是可平可仄字的位置要相应变化,
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上一下四)←→(仄)仄仄平平
例如:《摸鱼儿》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且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休去倚危栏是上二下三“(仄)仄仄平平”,但一般都是上一下四“仄(仄)仄平平”,辛弃疾另两首也是上一下四。)
6、六字句
可以看作二字句加四字句或四字句加二字句。
(1)律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六字句是四字句的扩展,它也和四字句一样,有所谓的“特种律”句“(仄)仄(仄)平平仄”,但是严格校对后,“特种律”还是被推翻了!
例如:《如梦令》三十三字 单调,仄韵。别名:《忆仙姿》《宴桃源》《比梅》《无梦令》等。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例句:《如梦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四个六字句多用“仄仄仄平平仄”少用“仄仄平平仄仄”。
各家词谱,基本都把《如梦令》的四个四字句标注成“特种律”的格式(第五字必平!)当我们读李清照另一首《如梦令》时却难以理解: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第一句第五字“日”是入声,难道李清照出律吗?——这肯定不可能的!经过校对后发现,虽然词人喜欢用“特种律”,仍然可以用律句!二者仅是统计学上的差别!
(2)常见拗句:
(仄)仄(仄)仄平平 《念奴娇》下阕第一句。
(平)平(仄)仄平仄 《念奴娇》上下阕末句。
(平)平(仄)仄仄仄 《水调歌头》上阕第三句,下阕第四句。
(3)少见拗句:
(平)平(仄)平(平)仄 《齐天乐》上阕第二句,下阕首句。
(仄)仄(平)平仄平 《一萼红》下阕倒数第二句。
(4)罕见拗句:其它都属于罕见拗句。
7、七字句
七字句是五字句的扩展,所以变化基本相同。
(1)律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2)常见拗句:
(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与律诗不同,在词里本句第三字有时是可以用仄的)、(平)平(仄)仄仄平仄。
(3)少见拗句:
(平)平(仄)仄(平)仄仄 《西河》第三段首句。
(仄)仄(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平平仄 《贺新郎》有四个七字句可以用这种格式。
(4)罕见拗句:其它组合的七字句都是罕见拗句!(上三下四的七字句除外)。
(5)七字句(上三下四)三字豆情况前面已经介绍。后四字同四字句,常用律句,少用常见拗句,其它极罕见(没有见到)。
8、八字句
多用上三下五,即三字豆加五字律句(也可用上一下七)。一般来说,三字豆末字为平,五字律句仄起。三字豆末字为仄,五字律句平起。但是不是绝对的。
岳飞《满江红》: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毛泽东《沁园春》:引无数、英雄尽折腰。
9、九字句
常用上二下七、上四下五或上六下三,也可以是三字豆加六字律句(可以换一字豆加两个四字句)。
最常见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如《虞美人》、《相见欢》、《南歌子》等。
10、十字句
罕见,《摸鱼儿》上下阕各有一个十字句。格式为三字豆加七字律句: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11、十一字句
常用上四下七或上六下五,后五字往往是律句。如《水调歌头》的上下阕各有一个十一字句。如果是上五下六,则为: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如果是上四下七,则为:
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三)词的拗救
词的拗救和律诗有所不同:律诗拗了,往往必须救,而词往往是拗而不救。词中仅有本句自救,即律诗中孤平的自救!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孤平,即:仄平仄仄平),第三字应该补偿一个平声,变成“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出现这样的情况,不能算作“出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