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的作法(上)***新华诗词
(2020-06-01 16:45:03)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诗词知识 |
七绝的作法(上)
绝句亦称截句,前人以为绝句是截律句中四句而成,后两句对仗,是截取律诗前四句;前两句对仗,是截取律诗后四句;皆对仗,是截取律诗中间四句;皆不对仗,是截取律诗的首尾。这种说法,是违背了历史事实的。绝句的产生,是在律诗之前。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收有古绝句四首,曰:
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日暮秋云阴,江水清且深。何用通音信,莲花玳瑁簪。
菟丝从长风,根茎无断绝。无情尚不离,有情安可别。
南山一树桂,上有双鸳鸯。千年长交颈,欢爱不相忘。
原来,古人作诗,以四句为一意思的完结(绝),故单独四句的诗即谓之绝句。也正因为绝句是在律诗之前就产生了的,所以绝句就分为两种,一种是符合近体诗格律的绝句,一种是不符合近体诗格律的古绝。我们说近体诗包括律诗与绝句,但严谨的说法是,包括律诗与一部分绝句。古绝属于绝句,但不属于近体诗,而应归入到古体诗的范畴。在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里,就有不少是古绝。
绝句中五言短小,写出来如果词藻工丽,就会显得太纤弱。因此五言绝句下语须古拙有致,多采用问答体,或通首比兴,婉而多讽。如贾岛《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三四两句,稍事渲染,即写出隐者的高洁不群。
又如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这首诗是作者写来答齐高帝的,其意是在说,山中隐逸生活之佳处,只能自己怡悦,与世俗之人是没有办法讲的。写得深婉多讽,极耐寻绎。
至于摩诘五绝,则一片神理,皆自空虚中来:
白石滩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就是指王维的这类作品而言。五绝易作,其诀窍即在三、四两句不直接写题旨,而渲染景致或托寓比兴。五绝以古绝为正宗,近体五绝,终觉气格卑下。
下面主要谈谈七言绝句的作法。七言绝句以唐之太白、龙标最佳,一方面是靠他们的天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有大唐充分自由的社会人文环境作基础。后世应以清代王士禛及龚自珍最称合作。但渔洋以风神情味胜,定庵则以思力绝伦、茂郁清深见胜。渔洋诗有法度,学之易有所得,定庵诗箫狂剑怨,词句也极其漂亮,容易打动人,但如无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学之必流于浮滑。清末南社诸公,颇学此体,但终不能传诵,即是此理。因此这堂课所选的例子,皆是渔洋《精华录》中的作品。
大抵七言绝句章法只在一、二句正说,三、四句转折,并不像律诗一样有明显的起承转合。短短四句,要做到婉曲回环,就往往以第三句为主,而以第四句承接之。亦有以第三句为辅翼,第四句转折者。绝句要诗绝意不绝,渔洋的处理方式就是结句大都宕开一笔,仅就情景加以渲染勾勒,绝不直接说出主题,而把联想的空间留给读者。即所谓神韵之法。
先说以第三句为主者。
寒雨秦邮夜泊船,南湖新涨水连天。
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
——高邮雨泊
扬子桥头鸡未鸣,瓜洲城外日东生。
风波不惮西津渡,一见金焦双眼明。
——瓜洲渡江二首(之二)
闲踏春泥著屐来,烟波百曲孝侯台。
柴门径僻少人迹,门外野棠花乱开。
——访纪伯紫隐居
宫柳烟含六代愁,丝丝畏见冶城秋。
无情画里逢摇落,一夜西风满石头。
——题沈朗倩石崖秋柳小景
青溪水木最清华,王谢乌衣六代夸。
不奈更寻江总宅,寒烟已失段侯家。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六
当年赐第有辉光,开国中山异姓王。
莫问万春园旧事,朱门草没大功坊。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七
红襟双燕掠波轻,夹岸飞花细浪生。
南北船过不得语,风帆一霎翦江行。
——大风渡江三首之二
漏天未放十分晴,处处江村有笛声。
水远山长听不足,竹郎祠下竹鸡鸣。
——竹公溪二首之一
墨鱼吹浪一江浮,尔雅台荒古木秋。
碧水丹山留不得,风帆回首别乌尤。
——江行望乌尤山
洛水邙山饱废兴,宋家幽寝閟鱼灯。
奉香不见临安使,白日茫茫下七陵。
——宋陵
此法前二句或赋陈,或起兴,或议论,第三句以否定词转接。
法二:
虎山桥畔尽层松,掩映寒流古寺红。
却上重楼看邓尉,太湖西去雨蒙蒙。
——虎山擅胜阁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
结绮临春尽已墟,琼枝璧月怨何如。
惟余一片青溪水,犹傍南朝江令居。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二
不复黄衫舞马床,更无片段荔支筐。
祗余今古青山色,留与诗人吊夕阳。
——骊山怀古八首(之七)
此法,前二句说一事,第三句以转折连词承接。
法三:
风雨崖山事杳然,故宫疏影自年年。
何人寄恨丹青里,留伴冬青哭杜鹃。
——题胡玉昆宋梅图为程翼苍
宣宗玉殿空山里,箫鼓楼船事已非。
何似茂陵汾水上,秋风南雁泪沾衣。
——裂帛湖杂咏六首之四
太华终南万里遥,西来无处不魂销。
闺中若问金钱卜,秋雨秋风过灞桥。
——灞桥寄内二首之二
嘉阳驿路俯江流,寒雨潇潇送暮秋。
谁识蛮中风景别,洋州风竹戴嵩牛。
——夹江道中二首之二
前旌已拂鹿头关,风雨勾留不肯闲。
何处行人最愁绝,潺亭亭下水潺潺。
——罗江驿夜雨
沔上风流万古存,鱼梁洲畔向江村。
何如但作鸿冥好,采药相携去鹿门。
——落凤坡吊庞士元
此法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答之。
法四:
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二
连山喷雪浪嵯峨,片片乘流竹箭过。
忆昨伤春三月暮,江东门外柳枝多。
——大风渡江三首之三
名园一树绿杨枝,眠起东风踠地垂。
忆向灞陵三月见,飞花如雪飐轻丝。
——杨枝紫云曲之一
波绕雷塘一带流,至今水调怨扬州。
年来惯听吴娘曲,暮雨潇潇水阁头。
——绝句
白沙江头春日时,江花江草望参差。
行人记得曾游地,长板桥南旧酒旗。
——真州绝句五首之二
郁冈山下雨潇潇,山店寒更断丽谯。
遥忆青溪杨柳岸,一篙新绿涨江潮。
——雨宿山家二首(之一)
卢师昔日经行地,惆怅苍崖古木风。
最忆深秋飞瀑下,四山寒叶乱流中。
——卢师山
水轩面面似船窗,沙燕鵁鶄尽作双。
忽忆梦回闻柁鼓,一枝柔橹破烟江。
——裂帛湖杂咏六首之三
前二句说今事,第三句追忆畴昔,多用年来、忆、记等词。
律诗的含蓄九法 醉月诗苑
一、从含蓄立意上,归纳为三种类型。
1、醉翁之意,意在言外:诗词常常借助客观的物象寄兴言志,将诗人的思想情感表现得含蓄而深沉。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将思绪定格于一个寂静、空灵的画面,托物言志,借景抒怀,令人叹为观止。又如王安石《孤桐》:“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诗人借孤桐表达了正直向上、虚心扎实、愈穷弥坚和无私奉献的人生追求,把思想感情寄寓在鲜明的审美形象之中,以桐自励,含蓄隽永。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没有一个悲愁字眼,读来令人断肠,“此时无声胜有声”。
2、王顾左右,意在言他:优秀的诗人也会顾左右而言他,落笔往往不在正面的具体的描写上,而是从侧面、对面迂回地表情达意,务求从虚中见实。如苏轼《南乡子》: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酒卮。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全词共56字无一“梅”字,但通篇透露梅花报春的信息。类似又如高适《除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第三句用衬托手法,落笔对方,不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亲人思念自己,把思乡之情抒发得婉转、真挚。
3、正话反说,意在言深:反笔和正笔相反,是指构思从反面切入,将人的思想情感置于与环境相反的状态,表意曲折而有情致,体现出立竿见影或见影知竿之妙处。如唐彦谦的《小院》:小院无人夜,烟斜月转明。清宵易惆怅,不必有离情。此诗抒写离情,前三句层层洪染、蓄势,“不必有离情”却从反面写来,以“反”见“正”,深刻地表现了离情的郁积难遗,妙不可言。
二、从含蓄造景上,归纳为三种模式。
1、以景启思,半露半藏:“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诗忌露忌尽。下语三分,话不说完,留有“空白”,自然会引发读者的思索想象,诗也就耐人寻味了。如元稹《古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诗人描绘了一幅黯淡而凄凉的图画:美丽的宫女在冷清的行宫中无聊地对着宫花,闲说玄宗遗事。作者只是淡淡地勾勒出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物,引而不发,却意在言外,通过一个细小的生活断面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内涵丰富。又如王维的《秋夜》:“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诗人前两句写景,气氛淡雅凄清、萧条至极,寓情于景而非直抒胸臆,后两句与前两句色调气氛两不同,形成强烈对比,诗人借助色调的变化,反映其情绪的变化,转换灵活自如,朴实无华,浑然天成。
2、层层布景,亦境亦情: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有些诗句句写景,但情寓景中,极具含蓄之美。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着诗由苍茫的暮色至荒漠的山村,最后至依稀的柴扉和清晰的狗叫,一步步展示出诗人顶风冒雪投宿山村的情景。着墨不多,而人物形象鲜明,蓄意丰富,耐人寻味。如杜牧《秋夕》:繁阴乍隐洲,落叶初飞浦。萧萧楚客帆,暮入寒江雨。诗写阴云密布,落叶飘飞,片帆孤舟,寒江暮雨,而旅途凄寂之感,寓含景中。有远韵,有余味。
3、拈景结情,余韵余味:“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乐府指迷》)。诗词以景作结,或以景衬情或情寓景中,可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元稹《西归(其二)》: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结句点染商山妍丽春色,而诗人归途中的兴奋喜悦之情,自从景中传出,情韵悠长,神余言外。再如张可久的《卖花声•怀古》: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诗人叙事时只写淫乐行为而不着败亡之事,以景结情,含吐不露,味道更好。
三、从含蓄炼句上,归纳为三种方法。
1、弃直就曲,引人入胜:常言道: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含蓄炼句自当求个妙处:明是心愁而眼中泪难止,偏怪风儿往眼里吹;心中有结,而言“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如王昌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这首诗笫三句并未直写怨情,而是通过“玉颜”与“寒鸦”的对比,通过“羡寒鸦”的微妙心理展示出来。无限伤情事,尽在不言中。
2、疑问作结,发人深省:问而不答,构设悬念,供人思索玩味,使诗具有含蓄不尽的韵致,是营造含蓄美的又一手法。如张旭《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诗人神往世外桃源,明知不可求而故问,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怅惘,令人叹息之、向往之。
3、避实就虚,授人以柄:特别以梦境、声音作结,创造一种清幽缥缈的境界,也是创造含蓄美的重要手法,古诗词例子很多,自不必多言。
B.虚实
虚实初探
(一)化虚为实
化虚为实,就是作者把心绪﹑情感等物化,变无形为有形。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中将无形的“愁”物化为“东流”的“一江春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愁”的绵绵不绝。又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中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来形容汪伦的深情厚谊,形象而生动。诗人还可以通过景物描写形容内心的思想情感,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诗中以“一川烟草,满城飞絮”喻愁之深广,以“梅子黄时雨”喻愁之绵绵不绝,用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无限“闲愁”。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写作时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可以使我们的情感变得具体形象。
有时作者要表达主观性很强的内容,往往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由虚而实,突出了诗人对秋的独到见解。尤其一“胜”字,笔力千钧,堪称诗眼。第三句描写辽阔的晴空下一鹤排云而上的壮景,更是将诗歌引入高潮。这既是实景,也是不甘沉沦,昂然不屈的诗人形象的真实写照,可谓实中有虚,虚中寓实。而“诗情”本是抽象的,诗人用一“引”字,化虚为实,变无形为有形
(二)化实为虚
《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热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否则偏于枯瘠,流于轻俗,而不足采矣。”姑举其所选一二云:“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又:“猿声知后夜,花发见流年。”若猿,若柳,若花,若旦暮,若风烟,若夜,若年,皆景物也,化而虚之者一字耳,此所以次于四实也。(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
“泉声”二句,深山恒境每每如此。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矣。或谓上一句喻心境之空灵动宕,下一句喻心境之恬淡清凉,则未免求深反谬耳。(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过香积寺》注)
这里指出怎样化景物为情思,就是注意运用谓词,通过谓词把作者的情思表达出来。就这里举的例子说,要是说生活过得很单调很寂寞,这话就抽象,虚而不实,不成为诗。刘长卿《新年作》,“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说从早到晚同我作伴的只有猴子,和我领略江上风光烟雾的,只有柳树;这就具体,并从中透露出生活的单调寂寞来,用“同”和“共”两个谓坷,化实为虚。要是说生活很单调很简陋,显得抽象;说成醒来听见猿声才知道后半夜,看见花开才知道又是春天,这就具体,用了“知”和“见”两个谓词,便从景物中写出感情来。再像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除了“咽”和“冷”两个谓词外,别的都是具体的词,都是景物。靠了这两个谓词把幽静深僻的境界写出来了。“咽”是吞咽,声音比较低沉,在热闹场合这种低沉的声音不容易引起注意,所以从咽里显出幽静来。“冷”指阳光的微弱,因为山的深僻,才显出日色的“冷”来。
这里讲化景物为情思,是靠适用谓词,这是指一般情况说的。也有光堆砌景物而不用谓词,同样能化景物为情思,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把六样事物排在一起,中间不用谓词,那就靠事物的排列来显示情思,要是排乱了一样事物就不行。鸡声是天亮前的鸡叫,鸡一叫,客店里的旅客就要起来赶路,这时候,太阳还没出来,天上只有月亮。赶路人的脚迹,印在板桥上的霜上。显得霜浓,天已冷。这六样事物靠着恰当的排列帮助我们理解它的含义,从而透露出旅客赶路辛苦的用意。这就从景物中见情思。不过这样的例子是比较少的,一般说来,还是像上面说的,结合景物,用谓词来表达作者的情思。
典型代表有诗句: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1)什么是诗歌中的“虚”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西上莲花山)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念奴娇·赤壁怀古》 轼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忆昔 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3、设想的或者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杜甫《月夜》今夜鹿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持帆席,枫叶落纷纷。
(2)什么是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三)“虚”与“实”的关系
(1)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扬州慢》《梦游天姥吟留别》《念奴娇·赤壁怀古》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的美好与现实的黑暗构成了对比。从而突出了作者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
(2)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如《雨霖铃》《月夜》《踏莎行》
(补充)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四)总结归纳
1、我们学习虚实的关系离不开诗词的主题,所以在试卷上碰到类似问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的问题时,只答虚实相生是不够的,必须和主题或者是作者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常用的表术方式是:
虚景与实景相对照,使某地和某地的不同景物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某种的感慨。
虚实相生,虚实相应,虚景与实景融合,互相映衬,泻染出一种浓浓的某种情感,或者是烘托出某种气氛。
2、我们所说的实写虚写是针对景物描写而言的,实际上是实景和虚景的描写的意思,区别于从审美角度上所言的“虚与实”的关系问题。
C、情景相生
诗的特点就是“诗言情,情不能达,则寄于景物,情景交融故有境界。”
古人一般有三种手法,一是上句侧重写景,下句侧重抒情。二是上文抒情,下文用景语铺垫,第三就是情景交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出处,这句大家都熟悉,上文抒情呢,下文写景呢,这个诗里词里都过多的采用。比如词的上片先抒情,下片然后在写景,这样呢,用景语收尾。往往能做到意境深远,上次我们讨论七律的写法的时候有一首苏轼的,上文他就是抒情,下文才回到景上的。从写景中抒情,这样的例子多呢 。眼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如何能把景语写的富有诗意富有情味呢?这个首先要有真实的情感为基础 ,也就是说不能只在如何写景写的工上下工夫,这个呢,王国惟的人间词话里讲的很清楚了,大家可以细看这本书中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篇。
这里只简单的说下,一是触景生情。看到某个景物产生的情感。二是把自己的心情加到景物上去。
1、写景不是随便写的,而是把情藏在了景里。抒情也不要单一的抒情,最好把景藏在情里。
2、有我和无我的说法。无我之境,实际上就是我们说的触景生情。有我之境呢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加到描写的景物里面。作者高兴时候,描写的所有景物都是高兴的。如果相同的景物,作者悲哀的时候,那么描写出来的景物也就是悲哀了的。比如“霜叶红与二月花”这一句,霜叶本身是不带任何感情的,只是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加到了描写的景物中去了。“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自暇”,诗人眼观寒波淡淡,白鸟悠悠,不禁由此悠闲物态联想到正在归途之人的急迫心情,闲暇与焦急形成鲜明对比,令人为之心动。这个就是触景生情。我们写景抒情的时候一般要注意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情景相生”。写词还的注意情和景的紧密结合、情和景的相互呼应。
3、造景
下面我们还要讲一个,就是描写的景物不是真实的,而是作者故意营造出来的。比如: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个景物是作者营造出来的。一般用这个方法的时候,尽量要使用对仗,景物的安排不能很随意,一定要注意先后的安排。还有就是要把营造出来的景物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另外还有的景物描写是不符合逻辑的,但又确在情理之中。比如,我有一首词的过片的景物描写是代表人生的三个阶段,所以描写的景物不符合节令。这种景物描写一般是跟着作者的情感而变换的。或者有着某种寓意的。
4、关于有我之境的补充
三种手法:一种是选取适于抒情的景物来写。比如秦观的词,诗人要表达愁苦的心情,就选择使人感到愁苦的景物来写,像“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一种是对那不适于抒情的景物,把它改造一下。比如把枫叶说成“点滴是离人泪”。经过这样改造,就把它改得适于抒情了。三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化无情为有情,感情的色彩就更强烈了。
5、情景相生一般要虚实结合,景是虚写,衬托着我们要表达的情感。
情景相生的最终目的就要把情感升华到一定的境界。而不是单一形成套路或者公式来用。
6\关于情景相生手法,被公式化的一个现象:
蝶恋花
梦里欢歌容易醒,绿绮谁弹,曲曲都无凭。往事匆匆空记省,落红几片飘枯井。
萧瑟西风身又冷,逝水流年,情似孤萍梗。浊酒一杯消夜永,荷塘月拂庭花影。
这一首就是典型的情景相生的作品,但是这个作品不好,这个是我前段时间写的。为什么不好呢?大家看,从内容上来看,内容上非常空洞。从情感上来看,情感不真实。只能看出是充满惆怅的一首小词,到底是什么样的惆怅呢,都不知道。从手法上来看,前面是实写,后面是用景物来衬托情感,比如荷塘月拂庭花影。单看句子是不错的,但是结合整首词来读的话,就不行了。因为这个只是把情景相生的手法当做公式来用,也就说斧凿的痕迹太重了。这个是一个通病,往往是用好的句子来点缀全篇,用情景相生的手法来套用。忽略了,不论是诗还是词,首先内容要丰满,情感要真实。
梦里欢歌容易醒 往事匆匆空记省 浊酒一杯消夜永 需要改下,不然影响内容的丰满落红几片飘枯井。这句由于上句多余,所以它也跟着多余了,就显的生造了.这词前片该有伤昔的情感才对,下片过度到现在,整体脉络该是如此。不过由于 下片第四句,不协调,下片的不协调,上片的情与景没能结合到一起,导致全篇的失败.
学习古典诗歌写作的基础三点,是什么?
第一要确定下来诗词的主题情感,这个是说我们要写的是什么?
第二,要使用合理的章法结构,这个是说古典诗词的行文方式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其他文体如散文记叙文等文体不同,
第三呢,要写好关键句,关键句呢,是指,绝句的结句,律诗的中间的对仗句,词的中心句。
我们写学习律诗的写作也要掌握这三个关键点,一般来说初学写律诗,首先要学会处理好中间四句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经常说的承转句之间的关系。我们讲绝句的时候,曾经以诗的内容即写景、抒情、叙事、议论分别阐述了绝句的十六种章法结构,那么我们学习律诗的写作,也借用这样的分解法来学习。
刚才我们说了,初学律诗首先要知道承转句的关系,关系一 承要舒缓,转要突起承接要舒缓,转折要突起。承接的时候适当的放大情思,转折的时候把情思收拢。这里要讲下,律诗的第三联相当重要,第三联为腰。人体的腰古代称为龙,道家养生学的降龙,龙就是指腰,其实就是我们说的脊椎骨,那么律诗的第三联就相当于人体的脊椎骨,第三联要弱了,那么全诗都失败。我们来看下具体例子:
根据诗歌的内容:写景、抒情、叙事、议论,把这四部分内容,分别用在律诗的承转联。我们用这剖析法来讲解七律的承转联写法。
A、承联写景,转联抒情
一般三四句要承接一二句,要做到和缓,一般多是描写景物为主,五六句以抒情为主。
我们拿篇作品来举例,我一诗友曾写了篇岁末感怀,我一直很喜欢,并且多次用这首作品来举例,大家看下:
七律 岁末感怀 作者:小破
当时惯用酒催程,已累多情复薄情。
一盏昏黄扶我影,三千风月是君城
飘零兴味随年尽,苦楚相思逐日惊。
梦里盈盈堪寄与,却书别事不关盟。
大家看下第二联,就是在写景,“一盏昏黄扶我影,三千风月是君城。”这是两处描写,不同的场景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一般描写景物的时候呢,要把情思融入到景物里去,要把思维放大。抒情的时候要收拢情思。这样才能体现诗的起伏。
文似看山不喜平,诗词也是如此。如果这诗写得一眼望到头,那么这诗词也写的失败了。首先要做到的是诗的起伏,然后呢提升诗词的神韵,意蕴。这个例子是我们上节课讲过的,那么我们来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第二联,承接第一联,两联都是在描写眼前所见的景物;第三联转入抒情,这个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触景生情——指在某种景物的触动下产生的特定感情的抒发。换句话说,作者有时初无自觉的意念,忽见景而有情,撩拨了缕缕情思。
古人在写景的时候通常有两种方式:
第一就是触景生情——由景物触动情丝 这个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无我之境。
还有一种方式呢就是缘情写景——这个时候景物描写,其实就是用景物来彰显作者的情感,如作者的心情是喜悦的,那么同样的景物描写出来是带有喜悦的感情色彩,如果作者的心情是沉痛的,那么即使是同样的景物,描写出来所带的感情色彩也是沉痛的。而这个呢,就是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讲的有我之境。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我们回到杜甫的这首律诗上来。杜甫的这首诗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通过景物的描写呢,触动了心里的情感。承联,一般情况下承接起联,这里是补充起联描写的不足。
送毛伯温 明世宗
大将南征胆气豪, 腰横秋水雁翎刀 。
风吹鼍鼓山河动 ,电闪旌旗日月高 。
天上麒麟原有种 ,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 ,朕与先生解战袍 。
我们来看下这例子。这是毛伯温出征安南时,明世宗朱厚熜为其写的壮行诗。首联写主将气概和出师时的装束,充满豪壮之气。颔联写鼓鸣旗展,以衬军威。前四句是对毛伯温和将士们的赞扬,称赞他们豪气凛然,撼动山河。颈联作敌我分析,言麒麟有种,蝼蚁难逃,用“蝼蚁”来蔑视叛军,比喻中有议论。尾联既表达了对毛伯温出征必胜的信心,更是对毛伯温的信任和鼓励。全诗写得明白晓畅,铿锵有力,气势非凡,反映出明世宗早期励精图治的精神面貌。
我们来分析下这首律诗:
第一联,写的是一个局部景,第二联承接第一联,写的是一个全景,鼓鸣旗展。体现出军队的威壮。然后由景转到了抒情,这个抒情是一种豪情的抒发。天上麒麟原有种 穴中蝼蚁岂能逃。赞扬毛伯温,藐视敌军。太平待诏归来日 朕与先生解战袍。结尾呢是一个普通的描写,但是透漏出为站先胜的气概。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旅怀 崔 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 送尽东风过楚城 。
蝴蝶梦中家万里, 杜鹃枝上月三更 。
故园书动经年绝 ,华发春催两鬓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 ,五湖烟景有谁争。
这里呢,我们讲解一下移步换景的问题。古人写诗呢,经常使用这个手法。移步换景有两种表现手法:
第一种,景物的描写是跨越了时空或者是空间的。这些景物不可能出现在同一时刻,但是这些景物的描写呢,是跟着作者的思想变动为线的。例如,温庭筠的苏武 苏武庙全文:
作者: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a :看到了眼前之景,想到了过去,这个是跨越时空的描写。
第三联,产生了感叹,这个感叹也是抒情,我们在讲解绝句的时候说过,感叹,议论还有叙事,在关键位置上就是一种间接的抒情。“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这个是说眼前之景已经不是过去的景物了,并且走的时候年轻,回来的时候人已经逐渐老去。苏轼被困了19年才回到了故土。
b:刚才我们说了这是跨越了时空的,移步换景,还有一种是跨越了空间的移步换景
我们来看下,香菱咏月诗第三首
【清】曹雪芹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承转联都是在写景,这个我们以后会介绍。我们先来看移步换景:由地上写到了天上,由身边写到千里之外。这个是跟着作者思维的变换而写的。最常用的移步换景,就是随着眼前之景的转换而转换。就是看到什么写什么,但是要注意这样描写要写出画面的完整性。
旅怀 崔 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 ,送尽东风过楚城 。
蝴蝶梦中家万里 ,杜鹃枝上月三更 。
故园书动经年绝 ,华发春催两鬓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 ,五湖烟景有谁争。
前两联的景物描写,是由眼前实景,转换到了梦里的虚景。第三联则在第二联的基础上转入抒情,抒发思乡之情。
通过以上例子呢,我们不仅仅要学会如何写景,同时还要知道,景物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做到情景分离。承转句的关系之一,承要缓,转要突起.
B、承联叙事,转联抒情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这个我们要讲下偷春体。律诗中间两联对仗,如果第一联对了,第二联不对,第三联继续对仗的话,这个叫做偷春体.还有一种叫做瘦春体,这个是说律诗只有第三联对仗,第一二四联都不对仗.第二联在承接第一联的情况下,不在写景,而在叙事,和我们刚讲的由景转入抒情是一样的,区别是这个是由叙事转入抒情.两者差别是:一是由景启情,一是有叙述引出的抒情,一般三四句要承接一二句,要做到和缓,一般多是叙述为主,五六句以抒情为主.我们再来看个例子:
《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里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可以算是在叙述,也可以算是在感叹。这诗呢,以景语起句,在第二联点题。因为题目是月夜忆舍弟,第一联只是在铺垫,第二联点题,并引出“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这个抒情语.我们再来看首例子:
《留别王维》作者: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这里要讲下 "欲寻芳草去".“芳草”一词,来自《离骚》,王逸认为用以比喻忠贞,而孟浩然则用以代表自己归隐的理想。“欲寻芳草去”,表明他又考虑归隐了。“惜与故人违”,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从这个思想活动里,却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别之情。这里再次说一点:第二联无论是在写景,还是在叙事,那么都不是简单的写景和叙事,最好要做到景、事中要藏着感情. 最忌讳的是,写景和抒情分离,叙事和抒情不相关,二者一分离,那么这诗就写的失败了.我们再来看个例子:
答李儋 杜 甫
去年花里逢君别 ,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 ,春愁黯黯独成眠 .
身多疾病思田里, 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 西楼望月几回圆 .
这个诗也有说是韦应物的作品.至于作品归属权的问题,我们不做讨论.我们来看下这诗.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
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
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
尾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我们在看这些例子的时候,不仅仅要关注承转联的写法,还要关注起结是如何写的。并且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和过度,都要仔细品味。
今天我们讲了律诗的章法结构中的两种:
A,承联写景,转联抒情;
B、承联叙事,转联抒情。
词不同于诗的四个特征 醉月诗苑
词不同于诗的四个特征:
一曰其文小,二曰其质轻,三曰其径狭,四曰其境隐。
文字是载体,当然不能忽视,不过填词有填词的“专用文字”,按照魏新河论词八要有“清、轻、静、小、平、宛、曼、 渺”等特点。
一曰其文小 诗词贵用比兴,以具体之法表现情思,故不得不铸景于天地山川,借资于鸟兽草木,而词中所用,尤必取 其轻灵细巧者。是以言天象,则“微雨”“断云”,“疏星”“淡月”;言地理,则“远峰”“曲岸”,“烟渚”“渔汀 ”;言鸟兽,则“海燕”“流莺”,“凉蝉”“新雁”;言草木,则“残红”“飞絮”,“芳草”“垂杨”;言居室,则 “藻井”“画堂”,“绮疏”“雕槛”;言器物,则“银釭”“金鸭”,“凤屏”“玉钟”;言衣饰,则“彩袖”“罗衣 ”,“瑶簪”“翠钿”;言情绪,则“闲愁”“芳思”,“俊赏”“幽怀”。即形况之辞,亦取精美细巧者。譬如亭榭, 恒物也,而曰“风亭月榭”(柳永词),则有一种清美之境界矣;花柳,恒物也,而曰“柳昏花暝”(史达祖词),则有 一种幽约之景象矣。此种铸辞炼句之法,非但在文中不宜,即在诗中多用之,犹嫌纤巧,而在词中则为出色当行,体各有 所宜也。因此,词中言悲壮雄伟之情,亦取资于微物。姜夔过扬州,感金主亮南侵之祸,作《扬州慢》词曰:“自胡马窥 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又曰“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废池乔木”、“波心”、“冷月”,均 微物也。姜夔痛南宋国势之日衰,曰:“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鴂。”(《八归》)“啼鴂”亦微物也。辛弃疾之作 ,最为豪放,其《摸鱼儿》词,痛伤国事,自慨身世,而其结句云:“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仍托意于 “危栏”“烟柳”等微物,以发其激宕怨愤之情,盖不如此则与词体不合矣。今更举一例: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秦 观《浣溪沙》)
此词情景交融,珠明玉润,为秦观精品。今观其所写之境,有“小楼”,楼内有“画屏”,屏上所绘者为“淡烟流水 ”,又有“宝帘”,挂于“小银钩”之上,居室器物均精美细巧者矣。时则“晓阴无赖”,“轻寒漠漠”,阴曰“晓阴” ,寒曰“轻寒”,复用“无赖”“漠漠”等词形容之。楼外有“飞花”,有“丝雨”,飞花自在,而其轻似梦,丝雨无边 ,而其细如愁。取材运意,一句一字,均极幽细精美之能事。古人谓五言律诗四十字,譬如士大夫延客,着一个屠沽儿不 得。余谓此词如名姝淑女,雅集园亭,非但不能着屠沽儿,即处士山人,间厕其中,犹嫌粗疏。惟其如此,故能达人生芬 馨要眇不能自言之情。吾人读秦观此作,似置身于另一清超幽迥之境界,而有凄迷怅惘难以为怀之感。虽李商隐诗,意味 亦无此灵隽。此则词之特殊功能。盖词取资微物,造成一种特殊之境,借以表达情思,言近旨远,以小喻大,使读者骤遇 之如在耳目之前,久诵之而得隽永之趣也。
二曰其质轻 陈子龙论词曰:“其为体也纤弱,明珠翠羽,犹嫌其重,何况龙鸾。”盖其文小,则其质轻,亦自然之 势也。诗词非实物,固不能以权衡称量,然吟讽玩味之,其质之轻重,较然有别。且所谓质轻者,非谓其意浮浅也,极沉 挚之思,表达于词,亦出之以轻灵,盖其体然也。兹举例以明之。亲友故旧,久别重逢,惊喜之馀,疑若梦寐,此人之恒 情。杜甫《羌村》诗叙乱后归家之情曰:“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衣。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欷 嘘。”结句云:“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意沉痛而量极重,读之如危石下坠。至如晏几道《鹧鸪天》词,叙与所欢 女子久别重遇,则曰:“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其情与杜甫《羌村》 诗中所写者相似,而表达于词,较杜之诗,质量轻灵多矣。惟其轻灵,故迴环宕折,如蜻蜓点水,空际回翔,如平湖受风 ,微波荡漾,反更多妍美之致,此又词之特长。故凝重有力,则词不如诗,而摇曳生姿,则诗不如词。词中句调有修短之 变化,亦有助于此。
三曰其径狭 文能说理叙事,言情写景;诗则言情写景多,有时仍可说理叙事;至于词,则惟能言情写景,而说理叙 事绝非所宜。此虽因调律所限,然与词体之特性亦有关系。苏轼,辛弃疾为运用词体能力最大者,苏词有说理之作,如: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 醉,三万六千场。(《满庭芳》)
辛词亦有说理之作,如:
蜗角争斗,左触右蛮,一战连千里。君试思,方寸此心微,总虚空并包无际。喻此理,何言泰山毫末,从来天地一稊 米。嗟小大相形,鸠鹏自乐,之二虫又何知。记跖行仁义孔丘非,更殇乐长年老彭悲。火鼠论寒,冰蚕语热,定谁同异。 (《哨遍》)
读之索然无味,适足以证明其试验之失败。又经史子及佛书中辞句,皆可融化于诗,而词则不然。古书辞句,有许多 不宜于入词者。辛弃疾镕铸之力最大,其词中,《论》、《孟》、《左传》、《庄子》、《离骚》、《史》、《汉》、《 世说》、《文选》、李杜诗,拉杂运用,然如“最好五十学《易》,三百篇《诗》。”(《婆罗门引》)“进退存亡,行 藏用舍,小人请学樊迟稼。衡门之下可栖迟,日之夕牛羊下。”(《踏莎行》)终非词中当行之作。宋代词人多用李长吉 、李商隐、温庭筠诗,盖长吉、温、李之诗,秾丽精美,运化于词中恰合也。六朝人隽句,用于词中,乃有时嫌稍重,故 如李清照词用《世说》“清露晨流,新桐初引”为恰到好处。此可以细参其轻重精粗之分际矣。盖词为中国文学体裁中之 最精美者,幽约怨悱之思,非此不能达,然亦有许多材料及辞句不宜入词。其体精,故其径狭,王国维所谓词能言诗之所 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也。
四曰其境隐 周济谓吴文英词如“天光云影,摇荡绿波,抚玩无斁,追寻已远。”言其境界之隐约凄迷也。实则不但 吴文英词如是,凡佳词无不如是。若论“寄兴深微”,在中国文学体制中,殆以词为极则。诗虽贵比兴,多寄托,然其意 绪犹可寻绎,阮籍诗言在耳目之内,意寄八荒之表,号为“归趣难求”。然彼本自有其归趣,特以时代绵远,后人不能尽 悉其行年世事,遂“难以情测”耳。若夫词人,率皆灵心善感,酒边花下,一往情深,其感触于中者,往往凄送怅惘,哀 乐交融,于是借此要眇宜修之体,发其幽约难言之思,临渊窥鱼,若隐若显,泛海望山,时远时近,作者既非专为一人一 事而发,读者又安能凿实以求,亦惟有就己见之所能及者,高下深浅,各有领会。譬如冯延巳(或作欧阳修)《蝶恋花》 词: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了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 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
或谓其有“忠爱缠绵”之意(张惠言),或谓其为“诗人忧世”之怀(王国维),见仁见知,持说不同,作者不必定 有此意,而读者未尝不可作如是想。盖词人观生察物,发于哀乐之深,虽似凿空乱道,五中无主,实则珠圆玉润,四照玲 珑,读者但能体其长吟远慕之怀,而有荡气迴肠之感,在精美之境界中,领会人生之至理,斯已足矣。至其用意,固不必 沾滞求之,但期玄赏,奚事刻舟。故词境如雾中之山,月下之花,其妙处正在迷离隐约,必求明显,反伤浅露,非词体之 所宜也。
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方式:以小见大 醉月诗苑
如果说“以少总多”是诗歌典型化的重要手段,那么“以小见大”则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方式。
苏轼《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画中画是物质的画,是墨和色彩呈现的,而诗中画则是意象的画。诗中画不是视觉所及的画,所以绘画的透视原理,限制不了诗中的画,绘画中由透视构成的以小见大,在诗中是不存在的。诗是富于联想的,所以绘画的构图布局,以及由局部而联想全体,由有限而联想无限,这种以小见大,在写景的诗中却是有些相同的。写景诗凡是用这种构图上的以小见大手法,都带有点绘画的趣味。
南齐谢脁《郡内高宅闲望答吕法曹》诗说:“结构何迢递,,旷望极高深。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从高宅的窗户外望远处的山峰,可以想象出风景如画的境界。
梁朝吴均《山中杂诗》说:“山际见来烟,竹中窃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沈德潜《古诗源》曾说:“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以下很多写窗外景色的——
陈朝阴铿《开善寺》“莺随入户树,花逐山下风。栋里归白云,窗外落晖红。”
唐朝祖詠《苏氏别业》“别业幽居处,到来生隐心。南山当户牖,沣(音风)水映园林。”
王维《九成宫避暑应教》“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林下水声喧笑语,岩前树色隐房栊。”
李白《过崔八丈水亭》“高阔横秀气,清幽并在前。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山。”
以上诸诗都描绘了窗外景色,窗户犹如画框,景物便如活的图画,通过有限联想到无限,“物小蕴大”,意趣无穷。
除了借窗观景之外,古典诗歌中的竹中观日、镜中映景,水中倒影等等都具有借窗观景的艺术效果。
如:“竹中窃落日”、“竹里见流萤”都很耐人寻味,竹缝是小的,竹缝背后的境界却是大的,见不到却可以想得到,可以联想到竹外无穷的天地。元稹《岳阳楼》“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更是具有美学意味。倒影艺术在诸多艺术领域里都被广泛重视的。梁朝何逊《夕望江桥》“风声动密竹,水影漾长桥。”北周庚信《拟咏怀》“关门临白秋,城影入黄河。”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宋朝曾慥《高斋诗话》说张先(子野)有三句写影的名句,世称为“张三影”,其中有“浮萍断处见山影”很脍炙人口。明朝李流芳《题孤山夜月图》说:“曾与印持诸兄弟,醉后泛小舟,从孤山而归。时月初上,新堤柳枝皆倒影湖中,空明摩荡,如镜中复如画中。”这正是说明水中倒影有一定的构图效果。
如何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呢?
第一种,抓住具有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可以在读者的脑海里唤起大的境界,也就是以小景传大景之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说:“有小景,有大景,有大景之中见小景。‘柳叶开时花正好’,‘花覆千官淑景移’,‘风正一帆悬’,‘青霭入看无’,皆是以小景传大景之情。杜审言《大酺(音pu二声)》“梅花落地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写的是春景,风吹初开的柳叶,这是小景物,但是根据人们的生活体验,却可以联想东风骀荡,春意盎然的春天景色。杜甫《紫宸殿退朝口号》“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官淑影移。”写的是官员退朝的情况,香花美景,这像是写一般的小景物,实际却是表现了‘皇恩浩荡’的大题目。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江上水涨,和岸齐平,江中一帆,顺风而悬,这是大景中的小景,这个小景使读者由风帆而联想到水阔潮平的大江,从江中舟行,又想到江流无尽,这就是所谓的“大景之情”。
王维《终南山》诗“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登山进入烟霭濛濛的山间,往往看不见烟霭,这是细微而真切的感受。不直接说登上高山,只写这种感受,使读者知道主人公已经进入云雾山中,联想中的画面也是一种大境界。清代刘熙载《艺概·诗概》说过:“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意矣。”写山的精神要用烟霞来表现,因为烟霞缭绕,这山才富于奇险变幻,‘青霭入看无’就是这样的;写春的精神,要用草树来表现,因为春天回黄转绿,万物复苏,花草茂盛,这春才显出生机勃勃,生意盎然,‘柳叶开时任好风’就是这样表现的。这种以小见大,不是形式,而是内容,不是视觉体验,而是生活感受,不是物质的图画,而是联想的意象。
第二种,写社会生活,也是借助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表现重大的社会内容。
刘熙载说:“以鸟鸣春,以虫鸣秋,此造物之借端托寓也。绝句之小中见大似之。”古典诗歌以小题材写大主题是常见的艺术手法。长诗是如此,绝句尤其适宜运用这一手法。
唐代韩翃的《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暮春时节,东风吹拂皇城御苑的柳条,曼城柳絮飘飏。就在这禁火的节日里,宫中正在传蜡烛分火,蜡烛的青烟最先散入“五侯”之家。写的是寒食节(清明前一日)的寻常景象,是生活中的小景象,是生活中的小事——传烛分火,却表现了重大的主题。《后汉书·单超传》记载,汉恒帝时,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同时封侯,世称“五侯”。后来“五侯”就成了宠臣的代称。诗中引用“五侯”典故是有深刻的用意的。唐肃宗、代宗以后,宦官权利日渐扩大,类似东汉末世,朝廷政治为宦官左右。韩翃这首诗借汉讽唐,讥刺宦官集团,反映了当时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这种以典型的生活小事反映重大社会内容,就是以小见大。
杜牧《赤壁》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如果按照许那种意见,我们也可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改写成“国破人亡在此朝”,平仄、韵脚虽然无一不合,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云:“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也说:“杜牧精于兵法,此诗似有不足周郎处。”这些看法,都是值得加以考虑的。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来罢了。
第三种,还有一种以小见大的方式,就是以小事物,借端托寓,象征重大思想内容。
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赞颂菊花能开放于百花凋残后的寒秋,原因是寄托不同。这里寄托了有朝一日出人头地,或者压倒当权者的意念。末两句写总有一天长安要开遍菊花,香阵冲天,寄寓着起来造反并占据帝都长安的野心。也是以小见大。虽然有想象、有形象,但形象只是一种象征,体现为某种精神的概念。表面是咏菊,实际是一首造反诗。物是小的,所寄托的精神是大的。这种容易造成概念化。
黄巢《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此诗发泄自己生不逢时的怨气,又以司春之神青帝自拟,寄托了改变现实的造反精神。题的是菊花,表现的却是非常大胆的勇于触犯当朝的“叛逆”思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