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的基本常识--醉月诗苑
(2020-01-24 16:44:44)
标签:
文化 |
近体诗的基本常识
我们先明确一下,什么叫近体诗?中国古代诗歌的体裁分为两大类,那就是古体诗和近体诗。
所谓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在篇幅长短、平仄安排、对仗、用韵方面有严格的规定,所以近体诗又称格律诗。近体诗包括:
格律诗是古代诗歌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完善,到唐代才确定下来的一种诗的体裁,是古代诗歌高度发展的产物。
了解了近体诗的类别后,我们来熟悉它的格律要求。近体诗的“格律”,除了上面的“定句定字”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格律的“三大要素”,即:押韵、平仄、对仗,人称“诗中三昧”。意思是说,写诗没有掌握这“三大要素”后写的诗如果立意庸俗,情感平淡,缺乏想象力或意境不高的也不能算是像样的格律诗。下面我们分别介绍一下近体诗的三大要素。
(一)近体诗的第一大要素——押韵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是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定句定字是七言八句56字,首句入韵。“闲,丸,寒,颜”四个字韵母相同,属于同一个韵,这四个字是押韵的。四个字所在的位置都是“特定的位置”,即都是偶数句的末位。这四个押韵的字都叫韵脚 。
下面说说近体诗的押韵要求。
押韵的作用是使韵脚在一首诗中,经过一定距离间隔之后不断反复出现,前后互相呼应,使全诗在音响上联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读起来有一种声韵美。
下面说说押韵的标准。
由于语言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因此各个时期押韵的标准不尽相同。宋以前曾经使用过《切韵》、《广韵》,南宋以后大都用《平水韵》直到今天,《佩文诗韵》就是《平水韵》的简编。不过《平水韵》仍是古韵,与现代汉语声韵仍有差别。民国年间,出现过《中华新韵》,现在流行的《诗韵新编》就是根据《中华新韵》编写出来的。现代人写诗一般都实行“双轨制”,用《平水韵》或《诗韵新编》均可,但不能混用。2004年,中华诗词编辑部在《中华诗词》五、六月刊上公布了《中华新韵(十四韵)常用字简表》正在试行,相信不久以后《中华新韵(十四韵)》将会成为通行的新诗韵。
本人赞成现代人写格律诗在用韵上实行“双轨制”。
下面说说平仄(二)近体诗的第二大要素——平仄:平仄是近体诗“三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近体诗区别于其他诗体的主要特征。毛泽东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什么是平仄呢?所谓平仄,就是将汉字发音的四声分为两类,阴平、阳平归一类,为平声;上声、去声归一类,为仄声。
诗与歌是分不开的,唱歌有节拍,声调有高有低,有强有弱,有缓有急,返复回环,形成节奏、旋律。诗也一样,也有节奏、旋律,有了节奏和旋律,读起来就会感到很美。节拍、旋律、节奏的形成,除了句子整齐、节拍一致及隔句押韵外,最主要的就是利用字声来调整,也就是利用字的平仄来调整。
(二)近体诗的第二大要素——平仄:
平仄是近体诗“三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近体诗区别于其他诗体的主要特征。毛泽东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什么是平仄呢?所谓平仄,就是将汉字发音的四声分为两类,阴平、阳平归一类,为平声;上声、去声归一类,为仄声。
为了更好地来理解平仄在诗句中的作用,我们先熟悉一下律句与近体诗诗的基本格式:
1,近体诗的句子叫做律句,一般二字为一拍。因为是奇字句,末尾一个字为一拍,所以五言分三拍,七言分四拍 。
如“沉舟侧畔千帆过”,就是“沉舟——侧畔——千帆——过”,是2221的节拍。
关于节拍,还有其他的形式。
为什么要分成拍呢 ?看看他们的平仄组成就明白了。
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
沉舟侧畔千分过,平平仄仄平平仄;
在句子中平仄两两相间,在读起来就会有一种高低起伏,抑扬顿挫之感。
要使诗句在声调上有升有降,节奏上有起有伏,吟诵起来抑扬和谐,就必须在节拍与节拍之间十分讲究平仄的“两两相间”,
平仄排列最基本的格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写近体诗,这个基本格式是最关键的,其他的格式,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都有四种格式,共计16种格式,这16种格式都是从上边的“基本格式”推导出来的。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把“基本格式”背熟。从基本格式推导出其他的格式来,这是学习格律诗的一个窍门,否则无规律的机械的记忆是很难的,到后来还是稀里糊涂从基本格式推导出的16种格式,诗句中的平仄都是两两相间的,12句,34句,56句,78句......都是平仄相对的。这样,一首诗就形成了音律上的完美。
下面讲一下“粘对规则”。
第一句:仄仄平平仄
第二句:平平仄仄平
这就是“对”。
第三句和第四句的平仄也是相反的,
第三句:平平平仄仄
第四句:仄仄仄平平
而第二句和第三句从头两个字来看,平仄却是相同的,
写近体诗在格律上要求做到“对”和“粘”,如果不合乎这个要求就是“失对”或“失粘”,就是毛病。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在这里第一句的“日”字是仄声字,第二句的“河”字是平声字,符合“对”的要求;第三句的“穷”是平声字,符合“粘”的要求;第四句的“上”是仄声字,符合“对”的要求。
下面简单说说基本格式以外的规则: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在诗句中,三仄尾也是不允许的。三仄尾,就是句子的末三个字都是仄声字。
在一首诗中,符合格律标准的句子叫做“律句”,不符合格律标准的句子叫拗句,也就是错句,特别是出现象“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的句子,就非救不可。如何补救,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再讲。
掌握了平仄 ,该对的对,该粘的粘,别犯孤平,别出现三平尾和三仄尾,这样你写出的诗就是符合格律要求的。
下面我们 讲讲近体诗的对仗。
(三)近体诗的第三大要素——对仗。
对仗就是对偶,属于近体诗诗的视觉美(形式美)也属于听觉美(音乐美),是表现诗人才气的一个重要部位。
上述要求,再加上下联平仄相对、节奏相当、字数相等、内容相关等要求,构成对仗,缺一不可。
近体诗什么地方必须对仗?
对仗的讲究:
1,工对。
所谓工对是指同类或同一小类相对,便是工对。
如: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王维)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王维)
2,宽对。
所谓宽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及名词对动词,副词对动词等,甚至包括半对半不对。
如: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杜甫)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
3,借对。
所谓借对就是借意相对。
如: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
歧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
4,流水对。
对仗一般使用两句相对独立的话,如果将一句分成两句相对,每句意义都不完整,这就叫流水对。
如: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
下面讲讲对仗的忌讳:
1,重字。对仗的字一般不能相同。
如:
梧桐叶下秋声急
篱菊花开秋雁飞
这就不行。
但在修辞上的连环手法是不属于此类的,如: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李白)
2,合掌。是指对仗的两句意义完全相同的现象,实际上是同义词相对,这应极力避免,如:
赤县东风劲
神州春意浓
韬略孔明分禹鼎
神机诸葛列封疆
赤县、神州相对,孔明、诸葛相对,这都不行。
3,不协(或叫虎头蛇尾)。对仗的两句在意义上要相配、协调,不能东拉西扯,风马牛不相及,虎头蛇尾,上句气盛,下句气弱,否则就会破坏诗意的统一。如:
风吹马尾千条线
雨打羊毛一片毡
万仞惊峰承日月
一株柔柳伴花枝
4,粗俗。诗句取意应高雅,不应让粗语入诗。如:
远望此山黑乎乎,上头尖来下头粗。
若把此山反过来,下头尖来上头粗。
这样都不好。
5,对开。是指两句的意义没有丝毫的联系,纯粹是胡思乱想,如:
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
三春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
这都是胡扯 。
掌握了平仄 ,该对的对,该粘的粘,别犯孤平,别出现三平尾和三仄尾,对仗合乎要求,这样你写出的诗就是符合格律要求的。