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格律诗写作(连载4)*新华诗词、简单易学的对联讲义丨第三讲:一二三四言对联的平仄

(2020-08-31 22:14:48)
标签:

文化

分类: 诗词知识

格律诗写作(连载4)


六、押韵规则

 

前面我们做了一些理论知识和基础的铺垫。现在开始我们将进入实际操作的阶段。诗词押韵需要遵循的原则是什么呢?

1、选定韵书。选择一本韵书。也就是选择一套分韵系统。前面我们介绍了那么多的韵书,每本韵书都有一套韵部系统,在一首诗词作品中,我们只能选择其一,比如我们选择了使用《中华通韵》,就不能再使用其他的韵书。不能新韵、通韵、平水韵混押。在新韵通韵没有面世以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使用的诗韵都是平水韵,因此这一原则被描述为韵押平水。

现在国家已经正式颁发了《中华通韵》,那么代表官方的《中华通韵》就是韵书的正宗,其他韵书都是补充。那么这一原则就应该修改为韵押通韵。

当然,创作一首诗,作者选择什么样的韵书完全是作者的自由。以前的虽然有韵押平水原则,也不是每一个人每一首诗都使用平水韵的。重要的是只能选定一部韵书,不能混押,这才是原则。

2、韵押一部。每一本韵书都有若干个韵部,每一首诗只能选择同一个韵部当中的字来押韵,不能超出这个韵部。也不能与其他的韵部进行混押。

3、韵押平声。一般来说格律诗都是押平声韵。不能平仄声混押。也有很少数押仄声韵的,这可以视为是一种变格。

4、韵押偶句。格律诗除了第1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以外,其他句韵字押在偶数句,该句又被称为韵脚句。奇数句是不押韵的,又称为白脚句。

5、一韵到底。一首格律诗当第一个押韵句的韵脚字确定之后,整首诗的韵部也就确定了。中途不能换韵,所有的韵字都必须限定在这一个韵部之内。不得再使用其他韵部的字来押韵。所以叫一韵到底。

 

下面我们来看看实际的例子。

 

我们先看一首小诗

 

这首五绝押《中华通韵》,一三句不押韵,二四句押韵,韵字光藏两字平声,取自第13部昂韵。与五条押韵规则:“韵押通韵,韵押一部,韵押平声,韵押偶句,一韵到底”相比较,看看是不是一一相符合。

 

我们再看一首大家熟悉的毛主席的诗:

七  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主席的这首七律,使用的是平水韵,押的是平水韵下平声第2部阳韵。釆用的是首句押韵格式,第句尾字,即韵脚字“黄、江、慷、王、桑”五个字均属于平声,取自阳韵部。第句不押韵。与前面所讲的押韵规则相匹配:一部韵书:韵押平水,韵押一部,韵押平声,韵押偶句,一韵到底。

 

七、押韵禁忌

 

近体诗的押韵,有几种情况需要注意禁忌:

 

一忌出韵。出韵俗称落韵,每首诗只押一部韵,若使用了其他韵部的字来押韵,即为出韵。平水韵有邻韵通押的规则,只限于飞燕格,且对邻韵有明确限定。

 

二忌凑韵。即所押之韵,与全句的意义不相连属,而勉强凑合起来的。

 

三忌重韵。重韵即使用同一韵字,在同一首诗里重复押之。这在近体诗是为禁忌。古体诗则不避。

 

四忌倒韵。两字词为迁就韵脚而颠倒使用者。两字词交换位置使用须不碍义,碍义则不可倒用,用之称之为倒韵,是为禁忌。

 

五忌连韵。连韵就是相邻的两句押韵句,用了同音字作押韵。这对诗韵的本身的确是有伤害的。这一点尤其在七绝中表现的尤其突出。

 

六忌僻韵。僻韵又称“险韵”或“难韵”,即使用生僻字押韵,如“蝀翀”等字。

 

七忌复韵。使用意义相同的字押韵同一首诗。比如麻韵中的“花、葩、华”,阳韵中的“芳、香”,尤韵中的“忧、愁”等字,字义相同,一诗之中双押即为复韵,亦宜避之。

 

八忌别韵。一字多音,同一字因音不同而意义有别,误押另外读音是为别韵。也就是说,本来是音随意定,弄成了音和义脱节,节外生枝,表了别意。比如“行,折,蕃,差,奇,冠,还,”等字在平声中有多意,尤其是现在使用软件检测格律的要注意人工辨识一下。

今天刚好遇到这么一个例子,把它收录在下面。

随感

/靳某

梦返桑园鸟返巢,微霜两鬓黯然憔。

云堪入画琼楼渺,水不兴波皓月娇。

博弈观棋无妙着,编刊改稿有良宵。

闲来愧负五车学,偶念韶光自乐陶。

问:老师  请教一下  这首诗  最后这个陶字   是出韵还是  它的韵可以是二萧  也可以是 四豪[抱拳]

答:陶,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叫别韵。即押的是yao韵(二萧),用的是tao意(四豪)。

 

九忌撞韵。撞韵就是白脚句即不用韵的那一句(比如七绝的第三句)最后一个字,用了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从一般角度上来讲,整首诗的字韵就缺少了变化,容易造成诗读起来涩口。

 

十忌混韵。即平仄声混押。多为误判声调,或不懂韵规者。

 

列举了韵病的10种情况。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各位读者以后在实际创作当中慢慢去体会。

 


简单易学的对联讲义丨第三讲:一二三四言对联的平仄


首先对律绝类对联作几组补充。

 

锦鲤翻波

补充一个句式,“平平仄平仄”或者“中仄平平仄平仄”。按律的话倒数第二字应仄,倒数第三字应平,但是因为这么用的人多,所以我们也认为这个句式是正确的,并为这类句式起了个名字叫“锦鲤翻波”。

 

对句时,还按原来“中平平仄仄”或者“中仄平平平仄仄”,来对“中仄仄平平”或者“中平中仄仄平平”就好。

 

我们看例句: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再看个七言:

 

万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

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六言平仄

再补充个六言诗体类对联的平仄格式。

 

我们从例子中总结:

 

冬去山明水秀;春来鸟语花香。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

 

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很明显,上联正格是“仄仄平平仄仄”,下联正格是“平平仄仄平平”。当然,我们仍然做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可以啦。

 

孤平不避

由于"联律通则"未做要求,“孤平”在对联中可以不避。但是我还是建议大家心中要有“孤平”的概念,在换词换字不影响意境的情况下,能避则避。对于真正喜欢传统诗联的人来说,严格的格律要求,不是枷锁,而是长进过程中,有益的锻炼。

 

有人觉得这样搞也很麻烦,那么还有规则比较简单的散句类对联。咱们先从字数少的讲起。

 

一言联

先看一言联。

 

"九一八"事变后,有人曾作过一副对联,上联是一个"",下联是一个倒着写的"",寓意为,宁可站着死,决不倒着生。

 

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清咸丰年间,文宗帝以“墨”字为上联征对,众臣多以“笔、纸、书”等字应对,均不合其意。唯某臣以“泉”对之而获嘉奖。

 

墨可以拆分为黑土,而泉也可以拆分为白水,当然,拆字的机关咱们随后再说,咱们这里还是关注,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二言联

再看二字联。

 

长沙城南书院联:“岳峻;湘清。”,平仄为 “仄仄;平平”。

 

临汾古尧帝庙联 就日;瞻云。” 语出《史记.五帝本纪》:"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上联“仄仄”,下联“平平”。

 

明世祖曾言:“有一联‘色难’着实难对。”解缙应口而答:“容易。”过了很久,世祖还不见解缙对上,于是问:“爱卿不是说容易吗?怎么现在还没对上?”解缙说:“臣方才不是已经对上了吗。”原来那‘容易’就是下联。世祖连声称妙。

 

此联的主角也有人说是乾隆和纪晓岚。精彩的对联总要安在勤勉好学的君王和机智渊博的大臣身上,这里咱们不做考证。

 

“色难”一语,出自《论语·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意思是子女侍奉父母,要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是件很难的事。

 

“容易”,见于西汉《非有先生论》:“於戏!可乎哉?可乎哉?谈何容易!今则不然,反以为诽谤君之行,无人臣之礼,果纷然伤于身,蒙不幸之名,戮及先人,为天下笑,故曰谈何容易!”

 

意思是在君王面前指陈得失,不可轻易从事。

 

我们分析对联,“容”有“容貌”之意,和“色(脸色)”,正好属于同一小类,非常工整。“易”和“难”正好又是一对反义词,也很合适。

 

我们继续来看平仄。

 

色难;容易。

仄平;平仄。

 

这里一字联符合上联仄结,下联平收。二字联一个是仄结平收,另一个是平结仄收。

 

由此,我们认为,如果正常来写,一字联“仄;平”,二字联“中仄;中平”。

 

如果两联都是直接引用前人原文的话,那么,以意承接顺畅为主,可以不计平仄。

 

三言联

如果说一二字联由于用字较少,主要靠机巧来取胜的话,那么三字联已经有了多种组合方式,我们先从清代蒙学读物《声律启蒙》中选择部分来看:

 

清暑殿;广寒宫。

平仄仄;仄平平。

 

颜巷陋;阮途穷。

平仄仄;仄平平。

 

渔父去;牧童归。

平仄仄;仄平平。

 

莺并语;燕双飞。

平仄仄;仄平平。

 

巴地月;楚天云。

平仄仄;仄平平。

 

格式全部是“平仄仄;仄平平”。

 

我们再看部分其他类型的三字联:

 

陈寅恪给清华大学招生考试出对联:

 

孙行者;祖冲之。

平平仄;仄平平。

 

鲁迅私塾对联:

 

独角兽;比目鱼。

仄仄仄;仄仄平。

 

吴昌硕篆书对联:

 

金石乐;书画缘。

平仄仄;平仄平。

 

小有天名胜古迹联:

 

疑无路;小有天。

平平仄;仄仄平。

 

那么我们总结,三字联“平仄仄,仄平平”或者“平平仄,仄仄平”为正格。如果不是十分讲究,保证上联仄起下联平落就好。当然,上联偶尔有三仄,但是下联一般没有三平出现。同样的,如果专有名词直接入联,或者引用诗文原句,那么无论怎么起怎么收都是可以的。

 

我再次说明,并不是说刻板的以平仄而行就是好的,但是初学者借平仄来推究字句,对于体会字词间的微妙之处不无助益,每一个想学习传统诗联的人,都应该做一些这样的基本功夫。

 

四言联

继续看四言联。

 

按律绝的平仄标准来看,顺理成章的推出,四言正格应该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略宽松一些,为“中平中仄;中仄中平”,把第二字和第四字平仄错落开就好。

 

我们看例子:

 

一轮明月;四壁清风。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竹阴在水;兰气随风。

仄平仄仄;平仄平平。

 

松风煮茗;竹雨淡诗。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移花得蝶;买石饶云。(郑燮)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曾三颜四;禹寸陶分。(郑燮)

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持山作寿;与鹤同侪。(齐白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到清凉境;生欢喜心。(叠彩山山门对联)

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昼夜不舍;天地同流。(晋祠难老泉对联)

仄仄仄仄;平仄平平。

 

当然,例外也有一些。

 

斧藻其德;竹柏之怀。(梁同书)

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泪尽数行;诗留千古。(郑燮)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欲正人心;引为己任。(胡林翼)

仄仄平平;仄平仄仄。

 

总体来说,我们要尽量做到,句内平仄二四字处交替开,句末仄起平收。一开始熟悉这样的规则,只到我们达到一个比较高的高度,然后我们自由的抒写性灵就好。

 

三字联,《声律启蒙》中还有很多。

 

四字联,在成语中,有很多,比如: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在俗语中,也有很多。比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花开宝贵;竹报平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聊斋志异》中,蒲松龄说,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想要学好对联,需要我们时时处处,在生活中,看到字词,就分析平仄,看到好的词句,就思考是否能对成合适的对联,这样的沉浸进去,长进自然飞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