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词学堂】简析诗钟分咏的诀窍诗评万象、【诗词学堂】诗词修行三十六法

(2020-08-02 11:49:16)
标签:

文化

分类: 诗词知识

【诗词学堂】简析诗钟分咏的诀窍


分咏诗钟,是要求用七言诗来表述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并遵循对仗法则,组成一对诗联。很显然,作分咏诗钟,要比写一般的律联更为困难。如何去写分咏诗钟?有人主张分咏诗钟的每一联,扣题时必须做到不能移作他用。也就是说,每联就像灯谜似的,只能猜得一个答案。但这种做法往往是失之于过份泥实,导致句意浅露,缺乏神采。由于分咏诗钟的每一联必须要去表达事物,从而很容易只对事物作客观的表象描述,落入形似的窠臼,所以分咏诗钟更有必要注重神似。这也涉及如何看待形神之辨,如何认识作家主体意识等重要文艺理论问题,因此,回顾一下历来的有关论述,以及前人的分咏诗钟作品,将会有助于这些问题的澄清。

苏东坡有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意思是说:论画只讲形似,那种见识就显得非常肤浅,跟儿童无几;而诗写的太实,一览无余,毫无意蕴,那也是只能说明作者的才能低下。所以,作品之中能否具有某种意境,这甚至已经成了衡量一首作品优劣的标准。

金王若虚也说:“论妙在形似之外,而非遗其形似;不窘与题,而要不失其题,如是而已耳。”(《滤南诗话》)。以上论述是说:不要满足于表面的“形”的描写,而要着重在深处的“神”的刻画。形,是表面的;而神,才是本质的。神似并不排斥形似,它是形似的提高,以形貌检验虽不能一一吻合,但因传达了物象的神,所以更近似于物象,即“不似之似”,也就是司空图所说的“离形得似”和刘禹锡所言的“中与神会”。

注重神似就是要在创作时,不执著于描写物象外形,不粘滞于题目所定范围;比喻多于形容,用典多于白描,联想多于直觉,等等。

例如:

《假山·纱窗》:螺鬟小筑云千叠,蝉翼轻描月半棱。(夔仲,《啸园诗钟》);《扇·龙》:入手浑疑招月到,点睛端恐挟云飞。(乐泰,《惠园诗钟》)。第一个是以云比假山,第二个是以月喻团扇,来烘托出神采。《松子·茶》:空山落处龙鳞瘦,活水煎时海眼肥。(易顺鼎,《吴社诗钟》);此处用“龙鳞”来比喻松子,以对下联的“海眼”(注:即泉眼)

《电·姐妹》:金蛇夜掣光千里,铜雀春深锁二乔。(作舟,《啸园诗钟》)。此处用 “金蛇”来比喻“电”,以对下联的“铜雀”,足见匠心。

《酒肆·梳头》:春雨欲迷行路客,秋山淡抹美人妆。(竹孙,《啸园诗钟》)。

此上联由题目“酒肆”联想到“春雨”中的“行路客”,下联则化用郭熙句:“秋山明净而如妆”(《山水训》),并据以成对;“欲迷”及“淡抹”两词用得妙,使全联有清空之气。

再如:《鸭·夕阳》:暖透春江初浴绿,影衔秋树半留红。(善仆,《惠园诗钟》);我们注意上联的春江浴绿,这是紧扣鸭的物点。衔树,留红,这也是紧紧的抓住了夕阳的神态

《门·唐明皇》:九天瑞气开金锁,七夕盟心想玉环。(悦涟,《惠园诗钟》);《木兰·闰》:驼足归来一千里,蟾光圆到十三回。(小鲁,《湘烟阁诗钟》)。以上数联几乎全用工对,更显其构思之巧。

一、咏物诗钟

咏物诗钟就是通过对事物描写而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联类。也就是将事物的基本特征(形)赋予你的感情(神)的联。

 二、咏物诗钟写什么?

从三个方面:咏志、抒怀、 述理

既然是寄托思想感情,那就是写你对事物的感悟

1、咏志:

(咏流星)

宁教此生燃一瞬;

不随永夜寂千年。

2、抒怀:

(咏月)

勿以圆缺而叹矣;

是因盈润尚忧之。

3、述理:

(咏尺子)

惯是标身而正物;

从来刻己以量人。

方法繁多,取一便可

三、咏物诗钟怎么写?

归纳成三个字:少、准、狠。

1、少:(1)抓事物特征要少,只需要那个最显著、最有代表性的就可以了,如果每个事物特征都抓住来写,那就变成是写科学论文。写咏物联就像酿酒,你就是那个酿酒师,要做的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至于你酿出来的是茅台、是五粮液抑或是醋,那就要看各人的功力了。

2)用作切题的字眼也要少,这样你就有更多剩余的字来抒写感情,使写出来的作品避免流于空洞白描,变成说明文。

例:(咏尺子)

惯是标身而正物;

从来刻己以量人。

切题字眼2字:刻、量。

又如:

(咏月)

勿以圆缺而叹矣;是因盈润尙忧之

(切题字眼4字:圆缺、盈润)

2、准:咏物最忌晦涩不明,用作切题的字眼一定要准。

例:

(分咏:围棋/麻将)

百年要弈卅千局;

一月休搓廿九回

(切题字眼:弈、搓)。

本来就是个分咏,七个字描写一件事物还要照顾感情,用作切题的字眼非少到极端不可,那么就更加需要用字精准了,否则不知所云。

3、狠:就是找到事物的基本特征后,狠狠的钻进去,结合你要赋予的主观情感找到最佳交叠点,使人产生最大的情感共鸣。

例:

(咏流星)

宁教此生燃一瞬;

不随永夜寂千年。

既是咏物又是咏志,形神俱备,浑然天成。

 综上所述,所以,当你写好一个咏物联时,首先要想想,我这联有感情吗?感情丰富到能引起别人共鸣吗?切入点准吗?破题狠吗?

如果你总是打的擦边球,那就不行

四、心之精微、发而为文

刘禹锡曰:“心之精微、发而为文;文之神妙,吟而为诗。”(《刘宾客集》)。这就是说要突出作家的主体意识。袁枚在“性灵说”中强调“着我”,他说:“有人无我,是傀儡也。”“作诗不可以无我,无我,则剿袭敷衍之弊大。”(《随园诗话》),即是要求表现诗人独特的个性和风格。作家总是力求将客观事物的“神”与自己主观的“神”互相契合交融,也就是上文所说的神似,它远超于对事物形貌的简单模仿。例如,丘逢甲的分咏作品:《吐酒·海》:块垒消除同唾玉,沧桑感慨又扬尘。(《斐亭诗畸》)。

1895年清政府割台,丘逢甲与台湾人士上书清廷,要求废约,不成,丘逢甲遂与原台湾巡抚唐景崧起兵抗日,后兵败被迫离台内渡。此处丘逢甲笔下的“海”,已不是纯粹自然意义上的“海”,他是用“东海扬尘”来描述台海变幻的政治风云。

类似的还有唐景崧的分咏作品:《带·鸦片灰》:隔水岂无求救意,禁烟还有复燃时;(《斐亭诗畸》)《云·熨斗》:变局尽多翻手态,拂衣犹有热升心。(《斐亭诗畸》)

也都是对当时台海形势巨变和个人心态、情怀的深刻表露。由于他们的分咏诗钟作品都突出了自己的主体意识,因此有很强的感染力。

再如,《鹊华行馆诗钟》中的分咏诗钟:《龙·落叶》:万里江湖供变化,一秋风雨入苍茫。(赵国华);

《九疑山·尺》:高低峰影排云认,多少人才待玉量。(王荫昌);《寒竹·夕阳》:风雪飘摇孤节在,乱山高下大荒空。(宫昱)。

鹊华行馆是同治年间山东济南的一处招待所。以上作品表达了当时作为候选官员的赵国华(后官至山东巡按)等人的一些心情、期望、乃至襟怀,决非一般咏物的泛泛之作。综上所述,这也表明,只有突出作家个性的艺术,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

 


【诗词学堂】诗词修行三十六法  诗评万象


(一)、韵味、格调、意象、寄托、境界、神韵

(二)、稳健、厚重、端正、求真、含蓄、朴实

(三)、立意、有事、明了、精炼、隽永、筋骨

(四)、章法、格律、起头、收尾、切题、炼句

(五)、用典、博闻、取舍、火候、谦恭、皮厚

(六)、委婉、流畅、新奇、铺垫、贴切、谐调

分论如下:

 

一、韵味:

   诗词首重“有味”,观其评语有关“味”字的,凡五十余条三十六法味为上。一言以蔽之,味而已。诗有三味短一则寡味。一曰“意味”二曰“形味”三曰“韵味”。所谓层次不明是欠“形味”。语感差是欠韵味。

 

二、格调: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词为人之心声,格调当以高为胜。道人推崇典雅高尚之格调,作诗词与做人并重。

 

三、意象:

   圣人立象以尽其意,以尽其神。物以貌求,心以理应,刻镂声律,萌芽比兴。

 

四、寄托:

   诗词皆贵有寄托,词更甚。意在言外,言尽意存,表里相宜,比事情通,身世之感,通于性灵。

 

五、境界:

   诗贵有味,有味乃有境界之谓也。物境为下,情境为中,意境为上。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有灵通之句,参造化之妙。人间词话云: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六、神韵:

    诗可以兴,兴方能有境界,境界之最高处方有神韵。淡远冲和,清远古澹,兴象超逸,化境悟境,即事生情,即语绘状,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此之谓也。王夫之云:寄意在有无之间,慷慨之中多自蕴藉。能兴即谓之豪杰。兴者,性之生乎气者也。

 

七、稳健:

   法度严谨,词章典贵,敛才就范,不屑纵横,隶事恰切而深微,此乃稳健老道之谓也。由是可知稳健乃写诗作词进步之第二层次也,是成熟的一个基本标志。

 

 八、厚重:

   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寥寥长风,来之无穷,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厚重乃诗词写作的一般要求,通常所谓雄浑劲健者是也,是相对于轻盈灵动而言的。

 

九、端正:

   形式与内容并重,技法与情感交融。写诗作词,皆有古法可依,抱杜尊韩,托足权门,苦守陶韦,贫贱骄人,偏则成魔,分唐界宋,博极而约,淡蕴於浓。简言之,端正者,中庸之谓也。诗论者所谓典雅、安雅、矜严、戒偏之意也。

 

十、求真:

   人贵真情,景贵真实,诗词须有真性情,意境产生于真情感。情性所至,妙不自寻。诗如化工,即景成趣。逝者如斯,有新无故。因物赋形,随景换步。诗家所谓自然、葆真、实境、即景即言此矣。

 十一、含蓄: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幽花初开,名香始熏。白石诗说云:语贵含蓄。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山谷尤谨于此。清庙之瑟,一唱三叹,远矣哉!后之学诗者,可不务乎?若句中无余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古人所谓诗家话,今人所谓诗的语言,余以为皆含蓄蕴藉之谓也。过于直白者不能称其为诗,须用形象来表达意境,这是诗词文体区别于小说散文的一个内在的标志。

 

十二、朴实:

   俯拾皆是,不取诸邻。真予不夺,强得易贫。东风徐来,不惊一尘。不琢不雕,匪缁匪磷。意深词浅,思苦言甘。寥寥千年,此妙谁探?含蓄蕴藉与自然朴实看似矛盾,实则不然,朴实乃诗词写作中的更高境界,返朴归真,不着痕迹,于冲淡平和中寄寓真情实意,不亦难乎?

 

十三、立意:

   黄彻蛩溪诗话云: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袁枚论诗亦将崇意列为首篇,余以为吟诗作词,自当是立意为先,倘若立意不明,一篇作品则信马由缰,无归宿矣。诗品有云:意似主人,辞如奴婢。主弱奴强,呼之不至。穿贯无绳,散钱委地。开千枝花,一本所系。

 

 十四、有事:

   此乃现实主义基本要求,史诗之概念。维新运动中,诗界革命旗手黄遵宪主张诗要为事而作,须反映现实生活,我手写我口,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愤时势之不可为,感身世之不遇,不必去模拟古人,今之世异于古,则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

 

 十五、明了:

   似是而非、不懂、含糊、何意之类评语道人常用,盖新学诗词者之通病也。白石云:难说处一语而尽,易说处莫便放过;僻事实用,熟事虚用;说理要简切,说事要圆活,说景要微妙。多看自知,多作自好矣。明白如话,不加藻饰,如一泓山泉,看似平淡,掬入口中品尝,却别有甘冽。明了能读,读之能懂,乃诗词艺术有生命力之根本要求,提倡疏朗清新,雅淡纯朴,通俗恬静,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诗风。

 

 十六、精炼:

    诗品云:犹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淄磷。此乃简洁、洗炼、利落、凝练之谓也。诗词文字有限,讲究言简意丰,一字传神,但简练绝非简单之谓,简单者一览无余,简练乃字外有义,言有尽而意无穷。欲简练则须概括,能概括则须多闻博记,知其一百而写其一,心有余力,有所选择,方能简练。

 

 十七、隽永:

   缪越云: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隽永乃含蓄之深,韵味之至之谓也,诗词托兴深远,情感真切,方能余味无穷,令人浮想联翩,心有所托。隽永审美风格。余以为此乃诗词写作之最高境界也。

 

十八、筋骨:

   钱钟书云: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兴寄乃诗之内容,风骨特指诗之风格。然而两者实在密不可分。单看风骨,惟见刚健质朴之文采,若无兴寄,文采无所托也。文心雕龙特标风骨,云: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

 

十九、章法:

   乃谋篇布局之谓也,起承转合,结构之总称也,律绝皆如是,然各有其特色。词曲体例繁多,不易看出起承转合之脉络,前人论词多从过片入手,讲究过片自然,衔接紧密,韵味不断,能出新意。章法之于诗词写作,乃入门之砖,可谓重中之重,不可不学也。白石云:作大篇,尤当布置:首尾匀停,腰腹肥满。多见人前面有余,後面不足;前面极工,後面草草。不可不知也。

 

二十、格律:

   诗词音韵形式之美皆在于格律。有格律方谓之诗,无格律谓之为文。清冯班答万季埜诗问云:二者意岂有异?唯是体制辞语不同耳。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尽变;啖饭则饱,可以养生,可以尽年,为人事之正道;饮酒则醉,忧者以乐,喜者以悲,有不知其所以然者。如《凯风》、《小弁》之意,断不可以文章之道平直出之,诗其可已于世乎?闻一多云:越是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才能跳得痛快。只有不会跳舞的人才怪脚镣碍事。

二十一、起头:

   乃章法中起字之谓也。万事开头难,袁枚云:造屋先画,点兵先派。故写诗作词下笔要慎,要有灵感,块垒在胸,不吐不快,方可起好头,开好步。若心中无诗,则不可强作,强作则失气象矣。

 

二十二、收尾:

   乃结响之谓也。道人评诗于章法结构起承转合中最重一个合字,无余响则道人不红脸。白石云:篇终出人意表,或反终篇之意,皆妙。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词意俱尽,如临水送将归是已;意尽词不尽,如抟扶摇是已;词尽意不尽,剡溪归棹是已;词意俱不尽,温伯雪子是已。所谓词意俱尽者,急流中截後语,非谓词穷理尽者也。所谓意尽词不尽者,意尽於未当尽处,则词可以不尽矣,非以长语益之者也。至如词尽意不尽者,非遗意也,辞中已彷佛可见矣。词意俱不尽者,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

 

二十三、切题:

    文不切题,游马不归,不知其所云,此初学者易犯之病也。文字、音韵、格律、章法顾及到了,但诗无中心,扣题不切,惜其貌似而神非也。袁枚续诗品相题篇云:地殊景光,人各身分。天女量衣,不差尺寸。

 

二十四、炼句:

   字句锤炼得好,可以带动全篇,所谓一字妥帖,则全篇生色,有诗眼词眼之谓。关键去处,一个字眼,极致入微,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造出一种意境。沈德潜说诗晬话云:古人不废链字之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近人挟以斗胜者,唯难字而已。古人时常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杜子有诗云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之推敲典故可说明一切。

 

二十五、用典:

   用史、用事、用语及引用前人诗词皆谓之用典。怀古伤今,咏史言志,借事抒怀,用前人诗句深化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用典既要师其意,又要能於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迹,所谓水中著盐,饮水乃知盐味,方为佳作。江西诗派讲究无一字没来处,过矣。用典须有所选择,不可一味堆切。袁枚云:用一僻典,如请生客。如何选材,而可不择?古香时艳,各有攸宜。所宜之中,且争毫厘。锦非不佳,不可为帽。金貂满堂,狗来必笑。

 

二十六、博闻:

    诗词写作与欣赏,须广博之文史知识为支撑,不懂文史不足以言诗。袁枚论博习云:万卷山积,一篇吟成。诗之与书,有情无情。钟鼓并乐,舍之何鸣?易牙善烹,先羞百牲。不从糟粕,安得精英?曰“不关学”,终非正声。

 

二十七、取舍:

    炼字炼句,人皆知之,且易达到,然炼意之说,道及者鲜矣,炼意者何?取舍之谓也。因其为诗词学习更高之层次,故较难达到也。白石云:诗之不工,只是不精思耳。不思而作,虽多亦奚为?袁枚称之为割忍:叶多花蔽,词多语费,割之为佳,非忍不济。骊龙选珠,颗颗明丽。深夜九渊,一取万弃。知熟必避,知生必避。人人意中,出人头地。

 

二十八、火候:

   诗词写作须日积月累,勤学苦练,多看少吟,须多用心思,善于观察,常葆诗人之心,常蕴诗人之情。所谓火候讲的是岁月的功夫,天才除外,就常人而言,于此道浸淫数年或有小成,浸淫数十年方能登堂入室。

 

二十九、谦恭:

   无恭敬之心,无以向学,无谦逊之心,无以进步。道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评判之时犹不敢妄言,况我等后学之辈乎?诗词学习须不耻下问,多问多闻,能者为师,不可不懂装懂,半桶水晃荡。

 

三十、皮厚:

   亦谦虚好学之谓也。夫面皮者,人皆贵之,无面皮则不得立于世间。但面皮太薄不足以学诗,要经得起批评,勇于改过,知错能改,方可学到真本领。袁枚云:人贵知足,惟学不然。人功不竭,天巧不传。知一重非,进一重境。

 

三十一、委婉:

   用笔委曲及用意起伏之谓也。司空图诗品云:似往已回,如幽匪藏。诗词乃语言艺术,形式上讲究用语曲折细腻,抑扬顿挫,错落有致,跌宕多变,峰回路转,水理多纹。内容上以言情为多,特别是词,讲求清隽缠绵,婉媚轻柔,情致深远,凄恻动人。即使是豪放派词人,其表现手法也多为哀婉含蓄,温润秀洁,风流蕴籍,旖旎近情,铺叙展衍,别有寄托。

 

三十二、流畅:

    流畅乃言辞达意,音韵美妙之谓也。便于吟诵,节奏和谐,琅琅上口,自然明快乃诗词文体之特点。诗的语言于句辞而言,乃珠圆玉润,舒展大方之谓也。于意义上也讲究行笔连贯,舒朗大方,淋漓尽致,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白石云:思有窒碍,涵养未至也,当益以学。

 

三十三、新奇:

    新奇求新创新、奇语妙辞、意境独到乃诗家之追求也。白石云: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碍而实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诗词写作构思须精巧,用字须新颖,意义上当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

 

 三十四、铺垫:

    铺垫铺叙渲染之谓也,好比起屋建房,三通一平须先行做好。无平川无以见高山,无衬托无以见主旨。有字句、段落、韵律三种铺垫形式。

 

三十五、贴切;

   贴切状意不切,描绘不准,不和时宜乃初学者之通病也,此类问题道人评语中随处可见,追其原由,亦炼句炼意不到之故也。

 

三十六、谐调:

    谐调于诗法上讲冲淡平和,于章法上讲前后一致,于字句上讲稳妥得当,于韵律上讲和谐美妙。能称之为谐调,诗词上乘之谓也。

 

 

本文摘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