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辞海】之《五月的别名》
(2020-06-20 21:18:24)
标签:
文化 |
分类: 资料 |
【别名辞海】之《五月的别名》
农历五月的别名
农历 [ nóng lì] 我国古代历法之一。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由于平均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中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十三个月(383天或384天)。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农事。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俗称阴历。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夏历、旧历。五月 [ w yuè ]一年的第五月,又是夏季的第二个月。
半夏
指夏历五月,仲夏。宋 释子益《偈颂》:“一日复一日,眨眼过半夏。”宋 陈亚《登湖州销暑楼》:“风月前湖近,轩窗半夏凉。”宋 高公泗《港口野步怀归》:“预知半夏当归去,栀子开时应到家。”宋 释慧晖《偈颂》:“且月今朝半夏辰,修行道者有疏亲。”明 顾元臣《和铁厓竹枝词》:“等过三春今半夏,重楼日日倚阑干。”另,药草名。唐 王建《寄刘蕡问疾》:“赊来半夏熏煎尽,投着山中旧主人。”宋 孔平仲《亶父寄示与谯冲元唱和药名诗因作一篇奉寄》:“忽忽光景又半夏,书房风月澄人心。”
恶月
古代迷信称夏历五月为恶月。汉 董勋《问礼俗》:“五月俗称恶月。俗多六斋放生。”南朝 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忌曝床荐席及修盖房屋。”宋 释居简《日者》:“恶月悬弧岂好儿,衣冠聊复换伽黎。”明 张穆《送渔庄三兄归里并寄呈家兄述怀》:“忆昨并门初,恶月苦占临。”清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恶月》:“京师谚曰:‘善正月,恶五月。’”
皋月
夏历五月的别称。皋通高。谓五月阴气生,由下而上。《尔雅·释天》:“五月为皋。”郝懿行义疏:“皋者,《释文》:‘或作高、同’……高在上也。五月阴生,欲自下而上。又物皆结实,櫜韬下垂也。”按,櫜韬,箭囊弓袋。宋 葛胜仲《次韵去非留别》:“祥琴皋月歘戒行,征马谯门聊出祖。”宋 释慧晖《偈颂》:“皋月今朝初旭光,玉辉破暗露堂堂。”宋 杨简《嘉定改元久旱得雨诗呈张令君》:“底事焦劳偃室中,耕农皋月未施工。”宋 周麟之《端午贴子词》:“皋月乘天数,慈闱奉母仪。”
建午
指夏历五月。古代以北斗星斗柄的运转计算月分,斗柄指向十二辰中的午位,即为夏历五月。古时以北斗星的运转计算月令,斗柄所指之辰谓之斗建。如,正月指寅,为建寅之月。二月指卯,为建卯之月。五月建午,为建午之月。《汉书·律历志上》:“日至其初为节,至其中斗建下为十二辰,视其建而知其次。”南朝 邹浩《次韵和知府欧阳叔弼学士祷雨武侯祠》:“胡为风旱久未宁,行矣斗柄将建午。”宋 梅尧臣《冬雷》:“我今来江南,岁历惟建午。”
建午月
指夏历五月。古时以北斗星的运转计算月令,斗柄所指之辰谓之斗建。如,正月指寅,为建寅之月,五月指午,为建午之月。唐 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蛇年建午月,我自梁还秦。”宋 张元干《建炎感事》:“何处置我家,患在建午月。”宋 曹彦约《上周益公》:“荒村建午月,斯螽动股鸣。”
厉皋
夏历五月的别称。天干纪年,五月为戊,称为厉皋。《尔雅·释天》:“(月)在戊曰厉……五月为皋。”邢昺疏:“五月得戊,则曰厉皋。”
榴月
指夏历五月。“五月榴花照眼明”,五月是石榴花盛开时节,故有榴月之名。时值仲夏。据晋人张华、陆机等人的说法,石榴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引进的。清 陈维崧《水调歌头》:“小别数日耳,榴月复经过。”
呜蜩
指夏历五月。此间蝉叫了,故云。呜蜩是蝉的一种,但比蝉的个体要小许多,叫声响亮。清 顾太清《柳枝词》:“五月田家打麦劳,绿杨多处乱呜蜩。小船卖酒游人醉,一串活鱼贯柳条。”
南火月
夏历五月的别称。因其似火高温正在南方,故云。唐 李白《夏日诸从弟登沔州龙兴阁序》:“夫槿荣芳园,蝉啸珍木,盖纪乎南火之月也。”
蒲月
指夏历五月。旧俗端午节,悬菖蒲艾叶等于门首,用以辟邪。故称五月为蒲月。
蕤宾
指夏历五月。古代十二个月与十二律的对应关系:黄钟(十一月)、大吕(十二月)、太簇(一月)、夹钟(二月)、姑洗(三月)、仲吕(四月)、蕤宾(五月)、林钟(六月)、夷则(七月)、南吕(八月)、无射(九月)、应钟(十月)。律分阴阳,奇数六为阳律,名曰六律;偶数六为阴律,又,名曰六吕。合称律吕。蕤宾属阳律。《周礼·春官·大司乐》:“乃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礼记·月令》:“(仲夏之月)其音征,律中蕤宾。”郑玄注:“蕤宾者应钟之所生,三分益一,律长六寸八十一分寸之二十六,仲夏气至,则蕤宾之律应。”古人律历相配,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适应,谓之律应。蕤宾位于午,在五月,故代指夏历五月。《国语·周语下》:“五曰蕤宾。”韦昭注:“五月,蕤宾。”晋 陶潜《和胡西曹示顾贼曹》:“蕤宾五月中,清朝起南飔。不驶亦不迟,飘飘吹我衣。”唐 卢照邻《对蜀父老问》:“龙集荒落,律纪蕤宾。”另,指代农历五月端午节。《全元散曲·迎仙客·五月》:“结艾人,庆蕤宾,菖蒲酒香开玉樽。”《水浒传》第十三回:“时逢端午,蕤宾节至,梁中书与蔡夫人在后堂家宴,庆贺端阳。”
午月
指夏历五月。夏历以正月为寅月,依次排开,二月为卯月,三月为辰月,四月为巳月,五月建午,为建午之月。故称五月为午月。元 方回《大衍易吟四十首》:“午月至子复,书云七日来。”元 方回《己亥十一月二十一日长至前一旬书》:“地上天多日晷长,午月日北而南行。”元 方回《大衍易吟四十首》:“午月至子复,书云七日来。”明 王邦畿《辟兵符歌》:“兵气骄杀人,女儿娇啼春,午月日时为阳神。”明 许国佐《平声四韵》:“我来何太晚,午月避炎蒸。”
正阳月
指夏历五月。宋 曹勋《久雨》:“五月正阳月,何尝与两期。”元 黄溍《至正丁亥春二月起自休致入直翰林夏四月抵京师六月赴上京述怀》:“行行薄畿甸,值此正阳月。”明 王绂《送端木员外孝思养病归溧上》:“于时正阳月,霜寒水痕收。”
中夏
指夏历五月,居夏季之中间位置,亦指盛夏。《淮南子·说林训》:“中夏用箑快之,至冬而不知去。”晋 陶渊明《和郭主簿》:“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唐 李隆基《端午》:“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唐 皮日休《吴中苦雨》:“须权元化柄,用拯中夏酷。”宋 苏轼《答湖守滕达道》:“忽复中夏,永日杜门。”指夏季的第二个月。《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夏,教茇舍,告振旅之陈。”
仲夏
指农历五月,夏季的第二个月。因处夏季之中,故称。《书·尧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三国 曹植《蝉赋》:“在盛阳之仲夏兮,始游豫乎芳林。”《北齐书·方伎传·宋景业》:“还至并,显祖令景业筮,遇《干》之《鼎》。景业曰:《干》为君,天也。’《易》曰:时乘六龙以御天。《鼎》:五月卦也。宜以仲夏吉辰御天受禅。”唐 杜甫《夏夜叹》:“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清 洪升《长生殿·闻乐》:“呀,时当仲夏,为何这般寒冷。”
朱仲
指夏历五月,仲夏。唐 贾嵩《夏日可畏赋》:“赫尔阳精,当朱仲兮,厥状难明。杲杲而威稜四序,炎炎而火烈群生。”另,神话传说中的仙人。相传隐居于大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