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词牌里领字的用法、七律创作十一忌、二十九种对(上)(中)

(2020-05-19 14:33:45)
标签:

文化

分类: 诗词知识


词牌里领字的用法  书香明門堂


“领字”是词中的一个特别概念。所谓领字,即句中出现的某一个字或词,单独使用不能构成意义,必须带动下文,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领格字以第一个字领本字后面的几个字构成一个词组或句子,或兼领以下一句或几句。这一字的领格字一般称“一字豆”,照前人的解释,整句为句,半句为读,“读”音“豆”,故借用“豆”字。读时梢作停顿。这些领字,多为虚字,也有动词。一般领字大都用去声字。

领字有三个主要作用;

1、承上启下。常用其进行转承。

2、使意境更进一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疏密有致。

3、顿挫分明,声情并茂,铿锵有力!

领字多用于慢词长调,在短调小令中很少见但也有。它们大多出现在词中意思转折处,使上下文自然结合,起过渡或者联系的作用,一般多用去声字担任。

 

常用领格字的词牌有

《醉太平》《沁园春》《洞仙歌》《满江红》《琐窗寒》《暗香》《新雁过妆楼》《八声甘州》《好事近》《桂枝香》《乌夜啼》《虞美人》《齐天乐》《瑞鹤仙》《婆罗门引》《高阳台》《哨遍》《木兰花慢》《望海潮》《兰陵王》《水龙吟》《汉宫春》《贺新郎》《水龙吟》《解连环》《行香子》《玉漏迟》《定风波》《扬州慢》《瑞鹤仙》《摸鱼儿》《醉蓬莱》《春霁》《满庭芳》《喜迁莺》《祝英台近》《少年游》《念奴娇》等。

 

常见领格字有一字领、二字领、三字领。

 

一字领:

看、望、听、想、读、览、喜、溯、怅、怕、任、待、问、凭、叹、嗟、念、试、应、将、须、对、莫、正、乍、总、奈、但、料、似、算、更、真、并、怎、方、尽、况、渐、倘、虽、彼、又、甚、都、笑、爱、信、便、旋、登、记、见、恨、是、且、把、被、道、好、自、引、共、要、羡、忆、纵、早、快、步、幸、放、竟、唤、当、解、认、愿、觉、观、今、欠、以、丰、立、列、合、因、曳、如、免、弄、怪、昔、泛、映、洗、为、致、若、重、借、恐、岂、恁、动、带、惜、这、透、傍、寻、敢、渡、咏、趁、愁、会、遍、漫、疑、堕、庆、拥、荡、戏、绕、缵。

 

二字领

亦将、却将、只将、莫非、何须、只须、还须、须知、须念、即此、如此、居然、自然、但看、但闻、但有、但见、但觉、但得、但愿、记得、不忘、不妨、不觉、不堪、何不、何况、恍如、也算、看来、切莫、岂料、总合、更兼、只要、只是、只期、只余、若是、已是、不是、便是、又是、况是、云呈、哪怕、哪堪、此日、当年、尚待、依旧、自思、自愧、且把、莫把、未省、休说、无怪、休辞、岂惟、没道、未必、何必、何况、安得、纵使、试问、试看、敢向、犹觉、却忆、未闻、更有、空余。

 

三字领:

最难忘、最可怜、最无端、最堪怜、最妙处、最好是、只赢得、只落得、只留得、写不尽、流不尽、看不尽、赏不尽、望不断、禁不住、全不念、君不见、只不过、倒不如、哪管他、休论他、谁管他、且任我、才领得、怎识得、犹记得、又添得、好领取、莫辜负、都付与、且探寻、且看那、请看那、看破那、回溯那、放眼看、犹想见、犹剩得、再休提、再休说、再休管、无怪乎、又还是、又谁料、又谁知、又添得、又何妨、又何必、又奚必、更能消、更何须、更有些、无非是、皆因是、消受得、况更有、应有些、正有待、待他年、看今日、更忆及、快几番、听几番、怎脱去、怎抛却、怎识得、便怎地、岂徒览、切莫要、说什么、可直作、还须要、未曾闻、唯此地、都幻作、尽收归、焉能免、要争个、安排着、才觉出、有多少、休忘却、谁别识、犹怀想、好领取、忽虚掉、已渐近、到此者、坐定后、也该留、谁识得、吞不尽、怕莫是、想当年、到如今、尚落得。


【诗词学堂】七律创作十一忌  诗评万象


创作中,我们已经知道的平仄、对仗、押韵等要求外,还有一些细节问题应该尽量注意。

一、首句多入韵及邻韵。

 

七律的首句入韵为正格,七律的这个特点与五律正好相反,五律是首句不入韵为正格。

我们看杜甫的《秋兴八首》,每篇均为起句押韵,唐宋七律中也呈现这个特点。近体诗押韵限制严,即一首诗里,韵字要用属于一韵部里的,否则算出韵,不合格律。也有用邻韵,称“首雁出群式”“孤雁出群格”。邻韵的合并有一定规范,可以查阅专门的邻韵表。

 

二、中二联避免结构合掌。

 

结构合掌,不是指一联中上下句的合掌,而是指律诗的相邻两联尤其是颔联、颈联这两个对仗联之间的句法结构(语法成分)完全相同。

结构的合掌,在创作中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尤其是初学者,往往都不注意结构的合掌。当创作好后有人说结构合掌了,再回头去修改,那麻烦会很大,修改起来也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在创作中,在构思时,就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尽量在中二联,以及全诗中求变化。至于结构的合掌,往往多在律诗的中二联出现。也就是说,中二联的结构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给人感觉十分呆滞。格律上的诗病是格律诗所独有的,在创作中应该积极规避。

 

三、四平头、四言一法。

 

什么是四平头?平头一说,最先是沈约的八病说中的一忌,指声律,如空海《文镜秘府论》所举的“芳时淑气清,提壶台上倾”:“芳时”与“提壶”同是平声宇,属一、六字同调,二、七字也同调,犯了“平头”病。这在律诗讲粘对中已不存在。而清人指的“平头”则不是这个意思。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指出:“连用四地名,究非律诗所宜。平头,就是律诗中间对仗的四句皆用一类词语起头。也称“四言一法”,清人指的”平头””显然不是声律的没有变化,而是一种句式的合掌。律诗不但要忌讳上下句意思的合掌,还要忌讳上下联句式上的合掌。

 

四、上尾相邻。

 

两联句子的开头处语法结构相同,称“平头”,结尾处语法结构相同,称“上尾”,两者都在避忌之列。

 

上尾就是不押韵的白脚字尾句,若相邻句(一与三;三与五;五与七)尾字同声调,叫做上尾。

上尾有语法结构上的上尾,也有声韵上的上尾。上尾原意是指五言诗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连韵者可不论),到了格律诗成型的时代,这一规则实际已经被律诗格律包涵。但是,有一些评论家却根据上尾的意义,进一步严格化为五言律诗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一声调,推广之,就是要求格律诗的相邻两副对联出句尾字不得同属一个声调(比如上声、去声或者入声)。“避上尾”。就是在律诗中,出句的结尾一字分别使用上声、去声和入声字,避免同调的仄声字。如果不能够做到,也至少在相邻的两联不使用同调的仄声字作结尾。不押韵句子的尾字(白脚字),在声韵选择上除了要避免撞韵外,要注意兼用上去入三种仄声字,避免白脚字全部为同一声调。特别要避免白脚字全部为上声(上尾,诗病之一),否则也会影响声韵的和谐。

 

五、首字禁忌。

 

七律首字依格律都是可平可仄,但并不意味可随意安排。

如果八个首字中全部都用平声或全部用仄声,都会影响整首诗的声韵之美。唐宋诗中极少有这样安排首字平仄的,最好是八句的首字平仄4435分配。

 

六、忌不分层次。

 

中二联不能孤立地看,我们得把它放在一首诗的整体中来处理。

七律的中二联都写景的例子也很多,但得安排好,一定得分出层次来。或一联大景一联小景,一联近景一联远景,一联动物一联植物。还得注意结构的变化,给人一种揖让错落之美。

 

七、避免意象堆积。

 

七言诗容量比五言要大,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更多地堆积各种意象。

一个七言句中,一般最多安排2个意象,句中多用修饰语、动词、虚词、连词等。否则就会显得臃肿繁琐,影响诗句的婉转流畅。

 

八、忌重字。

 

唐代诗中并不重视重字。

唐人诗句里的重字现象随处可见,不过宋代以后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清人更把重字当作严格的禁忌,明清时人的唐诗评语里,经常可以看见“某字出自唐人则可,于今人则不可”云云。

 

九、忌缺偶。

 

缺偶是指一联内两句用事不一,修辞方式不一。

例如:“苏秦时刺股,勤学我便耽。”出句用苏秦刺股的故事,对句却不用典,这就是两句不合,犯了用事不一的毛病。

 

十、忌直陈直。

 

陈是直说心意,毫无诗意。

律句首先要有诗意,在表达上要注意委曲婉转,含蓄籍蕴,不能率意直陈,明白如话,即使没有其他毛病,也不能算是一个好的律句,这样的对句,就可以称之为直陈病。

 

十一、忌悖理又叫相反、落节。

 

悖理病,即对仗两句不是语意相承,上下一意,而是情理相违,相互矛盾。例一:菊黄堪泛酒,梅红可插头。例二:晴云开极野,积雾掩长洲。


【诗词微塾】文镜秘府论·二十九种对(上) 诗摘词选 

释空海

 

一曰,的名对;(亦名正名对,亦名正对)。二曰,隔句对;三曰,双拟对;四曰,联绵对;五曰,互成对;六曰,异类对;七曰,赋体对;八曰,双声对;九曰,叠韵对;十曰,回文对;十一曰,意对。右十一种,古人同出斯对。十二曰,平对;十三曰,奇对;十四曰,同对;十五曰,字对;十六曰,声对;十七曰,侧对。右六种对,出元兢《髓脑》。十八曰,邻近对;十九曰,交络对;廿曰,当句对;廿一曰,含境对;廿二曰,背体对;廿三曰,偏对;廿四曰,双虚实对;廿五曰,假对。右八种对,出皎公《诗议》。廿六曰,切侧对;廿七曰,双声侧对;廿八曰,叠韵侧对。右三种,出崔氏《唐朝新定诗格》。廿九曰,总不对对。

 

第一,的名对。(又名正名对,又名正对,又名切对)。

 

的名对者,正也。凡作文章,正正相对。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山,下句安谷;上句安东,下句安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上句安正,下句安斜;上句安远,下句安近;上句安倾,下句安正:如此之类,名为的名对。初学作文章,须作此对,然后学馀对也。

或曰:天、地,日、月,好、恶,去、来,轻、重,浮、沉,长、短,进、退,方、圆,大、小,明、暗,老、少,凶、伫,俯、仰,壮、弱,往、还,清、浊,南、北,东、西。如此之类,名正对。

诗曰:“东圃青梅发,西园绿草开;砌下花徐去,阶前絮缓来。”

释曰:上二句中:“东”“西”是其对,“园”“圃”是其对,“青”“绿”是其对,“梅”“草”是其对,“开”“发”是其对。下二句中:“阶”“砌”是其对,“前”“下”是其对,“花”“絮”是其对,“徐”“缓”是其对,“来”“去”是其对。如此之对类,名为的名对。

 

又曰:“手披黄卷尽,目送白云征。玉霜摧草色,金风断雁声。片云愁近戍,半月隐遥城。”

释曰:上有“手披”,下有“目送”,上“黄”下“白”,上“玉”下“金”:故曰的名对。

又曰:“云光鬓里薄,月影扇中新;年华与妆面,共作一芳春。”

释曰:上有“云光”,下有“月影”,落句虽无对,但结成上意而已。自馀诗皆放,此最为上。

又曰:“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

释曰:“迎”“送”词翻,“去”“来”义背,下言“西北”,上说“东南”:故曰正名也。

又曰:“鲜光叶上动,艳彩花中出;疏桐映兰阁,密柳盖荷池。”

释曰:持“艳”偶“鲜”,用“光”匹“彩”,“疏桐”“密柳”之相酬:故受的名。

 

又曰:“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

有虚名实名,上对实名也。

又曰:“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

元兢曰:“正对者,若‘尧年’、‘舜日’。尧、舜皆古之圣君,名相敌,此为正对。若上句用圣君,下句用贤臣;上句用凤,下句还用鸾:皆为正对也。如上句用松桂,下句用蓬蒿;松桂是善木,蓬蒿是恶草:此非正对也。”

 

第二,隔句对。

 

隔句对者,第一句与第三句对,第二句与第四句对:如此之类,名为隔句对。

诗曰:“昨夜越溪难,含悲赴上兰;今朝逾岭易,抱笑入长安。”

释曰:第一句“昨夜”与第三句“今朝”对,“越溪”与“逾岭”是对;第二句“含悲”与第四句“抱笑”是对,“上兰”与“长安”对;并是事对,不是字对:如此之类,名为隔句对。

又曰:“相思复相忆,夜夜泪沾衣;空悲亦空叹,朝朝君未归。”

释曰:两“相”对于两“空”,隔以“沾衣”之句,“朝朝”偶于“夜夜”,越以“空叹”之言:从首至末,对属间来,故名隔句对。

 

又曰:“月映茱萸锦,艳起桃花颊;风发蒲桃绣,香生云母帖。”又曰:“翠苑翠丛外,单蜂拾蕊归;芳园芳树里,双燕历花飞。”

释曰:夫“艳起”对“香生”,隔以“映茱萸”之锦,“月锦”偶“风绣”,又间诸“生云母”之帖;其双“芳”“燕”匹两“翠”“蜂”,“里”“外”尽间成,故云隔句。

又曰:“始见西南楼,纤纤如玉钩;未映东北墀,娟娟似蛾眉。”

 

第三,双拟对。

 

双拟对者,一句之中所论,假令第一字是“秋”,第三字亦是“秋”,二“秋”拟第二字;下句亦然:如此之类,名为双拟对。诗曰:“夏暑夏不衰,秋阴秋未归;炎至炎难却,凉消凉易追。”

释曰:第一句中,两“夏”字拟一“暑”字;第二句中,两“秋”字拟一“阴”字;第三句中,两“炎”字拟一“至”字;第四句中,两“凉”字拟一“消”字:如此之法,名为双拟对。

又云:“乍行乍理发,或笑或看衣。”又曰:“结萼结花初,飞岚飞叶始。”

释曰:既双“结”居初,亦两“飞”带末;宜书宜时之句,可题可怜之论,准拟成对,故以名云。而又取双拟为名。

又曰:“可闻不可见,能重复能轻。”又曰:“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

释曰:上陈二“月”,隔以“眉欺”;下说双“花”,间诸“颊胜”。文虽再读,语必孤来;拟用双文,故生斯号。

或曰:春树春花,秋池秋日;琴命清琴,酒追佳酒;思君念君,千处万处:如此之类,名曰双拟对。

 

 

第四,联绵对

 

联绵对者,不相绝也。一句之中,第二字、第三字是重字,即名为联绵对。但上句如此,下句亦然。诗曰:“看山山已峻,望水水仍清;听蝉蝉响急,思乡乡别情。”

 

释曰:一句之中,第二字是“山”,第三字亦是“山”;馀句皆然:如此之类,名为联绵对。

又曰:“嫩荷荷似颊,浅河河似带,初月月如眉。”

释曰:两“荷”连读,放诸上句之中;双“月”并陈,言之下句之腹:一文再读,二字双来,意涉连言,坐兹生号。

又曰:“烟离离万代,雨绝绝千年。”

释曰:情起多端,理暧昧难分,情参差迢述;且自无关赋体,实乃偏用开格。

又曰:“望日日已晚,怀人人不归。”又曰:“霏霏敛夕雾,赫赫咕晨曦;轩轩多秀气,奕奕有光仪。”又曰:“视日日将晚,望云云渐积。”

或曰:朝朝,夜夜,灼灼,菁菁,赫赫,辉辉,汪汪,落落,索索,萧萧,穆穆,堂堂,巍巍,诃诃:如此之类,名连绵对。



二十九种对(中) 

释空海

 

一曰,的名对;(亦名正名对,亦名正对)。二曰,隔句对;三曰,双拟对;四曰,联绵对;五曰,互成对;六曰,异类对;七曰,赋体对;八曰,双声对;九曰,叠韵对;十曰,回文对;十一曰,意对。右十一种,古人同出斯对。十二曰,平对;十三曰,奇对;十四曰,同对;十五曰,字对;十六曰,声对;十七曰,侧对。右六种对,出元兢《髓脑》。十八曰,邻近对;十九曰,交络对;廿曰,当句对;廿一曰,含境对;廿二曰,背体对;廿三曰,偏对;廿四曰,双虚实对;廿五曰,假对。右八种对,出皎公《诗议》。廿六曰,切侧对;廿七曰,双声侧对;廿八曰,叠韵侧对。右三种,出崔氏《唐朝新定诗格》。廿九曰,总不对对。

 

第五,互成对。

 

互成对者,天与地对,日与月对,麟与凤对,金与银对,台与殿对,楼与榭对。两字若上下句安之,名的名对;若两字一处用之,是名互成对,言互相成也。诗曰:“天地心间静,日月眼中明;麟凤千年贵,金银一代荣。”

 

释曰:第一句之中,“天地”一处;第二句之中,“日月”一处;第三句之中,“麟凤”一处;第四句之中,“金银”一处:不在两处用之,名互成对。

 

又曰:“玉钗丹翠缠,象榻金银镂;青夫丹碧度,轻雾历檐飞。”

 

释曰:“丹翠”自拟,“金银”别对,各途布列,而互相成。“飞”“度”二言,并如斯例。

 

又曰:“岁时伤道路,亲友念东西。”

 

第六,异类对。

 

异类对者,上句安天,下句安山;上句安云,下句安微;上句安鸟,下句安花;上句安风,下句安树:如此之类,名为异类对。非是的名对,异同比类,故言异类对。但解如是对,并是大才,笼罗天地,文章卓秀,才无拥滞,不问多少,所作成篇,但如此对,益诗有功。诗曰:“天清白云外,山峻紫微中;鸟飞随去影,花落逐摇风。”

 

释曰:上句安“天”,下句安“山”,“天”“山”非敌体,“白云”“紫微”亦非敌体;第三句安“鸟”,第四句安“花”,“鸟”“花”非敌体,“去影”“摇风”亦非敌体:如此之类,名为异类对。

 

又曰:“风织池间字,虫穿叶上文。”

 

释曰:“风”“虫”非类,而附对是同;“池”“叶”殊流,而寄巧归一。或双声以酬叠韵,或双拟而对回文;别致同词,故云异类。

 

又曰:“鲤跃排荷戏,燕舞拂泥飞;琴上丹花拂,酒侧黄鹂度。”

 

释曰:鸟飞鱼跃,琴歌酒唱,事迹既异;至如鸟飞树动,鱼跃水溅,叶润凭水而成文,枝摇托风而制语,谚赤鲤为对,引酒歌傍传酒唱,二各相无,故异类题目,空中起事。

 

又曰:“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又如以“早朝”偶“故人”,非类是也。

 

元氏曰:“异对者,若来禽、去兽,残月、初霞。”此“来”与“去”,“初”与“残”,其类不同,名为异对。异对胜于同对。

 

第七,赋体对。

 

赋体对者,或句首重字,或句首叠韵,或句腹叠韵,或句首双声,或句腹双声:如此之类,名为赋体对。似赋之形体,故名曰赋体对。

 

诗曰:

 

句首重字:“袅袅树惊风,丽丽云蔽月。”“皎皎夜蝉鸣,胧胧晓光发。”

 

句腹重字:“汉月朝朝暗,胡风夜夜寒。”

 

句尾重字:“月蔽云晒晒,风惊树袅袅。”

 

句首叠韵:“徘徊四顾望,怅悢独心愁。”

 

句腹叠韵:“君赴燕然戍,妾坐逍遥楼。”

 

句尾叠韵:“疏云雨滴沥,薄雾树朦胧。”

 

句首双声:“留连千里宾,独待一年春。”

 

句腹双声:“我陟崎岖岭,君行峣崅山。”

 

句尾双声:“妾意逐行云,君身入暮门。”

 

释曰:上句若有重字、双声、叠韵,下句亦然。上句偏安,下句不安,即为犯病也。但依此对,名为赋体对。

 

又曰:“团团月挂岭,纳纳露沾衣。”(头)。“花承滴滴露,风垂袅袅衣。”(腹)。“山风晚习习,水浪夕淫淫。”(尾)。

 

释曰:《诗》有鸾鸣哙哙,鹿响幼幼,往往处处,婀娜之名,泽陂菡萏之状,模潮济而荟蔚,写荇菜而参差,既正起重言,亦傍生叠字者。

 

第八,双声对。

 

诗曰:“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

 

释曰:“佳菊”双声,系之上语之尾;“丽兰”叠韵,陈诸下句之末。秋朝非无白露,春日自有清风,气侧音谐,反之不得。“好花”“精酒”之徒,“妍月”“奇琴”之辈:如此之类,俱曰双声。

 

又曰:“《风瑟》《风日》岁阴晓,皎洁寒流清;结交一顾重,然诺百金轻。”又曰:“五章纷冉弱,三冬粲陆离;怅望一途阻,参差百虑违。”

 

释曰:“《风瑟》《风日》”“皎洁”,即是双声,得对叠韵;“冉弱”“陆离”,即是双声,自得成对。

 

又曰:“洲渚递萦映,树石相因依。”

 

或曰:“奇琴”、“精酒”、“妍月”、“好花”,“素雪”、“丹灯”,“翻蜂”、“度蝶”,黄槐”、“绿柳”,“意忆”、“心思”,“对德”、“会贤”,“见君”、“接子”:如此之类,名双声对。

 

第九,叠韵对。

 

诗曰:“放畅千般意,逍遥一个心;漱流还枕石,步月复弹琴。”

 

释曰:“放畅”双声,陈之上句之初;“逍遥”叠韵,放诸下言之首。双道二文,其音自叠;文生再字,韵必重来。“旷望”、“徘徊”、“绸缪”、“眷恋”,例同于此,何藉烦论。

 

又曰:“徘徊夜月满,肃穆晓风清;此时一樽酒,无君徒自盈。”又曰:“郁律构丹巘,棱层起青嶂。”(“郁律”“棱层”是。)

 

《笔劄》云:“徘徊”、“窈窕”、“眷恋”、“彷徨”、“放畅”、“心襟”、“逍遥”、“意气”、“优游”、“陵胜”、“放旷”、“虚无”、“彟酌”、“思惟”、“须臾”:如此之类,名曰叠韵对。

 

第十,回文对。

 

诗曰:“情亲由得意,得意遂情亲;新情终会故,会故亦经新。”

 

释曰:双“情”著于初、九,两“亲”继于十、二;又显头“新”尾“故”,还标上下之“故”“新”:列字也久,施文已周,回文更用,重申文义,因以名云。

 

第十一,意对。

 

诗曰:“岁暮临空房,凉风起坐隅;寝兴日已寒,白露生庭芜。”又曰:“上堂拜嘉庆,入室问何之;日暮行采归,物色桑榆时。”

 

释曰:“岁暮”“凉风”,非是属对;“寝兴”“白露”,罕得相酬;事意相因,文理无爽:故曰意对耳。

 

第十二,平对。

 

平对者,若青山、绿水,此平常之对,故曰平对也。他皆效此。

 

第十三,奇对。

 

奇对者,若马颊河、熊耳山;此“马”“熊”是兽名,“颊”“耳”是形名,既非平常,是为奇对。他皆效此。又如漆、沮、四塞,“漆”与“四”是数名,又两字各是双声对。又如古人名,上句用曾参,下句用陈轸,“参”与“轸”者同是二十八宿名。若此者,出奇而取对,故谓之奇对。他皆效此。

 

第十四,同对。

 

同对者,若大谷、广陵,薄云、轻雾;此“大”与“广”、“薄”与“轻”,其类是同,故谓之同对。同类对者,云、雾,星、月,花、叶,风、烟,霜、雪,酒、觞,东、西,南、北,青、黄,赤、白,丹、素,朱、紫,宵、夜,朝、旦,山、岳,江、河,台、殿,宫、堂,车、马,途、路。



【诗词微塾】文镜秘府论·二十九种对(下)  诗摘词选

释空海

 

一曰,的名对;(亦名正名对,亦名正对)。二曰,隔句对;三曰,双拟对;四曰,联绵对;五曰,互成对;六曰,异类对;七曰,赋体对;八曰,双声对;九曰,叠韵对;十曰,回文对;十一曰,意对。右十一种,古人同出斯对。十二曰,平对;十三曰,奇对;十四曰,同对;十五曰,字对;十六曰,声对;十七曰,侧对。右六种对,出元兢《髓脑》。十八曰,邻近对;十九曰,交络对;廿曰,当句对;廿一曰,含境对;廿二曰,背体对;廿三曰,偏对;廿四曰,双虚实对;廿五曰,假对。右八种对,出皎公《诗议》。廿六曰,切侧对;廿七曰,双声侧对;廿八曰,叠韵侧对。右三种,出崔氏《唐朝新定诗格》。廿九曰,总不对对。

 

第十五,字对。

 

或曰:字对者,若桂楫,荷戈,“荷”是负之义,以其字草名,故与“桂”为对;不用义对,但取字为对也。

 

或曰:字对者,谓义别字对是。诗曰:“山椒架寒雾,池筱韵凉飙。”

 

“山椒”,即山顶也;“池筱”,傍池竹也:此义别字对。

 

又曰:“何用金扉敞,终醉石崇家。”

 

“金扉”“石家”即是。

 

又曰:“原风振平楚,野雪被长菅。”

 

即“菅”与“楚”为字对。

 

第十六,声对。

 

或曰:声对者,若晓路、秋霜;“路”是道路,与“霜”非对,以其与“露”同声故。

 

或曰:声对者,谓字义俱别,声作对是。诗曰:“彤驺初惊路,白简未含霜。”

 

“路”是途路,声即与“露”同,故将以对“霜”。

 

又曰:“初蝉韵高柳,密茑挂深松。”

 

“茑”,草属,声即与“鸟”同,故以对“蝉”。

 

第十七,侧对。(崔名“字侧对”)。

 

元氏曰:侧对者,若冯翊、(地名,在左辅也。)龙首。(山名,在西京也。)此为“冯”字半边有“马”,与“龙”为对;“翊”字半边有“羽”,与“首”为对:此为侧对。又如泉流、赤峰;“泉”字其上有“白”,与“赤”为对。凡一字侧耳,即是侧对,不必两字皆须侧也。以前六种切对,时人把笔缀文者多矣,而莫能识其径路。于公义藏之箧笥,不可垂示于非才。深秘之,深秘之。

 

或曰:字侧对者,谓字义俱别,形体半同是。诗曰:“忘怀接英彦,申劝引桂酒。”

 

“英彦”与“桂酒”,即字义全别,然形体半,同是。

 

又曰:“玉鸡清五洛,瑞雉映三秦。”

 

“玉鸡”与“瑞雉”是。

 

又曰:“桓山分羽翼,荆树折枝条。”

 

“桓山”与“荆树”是:如此之类,名字侧对。

 

第十八,邻近对。

 

诗曰:“死生今忽异,欢娱竟不同。”又曰:“寒云轻重色,秋水去来波。”

 

上是义,下是正名。此也对大体似的名,的名窄,邻近宽。

 

第十九,交络对。

 

赋诗曰:“出入三代,五百馀载。”

 

或曰:此中“馀”属于“载”,不偶“出入”;古人但四字四义皆成对,故偏举以例也。

 

第二十,当句对。

 

赋诗曰:“薰歇烬灭,光沉响绝。”

 

第廿一,含境对。

 

诗曰:“悠远长怀,寂寥无声。”

 

第廿二,背体对。

 

诗曰:“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广告

诗词写作实用教程

作者:崔鲲

 

当当

 

第廿三,偏对。

 

《诗》曰:“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谓非极对也)。又曰:“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又曰:“日月光太清,列宿曜紫微。”又曰:“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全其文彩,不求至切,得非作者变通之意乎!若谓今人不然,沈给事诗亦有其例。诗曰:“春豫过灵沼,云旗出凤城。”此例多矣。但天然语,今虽虚亦对实,如古人以“芙蓉”偶“杨柳”,亦名声类对。

 

第廿四,双虚实对。

 

诗曰:“故人云雨散,空山来往疏。”

 

此对当句义了,不同互成。

 

第廿五,假对。

 

诗曰:“不献胸中策,空归海上山。”

 

或有人以“推荐”偶“拂衣”之类是也。

 

第廿六,切侧对。

 

切侧对者,谓精异粗同是。诗曰:“浮钟宵响彻,飞镜晓光斜。”

 

“浮钟”是钟,“飞镜”是月,谓理别文同是。

 

广告

怎样写古诗词

作者:张应中

 

当当

 

第廿七,双声侧对。

 

双声侧对者,谓字义别,双声来对是。诗曰:“花明金谷树,叶映首山薇。”

 

“金谷”与“首山”字义别,同双声侧对。

 

又曰:“翠微分雉堞,丹气隐檐楹。”

 

“雉堞”对“檐楹”,亦双声侧对。

 

第廿八,叠韵侧对。

 

叠韵侧对者,谓字义别,声名叠韵对是。诗曰:“平生披黼帐,窈窕步花庭。”

 

“平生”“窈窕”是。

 

又曰:“自得优游趣,宁知圣政隆。”

 

“优游”与“圣政”,义非正对,字声势叠韵。

 

或曰:夫为文章诗赋,皆须属对,不得令有跛眇者。跛者,谓前句双声,后句直语,或复空谈:如此之例,名为跛。眇者,谓前句物色,后句人名;或前句语风空,后句山水:如此之例,名眇。何者?风与空则无形而不见,山与水则有踪而可寻,以有形对无色:如此之例,名为眇。或云:景风心色等,可以对虚,亦可以对实。今江东文人作诗,头尾多有不对。如:“侠客倦艰辛,夜出小平津;马色迷关吏,鸡鸣起戍人。露鲜花剑影,月照宝刀新;问我‘将何去?”北海就孙宾。’”

 

此即首尾不对之诗,其有故不对者若之。

 

第廿九,总不对对。

 

如:“平生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共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此总不对之诗,如此作者,最为佳妙。夫属对法,非真风花竹木,用事而已;若双声即双声对,叠韵即叠韵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