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创作的要点**醉月诗苑、词的写作手法、醉月诗苑
(2020-10-18 11:09:21)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诗词知识 |
绝句创作的要点
关于绝句,我没有进行过认真的研究,我只能从本人的创作实践中来谈谈绝句创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这对于初学者可能更好,更容易上手。
我觉得,绝句是最好写的,也是最不好写的诗。说它好写,是因为但凡有点文字功底的人,都能咏出几句来,加之当前文化的庸俗化之风,使得打油诗之类的常见于报端与网络,很多人并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绝句,但却常常胆量大得惊人。
而打油诗之类的,多数都是以绝句的形式出现。那些知道什么叫绝句的人,写起绝句来,也是比较容易的,毕竟绝句只四句,从格律上讲,相对比较自由、随意,因此什么人都可以写绝句。说它最不好写,是因为绝句字不多,腾挪的空间小,常常使人或失之于油滑,或空洞无物,或陈词滥调,或肤浅而不深刻,或庸俗而没有内涵……凡此种种,往往都是绝句之弊,难以克服。
我以为,写好绝句,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立意
意是一首诗的灵魂,“诗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
无论诗作吟何内容,只要在立意上有独特的意义,就会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例如于谦的《石灰吟》,石灰作为一种物体,其本身不具备诗意,就像大路上的灰尘一样普通,可是于谦赋它一种精神:“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使得石灰的形象大放光彩,所谓微言大义,即此也。诗的立意,主要体现在三个字上,即:真、新、深。
1、所谓“真”,即是真情实感,一定要写自己熟悉的、了解的东西,这样才能做到有自己真实的感受,刘熙载在《诗概》中说:“诗可以几年不做,但不能一首不真”。曾经有人问我如何写诗,我说:“非常简单,你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写”,对于初学者,这是必须的,也是最容易入手的。
从语言的角度看,其实这首诗就是大白话:我乘舟正要走了,忽然听到岸上有人唱歌而来,虽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但也不如汪伦送我的情深。语言上几无雕饰,但却成了千古名诗,就是因为这首诗是李白的切身感受,汪伦对李白的盛情令李白非常感动,这首诗表达的感情情真意切,所以能打动人。
当然,说是要真,却不是像照相机一样去照搬实际生活,需要在生活的基础上加以夸张、提升,这样才会更有意味。如当代诗人写解放军抗洪:“君看千里江堤上,一个军人一座山”,千里江堤,这本身就是夸张,军人如山,也是夸张,但又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的,因为有了解放军,人民心里就有了安全感,形容军人如山就是这种安全感的体现,所以虽然是夸张,但又是真实感受。
同样写夕阳,杜甫写的是“落日心犹壮”,好一似“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李商隐写的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种悲观慨叹之情;朱自清写的是“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这是对李商隐的批判;叶剑英写的是“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表达了豁达浪漫的情怀;毛泽东写的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描绘了豪迈、瑰丽的画卷,令人为之向往、动容。新,就是要立新除旧,就是有新思想、新感觉、新视角,这样的诗才会令人为之耳目一新,才有生命力,才有价值。
3、所谓“深”,就是要深刻,要曲折含蓄,要令人回味。中国文人是含蓄的,文化艺术讲究的是有回味,有想象,如音绕梁,三日不绝,让人细品,越品越有味道。作为中国文化最直接的承载,诗也应具有这样的特点。
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这首《出塞》写的是征人戍边的情形,但却透过诗的语言,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有为将军的渴望,颇有一种“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感慨,全诗时空转换,既有历史长河的久远,也有“万里”空间的辽阔,给人的想象空间很大。
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在《赠别》中不写人垂泪,写蜡烛垂泪,但虽然写蜡烛垂泪,人们读起来,会立即联想到此时写的已经不是蜡烛了,而是写人了。字面委婉,内心深情,余味不尽。又如今人郭定乾写的《插秧》:
白水汪汪万顷田,
一田好作一诗笺。
疏疏写下千行绿,
如此文章最值钱。
这里作者把田比作诗笺,把插秧比作写文章,最后一句感叹:“如此文章最值钱”。为何这个“文章最值钱”呢?读者可以通过对全诗理解,进行想象,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业丰收,民富国强,焉能不值钱?这种深刻,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与强大生命力的。
二、意境
1、以少总多。诗歌所要反映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不能把生活中的所有现象都罗列进诗中,所以需要有一个选取、删简的过程。李东阳题的《墨竹》诗中说:
他所说的画法与诗法相通,都要讲究简洁,尤其是绝句,更要简洁。画竹不是把所有的竹叶都画出来,而是只简要地画上几片竹叶,疏朗自然,却能使人从中体会出竹子萧萧作响,满堂风雨的韵味。王安石说:“浓要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也是这个意思,从“红一点”,就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万紫千红的景色。这就是“以一总万”。
2、以小见大。以小景传达大景大情,以小事写大内容,以小物写大主题。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如杜牧的诗《赤壁》:
二乔只是两个美女,但她们却代表着东吴政权的尊严,两个妇女如果被俘,这在战争中实在是小事,但在这里却意味着东吴政权的灭亡。这种小中见大的手法,是我们在诗中经常使用的。如黄巢《题菊花》:
花在什么时候开放,似乎并不是什么大事,但这里作者却要把在秋天开的菊花放到春天来开,体现作者改变现实的思想,这也是以小见大。
3、即物寓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如苏轼《花影》:
诗中对花影描给得很形象,而其真正的用意,却是历来小人得志,挥之不去,却之又来。又如曾巩《咏柳》:
诗中说是严冬刚刚过,柳条还没有变黄,可是它却凭春风一吹,马上就猖狂起来。柳条乱舞,柳花乱飞,只知道一时蒙天蔽日,好象整个世界都是它的,哪里知道秋后还有清霜,那是它叶落枝枯的时候。这里诗人以柳作比,描画出一些善于逢迎拍、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形象。诗中有鄙视、嘲弄、劝喻、警告,这才是作者“咏柳”的真实目的和寓意所在。
4、虚实相生。虚是主观思想感情,实是客观景物形象。诗中如果只有虚,就会抽象说教,没有诗味;如果只有实,就会现象罗列,没有生气、情趣。古人云:“虚者枯,实在塞”,所以要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如圈圈的《七绝自嘲》:
中庭柳影移是写实,独倚窗前是写实,然后展开联想,“堪笑他朝谁似我”是一种想象,是虚。这种虚实结合,给人的感觉既言之有物,也诗意盎然,灵气与情趣俱现。这是前实后虚的写法。
三、风格
我个人的感觉,诗是有风格的。
诗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有清新脱俗的,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有悠然闲情的,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有针砭时弊的,如上文提到的《花影》:“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有抒发个人政治理想的,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有抒发友谊的,如“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有抒发爱情的,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有高亢的,有哀婉的,有意气风发的,有失落绝望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无论哪种风格,既然确定这种风格,这种气质,那么全诗都应该是和谐的,当然其中也有风格突变的,但这种变化也应该是有其规律的,有其基础的,有先扬后抑的,
如12岁的孩童周燕写的《学诗》:
偎傍爷爷也学诗,
呢喃燕语不成词。
方家叔伯休讥笑,
长大能吟未可知。
先写自己写的诗不怎么样,但结句却表达自己的自信。所以说,变化不应该是无序的、随意的,变化对主题表达应该是有益的,在绝句中,无害即是害,因为绝句的字数少,应该惜墨如金,不能因为无害的东西浪费笔墨。
四、格律
绝句的格律有四种,平起式两种,仄起式两种。因为后面将会有方家专门讲格律,这里不作重点,简单讲一下几处应该把握的。
一是邻韵相押的问题。一般绝句的第一句,如果押韵的,可以押相邻的韵,这在宋以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格律诗中的平仄都是有一定的规定的,如果出了律,就叫拗句。拗句就是不顺。这是违返格律诗语言美的规律的。拗而救之,谓之拗救。救的方法是,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另一个字用了与拗的地方相反的平仄来救之。因为相对于律诗来说,绝句是比较自由的,拗救的情况比较多。也有救的,也不有救的。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的,一般是必须救的,该用仄声的地方用了平声的,往往可以不救,如“唯见长江天际流”,“天”字处应当仄声,这里用了平声,但没有救。
三是变体诗的问题。变体诗是在遵守一定格律然后加以变化而来的一种被很多人认可的诗体。在绝句中最常用的是折腰体,其特点是失粘而意不断。这种绝句的前后两联的平仄格式,都是本句平仄相间和对句平仄相对,符合格律要求;但第二、三句之间却失粘。简言之就是失粘不失对。使全诗像人的腰折断了一样,所以称之为折腰体,
比较有名的有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五、章法
书法与绘画都讲究章法,诗也一样,也是具有章法的。绝句的章法主要体现在“起、承、转、合”四个方面。一般情况下,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承,第三句为转,第四句为合。
初学绝句的时候,在“起、承、转、合”应掌握以下方法:
1、起一般或写景,或写实,或叙事,或议论,或感叹,七绝多比较平稳,五绝由于字少,多直入主题,
2、承句多接第一句的意思,或延伸,或发展,或渲染,或补充。
3、转句是全诗的最着力之处,转得好,就能翻出新意,诗的神韵自出。元杨载说:“绝句大抵起承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述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于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为顺流之舟”。可见转在整个绝句中,起到了至于重要的作用。
4. 合句多数情况下是全诗的诗眼。或点明主题,或深化主题。绝句的“起、承、转、合”中,尤以“合”为重要,明王世贞说“歌行有三难,起调一也,转节二也,收节三也,惟收尾尤难”。还有人说:“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穴”。明后七子谢榛说:“结尾要像撞钟那样,清音有余,含有不尽之意。”这些都是强调结尾要有余味、有力量。
所谓“词意俱不尽”,指“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词与意都没有完结,留给读者以相当大的想象空间,但也不是让读者漫无边际去想象,提供了一些问题或者意象,让读者在些基础让发挥自己的想象,其实主题已经隐含在这些问题与意像中了。如王维的《杂咏》“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从词上看,读者看不出“寒梅”是不是“著花”了,作者并没有作答,所谓词不尽也。从意上看,“寒梅著花”与否,其实并不重要,作者只是表达一种对家乡事物的关心、怀想与思念,让读者去想象作者的这种感觉,意味深长。
六、语法
1、倒装。就是为了平仄与押韵的要求,将符合语法要求的词、成份及句子通过后语前置的方法,这就是倒装。
词的倒装。有些词,根据平仄和押韵的需要,对其前后顺序进行颠倒。如:天地、东西、千万、斗牛、古今、往来等,这样的颠倒并不会影响意思的表达。如杜甫的《出郭相访》:“还往莫辞遥”,这是为了平仄的要求倒装;贾岛《戏赠友人》:“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这种倒装,既是平仄的要求,也是押韵的要求。
词的写作手法
诗词不像散文那样,写作一篇文章可以有铺垫,诗词有韵律的限制,不可能像散文那样表达其意,如果,我们用读散文的眼光去读诗,可能就会忽咯作者的用心了。
“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种时,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独向潭上酌,无上林下棋,东溪忆汝处,闲卧对鸬鹚”
我们读这首诗可能会迷糊的,会感到前言不答后语的,不知道作者到底在说什么?更体会不到作者怎样运用了诗词的那些特点,诗的开头说:昨天山里来信了,说现在是耕种的时候,按理说作者应接下去说要我回去才对是吧,可是作者没有表达,却来了个“遥传杜陵叟”,把语气断了,接下有说“怪我还山迟”和上面的那句“只今耕种时”还勉强接起来,可是下面又来了个“独向潭上酌”完全又前言不答后语了,回头看诗的题目是“留别舍弟”因此,“东溪忆汝处”的“汝”好像就是指他弟弟了,其实不是指他的弟弟,一般人会那么认为,在这里“汝”是指的是诗人自己,大意是杜陵叟想念诗人自己了。如果,我们用读散文的方法来读这首诗你会不知所云了,看着就是一个乱。
因此,从诗的角度来看,诗要求精炼,可以省去的话不比去说,叙述可以跳动,“昨日山有信,”“邀传杜陵叟”,从字面上看是是山里来信邀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了,是信里传杜陵叟的话,而不是说杜陵叟给我来信,没有直说,绕了个弯,不说写信的人怪他迟迟不来,看看整诗是通过“遥传”来表达意思的,杜陵为什么怪他不会呢?
那么,词那,和诗一样。
前几日我写了一首词,有一好友,说我词里自相矛盾,前言不答后语。例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下半阙:“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首词是写月夜的乡村走路所见。
那么看这首词就自相矛盾了,既然有七八个星星,那么你说是晴天吧,有星星的夜肯定是晴天,在看两三点雨山前,有星星还下雨吗?这就不矛盾了吗?你会怎样理解这首词,因此,词的写作手法与散文不同,结构和散文也不一样,如果是散文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词人在出门前天上还是满天星星,走了不多久,天气突然变了天,起了乌云下了几滴雨,但是词却不能那么去叙述,就短短的几句,不可能表达的那么具体,因此,词的手法是不能用读散文的那样去理解。
如果那样词人该这样写了:路转忽见溪桥,把“忽见”放在了后面正说明在路转溪桥后才忽见的是矛店的,而且还不是一般的茅店,是旧时的茅店,而词人却不是那么写的,词人的手法是用旧时写出了是熟路,。这家店常去,词人写到,旧时的茅店是在社林的旁边,走路过了溪桥,路拐了个弯,就看到了这家茅店了,而不是以上说的先写茅店,次社林等等了。
词体的篇章结构及其方法。主要包括起结、过片、开合、转折等内容。章,本指音乐单位,音乐的一曲为一章,后引指为配合乐曲歌唱的歌词的一篇为一章,诗文的一篇为一章。词,配乐歌唱,和诗的“体形”很不一样,章法当然也有别。词副虽短小,但词人就是要在这方寸之地争奇斗艳,起转承合,极力使笔下的词跌宕起伏,美不胜收,又要浑然一体。其中,起结和过片,是搭起词这个金屋子最重要的因素。
那么我们就说说---起。一首诗一首词好的开头就能吸引读者往下看的好奇心。因此【起】是很重要的。一、起。
论词随笔)这是从形式上来说起句方法,从内容上来看,词的起法很多,而且要求达到的艺术不能一览无余,要留有神秘感,让他好奇不已,才会引人入胜。词常见的开头方式有以下几种:
1、以景起
2、以情起 。
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词情笼罩全篇。如大将军岳飞一开口就怒吼:“怒发冲冠凭栏处”(满江红),真是响遏行云,振聋发聩。李煜在汴京对景难遣心中悲哀,就直直地长叹:“往事只堪哀”(浪淘沙),蓦然而来,真是悲戚彻骨。词如果用情语开启,情感大多强烈真率,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引起情感共振。
3、以事起 。
先叙事,再就事生发,这种方式远远少于景起句。如:“无言独上西楼”(李煜“相见欢”);“水调数声持酒听”张先“天仙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破阵子)。初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引弓待发,紧接着会开出另一番天地景致,或笔锋一转,如悬崖飞瀑,一泻而下,使文势跌宕起伏。
4、以问起 。先提出一个问题,读者不由得一惊,再回答。“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这种问起法,于千回百转之中喷薄而出,其情感更震撼人心,比直陈更觉摇曳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