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微塾】律诗押韵的规则、诗词创作之粘对、和初学格律诗词的朋友谈谈“写作”问题
(2020-09-29 13:50:00)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诗词知识 |
【诗词微塾】律诗押韵的规则 诗摘词选
一,律诗只押平声韵。
律诗押韵与词曲不同,词曲有的押平声韵,有的押仄声韵,有的可以平仄韵转换。戏曲有的用韵稀疏,有的用韵稠密,密韵中有的句句押韵。句句押韵的有的是隔句押平声韵,隔句押仄声韵,极有规律,唱起来抑扬顿挫,和谐美妙。古代的律诗却不同,以押平声韵为多,押仄声韵的极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仄声字发音短促低沉,平声字发音响亮悠长,而二者相比,平声韵更优美动听。现在,律诗就只押平声韵了。我们说的律诗都是指押平声韵的。在押平声韵中,即可以都押阴平韵,也可以都押阳平韵,还可以阴平、阳平交错押韵。同调押韵具有和谐美,交错押韵具有变化美。
二,对句押韵,首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
律诗要求隔句押韵,即对句押韵。律诗包括绝句、八句的律诗、十句及十句以上的长律(排律)。律诗每联的第一句叫出句(奇数句),第二句叫对句(偶数句)。
对句必须押韵,每首诗的第一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但第一句以平声结尾的必须押韵,其余的出句都是仄声结尾,是不押韵的,即使结尾的字与对句押韵的字是同韵字,也不是押韵的。具体说来,绝句,第二句、第四句必须押韵,第一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八句律诗第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第一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长律也是这样,除第一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外,其余各对句必须押韵。
押韵,就是押韵句的句末用同韵字或近韵字。
押韵是为了整首律诗诵读时音韵回环动听。押韵,即押韵字韵母相同的,如毛主席的《七律?长征》中的难(nán)、闲(xián)、丸(wán)、寒(hán)、颜(yán),这五个字都押“an”韵,且声调都是第二声,和谐动听。
押韵字韵母相近的,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中的荣、生、城、情是韵脚,韵母分别是ong、eng、eng、ing,这四个押韵字用了三个韵母,虽不同,但相近,所以也是押韵的。如李商隐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腊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中的韵脚风、东、通、红、蓬,其韵母一次是eng、ong、ong、ong、eng,韵母不同,是近韵字。可见,近韵字押韵,自古而然。所以,我们今天作律诗,也可以用近韵字押韵。
押韵,一般说来,以同韵同调为好。毛主席的《七律--长征》的韵脚就是同调的,更为和谐动听。
三,不得重韵。
一首律诗中,一般说来是不得有重字的,这已经包含了不得重韵的意思。但还必须特别强调一下,律诗押韵,在一首律诗中不得重韵,即在一首律诗中押韵的字不得重复。这是一条规则,也是一条常识,是万万不能违背的。古代的律诗没有一首是重韵的。我们稍不注意,就有可能犯这样的错误。大家都见过两首犯重韵的现代“七律”。一首是《失足》:“人生孰料几穷通,失足只缘一念中。学艺岂知身趔趄,取经那顾老龙钟。金鸡独立难行步,困鸟思飞徒望中。杂念消除蒲垫坐,期修正果过隆冬”(《阜新诗词》2003年第1期第4页“佳作选萃”),诗中第二句、第六句的韵脚字都是“中”字,重韵。如果把第六句的“中”改成“空”,就避免了重韵的毛病。另一首是《赞玉雕--长生殿》:“玛瑙玲珑作帝宫,长生殿在眼前呈。崇楼高耸瑶台丽,半月空悬玉宇明。绿柳垂丝含雅意,丹阶连袂诉衷情。皇妃爱恋海山誓,道士蓬莱知隐情”(《阜新诗词》2006年第3期第27页),此诗印成的文字与原文对照有些变化,且第八句的韵脚字“情”与第六句的韵脚字“情”重韵。这两首诗都违背了律诗不得重韵的规则。初学作律诗的诗友们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不要因重韵而致失误,造成败笔。
押平声韵、对句押韵、不得重韵,这三点十二字,即为律诗押韵规则,务须严格遵守。
诗词创作之粘对 醉月诗苑
“粘对”,是近体诗格律的一项基本原则,古体诗是不讲粘对的,甚至有些诗人还故意安排避免出现粘对。另外,古体诗对于平仄的安排,除了韵脚要一致外,并无其他必须遵守的规定,是相对自由的。即使有某些说法,比如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什么的,也只是供安排声韵作参考,不是必须遵守的。所以下面谈的格律格式,主要是针对近体诗的。
也许有人会说:一首诗,这里平平仄仄,那里仄仄平平的,格式太过复杂,看得脑袋都大了也没弄明白,好难懂,真难学。其实,这是因为没掌握其中的诀窍,没能避繁就简。知道了什么是平仄和该怎样押韵后,其实学近体诗格律格式,学平仄搭配,只要弄懂两个字——粘、对,和一个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一切都变得非常简单。
在试试之前,先介绍两个概念——对和粘。
先说“对”。所谓对,就是对立。诗词格式中所说的“对”,就是使一联(格律诗每两句构成一联)的上下句平仄相互对立。对,实际上也是平仄交错的原则(平仄交错主要是体现在一个句子内的平仄隔双交错对立搭配)。
再说“粘”。粘,也就是贴上去。诗词中就是平粘平,仄粘仄,下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跟上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再细点说,就是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类推。
明白了什么是对粘,再记住“平平仄仄平平仄”这个句式,那么近体诗的格律格式就可以推导出来了。
第一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我们把这个句式不妨给它个代号叫做句式。根据“对”原则,那么下句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句式。第三句呢?粘!即粘住第二句,它仄开头,我也仄开头,但又不能违反遇单句尾仄,所以把粘仄的倒数第三字与粘平的尾字调换位置,由此构成: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第四句再“对”,成:平平仄仄仄平平(句式)。如此,平起(以第二字论)仄收(以尾字论)不入韵的七绝标准格式就有了:
平起仄收式七绝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句式)
七绝有了,七律和七排只要照方拈药,粘对下去就可以了。
以上只是介绍了“平起仄收”这一种格式,那么其他格式呢?好办,只要取上面推导出来的四个句式中任何一个作为首句,然后按“对粘”原则对粘下去就都有了。不过,在粘对时,还应把握住如下两点:
1)若非在首句,奇数句尾字必仄。粘对中遇到奇数句尾字平时,将尾字与倒数第三字平仄调换。
2)因为需要押韵,所以逢偶句尾字必平。粘对过程中遇到偶句仄时,将尾字与倒数第三字平仄调换。也正因为如此,故取、两种句式作首句时,对句的尾字要与倒数第三字调换,对句分别应为:句式和句式。
如此,七绝和七律的标准格式便为:
七绝:
a)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b)平起平收,首句入韵:(只是把a格式的首句换成了句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c)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相当于把a格式的前两句与后两句调换位置)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d)仄起平收,首句入韵:(只是把c格式的首句换成了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
a)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相当于两首a格式七绝的叠加)
b)平起平收,首句入韵:(只是把a格式的首句换成了句式)
c)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相当于两首c格式七绝的叠加)
d)仄起平收,首句入韵:(只是把c格式的首句换成了句式)
七言格律诗的格式有了,要知道五言格律诗的格式就很简单了,只须把七言格律诗各个格式中每个句子的首二字去掉,就是五绝、五律和五排的格式了。五言格律诗的格式,就不在此罗列了。
除了上面介绍的四种句式以外,还有一种特殊句式:五言为“平平仄平仄”,七言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句式实际上是一种后面要说的拗句,但诗人们用的比较多,也就成为固定的一种形式了。这个句式主要是偶尔作为句式的替代品。
以上是格律诗的标准格式。
一般来说,在声律表现上,后面比前面重要,前松后紧,前轻后重,具体来说就是:
1)同一联中后句比前句重要,后句比前句要求严格。
2)一个句子以连续两音为一节,尾字单独为一节,则同一个句子中后面的字节比前面的重要,每句的最后一字最重要,要求也最严格,平仄不可更换。然后是倒数第二音节(五言第3、4字,七言第5、6字),偶尔可以变化,若特拗句式“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等。依次类推。
3)一个句子中,除句子的尾字因为单独构成一个音阶外,其他的字,偶位上的字比奇位上的字重要、严格。除尾字外,偶位上的字是构成节奏的关键。
4)同一个双字构成的音节中,后一个字比前一个字重要,要求严格。因为双音字节,重音主要落在后一个字上。
鉴于以上3、4两条,前人总结出一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这个口诀,也就是说五言句子逢一、三位置上,七言句子逢一、三、五位置上的字(五言的“五”位置上的字是不能更换的)平仄可以不论,而五言二、四位置上、七言二、四、六位置上的字,其平仄必须明确、严格,不可含糊。如此,除每句的尾字外,逢单位置上的字,其平仄就有了变通,这也是格律诗的严格之下的一种自由。这个口诀对于初学格律的人来说,是有一定作用的,因为它简单明了。
上面提到了“三平调”和“孤平”是诗家近体诗之大忌,应该避免。那么出现了“三平调”和“孤平”怎么办呢?假若写诗时出现“三平调”,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把该用仄声却用了平声的那个字改回仄声,否则就是出律,犯了近体诗避忌。
孤平是近体诗的另一个平仄搭配大忌,所以诗人们写近体诗的时候,都非常注意避免。据格律大家王力老先生统计,全唐诗中只有两首近体诗有犯孤平。根据我个人就全唐诗格律的对验,有犯孤平的例子可能比两首要稍微多些,但总之是很少很少的,在数万首诗中,就出现这么寥寥数首,应该说是几乎可以粗略不计了。当词、曲中用到类似句子的时候,词人们也非常注意避免孤平。
关于孤平的定义,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就是我下面要讲的,持这种观点的以王力老先生为代表;另一种说法是“顾名思义”,认为只要是两仄夹一平就算孤平,也叫“夹平”,持此观点的以启功老先生为代表。个人相对倾向于第一种观点,所以这里只就第一种观点进行说解。
所谓孤平,就是在“仄平”脚的句子中,即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两个句型中,该用平声的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用了仄声,如此除了韵脚尾字之外便只有一个平声字了(七言的首字原本就可平可仄,因此即使七言首字是平声也不计算在内),如此就称它是孤平。
注意:孤平只出现在“仄平”脚的句式中,即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两个句型中,其他句型中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或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能算是孤平,最多算是拗句的一种,有些情况甚至是符合标准格律的。比如“我宿五松下”只有“松”字一个平声字,其他都是仄声字,但这只能算拗句,不是孤平;再如“未解忆长安”,除了韵脚“安”字外就只有一个“长”字是平声了,但这却是一个标准的律句,即前面所讲的五言“句式”——仄仄仄平平。
其实孤平,也只是拗句的一种形式,只不过从音律上这种形式属于最不谐和的一类,所以古人就特别的有意避免它,久之就成为诗家共同避忌的规则了。
如果在“仄平”脚句子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怎么办?另有一种补救办法,后面谈“拗救”时再细说。
还有一个“三仄尾”,即五言的“平平平仄仄”第三字、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字用了仄声,则句子的尾巴就连续三个仄声字“仄仄仄”,成为“三连仄”,这叫“三仄尾”。“三仄尾”在近体诗中也是避忌的,但因为仄声字发音比较短,对音律的谐和影响小些,且在近体诗中都是出现在一联的上句,所以避忌的程度没有“三平调”高,偶尔在近体诗中出现是允许的,但不宜多的使用,能避开时还是应该尽量去避开。
在“仄仄平平仄”和“平平仄仄平平仄”中,若倒数的两个平声字(五言的三、四字,七言的五、六字)都用了仄声,则会出现“五连仄”或“四连仄”,这种情况属于大拗句,必须在对句中进行补救。补救办法见《第五天通“拗救”》部分。
孤平、三平调都是近体诗大忌,也正因为它是近体诗大忌,句子音律拗,不顺,不谐和,所以往往被诗家多的采用到古体诗(古风)中,有不少诗家还在古体诗中着意安排使用孤平和三平调。三仄尾也是古体诗(古风)经常采用的一种平仄搭配。
和初学格律诗词的朋友谈谈“写作”问题
醉月诗苑
关于旧体诗词的写作问题,我曾写过这方面的文章。现在,根据朋友们向我提出的问题,再简单地谈谈。
许多喜欢旧体诗词朋友,想写格律,或想填词,在遵循格律或在用韵方面,感到困难。也有的朋友感觉格律限制了思想的发挥。我想对初学的朋友来说,大概是由于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不熟悉平仄;不懂音韵;不熟悉格律;不会运用格律而使格律成了枷锁。
下面我就谈谈这几方面的问题:
1、旧体诗词的音韵:
旧体诗词,首先要押韵。因此写首先要熟悉音韵。因为旧体诗词的格律,是由字的平仄组成的,弄不清字的平仄,就无法谈格律。在清代以前的人写诗,填词都要依照“诗韵”和“词韵”,并有书作为依据。但对现代人来说,这些书,可以说已经过时了。我说的“过时”,是说已经偏离了现代的语言。这些书里的字的读音,已经和现在的读音完全不同了。而过去这样的书,是由官方主持修订的。现在,没有了科举,没有必要修订了。
对现代人来说,最主要的音韵和平仄的依据,就是以普通话为标准的汉语拼音。而所谓的韵书,就是以汉语拼音为准的字典,这就是所谓的“新韵”。这样问题就简单化了。
当然,有许多朋友已经熟悉和喜欢用平水韵,当然他们就依然用平水韵。新学的朋友喜欢用平水韵的,当然也会由他们自便。我只是认为,提倡使用新韵,更容易为大家所掌握。因此,我提倡使用“新韵”。
格律诗,一般押平声韵,而在旧体诗里的古体诗,有押仄韵的。而词则不同,在词牌里,有押平韵的、押仄韵的,还有平、仄韵转换押韵的,依不同的词牌而定。
关于填词,我主张除入声字仍依照词韵外,其他字都使用新韵。因为按照今天普通话的发音来看,词韵已经有明显的不合理的地方。比如词韵的第十三部没有单列的必要,如按今音,针、砧、今、金等都和第六部的字韵母完全相同。侵部单列是古时人的发音和现在不同而形成的。在现在词韵的第十三部完全应该并如第六部。这两部合并之后,基本上就和“今韵”相同了。
但入声在词里面,有特殊的意义,有些词牌,不使用入声字押韵,就失去原来的韵味。如“忆秦娥”就用入声为宜。因此,我建议填词时,对有特殊要求的词牌,仍用原“词韵”里的第十五部至第十九部的入声韵。
格律诗,一般押平韵,而在旧体诗里的古体诗,有押仄韵的。而词则不同,在词牌里,有押平韵的、押仄韵的,还有平、仄韵转换的,依不同的词牌而定。
2、关于平仄的问题:
如果读音时,四声读准了,分清平仄就很容易。而分不清平仄,主要就是四声读不准。
在读准四声的前提下,第一、二声为平声,第三声就是上声,第四声就是去声。按照现在的普通话,入声已并如其他的声部。如白是平声,国是平声,而在诗词韵书中,都为入声。
四声分清了,读一、二声的字都是平声,第三声(上声)和第四声(去声)的字都是仄。如果说方言的朋友,可以借助于“现代汉语小词典”来分清四声,也就分清了平仄。
我认为写格律诗词,就是要讲求平仄。但在格律中也是有可以通融的地方,如写格律诗,一般情况下可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七言诗的第二、四、六字,要求严格,第一、三、五字可灵活。但在要求严格的时候,还要求不可犯“孤平”和“三平”“三仄”。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在王力先生写的“诗词格律”的书中,写的很简明,一读就明白了。我在此无须赘述了。
填词时,在词的格律中,也有可平可仄的字,一般用+号表示,其他标明平仄的字不可改变。
3、旧体诗词的写作:
诗词优劣在于意境,没有意境就算不得什么诗词。格律诗词,当然有它的韵律美,但那只是为诗词作者提供的一个特有舞台。诗词作者写出的诗词,格律再严谨,没有意境就没人喜欢,甚至可以说算不得什么诗词。但写格律诗词,就要讲求格律,随意写而不遵循格律就不叫格律诗词,或者不是好的格律诗词。写格律诗词的人,他们不觉得格律是一种束缚,反而他们善于运用格律,来增强诗词的特殊的美。关键在于掌握格律和善于运用格律。
无论是自由体的现代新诗,还是格律诗词,都要有意境。没有意境,就算不得诗。
什么是意境?这就有见仁见智的不同说法了。我认为描写风景也好,抒发感情也好,表达意见也好,都可以写出好的意境。意境是比字的表面更深层次的思想感情。诗言志,看如何理解。如果把“志”一定要和政治思想联系的话,我不赞成。如果说诗要立意,是必要的。但所立的意是什么,只要感人就可以了。这是诗人的自由。
我认为写诗填词,和书法绘画是相通的。在写之前必须有个腹稿,就是“意在笔先”。也就是说先想好要写什么,总体的立意是什么,如何去表现。比如在确立主题后,要决定写长的,还是短的;再考虑选什么调式。这都在于诗人自己的考虑,我就无法细说了。
但我想说的是,写诗填词,总得让读者知道写的是什么。就要有个总体的思路。然后,诗词也要有起、承、转、合。对这方面的问题是诗人自己的发挥,无法细说。但我可以举几个例子,我们来共同学习古人如何写诗填词。
首先我们看唐朝的(高适)的【送别】绝句:
十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诗写得太精彩了。诗的主题十分清楚,是送行。前两句是写送行是的景色:漫天的黄云,纷纷的大雪,飒飒的北风,在严寒中的飞雁。在这样凄凉的景色下,作者在送朋友离去。仅有这两句并非惊人之笔。但第三句一转,就开始打动读者,结句使读者为之一惊。这两句,将这首诗,上升为惊人的杰作!这诗,绝非一般的诗人能写得出来的。此诗的精彩,全在一转、一合。我们从此诗可以学到如何铺垫,而有如何转和合。在写绝句时,关键几乎都是一转一合。这是写好诗的“难点”。
我们再举个简单的例子,如: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这诗的前两句似乎平常,而巧妙地一转,又巧妙地一合,就成了千古绝唱。如果没有这一转一合的巧妙,前两句一般人也不难写出;而有了这一转一合,就非一般人能写得出来的了。
填词也是如此,我们也举个例子,如苏轼的【南乡子】:
回首乱山横,
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
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
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
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这词的主题也是送行。前半阕写送行的情景,用塔来影射送行,但如果没有下半阕的转和收,就仅仅描写了风景。这没有什么情趣了。下半阕写的是送行归后的挂念和悲伤,是抒情。“秋雨晴时泪不晴”的点睛之笔,把感情发泄出来,使读者感动。
当然,才华是学不到的,这只能靠诗人自己去发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