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弊病在格律规则上没有明令禁止的,但又影响格律美意境美的东西,也应该避免。暨南大学朱承平教授把律句的弊病归纳了六个方面,十二种病例。一是声律不协。相对两句,如果平仄相同,不是平仄对立,就会犯上尾病。二是词语累赘重复。在上句下句之中,或者上联下联之间,同义词、多义词和同类词,都不能在相同位置上对举,也不能在不同位序上重复,如果这样做了,就会产生诸如相烂病、傍犯病、合掌病或叠砌病等毛病。此外,两句之意也不能重复,如果两句同义,就犯了駢拇病。三是词语位序不当。两联之间,实字或虚字要相互交替,如果是在同一句法位序上对举,就会造成句法结构的雷同,犯了重位病和摞眼病。四是对偶两句不相般配。相对两句,上句和下句的修辞方式要一律,词语选择和表意深浅,也要相侔相等,如果两两相异,就会导致缺偶病和失衡病。五是所叙之事不合情理。凡叙事,要合乎情理。如果只求词语对举,又违人情事理,就会犯悖理病。六是表达直白如话,不委婉,无诗意。诗歌对偶所叙之事,要一波三折,如果直陈其意,毫无遮挡,犹如口语,就犯了直陈病。
我把这些诗病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格律上的诗病,一类是意境上的诗病。格律上的诗病是格律诗词所独有的,是轻微违背了格律规则造成的,在创作中应该积极规避。
1、四平头。什么是四平头?就是律诗中间对仗的四句皆用一类词语起头。如高适的《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嗟君此别意如何,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中间二联的头两字:“巫峡、衡阳、青枫、白帝”,都是地名。纪昀曰:“平列四地名,究为碍格,前人已议之。”沈德潜也认为:“连用四地名,究非律诗所宜。”
又如:赵昌父《梅花》中间两联:
未至腊时须访问,已过春月尚跻攀。
直从开后至落后,不问山间与水间。
两联各句开头“未至、已过、直从、不问”均为副词构成的偏正词组,也是“四平头”。
再如:
冬日炉前能取暖,夏天树下可乘凉。
春来花绽院中艳,秋至果熟树上香。
两联中各句开“冬日、夏天、春来、秋至”均以季节词开头,亦为“四平头”。初学诗着使用四平头的时候很多,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是诗病。
2、相重。相重是句式结构上的毛病,律诗的中间两联句式结构雷同,就是“相重”。律句禁止使用相似相同的句式,也就是在颔联和颈联的句式不能雷同。假如颔联是2/2/1句式,那么颈链应该是2/1/2句式,尽量避免句式重合。律诗的颔联、颈联都要对仗,因此这两联的句式选择十分重要,一旦选定句式,出句、对句就同一结构了。句式重合,不但是今天的初学者容易犯的毛病,即使是唐人,也有相重的先例。例如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诗中的颔联、颈联: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不难看出,四句话的前四字结构完全相同,都是偏正词组构成的主谓结构。如果将“芙蓉水”、“薜荔墙”、“千里目”、“九回肠”都看成偏正结构,则四句诗句式结构完全相同,是名副其实的“相重”。句式结构相重,诗句就显得呆板了。
3、相滥。相滥是指在上句或上联中用过的词语,在下句或下联又换了一个面貌出现。这是诗人思想苍白词汇贫乏的表现,是一种语言浪费,违背了诗词辞简意丰的基本要求,所以称之为相滥。相滥之名,起于唐代。《文镜秘府论?文二十八种病》》说:“相滥,谓一首诗中再度用事,一对之内反复重论。文繁意叠,故名相滥。”相滥的诗例,有表现在一句中之间的,也有表现在两句之中或两联之内的。
例一:
驱马清渭滨,飞镰犯夕尘。
川波增远盖,山月下重轮。
例二:
玉绳耿长汉,金波丽碧空。
星光暗云里,月影碎帘中。
例一上联,出句“驱马”与对句“飞镰”义同,两句之间用词重复。下联出句“川波”与“远盖”同义,对句“玉绳”星名,“金波”月名;下联“星”即指“玉绳”,“月”即指“金波”。这是一联之间事物重举的毛病。
4、傍犯。傍犯是指两联之中重复运用了字面相同而意义有别的字。如刘禹锡《苏州白舍人寄新诗》:
雪里高山头早白,海中仙果子生迟,
于公必有高门庆,谢手何烦晓镜悲。
上联出句有“高”字,下联出句又用“高”字。虽刘禹锡自注曰:“高山,本高;高门,使之高也”。但明朝杨慎《丹铅总录?文又傍犯》中,批评此诗中的两个高字,字面重复,是犯了“傍犯之例”。傍犯之说,始于宋代。诗人把傍犯之病都看得很严重,尽力回避。今天我们经常遇到一个问题是多音字,一字两音两意,同时出现在一首诗里,是不是傍犯?从文字意义上说,不是。但是为了诗面干净,还是尽量避免。
大陈 2015/10/27
5:38:26
5、骈拇。骈拇又叫骈句。骈拇病,是指两句同叙一事,同表一意,句意近同,语意重复,好像拇指上长出一个无用的骈指一样,故名骈拇。骈拇与合掌的区别是,合掌两句同意,其中又有两个同义词互对;骈拇两句同意,句中没有同义词对举,有时还会出现反义词对举的情况。根据骈拇病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两种:
其一,同时骈拇。上下句同说一件事,内容重复累赘。
例一:
远岫开翠雾,遥山卷青霭。
例二:
老树有馀韵,别花无此枝。
例一出句是远山含翠,对句还是远山含青。例二出句是老树有花,对句还是老树开花。
其二,同义骈拇。指上下句描绘同一意境,表达相同意思,前后絮说,语意相复。
例一: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例二:
鱼戏新菏动,鸟散馀花落。
例一出句写蝉鸣而林静,对句写鸟叫而山静,同以鸟虫鸣叫显示山林幽静,手法单调若一。例二出句写鱼动荷动,对句写鸟动花落,同以鸟鱼动写花叶振动,无新意别说。
6、重位。重位和四平头、相重有相同之处,都是把同类词组或结构用在了同一位置上。但是四平头说的是两联四句的开头,相重指的是两联四句的整体句式结构,重位讲的是两联四句或者是四联八句的句尾问题。重位强调的是律句后三个字的句式结构问题,特别是滥用动宾词组问题。先看例句:
读毛主席诗词
倜傥深沉追李杜,雄浑豪放胜苏辛。
襟怀壮志兴华夏,笔扫纤柔启秀昆。
虎啸龙吟撼文苑,翻江倒海扭乾坤。
文韬武略惊寰宇,一代天骄铄古今。
诗中的追李杜、胜苏辛、兴华夏、启秀昆、撼文苑、扭乾坤、惊寰宇、铄古今,句式结构完全一样,句法单调,意境拘促,缺少变化,影响意境。初学者多数犯这个毛病,应该纠正。
7、摞眼。摞眼也叫相类。律句中的动词或形容词,诗家称之为“诗眼”。诗眼处于律句的关键位置。在以名词为主的律句中,动词形容词可以连接上下,呼应左右,表达情感,震撼读者,因而特别重要。但是如果上下两联或一联内的律句都用一类动词或形容词作诗眼,就是摞眼。摞眼被历代诗家所忌讳,一定要加以回避。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上联两句第三字上均用动词,下联两句又同在第三字上叠用动词。同一句位上动词重叠应用,使上联下联句法一律,枯燥单调,没有任何变化。
再如:
从风似飞絮,照日类繁英。
拂岩如写镜,封林若耀琼。
崔融《唐朝新定诗格?文病》指出:“此四句相次,一体不异。'似’、'类’、'如’、'若’,是其病。”所谓“四句相次,一体不异”,是指四句连用时,同义虚字都用在相同句位上,致使上联与下联对偶同一体式,过于呆板。
8、重字。唐代诗中并不重视重字,唐人诗句里的重字现象随处可见,不过宋代以后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清人更把重字当作严格的禁忌,明清时人的唐诗评语里,经常可以看见“某字出自唐人则可,于今人则不可”云云。今天,我们使用新韵作诗,应该极力避免重复字。
9、落调。“落调”就是声调不谐,出现了孤平或者孤仄问题。清朝赵执信在《声调谱》中提出了“落调”的概念,他说:“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诗常用;若仄平仄仄仄,则为落调矣。盖下有三仄,上必两平也。”
在今天看来,只有一个平声的是孤平,必须避免;只有一个仄的,是落调,也应该避免。
意境上的毛病,多数表现在逻辑方面,主要是概念不清,思维混乱,自相矛盾,是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的通病,诗词创作更要注意。
10、叠砌。叠砌又名丛聚、从杂,是指在相连的两联以上的律句中,叠用同一门类的词语,反复堆砌。意思是就像建筑上砌墙一样,始终使用同一类型的砖,一直叠摞到顶,毫无变化。例如:孟浩然《宴荣二山池》:
枥嘶支楯马,池养右军鹅。
竹引嵇琴入,花邀戴客过。
两联四句,用了四个人名,放在同一句式位置上,重叠累砌。同类对举,是对仗的一个基本要求,但同类名词,最好能够前后间隔,上下相让,适当回避,不要在上下联中相连并用,层出累叠。否则就会使人觉得两联意境单一,言辞乏味,影响对仗意境的表达。叠砌病,不仅限于人名、地名,两联之间同类名词的叠用,也应该回避。
例如:
落日下遥林,浮云霭曾阙。
玉宇来清风,罗帐迎秋月。
“日”、“云”、“风”、“月”四词,并属天文门词语,也是同类堆砌。
11、缺偶。缺偶是指一联内两句用事不一,修辞方式不一。
例如:
苏秦时刺股,勤学我便耽。
出句用苏秦刺股的故事,对句却不用典,这就是两句不合,犯了用事不一的毛病。弘法大师说:若将此句改为“刺股君称丽,悬头我未能。”才符合上句用事,下句也用事的事类要求。如果上句用此修辞方法,下句不用,即使词语工稳对仗,也还是有缺陷的。再看例句。
例一:
春人对春酒,芳树间新花。
例二:
鸣琴四五弄,桂酒复盈杯。
例三:
间关难辨处,断续若频惊。
例四:
秋思生鲈脍,寒衣待桔洲。
例一出句用两个“春”字,是掉字对,而对句没有,是缺偶。例二出句有表约数之词“四、五”,而对句没有数词相对,也是缺偶。例三出句用连绵词“间关”,而对句不用,还是缺偶。例四出句用张翰忆鲈还乡的典故,是用事,而对句不再用典,仍是缺偶。律诗两句之间不仅要求词语相对,还要求修辞方法基本相同,这样才能对仗对举。
12、失衡。失衡是指一联之中,上句与下句功力不均,两句不平衡。
例如:
采花惊曙鸟,摘叶喂春蚕。
出句采花而惊曙鸟,兼有早起喜花之意,诗意一波三折,情姿多变,而对句仅言摘叶喂蚕,一事直陈,缺乏余味,与出句意境极不相称,造成失衡。失衡分为出句失衡与对句失衡两种。
其一出句失衡,即出句工力不敌对句。
例一:
秋江映晚日,江鹤弄晴烟。
例二:
百年地僻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
例一对句“江”、“晴”二字,暗应天地气象变化,兼及高下之别,形成阔大背景,而其中“鹤”、“烟”二字,虽为小物,但均含动意,寓意甚丰。出句中的“秋”、“晚”、“虹”、“日”四字,同为天文门,高空凝滞,无丝毫生气,出句意境不如对句。清朝黄公评例二句曰:“上句费力,下句天成。题下注云'得寒字’。五月中'寒’字颇难入诗,想杜公先为此字运思,偶成七字,然后凑成一篇,其上句之不称宜也。”其说得矣,是出句不如对句工。
其二对句失衡,是指对句工力不敌出句。
例一:
接宴身兼仗,听歌泪满衣。
例二:
扫地树留影,拂妆琴有声。
例三:
夕阳山外山,尘世梦中梦。
例一出句写“宴”见其喜,写“仗”见其衰,含有二事,对句只言听歌伤悲仅一事,对句不如出句工。例二出句言树之影随日而动,犹如扫地而行,十分形象,对句却言拂拭妆台,无意动琴,又何等牵强,这是对句不如出句工。《养一斋诗话》卷一评例三句曰:“对偶上下相称最难。戴石屏以'尘世梦中梦’,对'夕阳上外山’固不佳,即'春水渡旁渡’,尤未尽致也。”其出句言景之美,景之佳,无限风光,恍若仙境;对句却言世事如梦,辞意低鄙,难以接受,又是对句不如出句工。
13、悖理。又叫相反、落节。悖理病,即对仗两句不是语意相承,上下一意,而是情理相违,相互矛盾。
例一:
菊黄堪泛酒,梅红可插头。
例二:
晴云开极野,积雾掩长洲。
例一“菊黄”之时在秋,“梅红”之日在冬,两句时令迥异,情理不容。例二出句“晴云开”,对句却说“积雾掩”,这也是前后语意相违,不合情理。悖理的主要原因是作者片面追求词语对偶,不顾事理,造成文理不通的毛病。
14、直陈。直陈是直说心意,毫无诗意。律句首先要有诗意,在表达上要注意委曲婉转,含蓄籍蕴,不能率意直陈,明白如话,即使没有其他毛病,也不能算是一个好的律句,这样的对句,就可以称之为直陈病。
例一:
如何百年内,不见一人闲。
例二:
况与故人别,那堪羁患愁。
例三:
故国在何处,多年未得归。
例一两句叙人们皆为庸事忙碌,语言过于直接,不如赵嘏《东归道中》“星星一镜发,草草百年身”,更显曲婉。例二两句言羁患思乡之愁,不若灵一《送王法师之西川》“官柳乡愁乱,春山客路遥”,更得缠绵。例三的两句言故国之思,不若司马札《东门晚望》“芳草失归路,故乡空暮云”,更有情致。
谈仄韵诗
平韵近体诗,历经从古体向近体的律化过程。从《诗经》的“律句”,曹植的“律联”,南朝永明体“对式”与“粘式”五律,至初唐王绩、杜审言的“律诗先导”,宋之问、沈佺期的“律诗定式”,盛唐李白、杜甫的“律诗升华”,才形成声韵抑扬顿挫、循环往复的四种平仄格式。
仄韵与平韵虽是孪生兄弟,却也经历了近体与古律的融合过程。仄韵近体,在保留平韵近体仄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平收、平起仄收四种定格的同时,尤为重视出句的平仄关系,大体经过四个发展阶段。初唐渐兴,宋之问、沈佺期等人诗作,出句形成仄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5种格式;盛唐拓展,李白、杜甫等人诗作,出句新增平平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5种平仄形式;中唐异变,韦应物、韩愈等人诗作,出句呈现仄平仄仄、平平平仄2种格式;晚唐趋稳,杜牧、韩偓等人诗作,出句回归初唐、盛唐仄韵格式,多是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
实践证明,仄韵近体出句平仄是宽松的。选择上述12种格式,皆能作出仄韵近体诗。但是,作为仄韵推导格式不宜过多,只能选择晚唐趋稳的4种格式,推导出求律融古、以律为主的8种仄韵律诗与6种仄韵绝句平仄格式。
【仄韵五律】
一、仄起仄收,出句仄平仄平
王勃《山亭夜宴》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
桂宇幽襟积,山亭凉夜永。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森沉野径寒,肃穆岩扉静。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
竹晦南河色,荷翻北潭影。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清兴殊未归,林端照初景。
二、仄起平收,出句平仄平仄
杜甫《赤谷西崦人家》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跻险不自喧,出郊已清目。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溪回日气暖,径转山田熟。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鸟雀依茅茨,藩篱带松菊。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如行武陵暮,欲问桃花宿。
三、仄起仄收,出句一仄三平
韦应物《寄诸弟兼怀崔都水》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
暮节看已谢,慈长愈可惜。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风澹意伤春,池寒花敛夕。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对酒始依依,怀人还的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谁当曲水行,相思寻旧迹。
四、仄起平收,出句一律平脚
韩偓《乾宁三年在奉天重围作》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仗剑夜巡城,衣襟满霜霰。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贼火遍郊垌,飞焰侵星汉。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积雪似长江,长林如断岸。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独凭女墙头,思家起长叹。
五、平起仄收,出句仄平仄平
崔颢《入若耶溪》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事事令人幽,停桡向余景。
六、平起平收,出句平仄平仄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
惊鹊栖不定,飞萤卷帘入。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七、平起仄收,出句一仄三平
沈佺期《送乔随州侃》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结交三十载,同游一万里。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情为契阔生,心由别离死。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拜恩前后人,从宦差池起。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今尔归汉东,明珠报知己。
八、平起平收,出句一律平脚
李白《清溪行》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仄韵七律】
七律则是五律的延长,只在五言头节加两个与其平仄相反的顶节。仄头加平头,平头加仄头,即可形成七律仄韵句型:
一、平起平收,出句平仄平仄
陈润《宿北乐馆》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欲眠未寝望月圆,越鸟一声碧空远。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庭木萧萧吹叶落,溪流寂寂浮舟断。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星光隐去雨纷纷,窗影飘摇灯灿灿。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栋里不知日将出,晓来但觉衣裳暖。
二、平起仄收,出句仄平仄平
温庭筠《春晓曲》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家临长信往来道,乳燕双双拂烟草。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油壁车轻金犊肥,流苏帐晓春鸡早。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笼中娇鸟暖犹睡,帘外落花闲不扫。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衰桃一树近前池,似惜容颜镜中老。
三、平起仄收,出句一仄三平
元稹《有鸟二十章·其九》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有鸟有鸟众蝙蝠,长伴佳人占华屋。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妖鼠多年羽翮生,雌雄不辨无本族。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穿墉伺隙善潜身,昼伏宵飞恶明烛。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大厦虽存柱石倾,暗啮栋梁成蠹木。
四、平起平收,出句一律平脚
韩偓《蔷薇因有是作》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江中春雨波浪肥,石上野花枝叶瘦。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枝低波高如有情,浪去枝留如力斗。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绿刺红房战褭时,吴娃越艳醺酣后。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且将浊酒伴清吟,酒逸吟狂轻宇宙。
五、仄起仄收,出句仄平仄平
白居易《谪居》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面瘦头斑四十四,远谪江州为郡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逢时弃置从不才,未老衰羸为何事。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火烧寒涧松为烬,霜降春林花委地。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遭时荣悴一时间,岂是昭昭上天意。
六、仄起平收,出句平仄平仄
李咸用《绯桃花歌》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上帝春宫念丽容,夭桃变态求新悦。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牡丹雍贵倾国色,艳李端庄如昊月。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野树躬身龙卷风,曦车仰辇霞镶玦。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东风惆怅愁难解,争教绯桃众芳歇。
七、仄起仄收,出句一仄三平
韩偓《意绪》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绝代佳人何寂寞,梨花未发梅花落。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东风吹雨入西园,银线千条度灵阁。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脸粉难匀蜀酒浓,口脂易印吴绫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娇饶意态不胜羞,愿倚郎君永相着。
八、仄起平收,出句一律平脚
许坚《游溧阳下山寺》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地枕吴溪与越峰,前朝恩锡灵泉额。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竹林晴见雁塔高,石室曾栖几禅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荒碑字没秋苔深,古池香泛荷花白。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客有经年说别林,落日啼猿情脉脉。
【仄韵长律】
长律是律诗的延长,仅举五言仄韵排律一首为例:
仄起平收,出句平仄相间
皇甫冉《题裴二十一新园》
东郭访先生,西郊寻隐路。
久为江南客,自有云阳树。已得闲园心,不知公府步。
开门白日晚,倚杖青山暮。果熟任霜封,篱疏从水度。
穷年无牵缀,往事惜沦误。唯见耦耕人,朝朝自来去。
【仄韵五绝】
五言仄韵绝句,即截取五言仄韵律诗上半首。除去一仄三平、一律平脚重格以外,可形成六种句型:
一、仄起仄收,出句仄平
贾岛《寻隐者不遇》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二、仄起平收,出句平仄
王昌龄《送李十五》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三、仄起平收,出句平平
李隆基《续薛令之题壁》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啄木觜距长,凤凰羽毛短。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苦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
四、平起平收,出句平仄
司空曙《石莲花》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今逢石上生,本自波中有。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
红艳秋风里,谁怜众芳后?
五、平起仄收,出句仄平
王维《木兰柴》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六、平起平收,出句平平
韩愈《月池》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寒池月下明,新月池边曲,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若不妒清妍,却成相映烛。
【仄韵七绝】
七言仄韵绝句,即截取七言仄韵律诗上半首。除去一仄三平、一律平脚重格之外,可形成六种平仄句型:
一、平起平收,出句平仄
冯宿《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忽然一曲稱君心,破卻中人百家產。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城外平人驅欲盡,帳中猶打袞花毯。
二、平起仄收,出句仄平
岑参《春梦》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三、平起平收,出句平平
王昌龄《观黄炼师院》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先贤盛说桃花源,尘忝何堪武陵郡。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闻道秦时避地人,至今不与人通问。
四、仄起仄收,出句仄平
柳宗元《雨晴至江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
五、仄起平收,出句平仄
顾况《悲歌》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何处春风吹晓幕,江南渌水通朱阁。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美人二八如花艳,泣向春风畏花落。
六、仄起平收,出句平平
卢纶《咏送薛存诚》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玉干百馀茎生君,此堂侧拂帘寒雨。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响拥砌深溪色何。事凤凰雏理归翼。
诗佛王维、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诗鬼李贺,均为仄韵近体诗作高手。唐朝诸多名家选择仄韵近体,意在追求音韵跌宕、声律宽松、格调高古。清王士祯云:“大抵通篇平韵贵飞扬,通篇仄韵贵矫健。”仄韵近体诗显著特征是以律融古,巧妙地运用近体特殊拗救与一般拗救相结合,使其本句平仄换位救,对句平仄同位救,融合打造既合律又高古的铿锵诗句。如李白《慈姥竹》“野竹攒石生”和杜甫《得舍弟消息》“风吹紫荆树”中的“平仄平”与“仄平仄”,既属古体标准句式,又属近体本句平仄互换特殊拗救,可谓求律融古之范例。又如韦应物“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即属古体二、四同声特色,又属近体对句同位相救,也是律中求古之妙用。不过,李白“野竹攒石生”不避孤平,白居易“月没西沉沉”不避三平尾,刘禹锡“地灵草木瘦”不避三仄尾,韩偓“积雪似长江,长林如断岸”不避同义词对仗,况且不粘不对不乏其例,邻韵相押颇多。足见仄韵近体,既不舍古体艺术特色,又彰显近体金科玉律,当属变体律诗。因此,今人写仄韵近体诗,也应求律融古,以律为主。
说明两点,一是,仄韵诗谱与诗例个别之处平仄不合,当属正常现象,允许拗句存在。二是,七言律诗与七言绝句各有两首有所改动,是为了让诗例与诗谱平仄相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