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近体诗的基本常识--醉月诗苑

(2020-01-24 16:44:44)
标签:

文化


近体诗的基本常识


我们先明确一下,什么叫近体诗?中国古代诗歌的体裁分为两大类,那就是古体诗和近体诗。

 

所谓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在篇幅长短、平仄安排、对仗、用韵方面有严格的规定,所以近体诗又称格律诗。近体诗包括:

    1,五言绝句(五字一句,每首四句的称“五绝”)

    2,七言绝句(七字一句,每首四句的称“七绝”)

    3,五言律诗(五字一句,每首八句的称“五律”)

    4,七言律诗(七字一句,每首八句的称“七律”)

    5,五言排律(五字一句,少则十句,多则几十句、上百句的称“五言排律”)

    6,七言排律(七字一句,少则十句,多则几十句、上百句的称“七言排律”)

 

格律诗是古代诗歌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完善,到唐代才确定下来的一种诗的体裁,是古代诗歌高度发展的产物。

 

了解了近体诗的类别后,我们来熟悉它的格律要求。近体诗的“格律”,除了上面的“定句定字”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格律的“三大要素”,即:押韵、平仄、对仗,人称“诗中三昧”。意思是说,写诗没有掌握这“三大要素”后写的诗如果立意庸俗,情感平淡,缺乏想象力或意境不高的也不能算是像样的格律诗。下面我们分别介绍一下近体诗的三大要素。

(一)近体诗的第一大要素——押韵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韵?什么是韵呢?同声相应谓之韵,什么意思?意思是说,汉字是由声母和韵母两个音拼读出来的。一个韵母与不同声母结合可以拼出许多字音,如韵母a可以拼为b(巴)t(他)h(哈)hu(花)……这些都是同韵字。韵母相同的字韵也相同。

    知道了什么是韵,我们再说什么叫押韵。押韵,就是把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按格律的要求安排在“特定的位置”上,这就叫押韵。那么什么叫“特定的位置”呢?押韵在近体诗里的位置,除首句(末字)有的押、有的不押外,其他偶数句的最末一字都要押同一个韵部的韵。即:律诗二、四、六、八句末字要押韵;绝句二、四句末字要押韵;排律也是偶数句末字押韵。

    这里还要熟悉一个概念,那就是“韵脚”。什么叫“韵脚”呢?因为在近体诗里“特定的位置”也就是偶数句的末字是必须押韵的,这个押韵的字就叫韵脚。下面及一个例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是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定句定字是七言八句56字,首句入韵。“闲,丸,寒,颜”四个字韵母相同,属于同一个韵,这四个字是押韵的。四个字所在的位置都是“特定的位置”,即都是偶数句的末位。这四个押韵的字都叫韵脚

下面说说近体诗的押韵要求。

    近体诗的押韵要求:要押平声韵,不押仄声韵;要一韵到底,不管几句,不许换韵,更不许出韵。同时还要避免韵脚重字。

    什么叫换韵?就是在押韵的过程中没做到“一韵到底”,而是中途转成别的韵了,这在近体诗里是不允许的。

    什么叫出韵?就是在押韵过程中押错韵了,你认为它们是一个韵,但实际上不是。

    什么叫韵脚重字?很简单,就是在押韵的字里有重复的字,这在近体诗里也是不允许的。

    简单说说押韵的作用。

 

押韵的作用是使韵脚在一首诗中,经过一定距离间隔之后不断反复出现,前后互相呼应,使全诗在音响上联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读起来有一种声韵美。

 

下面说说押韵的标准。

 

由于语言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因此各个时期押韵的标准不尽相同。宋以前曾经使用过《切韵》、《广韵》,南宋以后大都用《平水韵》直到今天,《佩文诗韵》就是《平水韵》的简编。不过《平水韵》仍是古韵,与现代汉语声韵仍有差别。民国年间,出现过《中华新韵》,现在流行的《诗韵新编》就是根据《中华新韵》编写出来的。现代人写诗一般都实行“双轨制”,用《平水韵》或《诗韵新编》均可,但不能混用。2004年,中华诗词编辑部在《中华诗词》五、六月刊上公布了《中华新韵(十四韵)常用字简表》正在试行,相信不久以后《中华新韵(十四韵)》将会成为通行的新诗韵。

 

本人赞成现代人写格律诗在用韵上实行“双轨制”。

 

 1,使用古韵 ,即使用《平水韵》或《佩文诗韵》。

    2,使用《中华新韵(十四韵)》。

 

 如果你很懒,只喜欢写诗又不肯下功夫,一看那些什么韵脑袋就疼,但还不想放弃你的这种爱好,那就告诉你一个简便方法,你不用管什么韵,大家都学过汉语拼音,《新华字典》谁都会查,只要字的韵母相同,韵就是相同的。这样你也可以写格律诗,但在公开时候要标明一下“新韵”,这样就不至于让内行人笑话了。实际上使用韵新韵创作也是发展的方向。

 

下面说说平仄(二)近体诗的第二大要素——平仄:平仄是近体诗“三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近体诗区别于其他诗体的主要特征。毛泽东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什么是平仄呢?所谓平仄,就是将汉字发音的四声分为两类,阴平、阳平归一类,为平声;上声、去声归一类,为仄声。

诗与歌是分不开的,唱歌有节拍,声调有高有低,有强有弱,有缓有急,返复回环,形成节奏、旋律。诗也一样,也有节奏、旋律,有了节奏和旋律,读起来就会感到很美。节拍、旋律、节奏的形成,除了句子整齐、节拍一致及隔句押韵外,最主要的就是利用字声来调整,也就是利用字的平仄来调整。

(二)近体诗的第二大要素——平仄:

 

平仄是近体诗“三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近体诗区别于其他诗体的主要特征。毛泽东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什么是平仄呢?所谓平仄,就是将汉字发音的四声分为两类,阴平、阳平归一类,为平声;上声、去声归一类,为仄声。

 

 诗与歌是分不开的,唱歌有节拍,声调有高有低,有强有弱,有缓有急,返复回环,形成节奏、旋律。诗也一样,也有节奏、旋律,有了节奏和旋律,读起来就会感到很美。节拍、旋律、节奏的形成,除了句子整齐、节拍一致及隔句押韵外,最主要的就是利用字声来调整,也就是利用字的平仄来调整。

 

为了更好地来理解平仄在诗句中的作用,我们先熟悉一下律句与近体诗诗的基本格式:

 

1,近体诗的句子叫做律句,一般二字为一拍。因为是奇字句,末尾一个字为一拍,所以五言分三拍,七言分四拍

    如“白日依山尽”,就是“白日——依山——尽”,是221的节拍。

如“沉舟侧畔千帆过”,就是“沉舟——侧畔——千帆——过”,是2221的节拍。

 

关于节拍,还有其他的形式。

 

为什么要分成拍呢 ?看看他们的平仄组成就明白了。

 

白日依山尽,()仄平平仄;

沉舟侧畔千分过,平平仄仄平平仄;

 

在句子中平仄两两相间,在读起来就会有一种高低起伏,抑扬顿挫之感。

 

要使诗句在声调上有升有降,节奏上有起有伏,吟诵起来抑扬和谐,就必须在节拍与节拍之间十分讲究平仄的“两两相间”,

 

平仄排列最基本的格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写近体诗,这个基本格式是最关键的,其他的格式,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都有四种格式,共计16种格式,这16种格式都是从上边的“基本格式”推导出来的。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把“基本格式”背熟。从基本格式推导出其他的格式来,这是学习格律诗的一个窍门,否则无规律的机械的记忆是很难的,到后来还是稀里糊涂从基本格式推导出的16种格式,诗句中的平仄都是两两相间的,12句,34句,56句,78......都是平仄相对的。这样,一首诗就形成了音律上的完美。

下面讲一下“粘对规则”。

    从上面所举的基本格式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平仄是相反的,

 

第一句:仄仄平平仄

第二句:平平仄仄平

 

这就是“对”。

 

第三句和第四句的平仄也是相反的,

 

第三句:平平平仄仄

第四句:仄仄仄平平

    这也是“对”。

 

而第二句和第三句从头两个字来看,平仄却是相同的,

    第二句:平平仄仄平

    第三句:平平平仄仄

    这就是“粘”。

 

写近体诗在格律上要求做到“对”和“粘”,如果不合乎这个要求就是“失对”或“失粘”,就是毛病。

 

 按照诗律学的术语,从一首诗的开始算起,每两句叫做一“联”。每联中的上一句叫做“出句”,下一句叫做“对句”。也就是说,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对”,上一联的对句和下一联的出句必须“粘”。对和粘主要看一句诗的头两个字,由于第一个字是可平可仄的,因此实际上看的是第二个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在这里第一句的“日”字是仄声字,第二句的“河”字是平声字,符合“对”的要求;第三句的“穷”是平声字,符合“粘”的要求;第四句的“上”是仄声字,符合“对”的要求。

    掌握了对和粘的规则,就可以从基本格式推出其他的16种格式来。

 

下面简单说说基本格式以外的规则:

    从基本格式推出的16种格式是标准化的理想的格式,但事实上,实践中很少每个字都符合这16种格式中的一种,几乎每一首诗中都有不符合的地方。因为除了标准格式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规则在起作用,这些规则都是历史形成的,我们必须要清楚。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意思是说每句的第1字,第3字,第5字平仄可以不论,用平用仄都可以;每句的第2字,第4字,第6字的平仄必须分明,必须要按照平仄的格式规定来用字。如果是五言诗,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口诀简明易记,很有用处。但必须要注意,这只是大概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掌握的时候要加上一些修正才是。

    不能犯“孤平”的毛病 。什么叫“孤平”?就是在诗句中除了韵脚可以是一个孤立的平声字外,句子中还有孤立的平声字,这是不允许的。

    不能犯三平尾的毛病。什么叫三平尾?就是诗句的最后的三个字不能是三个平声,如果是了,就犯了大毛病。

    以五言诗而论,“平平仄仄平”,这一句式就应该注意,这里的第1个字必须要论,如不论,用了仄声字,就变成了“仄平仄仄平”了,这就是犯了孤平的毛病。“仄仄仄平平”这一句第3字也要论,如不论,写成了平,就变成了“仄仄平平平”,这就成了“三平尾”,是不允许的。

    由此可见,“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不能犯孤平和三平尾的毛病

 

在诗句中,三仄尾也是不允许的。三仄尾,就是句子的末三个字都是仄声字。

 

在一首诗中,符合格律标准的句子叫做“律句”,不符合格律标准的句子叫拗句,也就是错句,特别是出现象“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的句子,就非救不可。如何补救,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再讲。

 

掌握了平仄 ,该对的对,该粘的粘,别犯孤平,别出现三平尾和三仄尾,这样你写出的诗就是符合格律要求的。

 

下面我们 讲讲近体诗的对仗。

 

(三)近体诗的第三大要素——对仗。

 

对仗就是对偶,属于近体诗诗的视觉美(形式美)也属于听觉美(音乐美),是表现诗人才气的一个重要部位。

    近体诗的对仗在语法修辞上包括二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修辞方面的,即词性相同或相近的才能对仗。如上下联应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数词对数词,连词对连词,方位词对方位词,叠字对叠字等。

    名词还可分为几小类:如天文类、地理类、器物类、时令类、饮食类、衣饰类、人事类等等。

    二是语法方面的,即上下联语法结构相同的才能对仗。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补语对补语。同时还要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述宾结构对述宾结构,述表结构对述表结构,并列词组对并列词组,偏正词组对偏正词组等等。

 

上述要求,再加上下联平仄相对、节奏相当、字数相等、内容相关等要求,构成对仗,缺一不可。

 

近体诗什么地方必须对仗?

    前面我们说过,近体诗每两句叫做一联。如是绝句,12句为首联,34句为尾联;如是律诗,12句为首联,34句为颌联,56句为颈联,78句为尾联。

    绝句不要求对仗 ,对也行,不对也可。律诗的第2联,第3联即颔颈两联必须对仗;排律除首尾两联外,其余各联也要全部要对仗。

 

对仗的讲究:

 

1,工对。

所谓工对是指同类或同一小类相对,便是工对。

如: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王维)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王维)

 

2,宽对。

所谓宽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及名词对动词,副词对动词等,甚至包括半对半不对。

如: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杜甫)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

 

3,借对。

所谓借对就是借意相对。

如: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

 

歧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

 

4,流水对。

对仗一般使用两句相对独立的话,如果将一句分成两句相对,每句意义都不完整,这就叫流水对。

 

如: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

 

下面讲讲对仗的忌讳:

 

1,重字。对仗的字一般不能相同。

如:

梧桐叶下秋声急

篱菊花开秋雁飞

 

这就不行。

 

但在修辞上的连环手法是不属于此类的,如: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李白)

 

2,合掌。是指对仗的两句意义完全相同的现象,实际上是同义词相对,这应极力避免,如:

 

赤县东风劲

神州春意浓

 

韬略孔明分禹鼎

神机诸葛列封疆

 

赤县、神州相对,孔明、诸葛相对,这都不行。

 

3,不协(或叫虎头蛇尾)。对仗的两句在意义上要相配、协调,不能东拉西扯,风马牛不相及,虎头蛇尾,上句气盛,下句气弱,否则就会破坏诗意的统一。如:

 

风吹马尾千条线

雨打羊毛一片毡

 

万仞惊峰承日月

一株柔柳伴花枝

 

4,粗俗。诗句取意应高雅,不应让粗语入诗。如:

 

远望此山黑乎乎,上头尖来下头粗。

若把此山反过来,下头尖来上头粗。

 

这样都不好。

 

5,对开。是指两句的意义没有丝毫的联系,纯粹是胡思乱想,如:

 

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

 

三春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

 

这都是胡扯

 

掌握了平仄 ,该对的对,该粘的粘,别犯孤平,别出现三平尾和三仄尾,对仗合乎要求,这样你写出的诗就是符合格律要求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